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集装箱发展迈入新阶段

来源:上海港务集团   发布时间:2015-05-21 02:48:50 
不少关心上海港的中外人士赞叹:上海港发展快,上海让人认不出来了!上海港创造的辉煌,无论与前几年的历史纵向比,还是与国际一流港口横向比,都是个历史性的大跨越。上海港出现如此超常规、大跨度、跳跃式的发展,让世人惊叹不己。
集装箱发展“三级跳”
上海港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十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快,举世瞩目,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5%。正是这种独特的“中国因素”造就了刮目相看的“上海港”,这也是上海港发展腾飞的“原动力”。
追忆似水年华,上海港集装箱发展的历程显现在我们面前:1978年9月25日,我国第一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在上海开辟,标志着上海港国际集装箱运输正式起步,而当年的吞吐量仅几千标准箱。从1978年到1998年,上海港用了20年的时间迈上了300万标准箱的台阶,而第一次实现100万标准箱的跨越,上海港整整用了15年时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催发了上海港的勃勃生机。从2000年起,上海港用了3年时间就将集装箱吞吐量从500万标准箱提升到了1000万标准箱,短短3年时间后,又实现了“千万大关”到2000万标准箱的跨越。上海港的“胃口”越来越大,今年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100万标准箱,与新加坡、香港两大港口的距离进一步缩小,成为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口,指日可待。这“三级跳”式的跨越在世界港口集装箱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上海港人开创了世界港口发展史上的奇迹。
从黄浦江沿岸发家,到上世纪90年代建外高桥港区,再到去年底洋山开港,上海港实现了从黄浦江到长江再走向海洋的跨越,集装箱吞吐量也一路飙升。上海港最早靠泊集装箱船的码头位于吴淞口。为适应集装箱船舶大型化趋势,上海港从1991年—2005年的15年间投入近100亿巨资,新建外高桥一、二、三、四、五期码头,实施了外高桥一期码头集装箱化改造。在上海外高桥地区建成了具有26个泊位的现代化集装箱码头群,平均1.73年建成一个集装箱码头泊位,进一步提升了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能力,对上海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海港的发展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得益于市委、市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洋山深水港工程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项目。经过10年的建设,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区一期码头竣工并开港,上海真正拥有了能够全天候接纳最新一代集装箱船舶的深水码头,也使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更好地与世界相连,从而大大提高了上海港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洋山深水港区一期、二期码头的合并运作,洋山深水港码头岸线将从1600米延伸至3000米,拥有9个深水泊位;堆场面积从87万平方米拓展到140万平方米左右;桥吊总量将增至34台,其中包括上海港首次启用的13台双40英尺桥吊。
洋山一期、二期码头的合并运作和三期工程建设不仅弥补了长江口航道水深不足对超大型集装箱船舶进入上海港长江口内港区的限制,码头规模效应进一步形成,水水中转比重大幅提升,洋山深水港的枢纽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加强,还将形成一个崭新的规模化、现代化集装箱港区,极大地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近十几年来,上港集团根据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审时度势,积极应变,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为航运公司提供全天候、全方位、个性化的高效服务,做优服务客商软环境。目前包括世界前20大航运企业在上海港均已开通航线,仅今年以来就新增国际航线30条,航班密度达到每月2173班次,其中国际航班978条,航线覆盖范围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是中国大陆集装箱航线最多、航班最密、覆盖面最广的港口。
用大手笔写大文章
处于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线的交汇点,上海以得天独厚的地位优势,理所当然地担当起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使命。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力军的上港集团没有大气魄、大手笔,难当重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速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现代化管理,更需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上港集团及时作出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科学性的战略决策,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集团形成了“一个中心、两篇文章、三大战略、四大支柱”的发展战略,即围绕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做好集装箱优势产业发展和老港区功能转换两篇文章,实施“长江、东北亚、国际化”战略,发展集装箱、件杂货、港口物流、港口服务等四大支柱产业,愿景目标是成为全球卓越的码头营运商。
上海港是一个百年老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港口。永不满足的上海港人敢为天下先,注重在筹融资体制上创新,利用资本市场,为港口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1993年8月12日,由上海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与和记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SCT)。2002年9月,上港集团与全球最大的航运企业—丹麦A.P.穆勒•马士基集团所属的码头公司(APMT)共同投资组建了上海沪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这是上海港第一家与船公司合资的集装箱码头公司,接着又与境内外著名的船公司开展了合资合作。2004年12月29日,上港集团拉开了多元化股份制改革的序幕,与招商局国际进行了战略合作。今年10月26日,上港集团又成功吸收合并上港集箱,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整体上市。这是国内第一家实现整体上市的港口企业集团,也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搭建了新的融资平台。
洋山港二期码头开港后将采取合资经营的模式,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和记黄埔、A.P.穆勒•马士基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和中国海运集团等5家中外港航巨头共同投资40亿元设立合资经营公司,参与洋山二期的投资经营。
“腹地型”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特点之一,离开长江流域经济腹地的支撑,国际航运中心难以形成和发展。上港集团于2001年底开始着手实施“长江战略”,与其他港口密切合作,协调发展,谋求共赢。目前已与重庆、武汉、长沙、安庆、芜湖、南京、扬州、九江、江阴、温州、宁波大榭、大丰等地的港航企业合资组建了集装箱码头、物流、航运等企业,航线覆盖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天津、山东、辽宁、福建等省市的港口,形成了从长江上游到下游的集装箱装卸、运输、代理等一条龙服务的支线运营网络和喂给港群。目前“长江战略”已取得成效。今年1至11月,上海港的内支线集装箱吞吐量已达242.8万箱,同比增长30.6%。
要赢得生存发展空间,企业还必须学会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上港集团把自己的触角伸到海外,提升“能级”,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赢得新发展,努力成为全球卓越的码头经营商。今年9 月22日,上港集团跨出国门,与比利时泽布吕赫码头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获得40%的股权。
自主创新结硕果
集装箱物流装备与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是提高现代化港口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上港集团积极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自2003年至2005年底,集团科技立项290项,科技投入20.2亿元,获得国家、交通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0项,在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夺得4枚金牌。外高桥一期码头的数字化、二期码头的自动化堆场、集装箱电子标签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及在港口生产建设的成功运用,提升了上海港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的上海港,从装卸设备到企业管理,从装卸效率到装卸速度,都堪称国际一流。我国唯一的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无人堆场今年9月19日已在上海港正式投入生产运行。该项目可实现64.7万箱自动堆存能力,全部完成后,两年扩展到72万箱的自动堆存能力。而现代港口集装箱物流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平台,使港口集装箱综合作业效率大大提高,使上海港的吞吐量、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大港的水平。
国家作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已有10年,从起步到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进入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向基础设施和功能建设共同推动转变的新阶段。预计到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000万标准箱,将成为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为实现2010年初步建成、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上海将紧紧围绕集散功能、服务功能、产业功能、管理功能展开,进一步服务长江流域、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经济发展。上海港将加快洋山深水港区后续工程建设,以满足集装箱吞吐量高速增长的需要。同时,还将充分发挥好洋山保税港区政策优势,吸引更多的国际物流和航运服务企业集聚上海。
未来5至15年,是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建设的关键期。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港集团的目标很明确:实施“三大战略”,保持集装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 “点—线—面”框架布局基础之上,通过整合港口、航运、代理资源,形成区域性集货网络,形成以上海港为终端,辐射长江流域的集货扇面;以洋山为中心,大力拓展水水中转业务,凸现枢纽港地位;培养国际化运营能力,提升国际化管理水平,逐步形成辐射国内国际市场的跨地区、跨国经营格局,积极探索新的国际化模式,实现国际化扩张,成为全球卓越的码头营运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主力军作用。
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成为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不是梦,上海有能力、有实力圆这个梦!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