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究: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路径与建议

来源:数智海洋   发布时间:2024-02-01 15:00:11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 涉及了生物、环境、生态、信息以及物理、地质等多个学科, 具体建设内容体现了生态化、信息化、工程化、多元化等几个方面。2018年, 有学者提出了“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包括了生境修复、苗种繁育、初级生产力提升、全过程管理、产品高值化利用、绿色能源利用、休闲渔业等一系列关键环节, 其特点突出体现在理念现代化、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四个方面”, 为探讨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路径与政策建议提供了借鉴。

(一) 加快构建海洋牧场技术支撑体系

相对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 中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起步较晚、科技力量薄弱, 牧场建设相关的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尚未形成全面、系统、成体系的科研成果。因此, 应尽快组织科技力量、整合资源, 成立国家级的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合开展攻关并构建中国现代化海洋牧场技术支撑体系。

1.种质保护技术

本土优质的种质是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保护中国原种水产种质资源的同时, 建立海洋牧场种质资源库, 系统研究种质长期、安全保存的关键技术, 同时加强对牧场关键生物的增殖放流技术、标志技术、培育与扩繁技术、驯化技术以及敌害防控技术的研究, 研发相应装备, 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 实现牧场海洋生物的统一协调供给。

2.生境修复技术

加强对海草床、海藻场修复技术、底质修复技术、种群重建技术、景观设计技术的研究。开展滩涂、海湾和岛礁海底生境的修复与优化, 建立海藻场和海草床的物质能量流动模型, 揭示流场与生物分布、饵料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构建富营养化海域物质消减和资源化利用技术、退化生境修复技术。研发功能渔礁, 并根据海洋环流存在的生态特点改良建立创新性的水体交换工程学技术, 形成底质环境改良系列方法。

3.信息化智能化技术

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海洋环境水质关键理化因子的实时在线监测系统, 研发解决海洋生物的远程监控、声光探测、行为控制以及追踪等技术难题。构建海区生境与主要经济生物的信息数据库, 形成全覆盖的环境灾害预警机制和管理平台, 从而更好地控制成本投入、规避风险损失、提高产品质量。

4.自动化技术

建立从监测预警到评价溯源等内容的海洋牧场综合保障技术体系, 建立陆基监测和信息化管理中心, 实时测定并记录牧场水域的关键环境参数和生物动态。建立牧场评估技术, 科学建模并评价牧场的适合开发模式、开发潜力, 构建海洋牧场产品的溯源和质量监管系统。

5.机械化技术

淘汰或升级改造渔船等牧场建设相关的配套设施和装备, 重点研发底播采捕装备、加工装备以及苗种扩繁、中间培育等生产所需的投饲、刷片、筛选、计数等机械化装备。

6.评估技术

建立物种探测分类鉴别技术体系。开展海洋牧场生物资源种类分析鉴别和资源量评估, 研究掌握环境因子变动以及物种资源量增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开发环境影响小、选择效率高的渔具渔法生物调查技术, 开展养殖生物生态产出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 为海洋牧场的建设评估提供准确依据。

(二) 全力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试点

2019年1月,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 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 以期在构建海洋牧场技术支撑体系的同时, 利用3年时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为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维护海洋生态安全、建设海洋强国做出山东贡献。重点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1.提升海洋牧场绿色发展水平

围绕解决近海渔业资源枯竭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探索适合不同海域类型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以及渔业增殖放流品种结构和规模, 开展立体生态牧渔模式研发, 探明海洋牧场建设与海洋生态相协调的发展新路径。

2.探索深远海养殖方式

围绕解决近浅海增养殖压力过大、海洋牧场现代化水平较低、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 开展适合深远海生长的养殖新品系选育, 构建适合深远海养殖的智能网箱等综合生产系统, 打造符合深远海海况的“海上空间站”, 探索构建深远海生产海区微电网。

3.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围绕解决传统渔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 建设海洋牧场综合管理系统、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防灾减灾系统以及产品产地认证和品牌培育系统, 实现海洋牧场试点区“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

4.促进产业多元化融合

围绕解决渔业生产模式单一、产业融合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 积极推动海洋牧场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 同时开展海上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等新能源高效利用和融合发展研究试点。

(三) 强化保障措施与政策支持

中国的现代海洋牧场产业起步较晚, 与传统的海水增养殖业相比属于一项大型的综合性产业, 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长期研究和开发, 同时也需要国家及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在政策措施的调控和保障上将其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战略性产业持续支持。

1.明确概念, 制定标准

集合各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标准分类研究, 提炼核心要素、确定具体指标, 并抓紧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 明确并规定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概念与内涵, 优先制定已经相对成熟的技术标准或规范, 对选址设计、生物群落构建、监测管理以及效果评价等基础薄弱但又严重制约海洋牧场效果发挥的环节可先制定技术指南、加强技术引导, 在确保各地海洋牧场建设科学有序开展的基础上明确建设方法和评价体系, 进而保障海洋牧场的发展方向。

2.规划先行, 指导建设

系统开展海洋牧场拟建设区域的本底调查研究、环境评价以及水域承载力评估等研究, 掌握各海湾和岛礁海域的理化因素与海底状况, 确定其承载力和增殖潜力, 综合区位优势、渔业资源特点和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对牧场海域和陆域统筹规划, 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分别形成适宜发展、限制性发展、禁止发展以及不同建设类型和规模的科学明晰的牧场空间布局。规划要有科学数据支撑, 坚决杜绝盲目建设。规划的具体实施应由政府部门主导成立的海洋牧场技术专家团队或具备相应能力和条件的科研单位完成。

3.政策鼓励, 完善管理

采取政府补贴、减免税收、允许发展养殖业和休闲渔业等优惠措施, 多途径吸引社会力量开展海洋牧场的建设, 逐步实施物权化管理, 完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打破以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使从业者共同参与海洋牧场的运营管理。成立产业技术专家小组, 用以指导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管理相关技术问题, 并可联合渔政渔港监督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海洋牧场的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推动构建海洋牧场行业协会及产业联盟, 使牧场建设者们共同获得效益, 并实现牧场渔业和休闲旅游业的多元化协调发展。

4.产学研结合, 加速成果转化

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等资源在海洋牧场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链上的投入, 以及对中试环节和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同时, 充分发挥各级科研与推广机构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 发展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为科技成果信息的开放共享及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撑。优先建立健全海洋牧场建设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 在牧场的规划与选址、适宜品种的选择与投放、人工渔礁的设计、功能海区的建设等方面开展科学的引导和培训, 积极开展海洋牧场先进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的推广和转化应用。

来源 | 本文节选自《科学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思考》

作者 | 胡炜、李成林、赵斌、韩莎

排版 | 数智海洋公众号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