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冰盖上的“中华天鼎”

来源:裴胜崇   发布时间:2015-05-21 02:49:16 

伴随着中国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的胜利建成和开站,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为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铸造的两尊青铜鼎中的一尊——中华天鼎,也由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队安放到了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

立鼎纪念内陆站成功建立

南极立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挑战极限、昌明科学、腾声飞实、奉献人类”的意愿;同时也是为纪念我国在南极内陆成功建立第一个考察站。

鼎乃国之大器,我国历来有着以鼎记录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工程和节庆活动的习惯。几千年来,铜鼎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世国宝、国家鼎盛繁荣的象征。因此,国家海洋局和极地考察办公室经反复研究,最终决定铸造两尊铜鼎,分别安放在南极冰盖冰穹A穹顶(即最高点)和中国南极昆仑站前。

按照中国人的天地人和理念,两尊宝鼎被分别定名为“中华天鼎”和“南极华鼎”。

据极地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南极考察“雪龙”船到中山站后由于冰情严重,卸货一度受阻,加上昆仑站建站任务较重,因此此次内陆冰盖队只带去“中华天鼎”,并将它安放在了南纬80°2200″、东经77°2111″、高程4092.75的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而“南极华鼎”则被留在了中山站,将由下次队带进冰盖并安放在中国南极昆仑站前。

宝鼎铭文记载我国南极考察大事

南极双鼎均由上海嘉丰特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卢银涛研究员设计。卢银涛曾设计了我国赠送联合国的“世纪宝鼎”,见证香港、澳门回归历史的“香港宝鼎”“澳门宝鼎”,立在拉萨的“民族团结宝鼎”和安放在小平故里四川广安的“实事求是鼎”等名鼎,他是我国知名的特艺设计大师。

此次卢银涛为南极设计的双鼎外观为三足双耳圆形鼎,总高度为2.5。其中鼎高1.68、座和坛高0.82。他表示,鼎高2.5,喻意着中国的第25次南极考察。鼎身饰有的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饕餮纹和牛兽纹,象征中华民族威力无比、能战胜一切的英雄气概和孺子牛一般的踏实作风与冲天干劲。鼎身还同时饰有夔龙纹、冠凤纹、牛纹、虫纹,构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创人类美好世界的宏图。双鼎的底座为方座,代表天圆地方。鼎座下方所设的三个台阶和双耳、三足所饰的图形,表达了在人类进入第三个千年的时候,聚起四面八方精英,为人类认识南极、和平利用南极作贡献的意思。鼎座正面是用金文篆刻的鼎名,左右两侧分别是中、英文的宝鼎记,背面是用金文所写的落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及立鼎时间公元20091月。双鼎的内底铭文篆刻的是我国南极科考大事记。

宝鼎用超薄型铸造工艺铸成

由于双鼎将被安放在气候条件极为恶劣的南极冰盖,在制鼎之初就对材料和鼎的重量提出了特殊要求。为适应南极特殊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上海嘉丰特艺有限公司在宝鼎铸造时特意改进配方,加入了耐低温和可增加硬度的特殊金属。此外,为了方便南极运输,嘉丰公司还对南极双鼎采用了特殊的超薄型铸造工艺,因此双鼎制成后较一般的鼎壁薄,平均铸造厚度仅为11厘米,重约2吨。

专家表示,南极双鼎造型古朴凝重、精致典雅、气势宏伟,屹立于南极,不仅给南极注入了强烈的中国符号、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而且必将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中国南极科考的特点成为永载史册的青铜鼎重器。

中华天鼎宝鼎记 自1984年中国第一支南极科学考察队奔赴南极至今,已开展了25次南极科学考察,并于20051月问鼎冰穹A,首次测定最高点位置为南纬80°2200″、东经77°2111″、高程为4092.75。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地面到达冰穹A

天是至高的象征,鼎是文明的载体,在冰穹A最高点设立中华天鼎,意为挑战极限,昌明科学,腾声飞实,奉献人类。

南极华鼎宝鼎记 在南极内陆建站,将实现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大陆腹地的历史性跨越,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史上一座瑰伟的里程碑,也将是中国对2007-2008国际极地年作出的杰出贡献。第25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091月在冰穹之巅建成中国南极内陆昆仑站,旨在拓展考察区域,勇攀科学高峰,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创立丰功伟业。

华兆硕果,鼎志盛世。值此建站之际,特立华鼎,以为纪念。

双鼎鼎内铭文

19642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将在未来开展南北极考察。

19835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 《南极条约》的决议,同年,中国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

198410月,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为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19852月,中国南极长城站在乔治王岛建成。同年10月,中国被正式接纳为《南极条约》协商国。

19892月,中国南极中山站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建成。

20091月,中国南极内陆昆仑站在冰穹A地区建成。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