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2年十大新闻”
由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简称海底科学实验室)主办的“2022年度KLSG十大新闻评选”活动日前结束。经网上投票,“李家彪院士牵头、中国主导的北极深部观测计划获批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等10条新闻入选“2022年度KLSG十大新闻”。
“海底科学实验室2022年十大新闻” 01 李家彪院士牵头、中国主导的北极深部观测计划获批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 6月8日,为响应世界海洋日,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公布了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简称“海洋十年”)获批项目,由我所联合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研究所、俄罗斯全俄地质研究所、挪威奥斯陆大学、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斯里兰卡水生资源研究与发展署、塞舌尔蓝色经济部、新加坡南洋理工和中国海洋基金会共同申请的“多圈层动力过程及其环境响应的北极深部观测”(ADOMIC,Arctic Deep Observation for Multi-sphere Cycling)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正式获批,牵头组织者为李家彪院士。这是本年度“海洋十年”申请中获批的第一个中国项目。 02 8月30日,由我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沉浮式智能组网的声学探测关键技术”项目在北京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宋君强和王军成等多位专家参会,项目负责人为我所李家彪院士。海洋地震声学应用技术研讨会同期召开。 启动会上,方银霞副所长代表我所为项目组咨询专家颁发聘书,要求项目组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加强项目实施管理,表示我所作为组织实施单位将在各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帮助项目组产出优质成果。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王文涛处长就海洋技术装备在研发、海试和验收的规范化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李家彪院士就项目概要、课题设置及任务分解、项目实施节点与执行计划、项目组织管理机制、项目成果呈现形式等实施方案内容进行汇报,各课题负责人汇报课题实施方案。咨询专家就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质询并提出建议。 03 丁巍伟研究员获曾呈奎青年科技奖和浙江大学沈善洪杰出青年学者提名奖、当选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党代表 第一届“浙江大学沈善洪杰出青年学者提名奖”获奖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排列) 04 新华社联合国6月15日电 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换届选举1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中国籍委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唐勇成功连任,任期为2023年至2028年。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的国际机构,于1997年正式运作。该委员会由21名独立专家组成,负责审议沿海国就其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提交的划界案。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成立以来,一直有中国籍专家担任委员。 05 “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成果入选“十三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 06 “海底热液成矿元素迁移转化的地生耦合机制”项目启动 由我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底热液成矿元素迁移转化的地生耦合机制”项目启动暨学术交流会在杭州召开,杨树锋院士、金翔龙院士和李家彪院士等多位专家参会。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吴自银主持会议。 启动会上,所长李家彪院士为项目咨询专家组颁发了聘书,副所长陈建芳代表我所表示将加强管理,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服务。科技部高技术中心项目主管刘龑龙博士从凝练科研成果、增进协作交流和优势互补、加强科学诚信和学风建设、完善实施方案等四个方面对项目组工作提出了要求。项目负责人韩喜球研究员就项目概况、技术方案、执行计划、组织管理进行了整体汇报。 07 5月19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船舶与海洋技术-海底地震仪主动源探测技术导则》(ISO 3482: 2022 Ships and marine technology —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active source exploration with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s (OBS)),这是由我国主持制订的首项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国际标准,也是我所主持制订的首项国际标准。 SC 13和标准编制组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会议、邮件讨论与各国专家积极沟通,反复修改打磨标准文本,最终比ISO规定的出版时间提前10个月正式发布了这项标准。该标准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各国海底地震仪技术性能的提高和数据格式的统一,有效促进不同国家在海底资源调查、开发、利用中的国际合作,并在与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我国自主海洋装备的出口和国际影响力。 08 2022年5月8-12日,第23届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Scientific Workers,简称WFSW)全体大会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WFSW于1946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以提升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为宗旨,目前拥有29个成员组织。本次换届产生执委43名(其中主席和副主席8人,秘书长1人,司库1人),由中国科协推荐的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连任副主席,中国科协常委、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和中国科协常委、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韩喜球,当选执委。 韩喜球研究员应邀作了题为:Ocean-based Approach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的主旨报告,围绕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基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潜在措施,重点介绍了深海采矿和海洋碳封存技术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就发展和保护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观点,得到与会代表们的高度赞赏和认可。 09 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组织,我所实施的中国大洋73航次完成科学考察任务,方银霞所长赴厦门迎接我所科考队员。 本航次在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里伯区国际海底区域开展了历时105天的资源勘探和环境调查,航程总计2.3万多公里,科考队按计划圆满完成年度任务。我所李小虎研究员担任航次首席科学家,海底科学实验室、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实验室和船舶运管中心共15名队员参航。 在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下,我国目前在深海资源领域已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三种矿产资源和五块矿区的国家。近年来,自然资源部持续推动深海大洋工作,我国在海洋装备技术、海洋科技人才和深海资源勘查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将为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绿色、和平利用海底资源,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重要支撑保障。 10 7月27日-28日,由自然资源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委会)非洲和邻近岛屿国家分委会(以下简称非洲分委会)主办,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中非海洋科技论坛在杭州召开。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浙江省常务副省长徐文光,海委会执行秘书弗拉基米尔·拉宾宁博士,海委会非洲分委会主席库阿迪奥·阿法恩教授出席论坛。来自埃及、肯尼亚、科特迪瓦、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塞舌尔、南非、坦桑尼亚等32个非洲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中方海洋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官员、专家、学者近200人出席了论坛。本次论坛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以下简称“海洋十年”)背景下的中非合作新契机为主题,探讨和展望了进一步加强中非海洋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实现路径。韩喜球研究员当选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执行理事会委员
我所科考队员顺利完成中国大洋73航次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