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三批):海洋生态效益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威海市海草床修复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路径。为积极宣传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进展与成果,总结推广各地的典型做法和经验,近日,省自然资源厅印发《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三批)》,甄选14个典型案例在全省范围内宣传推广。本期聚焦《海洋生态效益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威海市海草床修复案例》。
案例八:
海洋生态效益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
——威海市海草床修复
一、案例背景
海草是唯一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以其为核心形成的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内的海洋生态系统,被称为海草床生态系统。海草床生态系统是三大典型近海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最有效的碳捕获、碳封存系统之一,具有生态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对净化水质、稳固底质、调节气候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威海是我国北方主要的海草床分布区之一,历史上以鳗草为主的海草床几乎覆盖全市整个北部和东部海域,沿海居民利用海草耐腐、保温、不易燃的特点,建成了大规模的海草房民居。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开发利用强度的日益增大,全球海草床加速衰退,威海海草床资源也发生了从量到质的降低。到90年代末期,全市海草床自然分布面积不足3000亩。针对此情况,威海全力开展海草床修复与保护,创建了“资源修复—功能提升—价值转化”的海洋生态修复闭环管理体系,目前全市海草床面积已恢复至8500亩。修复后的海草床既恢复了海洋生物栖息地,又丰富了海洋渔业资源,还衍生出海洋生态旅游、海洋碳汇金融等多元价值。2024年,全市海洋生态经济实现产业增加值417.9亿元,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29.3%,实现了海洋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主要做法
(一)追本溯源,强化海草种质资源保护。一是突出保护引领。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海草保护机制,不断强化法制监管力度,2009年,在荣成建立了楮岛藻类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将海草及其生态系统列入主要保护对象。2012年,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总面积达到544公顷。经过10余年的努力,区内海草床分布面积发展到400公顷,海草平均生长高度达1.5米。保护区周边海域水质显著改善,海洋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带动周边养殖业提质增效,以海参为例,原年产1万斤的海区现产量突破5万斤。二是突出技术突破。加强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相继建立了院士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碳汇观测站、科技小院等科研平台,在天鹅湖、桑沟湾等海域开展海草床修复跟踪试验,从海草种子萌发、幼苗培育、海区移植,到海草床恢复机理、保护方法、储碳能力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形成海草床修复国家标准2个,建成全国最大的海草育苗基地,综合实力全国领先。三是突出全员参与。在主动向上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本地企业资本参与,加快形成“财政引导、企业参与、共同受益”海草增殖发展格局。2017年在全国率先将海草床修复列入人工增殖放流计划,目前已累计种植海草植株100多万株、种子160余万粒。全市7家企业在双岛湾、马山湾等海域种植海草植株62万株、种子160万粒。多年监测结果显示,修复区内经济鱼类苗种显著增加,天然刺参、贝类及章鱼等经济生物明显增多,激励了更多企事业团体参与海草床修复,形成了良好的海洋生态保护正反馈。
(二)双轮驱动,全力拓展海草修复规模。一是创建海草床修复国家样板。2019年以来,持续深化逍遥湖国家“蓝色海湾”整治项目成果,通过地方财政投资在逍遥湖种植海草植株10万株、种子350万粒,成功实现区域海水水质提升、湿地功能恢复和生物种群重建,项目经验被列为全国首批优秀典范进行推广。2023、2024年,威海连续两年成功获批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其中1.18亿元用于800亩海草床保护修复,首次实现了中央财政资金对海草床生态修复工作的支持。二是创立“社会团体+社会资本”修复机制。强化社会公益资金的引入,与中华环保基金会、蚂蚁科技集团共同签署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合作框架协议》,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由政府、机构、企业共同参与的海草床修复机制。其中,政府部门负责规划布局修复海域,统筹推进修复工作;环保基金会负责接受捐资,组织实施具体项目,科学评估修复效果;蚂蚁科技集团负责资金支持,及时向社会反馈修复进展,倡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三是创新实施一批公益修复项目。2022年,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合作,启动了全国首个海草床公益修复项目,在东楮岛海域种植海草3330万株,修复海草床500亩。2024年,与中华环保基金会签约实施了天鹅湖—养鱼池湾海草床修复项目,种植海草5300万株(粒)、修复海草床1150亩,单个项目修复海草床面积全国最大。目前,全市累计吸引社会公益修复资金超1亿元。
(三)延伸拓展,探索海草产品价值实现。一是重现原生态民居海草房。根据海草床生长特点,利用脱落海草修复海草房,推动民居“活化石”海草房重现生机。全市修复保护海草房近1.5万间,8处海草房获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海草房建造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成为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发现”之一,威海是全国海草房保存数量最多、保护状况最好的地区。二是发展海草文旅产业。挖掘海草床文化价值,创建国家级青少年自然资源科普实践基地,开发了以“科学教育筑基、科技体验赋能、游学科普增效”为特色的海草床生态研学游品牌。东楮岛利用650间海草房建设精品文化民宿,打造出老街、乡村记忆馆、民俗馆、渔家乐等一批胶东渔家文旅产品,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天鹅湖树立“海草床+大天鹅”标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天鹅观赏地,带动摄影、绘画、科普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旅游收入超过2亿元。三是探索海草修复金融属性。推动海草床修复与支付宝“能量积分”结合,威海项目成功进入“神奇海洋”公益平台,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威海海草床修复,全网已有1.5亿人次参与。中国人寿财险荣成公司在全国首创海草床碳汇指数保险,对东楮岛100亩海草床进行投保。荣成农商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天鹅湖海草床碳汇量338.7吨,用于实现营业网点碳中和,打通海草床碳汇交易路径,引领实现海洋碳汇价值转化新模式。
三、工作成效
(一)打造了全国海洋生态示范标杆。威海市海洋生态质量持续巩固提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稳定保持100%、连续5年全省最优,成功入选国家级全域美丽海湾建设试点城市,桑沟湾获评国家级美丽海湾,双岛湾—威海湾、阴山湾—马栏湾入选省级美丽海湾,湾长制评估连续2年全省优秀,刘公岛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全国十大美丽海岛”,全市3处岸线入选“齐鲁美丽海岸”,大乳山海洋公园作为海洋生态修复典型荣登巴黎全球气候大会。
(二)保障了安全优质水产品供应。创建海草床修复与生态养殖协同发展模式,实施海水养殖“深蓝行动”,清理28万亩近海养殖,大力发展立体循环养殖,全球首创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推广面积达14万亩,实现贝藻增产26%、年产值超40亿元。依托良好的生态和先进的养殖模式,全市海产品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全市海水养殖产量222.0万吨、产值206.9亿元,居全省首位,成功创建中国海参之都、中国牡蛎之乡、中国海带之都、中国海洋食品名城和中国海鲜之都。
(三)促进了海洋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聚焦海洋生态经济产业链构建,推动科技、资本、人才等产业关键要素聚集,推进海洋生态产业上下游延伸拓展、产业间融合互动,全市已发展出绿色养殖、海洋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海洋监测探测装备、海洋生态环保装备、海洋生态新材料、海洋生态服务等6个海洋生态产业,海洋生态经济在全市海洋经济中的占比达到29.3%。以海洋生态经济为依托,全力推进海洋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成功实现海洋经济规模与质量双提升,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426.6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2%、占比全省最高。
案例点评
威海市将海草床作为核心自然资产,明晰“政府规划+科研支撑+企业/公益资金参与”多元主体,先行设立保护区,建设育苗基地、碳汇观测与修复标准体系,形成“种质保护—资源修复—功能提升—价值转化”收储赋能链。该案例从健全机制、技术攻关、资源修复价值实现、收益分配等方面入手,加速推进海草床修复与保护并搭建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联通道,拓展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深度和参与范围,成为海洋生态修复与绿色价值转化的示范样板。
来源: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