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高级编辑赛宗宝撰文介绍文登籍老将军林毅

来源:文登发布   发布时间:2024-06-21 17:53:25 
近日
《解放军报》高级编辑赛宗宝撰文
介绍了文登籍老将军林毅有关事迹
现将全文发布如下

老骥伏枥志千里

——羊城探访文登籍离休老将军林毅印象记

赛宗宝

微信图片_20240621175113.png

同乡同村,同宗同族,同为军人,又同为文人,数十年军旅生涯,彼此却不曾相见相识,说来鲜少有人相信。但这确是真的。笔者与林毅老将军相差近四十岁,早在1990年我军校毕业的前一年,林老已经离休,我们没有部队生活的任何交集。于后生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早在中学时代,就听说村里出了个大人物,名叫赛时海,懵懂少年自是仰慕不已。后来得知,当年处于我党地下工作的需要,赛时海化名林毅(并沿用至今),积极投身革命,而此前我曾误以为其为两人,说来不免惭愧。我与林老虽然年代不同,且大江南北天各一方,但心是相通的,梦想是一样的,都激情走在从军报国、强军兴军的大道上。
正所谓:心心相念,必有反响。今年春节,我陡然接到林老远在羊城的大女儿赛燕大姐打来的电话,真是喜不自胜,相谈甚欢,并相约择机前往探望林老。论辈份,赛燕是我奶奶辈的长者,考虑到年龄相差不大,我一直按长期在外生活的惯例,以大姐相称。对此,她一度多有不甘。
今年五月,适逢行业系统开展“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我赴广州方向采访组稿,得以有缘与林老首次晤面。现年96岁高龄的林老,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豁达乐观,和蔼可亲。对谈个把小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

随后,在干休所召开的座谈会上,林老应邀与全所工休人员面对面,畅谈红色故事,共话使命担当。让奋斗者谈奋斗,奋斗的种子愈发光鲜亮丽。林老“生命不息、奋斗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拼搏进取精神,犹同一束熠熠生辉的光,瞬间照亮了年轻一代前进的道路,激励着他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置身其中,我自然也感同身受,感慨万端。


01

荣耀与奋斗

林毅,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中邢家村人,1928年12月生,1945年3月参军,同年12月入党。曾参加过即墨战役、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和抗美援朝作战等。曾任《空军报》社总编辑、社长,原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89年7月正军职离休。
林老十七岁参加革命,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不管外部环境多困难多险恶,从没想过退缩,从未讲过条件,千难万险迎难而上,为国为民生死无悔,是国家和人民的功臣,更是文登人民的骄傲。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难能可贵的是,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的林老离休35年来,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以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尽其所能地发挥余热服务社会,受到军地各界好评。且看林老离休后交给党和人民的这份成绩单——
1989年至1998年的十年间,担任江苏省人事局主办的《人才》月刊主编,负责撰写、编辑、出版、发行等工作,使刊物发行量翻了五番。
1998年至2018年的二十年间,经组织批准,参与筹备和组建广州新四军研究会,负责研究会月刊出版工作,创办广州新四军研究会网站,策划举办研究会年度书画展,担任《新四军历史研究文集》史料总编篡,荣获研究会颁发的“薪火相传”奖。
2013年至2022年十年间,组织干休所老干部学习古典诗词和诗歌创作,每月举行一次讲座,共印制八集《学员作品集》,使十二位老同志初步掌握了诗词创作技巧,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从军数十载,我们曾接受过各式各样的教育,但书本上的东西,永远比不上身边人的现实激励。”干休所领导用三句话,真诚表达了对林老的敬重和爱戴:他坚定执着的理想追求,让我对保持本色初心有了更深思考;他优良的家风家教,让我对创建文明家庭、建设和谐社会有了更深思考;他高尚的道德情操,让我对人品官德修为有了更深思考。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刘振敏,曾撰写洋洋万言书,历数林老少小离家投身革命、枪林弹雨九死一生、非常时期遭遇迫害下放劳动多年、恢复名誉重返岗位建功立业、离休后初心不改不懈奋斗的传奇经历,一气呵成畅谈了她眼中林老的志气、正气、勇气、骨气、硬气、才气、义气和底气,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心生敬畏和感佩。文末,她还援引样板戏唱腔赞誉林老的高风亮节:“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确,林老就像那羊城的木棉花,栉风沐雨,愈老愈红!笔者相信,但凡每一位近距离接触过林老的人,都会真切感受到他的这些优秀品质。诚哉,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征程是追梦者的远征。历史不负奋斗者,人民铭记奋斗者,强国呼唤奋斗者。


02

读书与创作

林老一生酷爱读书学习,即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挎包里仍一直装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普希金的诗集,并自诩这是他战斗之余的精神食粮。自然,这也是他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
离休后,平时他除了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关心国家大事外,每月还和老伴一起,到书店挑选一本共同喜爱的书,轮流阅读,相互交流。在广泛阅读的同时,他坚持笔耕不辍,先后自编印制了《思絮偶寄》《歌以咏怀》《踏歌行》《世情人情风情》等八部自传体回忆录和散文诗词集。字里行间,让人不难领悟到一位共产党人的本色初心,和一名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不难想象,这一篇篇一部部精品佳作的背后,浸透着一位耄耋老人多少古卷青灯下的心血和汗水。
在今年三月推出的《旅途漫笔》一书中,林老讲述了一个从旧书摊淘书的小故事,可谓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当年他手头收藏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不知怎地缺了第四本,于是每次逛书摊时都不免瞪大眼睛细加搜寻。有一次,一个书摊上摆着三本《探案集》,其中有第四本,但要买就得全套买下,不能单买一本。囊中羞涩的他没有买成,希望来日有缘再遇此书。约半年过后,他又在书摊见到这本书,但摊主说这套书还差一本,想等凑齐了卖个好价,结果又没买成。又过了很久,一个下着蒙蒙细雨的周六,他竟然在另一书摊上突然发现此书,且只有这一本。他霎时如获至宝,二话没说立马掏钱揽入囊中。
谈及林老文学创作的高效多产,不能不提及老伴周群阿姨。1978年,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周阿姨退休后,同样天生好学却并无多少底子的她,顺应改革开放大势,居然与自己较劲学起英语来,后来竟至于能流利阅读英文书籍,进而为她打开了认识多彩世界的另一扇窗户。至于电脑操作技术,她不仅学会了上网浏览信息、收发邮件等,还能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软件。凭着这身“键上飞”的硬功,她先后为林老完成了八部著作的初稿打字工作,自己还忙里偷闲撰写了一部《往事萦怀》回忆录。
文学创作之余,林老的书法艺术也造诣颇深。打眼望去,颇具一代宗师米芾和启功的风骨,清朗俊秀,飘逸洒脱。周群阿姨亦心灵手巧爱好广泛,五六岁就学会织毛衣和刺绣。退休后又加倍勤学苦练,将原本的业余兴趣迅速提升至专业水准,作品曾入选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军民美术作品邀请展,成为参展作品中唯一一件刺绣画作。
据工作人员反映,林老和周群阿姨数十年如一日,相亲相爱,比翼齐飞,从未红过脸吵过架。2005年俩人金婚之际,林老兴之所至激情赋诗一首《金婚感怀》。去年八月周阿姨过世不久,林老再度饱含深情题诗《悼念爱妻周群老师》,表达无尽思念之情。老两口堪称新时代和谐家庭模范夫妻的典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良好家风熏陶下,截至目前,林老的三代子孙中已出了七位博士,可谓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家”“博士之家”和“艺术之家”。据说,博士赛燕大姐传自母亲之手的刺绣工艺,也很了得。


03

仁心与大爱

当年林老奔赴朝鲜战场时,仓促之中搭乘的是运输军需品的车辆,为了防止晃动掉落,他竟用绳索将自己拴在车顶。车子走了整整一夜,一路上寒风呼啸大雪纷飞,而他只穿了一件单薄的棉衣,冻得直打寒战。到达目的地后,战友们不得不爬上车顶,像卸货一样将已冻僵的他,从雪堆里扒拉出来抬下车。
战斗打响后,敌军火力不分昼夜封锁了交通线,不少运输车辆半路就被炸毁。因为物资匮乏,机关人员听说前线官兵没菜吃,就插空到野外挖野菜,然后统一运往前线。一次,大家正在挖野菜,敌机突然来袭,林毅见状以熟练的战术动作就地趴下,方才躲过一劫,但最终还是有三名文工团员,因来不及隐蔽不幸当场牺牲。
也许,正是因为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和新中国后的三年严重困难,林老一家至今秉持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平时吃穿住用十分简朴。老两口在食堂吃饭,碗里从不剩一粒米。家中刷过大白的房子,没做任何装修,室内没有一件价值超过三千元的家具家电,更别说什么奢侈品。洁净如初的墙壁上,四处挂满林老自书的字画,以及周阿姨生前制作的刺绣作品。一间宽敞明亮的书房里,堆满了新旧不一的各类书籍和资料。只有书架上那一枚枚闪亮的奖章证章,成为他革命生涯辉煌历史的真实见证。
林老和周阿姨均出身贫寒,每月省吃俭用攒下的钱,除长期供养双方父母、接济老家乡下的兄弟姊妹外,每年都拿出五万元,先后资助了六名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还为社会公益团体和康养机构捐赠了八万多元。正应了他在那首自勉诗中写道的:苦难辉煌百年,山河尽换新颜;为民初心不改,砥砺开拓明天。
以往每年,林老一家都要回文登瑞云祥养老中心,休养两三个月。其间,周群阿姨发现不少入住老人因缺乏兴趣爱好,以至生活单调老无所乐。为此,她主动请缨组织大家学习手工刺绣技术。养老院对此大力支持,特意将一间大活动室改装成手工室,并添置了工作台、办公椅、储物架等。周阿姨也从个人有限的生活费中,慷慨挤出3万多元,为手工室配置了多台进口设备和所需材料。在她的热情带动下,许多老人踊跃参与其中,相关作品多次参赛并获奖。
去年七月,与林老相濡以沫七十多年的老伴周群阿姨弥留之际,老两口手拉手相约,过世后双双将遗体捐赠给祖国医学科研事业。一个月后,周群阿姨的遗体便如约捐出。当医患双方签订遗体捐献同意书时,现场工作人员目睹此情此景,个个禁不住热泪盈眶,敬重仰慕之情难以言表。

忆及此事,干休所一军医眼含热泪动情地说:“一个人即便什么都不要,也并不等于他(她)什么都没有。因为他(她)至少拥有一个坦荡无私的博大胸怀,一颗至善至美的仁爱之心。老前辈这种学以思进、俭以养廉,奉献为本、奋斗为要的高尚人格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后来者学习和效仿。”


04

故乡与故交

故乡,是中国文学经久不衰竞相书写的永恒母题。
乡愁,许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特有的族谱基因之一。
翻阅林老的新作《旅途漫笔》,笔者特别注意到,书中涉及的家乡亲朋好友、文道中人等,多达数十个。林老晚年的思古怀乡之情、重情重义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革命老前辈赛时礼,便是其中人物之一。赛老是林老的叔伯哥,作为同代人,他们同为行武出身,皆尚舞文弄墨,可以说亦儒亦侠,能文能武。1996年林老在为《赛时礼作品选》所作跋中,深情回溯他们和父辈两代人之间的交往,盛赞赛老“坚毅顽强、乐观豁达”“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奇才”。
岁月悠悠,逝者已矣。已辞世二十多年的著名战斗模范、特等伤残军人赛时礼,与笔者亦为同乡同村,同宗同族,同为军人,又同为文人,只可惜天不遂愿,阴差阳错,今生无缘相见,实乃终身憾事。
侠肝义胆、古道热肠的林老,对家乡晚辈的成长进步,真是呵护备至关爱有加。电话里也好,面谈时也罢,他不时对我念叨起同乡同村、大学毕业后在羊城创业的几个后生,详述他们姓甚名谁、谁家儿女、做啥工作、有何出息云云,语气听上去与自家亲人别无二致。一次,他偶然从媒体上看到老家一近亲属子女在部队成长成才的报道后,一整天兴奋不已,当晚便打电话表示祝贺,并赠送书籍热情给予鼓励。
与赛大姐交谈得知,早在多年前,林老从订阅的报纸上时常看到我的名字,便猜想应当是家乡后生,以至念叨了好些年。后经多方打探得以确认,这才有了春节期间赛大姐突然打来的那个电话。闻知来龙去脉,着实令小辈诚惶诚恐,虽然我也已近花甲之年。
此后,微信里我偶尔会发送一些新近发表的小文,请林老多加指教。他立马让女儿转到电脑上放大阅读,之后还要专门在信笺上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让赛大姐拍传于我。得知我喜欢他的书法作品,他抱病之中还特意为我精心题写了几幅,自当不胜感激。
探访结束,问及今年是否打算回老家休养。林老听罢轻轻摇了摇头,略显惆怅无奈地说:“年纪大了,不想给家乡人添麻烦。”当年父母因她而选择定居羊城,母亲仙逝后撇下公司商务、专司陪伴林老的赛大姐,悄悄解释说:“事实上,不仅父亲非常喜欢家乡的风土人情,就连我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母亲,也非常享受文登的草木春秋和人文气息。我理解父亲——如今母亲不在了,父亲倘若此时回去,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前述,文登瑞云祥养老中心曾留有周阿姨的工作坊),难免徒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悲伤。”
赛大姐所言不虚。周群阿姨生前曾专门写过长文,深情追忆往昔在文登度假期间的快乐时光,热忱表达对至爱亲朋和文登人民的深厚情谊。至于林老,前两年患重病住院,加之疫情感染,情势一度危急,后在医院全力救治下得以化险为夷。目前,虽然每周还要接受后续治疗,但病情基本稳定。告别之际,赛大姐诚恳表示,只要可能,她会尽力说服父亲回去。毕竟,文登才是他朝思暮想的故乡——那里,有他青春年少时无限的憧憬和梦想,更有许多他魂牵梦萦的亲人和故交。
这里,晚辈只能打心底真诚道一声:林老,您时刻惦念着家乡人民,家乡人民也深切惦念着您。无论此行能否玉成,都衷心祝愿您老人家身体健康,全家幸福,事事顺遂!
(2024年6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赛宗宝,资深媒体人,央媒高级编辑,军事学博士,文化学者。在主耕新闻写作的同时,于小说、散文、诗歌创作等领域也多有涉猎,并发表相关作品百余篇。】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