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渔业智慧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

来源:数智海洋   发布时间:2022-10-21 15:15:34 

智慧渔业是指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渔业全过程,进而提高渔业资源配置、组织管理和综合生产效率,促进渔业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在梳理渔业重点产业环节的基础上,按照“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将智慧渔业分为基础信息数据化渔业生产智慧化加工流通智慧化服务管理智慧化4个方面19个具体领域。

微信图片_20221021151519.png

■ 智慧渔业结构示意图




1

渔业智慧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渔业智慧化是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操作和信息化管理三位一体的水产健康养殖方式。渔业智慧化的实现是基于水产养殖业和物联网技术的充分发展以及物联网产业链与水产养殖业全生产周期的深度融合。当前,主要有两大因素制约我国渔业智慧化发展:


一是水产养殖业还处在较低发展水平,以资源消耗和规模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在一定区域内普遍存在。价格低迷、设施落后以及柠檬市场等消极因素由市场前向传导至产业链条,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限制了生产设施改造和生产效率提高。在低水平循环发展模式下,从业人员不注重长期数据积累,养殖管理依靠经验,缺乏产业智能发展诉求,水质管理、循环利用和自动投饵等自动化装备和物联网技术尚未普及。


二是物联网技术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当前渔业智慧化成果多为农业或其他行业技术转移和模仿改良的结果,产品或技术直接嫁接渔业可能产生水土不服的结果。物联网企业与农业产业的结合仍存在一系列不确定性,作为盈利试点领域,总体投资规模不大,难以汇聚成推动产业智慧化发展蓬勃力量。渔用智慧化企业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弱,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也都不同程度存在技术和管理标准规范缺失,企业局限于产业单一环节产品研发和小规模应用试验,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滞后于生产。

2

渔业智慧化发展建议

一是建立标准。重点做好省级层面水产养殖物联网发展规划编制和标准体系建设,既要建立智慧渔业战略层面粗线条标准框架,又要结合深水抗风浪网箱、海洋牧场、疫病苗种场建设等重点领域和产业模式的发展特征和内在需求,在信息感知装备、信息感知装备评价、无线传感网技术和水产养殖云服务等领域体系化建立健全标准综合体,实现物联网产业链条和水产养殖产业链条交汇融合。多元化标准制(修)订主体,涵盖具有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企业和养殖主体等在内的标准编制单位或人员,体现出标准技术先进性和经验应用性。


二是技术研发。围绕现代渔业发展重大需求,在建立水产养殖物联网精准控制系统框架下,以推动水产养殖物联网大规模应用和提供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为目标,在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分别启动水产养殖物联网研发示范项目,按照水产养殖业发展规模、养殖模式、养殖品种和养殖流程,有机结合工程技术、机械设备和管理软件等应用于渔业的现代技术手段,区域化物联网技术分类开发,产品化养殖管理创新研究,重点突破水域环境感知、设备智能控制、生产信息采集、数据智能分析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关键技术,不断提升渔业生产智慧化水平。


三是社会服务。支持物联网企业与水产养殖生产经营主体合作,在遵循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律和渔业发展内在需求的基础上,联合开发建立水产养殖信息化技术,建立预测、预警、控制和诊断等水产养殖的信息处理模型,整合应用各个环节,链条化形成可推广应用的技术模式和服务体系,为灾害预警、水质监测、疫病防控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建设一批水产养殖物联网示范基地,在重点养殖品种优势产区将研发物联网技术及实施装备进行集中展示和集成示范,以点带面,实现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不断提升物联网技术的社会效益。


四是发展渔业。水产养殖物联网是信息技术和渔业发展或资源利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充分体现出物联网服务生产、服务市场、服务渔民和服务公众的优势,就需要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基地联市场”等多种联结机制,培育育繁推、产加销和贸工农一体化的综合性水产养殖企业,大力发展工程化养殖和深远海渔业,规范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不断提升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集约化和设施化水平。

本文节选自《中国渔业经济》,原题《智慧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于宁,徐涛,王庆龙 ,谭林涛 ,李凯,贾平;参考略;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jQwM32afLrgkWLgRvCeUNw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