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湾单环刺螠近江牡蛎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北部海域,经国家农业部批复成立,是潍坊市唯一一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3896公顷,分为核心区和实验区,主要保护单环刺螠、近江牡蛎两类种质资源及其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国家及山东省、潍坊市等政府和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的支持,自身也发挥着保护原生物种及海洋生态环境,促进人海和谐的作用。
创新发展理念,积极设立资源保护区
单环刺螠和近江牡蛎是莱州湾海域极具地方特色的种质资源,是据DNA图谱对比分析、确认的,全国为处不多的原生物种。为保护和利用资源,在广泛研究相关政策基础上,做好本地资源调查、保护区域考察论证等基础工作后,2006年,潍坊市政府、山东省渔业厅分别批复成立了两类资源的省级原种自然保护区。此后,国家农业部对两个保护区合并升级,成立了莱州湾单环刺螠近江牡蛎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一步为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高级平台。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开展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首先组建保护区管理机构。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构,成立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加强部门协作,开展具体工作。
其次开展了广泛宣传工作。为提升保护区社会影响力,提高公众认知度,保护区印发了管理办法、农业部文件等宣传材料1600多份,设置了保护区简介、管理通告等大幅宣传牌,使广大渔民逐渐了解和接受保护区概况,为护养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再其次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基础设施。滨海区管委会制定发布了保护区管理办法,保护区完善了日常管理制度,编制《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按方案要求,开展了基础实施建设,先后建设了办公区,建立化验监测室,配备相关器材,购置管护摩托艇,建设专用码头,陆上设界碑、海上设界标界定了保护区,购建苗种场,开展苗种培育。海上管护是保护区的首要任务。在明确界定核心区和实验区边界后,保护区调用中国渔政海监37198艇,并雇佣渔船一艘开展了海上管护工作,杜绝了非法采捕资源,维护了良好的保护区秩序。
最后积极实施了资源增殖放流。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等是技术支持单位,通过有关专家的指导,保护区采取了人工育苗、半人工采苗和投苗增殖等措施,大大提高了资源密度,提升了资源量。
注重实效,以保护区建设促发展保护区的设立实现了潍坊市保护区零的突破。保护区的发展,走在了国家同行业的前列同时,还带来了多重实效。
经济效益。保护区为水产养殖保留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原种和基因资源,促进了海水增养殖发展。现在保护区附近开展增养殖和捕捞渔民达3000多人,年产值达1.5亿元。除鲜品销售外,一批单环刺螠、近江牡蛎加工项目也蓬勃发展起来,初步形成了资源产业链。
社会效益。保护区可提供种质纯正的单环刺螠、近江牡蛎资源,是国家遗传育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滨海区特色旅游,生物科研、教学的基地。对于扩大该区知名度,吸引外资、外援,加强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生态效益。单环刺螠、近江牡蛎以有机碎屑为食,可极大降低海上富营养化,保持海洋环境稳定。保护区作为良好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滨海区实施节能减排,建设“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标志。
创新发展理念,积极设立资源保护区
单环刺螠和近江牡蛎是莱州湾海域极具地方特色的种质资源,是据DNA图谱对比分析、确认的,全国为处不多的原生物种。为保护和利用资源,在广泛研究相关政策基础上,做好本地资源调查、保护区域考察论证等基础工作后,2006年,潍坊市政府、山东省渔业厅分别批复成立了两类资源的省级原种自然保护区。此后,国家农业部对两个保护区合并升级,成立了莱州湾单环刺螠近江牡蛎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一步为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高级平台。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开展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首先组建保护区管理机构。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构,成立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加强部门协作,开展具体工作。
其次开展了广泛宣传工作。为提升保护区社会影响力,提高公众认知度,保护区印发了管理办法、农业部文件等宣传材料1600多份,设置了保护区简介、管理通告等大幅宣传牌,使广大渔民逐渐了解和接受保护区概况,为护养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再其次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基础设施。滨海区管委会制定发布了保护区管理办法,保护区完善了日常管理制度,编制《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按方案要求,开展了基础实施建设,先后建设了办公区,建立化验监测室,配备相关器材,购置管护摩托艇,建设专用码头,陆上设界碑、海上设界标界定了保护区,购建苗种场,开展苗种培育。海上管护是保护区的首要任务。在明确界定核心区和实验区边界后,保护区调用中国渔政海监37198艇,并雇佣渔船一艘开展了海上管护工作,杜绝了非法采捕资源,维护了良好的保护区秩序。
最后积极实施了资源增殖放流。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等是技术支持单位,通过有关专家的指导,保护区采取了人工育苗、半人工采苗和投苗增殖等措施,大大提高了资源密度,提升了资源量。
注重实效,以保护区建设促发展保护区的设立实现了潍坊市保护区零的突破。保护区的发展,走在了国家同行业的前列同时,还带来了多重实效。
经济效益。保护区为水产养殖保留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原种和基因资源,促进了海水增养殖发展。现在保护区附近开展增养殖和捕捞渔民达3000多人,年产值达1.5亿元。除鲜品销售外,一批单环刺螠、近江牡蛎加工项目也蓬勃发展起来,初步形成了资源产业链。
社会效益。保护区可提供种质纯正的单环刺螠、近江牡蛎资源,是国家遗传育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滨海区特色旅游,生物科研、教学的基地。对于扩大该区知名度,吸引外资、外援,加强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生态效益。单环刺螠、近江牡蛎以有机碎屑为食,可极大降低海上富营养化,保持海洋环境稳定。保护区作为良好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滨海区实施节能减排,建设“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