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观点:全要素智慧城市,未来十年城市的数字变革图景

来源:原创 泛华集团   发布时间:2024-05-24 17:24:02 
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泛华集团作为住建部、科技部批准的唯一一家以“产业要素聚集”为专项领域的“国家智慧城市专项试点企业”,于2015年创新提出全要素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以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投资运营商和系统服务商的身份全面、系统地介入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从智慧空间、数字平台、智慧建设管理、智慧城市运营、智慧产业等多维度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落地,推动智慧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描绘未来十年城市数字变革图景。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推进,尤其是国家大力推行新基建重大战略部署,数字化将重新定义城市的产业和空间形态,正带来新的变革和机遇。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城市经济正在从依靠规模经济发展方式向范围经济转变,并向生产力全要素深度渗透,产业、数字、人才、科创、资本和空间等创新要素进一步有机融合,并导入数字经济等创新要素,发生着动能转化;另一方面数字化也在向城市的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场景渗透:不仅涉及规划、建设、管理和产业运营的全过程数字化转型;同时数字化也将使得城市里的人、事、物和空间、生态等全要素实现在线化网络化连接;也将触发一系列的数字应用场景创新,无论从政府治理、社区管理、园区招商及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模式都将发生颠覆性的变革。
本轮新型智慧城市有别于上一轮的“城市+信息化”,是一场全要素智慧城市变革。它是城市的数字化和数字化的城市的有机结合,更是以数字为驱动、以产业为动能、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的“新四化”的高度融合。需从顶层设计入手,通过战略、产业、空间规划的结合,将政府信用和市场信用相结合,建立结构化金融发展体系,并将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包括三层结构:
城市数字新基建
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经济社会运行的泛在服务载体,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大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建设,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打破传统智慧城市的“信息烟囱”、“数据孤岛”;并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促进新旧基础设施的高效连接、不断融合、叠加,为城市未来经济发展提供高经济性、高可用性、高可靠性的基础支撑。
数字孪生平台
数字技术正在解构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即一个数字孪生世界。并通过“数字基座”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孪生世界的相互映射、实时交互、高效协同。
通过BIM+3DGIS+IOT+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时空一体化云平台,形成对天地空一体化的全息信息数据、城市全过程、全场景、全参与方的数据,及地理信息数据、规划数据、运营管理数据、产业数据、生态环境能源数据等数据、人的行为数字轨迹等集成,形成“城市数字孪生模型”。数字虚体与物理实体实现相互映射,就变成了一个赋能城市(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城市数字基座”,是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连接器,主要包括:
1、城市产业育城平台
主要包括:创新设计平台、数字协同平台、科创平台、产业教育平台、金融创新平台组成的产业育城运营平台IEOP,是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孵化器、连接器和加速器。同时还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增加产业大脑、数字社区、数字商业等系列子平台。
2、建设产业育城平台
主要是基于时空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孪生数据模型”,形成规建管一体化平台,实现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和数据贯通。
3、数字生态治理平台
运用先进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和空间信息等先进技术与理念,依托“生态云”平台,通过环境物联网系统动态融合一个区域的GIS地理信息数据、水质、土壤、气体、声、风等多个环境要数据素,形成数字生态孪生模型。构建“数字孪生”的生态体系和“孪生管理治理体系”——通过“数字孪生”的环境影响模拟、网点监测、综合分析诊断和控制,全面提高生态资源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转状态。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库,建设河长制信息化管理系统、水资源监测平台、基础设施信息化监测平台、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系统。通过环境监测物联网系统,形成线上数字化治理和监控系统和线下生态治理系统建设的“实时在线、泛在连接、虚实互联”。
智慧城市应用
数字孪生平台将改变传统的建设模式,赋予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推动城市建设模式更加绿色低碳、智能、合理,也推动着新的建设产业模式的形成壮大。同时,新城建聚焦城市安全、社区建设、市政服务等民生领域,助力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安全、更舒适。围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以下几方面智慧应用:
1、城市数字体检
按照“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治理问题”的总体思路,“从满意度调查、指标设计、指标计算分析,到把脉城市特征、短板与问题,提出措施建议,实施动态监测”的体检工作机制,根据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社会包容度、城市活力等多个纬度对,城市进行诊断,推动城市更新。并打造城市宜居指数平台、城市安全韧性评估、城市交通便捷监测、城市创新发展评估等系列数字化诊断。
2、城市智慧规划
通过可视化的规划一张图辅助模型系统,实现多种规划协同编制、跨部门数据实时共享,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并对城市和园区的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空间利用进行智能匹配分析,让城市更集约发展。还可通过对水文地理、气候环境、建设项目、市政工程等城市数据的集成计算,实现针对城市发展、市政、交通、公共服务等关键决策领域资源的智能动态规划。协助城市管理者更直观与全面地对比城市设计方案,更好地做出城市规划决策。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为城市综合指挥中心各部门提供一张在线蓝图,为后续城市建设提供支持 。
3、城市智慧建设
围绕城市及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运营,积极参用GIS+BIM+云大物移智等数字化技术,打造城市智慧建设平台,实现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的两场联动,实现项目过程的管理前置、多方协同,多级联动,科学决策。并辅助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实现对建设工程项目从项目报建、质量安全备案与注册、施工运行状态、竣工交付信息等建设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监管,推动行业管理从粗放型监管向效能监管、规范监管和联动监管转变。搭建区域维度的多项目管理平台,实现对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从设计图纸审查、建造过程监督和竣工交付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的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搭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数字协同设计、集中采购、智慧施工,建设高质量的城市空间。
4、城市智慧管理
通过BIM+3DGIS+IOT等技术构建的时空一体化云平台,叠加、集成和融合城市和园区的地理信息数据、区域能源数据、生态环境数据及水、电、交通、综合管廊设施运行状况数据,形成城市的全要素的“数据中台”,赋能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应急和智慧管廊建设,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创新智慧物业、数字社区、智慧停车场、智慧楼宇等应用场景,为居民提供现代化智能化生活环境。
升级城市基础设施为融合新基建,以城市基础设施为数字运营平台。通过可视化BIM系统,实现能源管理、安防管理、环境监测、智慧消防等多系统融合。并对园区的燃气、给水、排水等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桥梁等市政设施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事前预测风险,让安全防患于未然。并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有效建立城市环境监测网络和水环境预警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城市水环境的水质、水量、雨污水输送和园区大的PM2.5、噪声等环境参数,为市民提供绿色、生态和宜居的产业新城生态环境。在应急管理方面,以应急管理需求点为牵引,对周边监控、人员、事件快速调度与指挥,实现事件触发、多维响应、协同联动应急管理业务闭环。
5、城市智慧产业运营

积极发展都市型产业、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构建绿色产业生态体系,并导入数字技术、创意设计、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等创新要素,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和“虚拟产业集群”,构建“一品一网一平台多基地”的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和结算经济,实现特色主导产业场景化应用创新,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实现以产育城,形成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智能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重塑地方产业生态。

并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产业运营中心、城市治理中心、城市综合服务中心、社区科创中心等,赋能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创新智慧物业、数字社区、智慧停车场、智慧楼宇等应用场景,为居民提供现代化智能化生活环境。形成“数字港+产业生态+新型城镇化+消费能级”的港产城人融合。

总之,全要素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是贯穿城市发展的全生命周期,聚集产业+金融+科技+人才+信息+交通+生态+土地等全要素,并从智慧空间、数字平台、智慧建设管理、智慧城市运营、智慧产业等多维度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落地,最终增强智慧城市自我造血机能和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