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已施行!开启海洋碳汇新蓝海!

来源:海洋知圈   发布时间:2023-02-23 14:43:00 

微信图片_20230223143838.jpg

海洋碳汇在“双碳”战略中占据关键地位,我国海洋碳汇资源丰富,前景广阔。目前,《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已施行,加快海洋碳中和核算机制与方法学研究,研发制定海洋碳汇标准并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有利于我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批准发布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HY/T 0349-2022)(以下简称《核算方法》)正式实施。《核算方法》中明确,将海洋碳汇定义为“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类、贝类等从空气或海水中吸收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据了解,我国有着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全国海岸带范围内广泛分布着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资源十分丰富,海洋碳汇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当前阶段,海洋碳汇作为全新蓝海,其经济价值尚未被广泛了解和认可,海洋碳汇资源亟待推广开发。对此,海洋碳汇发展该怎么做?

多地开展前期工作

“海洋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相比于陆地的几种生态系统碳汇,海洋生态系统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储存周期长。”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海岸带科学与海洋战略中心主任刘大海表示,这些优势潜力决定了海洋碳汇在国家双碳战略中的关键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已有沿海省市开始着手海洋碳汇发展前期工作。去年12月,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广东省“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指出,支持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在刚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中,山东、天津等地均提出了海洋碳汇建设提案。


 “当前,我国海洋碳汇的基础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在海洋碳汇相关制度建设、理论研究与增汇技术研发、监测调查评估与标准化建设、海洋碳汇核算系统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得到有效推进,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与发展经验。”刘大海表示。


据刘大海介绍,福建、广东、上海、山东、海南等多个沿海省市已经全面开展了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工作,并逐步构建了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碳汇监测、储量评估、潜力评估和保护修复增汇成效评估的碳汇核算体系,建立了海洋碳汇资源管理综合平台。“山东省还积极探索了区域碳普惠机制,建设蓝碳交易平台,推动海洋碳汇由资源向资产转化,创新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发展模式和途径,这些现有的先行经验与方案都值得其他沿海省市推广、借鉴和复制。”


有望参与碳市场交易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周勇表示,海洋碳汇要想发挥作用,必须体现出经济价值,如参与碳市场交易,而能够加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是前提条件。如果不能被国际社会承认,并冲抵相应碳排放,海洋碳汇最终只能算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自愿行为。


据了解,CCER机制是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要补充。全国碳市场和地方碳市场均允许控排企业使用CCER抵消一定比例的碳配额清缴。CCER自2012年推出以来,被广泛用于地方试点市场的碳配额清缴履约,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项目不规范、减排备案远大于抵消速度、交易空转过多等问题,从2017年3月起,我国暂停了CCER项目的备案审批。


微信图片_20230223143841.jpg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在CCER机制上一阶段的运行期内,海洋碳汇尚未被纳入其中。一是海洋碳汇方法学体系尚未建立。海洋碳汇机理复杂,难以准确量化评估海洋生物机制和非生物机制的固碳作用、评估管理措施和人为活动对碳汇的影响;二是海洋碳汇项目开发存在一定的技术限制。CCER项目开发涉及项目记入期与规模的选择、项目碳库的选择等微观层面,且项目开发中对技术人员的水平有着较高要求,例如红树林恢复项目中需要造林、抚育、管护等,受海洋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的影响多。


 “目前,《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已经正式实施。该标准系统规范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的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构建了适用于我国海洋碳汇核算的方法学,对推动海洋碳汇的规范化计量有着重要意义。”刘大海表示。


上述业内人士也表示,《核算方法》的实施为海洋碳汇纳入CCER机制创造了一定条件。


获得市场认可

国内多地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工作,《海洋碳汇核算方法》正式出台,接下来,海洋碳汇发展还需哪些突破?


市场认可度高,海洋碳汇才能走得远。“这需要构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海洋碳汇方法学体系。在《海洋碳汇核算方法》等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细化领域如海洋牧场的方法学。结合市场、技术等发展,更新方法学的计算方式、计算参数等,使之与现实情况相匹配,并考虑适配未来发展需要。”刘大海表示。


在CCER尚未重启的当下,依托碳普惠机制发展海洋碳汇是推动海洋碳汇走向市场、推进全社会低碳行动的重要措施。“碳普惠概念比较宽泛,界定和核算也没有强制性,可以各自发挥特色优势。通过碳普惠实现海洋碳汇的潜在价值,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被认可,推动海洋碳汇的发展,逐渐体现其价值。”周勇表示。


“将海洋碳汇与碳普惠相结合,需要开发形成海洋碳汇碳普惠方法学,明确海洋碳汇碳普惠基准线、额外性以及计算减排量的方法。鼓励相关组织和个人通过海洋碳汇碳普惠方法学,开发海洋碳汇碳普惠项目,结合当地生态资源情况有效增加碳汇量,并通过挂牌点选、竞价交易、协议转让等多种交易方式进行海洋碳汇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上述业内人士建议。


“当前,中国碳市场是全球配额成交量第二大的市场,若能在《海洋碳汇核算方法》的标准基础上,率先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将有利于把握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刘大海表示。

延伸阅读:

海洋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在“双碳”目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碳汇(蓝碳)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多领域的各种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核算方法和价值实现路径,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的复杂系统。为了规范化核算我国海洋碳汇能力和潜力,《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在解决海洋碳汇的量化问题方面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系统规范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的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构建了适用于我国海洋碳汇核算的方法学体系,确保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有标可依,填补了该领域核算方法行业标准的空白,有利于推动我国海洋碳汇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XZWx0sOjD4bVHUW1OtHw9g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