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作为既是经济大省也是海洋大省的山东,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7018.3亿元,居全国第二位;集聚了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沿海港口实现一体化发展,货物吞吐量2023年达到19.7亿吨,居全国首位;连续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海洋合作深入拓展⋯⋯
7月11日,山东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以及省海洋、发展改革、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部门负责同志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山东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情况,释放出山东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信号。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山东有哪些海洋优势产业?山东如何培育壮大海洋产业?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厅级干部于明兵介绍,山东海洋产业基础雄厚,2023年,全省15个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7620.4亿元,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15个海洋产业中,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发展尤为突出,这6个海洋产业增加值均居全国第一位。其中,海洋化工业增加值突破了1200亿元。
在培育壮大海洋产业方面,山东强化规划引领,编制《现代海洋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并纳入省政府印发的“三个十大”行动计划推进实施。突出集聚发展,统筹优化陆海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沿海7市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一体化发展,做大做强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青岛威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形成青岛市海洋交通运输产业集群等12个“雁阵形”产业集群。坚持向海图强,聚焦实现种业自立自强,推进水产种业振兴,围绕打造“蓝色粮仓”,积极拓展耕海牧渔空间和深远海资源开发能力,启动实施海洋牧场示范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强化科技赋能,着力推进海洋科技高水平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赋能海洋产业发展,主要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大科学计划,深海智能浮标、水下无人航行器等一批高端装备技术实现突破。
其中,在发展深远海养殖方面,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宋文华介绍了山东在推进“蓝色粮仓”建设上的探索实践。他介绍,2023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4762亿元,水产品产量达到914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十四五”以来,山东把深远海养殖作为海洋渔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规划布局了庙岛群岛、海州湾等深远海养殖渔场,探索发展重力式深水网箱、管桩围网、桁架类大型养殖网箱、养殖工船等四类深远海养殖方式,形成了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深远海养殖路径和模式。截至目前,全省养殖水体达280万立方米,深蓝系列等一批产量大、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化养殖装备在山东设计建造并投入使用,为全国发展深远海养殖探索了经验。
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海和谐共生具有重要作用。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一级巡视员罗辉介绍了山东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进展和创新举措。近年来,山东省坚持陆海统筹,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去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6%,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落实“三个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山东落实党政领导统筹责任,建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湾长、相关负责同志任副总湾长的省市县三级湾长体系;落实职能部门共管责任,省市两级每年出台湾长制工作要点,各级湾长定期巡湾,涉海相关部门现场办公;落实上下游城市共治责任,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范围由沿海7市拓展至全省16市,河海共治,责任共担。
——抓实“三个重点”,强化污染精准治理。山东抓实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动态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工作并建立“一口一档”台账。烟台市入海排污口“分级分类”管理模式在全国推广;抓实入海河流总氮治理,指导各市制定省控以上河流“一河一策”总氮治理与管控方案;抓实重点海湾污染防治,印发三个省级海湾污染整治指导意见,提出针对性治理对策。
——实施“三个举措”,提升综合监管能力。山东务实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印发《山东省美丽海湾建设要求》《山东省美丽海湾建设提质增效工作方案》,统筹谋划,提升建设质量;务实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设立黄河口海草床、崂山湾海藻场养护观测站,探索海草床、海藻场养护修复经验模式;务实提升监测应急能力,与山东海事局建立海洋环境监测应急船舶共建共享机制,部省共建国家海洋环境监测基地和北方海洋环境应急处置中心。
下一步,山东将积极服务海洋强省建设,让碧海银滩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海洋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港口是山东建设海洋强省和对外开放的突出优势。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高洪岩就加快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介绍了山东的创新举措。
近年来,按照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的实施意见》《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山东全面推进沿海港口一体化运营,大力建设世界级专业化码头集群,加快港口智慧绿色转型,畅通双循环陆海物流网络,全力推动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截至2023年底,沿海港口2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数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等重要指标均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一位。
下一步,山东将继续坚持“强能力、强辐射、强创新、强链条”,加快建设世界级海洋港口群,进一步提升山东港口服务国家战略、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枢纽作用和支撑能力。一是在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基础设施上再提速,提高通航保障水平。二是在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上再加力,重点推进沿黄陆海大通道建设。三是在培育发展港口新质生产力上再突破,开展港口重大装备全自主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建设零碳码头、零碳港区。四是在打造综合服务体系上再提升,推动从装卸港向枢纽港、贸易港和金融港升级,全面推进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将“大流量”转化为“高价值”。
山东省委海洋办常务副主任,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东介绍,“走在前、挑大梁”,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需要从6方面发力,即加快形成现代海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塑造海洋发展强劲动能、加快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加快绘就人海和谐美丽画卷、加快构筑海洋对外开放新高地。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产业和部门,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张建东介绍,省委海洋办成立以来,坚决贯彻落实省委海洋委工作部署,发挥职能作用、实施陆海统筹,加强对海洋重点任务、重大事项的综合协调与督导落实,有力推进了全省海洋强省建设,牵头做了以下工作:
推动海洋决策部署。组织召开全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海洋强省建设现场观摩会和省委海洋委全体会议,印发实施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行动计划,部署推动海洋工作。定期召开省委海洋办主任会议、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海洋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推动海洋政策创新。印发《关于聚焦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突破“四个一批”的实施意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6个政策性文件,会同省相关部门制定实施了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海洋统计核算、现代海洋牧场管理等7项创新制度。
推动陆海联动发展。完善海洋强省建设推进机制,15个省直部门作为省委海洋委成员单位,沿海7市党委组建市委海洋委及海洋办,内陆市明确了分管海洋工作的领导和牵头部门。每年组织海洋强省建设专题研讨班,提升各级涉海干部推动海洋发展的能力水平。
推动重大任务落实。重点抓好“谋划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涉及全局性、牵引性的工作任务。建立全省海洋发展重点规划、重要事项、重大项目等落实台账,联合开展专项督查。组织对海洋强省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选表彰,凝聚经略海洋强大合力。
下一步,省委海洋办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海洋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拼搏进取,扎实推进省委海洋委决策部署落实,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2024年7月18日 第05版 记者 李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