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苏 涛报道 2008年对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来讲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国务院新 “三定”方案批准在国家海洋局新设立 “海洋预报减灾司”,明确赋予“承担海洋观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报”的职责,并确立了国家海洋局 “组织实施专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日常运行管理,组织开展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指导开展海洋自然灾害影响评估,发布海洋灾害和海平面公报”的主体地位。在新体制下,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正在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努力实现着从传统服务型向综合保障型的转变。
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海洋观测预报业务体系正在形成。截至目前,沿海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已全部成立海洋预报台,正在抓紧观测系统建设,部分海洋灾害严重的地级市和县也成立了预报机构。
二是海洋观测范围逐步扩大,手段日益多样,内容更加丰富。观测范围从沿岸海域到近岸近海,从中国海走向太平洋、印度洋;观测手段由单一的岸基 (岛屿)站点观测,发展为各类浮标、卫星、雷达、航空、船舶和岸基 (岛屿)站点协同联动,数据传输从无线通信升级到卫星、地面专线和无线通信多种方式相结合,实现了岸基 (岛屿)站点数据的分钟级实时传输;观测内容从风压湿、浪潮流等海表环境,逐步拓展到温盐深剖面等水下环境要素的观测。
三是海洋预警报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品日渐丰富,受众更加广泛。预报种类不断增加,预报区域逐步拓展到西北太平洋,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已经开始发布海浪全球预报。预报方法也由最初的经验预报,开始向数理统计、数值模拟和经验结合的综合预报模式转变。近年来,为满足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各级预报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发了航线预报、渔场预报、工程建设环境预报、旅游度假区环境预报、海上搜救环境预报等一系列综合预报产品,预警报发布手段覆盖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报纸等各类公众媒体,用户满意度和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
四是传统预报减灾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工作领域更加广阔,服务能力有所提高。过去,我们在海洋防灾减灾领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灾害监测和警报发布上。现在,开始从传统的警报发布服务向综合保障服务转变,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灾前、灾中和灾后全过程,在河北、山东、上海、浙江等地开展了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在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开展了灾害防御辅助决策系统建设,在全国加强了海洋灾害情况调查评估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大大提升了海洋部门的综合保障服务能力。
五是各项保障条件得到加强。在组织机构层面,新设了专门的职能司和部门;在经费层面,投入大幅增加;在人力资源层面,高素质人员比例不断增加,人才结构更趋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