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幕。该论坛是山东省着力强化海洋创新合作、打造高能级国际合作平台的重要举措和成果体现。
作为海洋大省,山东近年来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等,海洋经济实现良好发展,海洋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海洋经济澎湃新动能
2023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5%,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2%,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7620.4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其中,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等6个产业增加值均居全国第一位。
2024年前三季度,山东省海洋经济向好发展的基本面趋稳变强,预计海洋生产总值增速达6%以上。经初步测算,今年1月~8月,1475家涉海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40.4亿元,同比增长8.1%。
山东通过多种举措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强化规划引领,编制了《现代海洋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等多个规划,突出集聚发展,推动沿海7市(威海、烟台、青岛、日照、潍坊、东营、滨州)海洋经济一体化。坚持向海图强,推进水产种业振兴,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7处。强化科技赋能,依托科研平台实施大科学计划,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依托32个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实施重点项目1130个,总投资4228亿元。
近期,山东开展了全省“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重点课题及前期研究,推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山东省海洋局会同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研究起草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指导意见,开展海水淡化技术用于盐碱地生态综合治理试点。截至目前,山东省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47个,日产规模达72.32万吨,年生产淡水能力达到2亿吨,居全国前列。这些蓬勃发展的海洋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海洋科技创新在行动
山东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之一,是较强的海洋科技实力。近年来,山东积极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在深海开发、智能装备、生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十三五”以来,山东省海洋领域共有1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该领域全国获奖总数的4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
山东已拥有“蛟龙”“海龙”“潜龙”“大洋一号”等一系列中国海洋科技名片。近年来,在科技重大平台建设方面,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和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等相继建成运行。全国首个省部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在威海落地,总投资50亿元。山东以该试验场为核心,打造检验检测、科技研发、生产制造、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和服务保障六大基地,带动海洋经济创新突破。
此外,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集聚山东,海洋领域全职驻鲁院士22人,占全国的1/3。2024年,自然资源部、山东省政府和青岛市政府签署共建“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构建国家级深海公共服务平台。
在推动海洋高水平对外合作方面,“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组织机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立指导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签署《共建“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实施协议》。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首个区域办公室正式签约落户青岛,发起成立“海洋十年蓝色循环全球执行中心”,青岛成为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的亚洲唯一创始城市。
山东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食品、船舶制造、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也在借助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实现提质增效。山东把“海洋科技创新行动”列为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之首,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海洋科技、人才等优势,找准海洋优势转化的科学路径,推动海洋经济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山东正助力构建人海和谐美丽海洋。
2024年,山东在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持续发力。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修复滨海湿地面积2997公顷。“十四五”以来,山东争取中央资金27亿元,地方投入14.8亿元,开展海洋生态治理,整治修复岸线42.9千米。实施互花米草综合防治,13.56万亩互花米草已完成全域治理。
在海岸线保护利用规划中,山东明确了严格保护、限制开发、优化利用三类岸线的名称坐标;建立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省级负责监督和指导,市县健全了监管责任制,开展常态化巡查;加速海岸线保护和修复治理,通过卫星、无人机进行监视监测,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核查、现场处置。
下一步,山东将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探索海洋绿色发展路径,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确保2025年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40%,让海更蓝、水更清、滩更净,带给人民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2024年10月24日 第5版 记者 王自堃 通讯员 孙娅玮)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