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广州欲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将南沙打造成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比力争达15%……
2022年8月24日上午,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双统筹系列发布之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市规自局、市港务局、市发改委、市规自局南沙分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相关工作情况。
双目标引领
擘画广州海洋经济发展未来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二级巡视员黄金锋介绍,为推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形成广州经济发展新引擎,广州市研究制定了《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简称《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十三五”时期
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从2015年2632.8亿元稳步增加到2020年的3146.1亿元,约占全市GDP的12.6%。
国际航运中心能级进一步提升
2020年,广州港集装箱航线总数达226条,完成货物吞吐量6.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351万标箱,分别居全球第4和第5位。
完成滚装商品汽车吞吐量150万辆,位居国内港口第一位。
广州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由2015年全球第28位跃升至2020年第13位,居全国第4位。
确定“十四五”时期
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
规划提出到2025年:
全力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成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涉海资源要素配置中心、南海综合开发先行区、海洋产业集群高地和海岸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推动南沙建设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支撑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
展望2035年:
建成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创新活跃、海洋城市文化特色彰显、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推动南沙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
擘画“十四五”时期
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规划》提出构建“一带双核多集群”空间布局方案。打造沿江滨海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带,串联以海珠区、黄埔区为中心的海洋高端服务核和以南沙区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核,重点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和海洋电子信息等特色海洋产业集群。
围绕发展目标
提出重点任务、举措和指标
《规划》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从科技、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和开放六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举措和指标:
全力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集聚国家面向南海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与中科院、香港科技大学共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指标方面,到2025年,新增涉海行业或部门类实验室2家,新增涉海科技企业孵化载体1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50家,涉海有效专利数量年均增长率达到7%以上。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重点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等海洋支柱产业形成新竞争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等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天然气水合物、海洋新材料等潜力产业。
打造一批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重点实施陆海空间一体化规划管理。
推进南沙区省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示范区建设。
强化陆海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构筑人海和谐的蓝色生态屏障。
到2025年,滨海湿地恢复修复面积不少于1.6平方公里,海岸线修复长度不低于3公里。
彰显海洋城市文化特色
保护活化海丝文化、海商文化等海洋文化资源。
重点打造十大海丝人文地标,包括十三行、黄埔古港等。
形成十大海洋文旅新名片,包括沙面建筑群、粤海关旧址等。
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重点打造国际海事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治理创新服务区。
高标准举办“广州海法论坛”。
支持涉海机构走向远洋,积极参与极地和大洋科考。
支持建设海洋综合管理公务船码头和海洋综合服务保障基地。
拓展海洋开放合作格局
到2025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不低于30万标箱,集装箱航线数量不少于260条,举办国际海洋高端展会5次。
重点将南沙区打造成为海洋经济国际化营商环境引领区。
滑动查看更多
规划突出四个特点
空间上,强化陆海统筹和江海联动,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带,支撑打造珠江口“黄金内湾”;
指标上,对标国内外先进海洋城市指标,彰显“老城市新活力”,构建广州特色指标体系;
行动上,形成含67个项目的项目库,其中49个集中布局在南沙区,支撑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路径上,提出“五个一”规划实施路径,为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提供路线图和行动方案。
黄金锋介绍,《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的发布,为南沙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规划》从六个方面提出了衔接落实举措:
将南沙海洋发展目标
纳入全市战略目标
围绕2025年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目标,支持南沙建设中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并明确具体海洋科技创新项目和任务。
围绕2035年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支持南沙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
强化提升南沙
航运物流枢纽功能
完善港口航运基础设施,加强南沙港区集装箱、粮食等专业化深水泊位建设,加快大型货运码头建设,提升公共航道与锚地适应能力,优化疏港道路和铁路网络。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打造以港口为核心的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品牌。
创新发展国际物流和专业物流。依托南沙综合保税区、南沙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出口型物流基地和进口型分拨基地。
提出加快启动区
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结合《南沙方案》启动区建设,集中布局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
推动与中科院、香港科技大学共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加快冷泉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大科学装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支持建设海洋经济
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以龙穴造船基地、大岗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发展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配套装备产业,推动海洋能发电装备、先进储能技术等能源技术产业化。
支持南沙加快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可燃冰、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技术研发和应用。
推动南沙区争创省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
建设国际海事服务产业集聚区和海洋治理创新服务区,吸引国际海洋事务机构及国际海洋组织落户南沙。
支持打造海洋经济
国际化营商环境引领区
提升航运口岸服务国际化水平,支持粤港澳三地在南沙携手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
加快建设南沙粤港营商环境合作试验区、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园等合作平台。
支持建立滨海城市
高质量发展标杆
以南沙为重点,推进陆海空间一体化规划管理。
加强海洋生态空间管控,严守海洋生态红线。
推进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示范区建设,打造珠江口“黄金内湾”标志性区域。
滑动查看更多
三大思路
强化航运枢纽建设
广州市港务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袁越表示,接下来,广州市港务局将以南沙港区作为核心,加快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将广州港打造成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 持续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港航大物流体系,以南沙港区为核心,强化枢纽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
◆ 依托以南沙国际物流中心为“冷链母港”的全链条冷链物流,打造冷链快线品牌。
◆ 支持南沙深化与大湾区城市在国际海运中转、国内驳运、海空铁联运、堆场仓储等航运物流方面融合一体化发展。
◆ 发挥南沙港铁路及内陆无水港的综合物流优势,加快发展中欧班列,建设南沙海铁联运枢纽。
◆ 未来,广州港将实施港航基础设施滚动式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南沙港区五期工程、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扩建工程等港口项目建设,进一步发挥好广州港保障社会民生的基础支撑作用。
◆ 积极推进服务湾区港航生命线的公共“避风港”——桂山锚地扩建工程、广州港环大虎岛公用航道工程等水上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为大湾区水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享提速增能。
◆ 谋划推动在龙穴岛中部挖入式港池内规划建设南沙港区国际海铁联运码头,打造以南沙港区为枢纽的海铁联运国际中转通道,构建“中部陆海大通道”。
◆ 稳步推进黄埔港区与南沙港区联动发展,功能互补。
研究建设广州临港经济区
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
◆ 市港务局将牵头研究规划建设广州临港经济区,以南沙、黄埔临港产业为基础,进一步优化港航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港航产业规模带动效应,进一步扩大港口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带动作用。
◆ 广州临港经济区将按功能和区域,重点引导航运物流、高端航运服务等港航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集聚发展。
◆ 同时,市港务局还将推动穗港澳水上客运公交化运营,打造大湾区国际航运论坛等国际航运交流品牌,增强广州航运枢纽面向世界、服务世界的综合效力,打造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发动机”。
滑动查看更多
聚焦前沿
打造科技产业创新高地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处长刘芳芳表示,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重点聚焦深海等前沿科技领域,打造科技产业创新高地。市发展改革委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高水平规划建设南沙科学城
加快推动《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印发实施,推进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建设。协调推动中科院在穗资源向明珠科学园集聚,推动更多大院大所高端创新资源加速向南沙科学城集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中试和应用推广基地,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携手创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加快推动海洋科技力量集聚
加快推进冷泉生态系统、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并依托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推动可燃冰、海洋生物资源等综合开发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产业加速向深蓝拓展,打造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实施重点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沿途下蛋”转化机制,开展赋予科技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长期所有权试点,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协同攻关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尽快取得突破。
科学谋划
统筹陆海经济协调发展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巍介绍,南沙区高度重视海洋工作,科学系统谋划海洋科技发展,现阶段已取得了以下两方面的初步成效:
坚持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
2022年2月,南沙区印发《广州市南沙区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围绕“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支撑引领区”的总体定位,提出了构筑“一带引领、四区支撑”全域发展新格局。
南沙区将全力打造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海洋基础设施等方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建设。
争取在2035年,将南沙区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
高位谋划布局,注重原始创新
南沙区布局建设了一批海洋科技重大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和科研院所。
以南沙科学城为重要载体,现已形成了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为龙头、冷泉生态系统等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的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体系,已引进了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多个项目。
目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均已入驻南沙,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等正加快建设。
王巍表示,南沙区将贯彻落实《南沙方案》和《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部署,统筹陆海经济协调发展。
◆ 坚持创新驱动原则,重点增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做好创新驱动顶层设计,深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 高起点谋划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高标准建设中科院明珠科学园,高站位推动大科学装置建设。
◆ 集聚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建设以南沙科学城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 同时,南沙区将强化涉海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各类海洋创新成果在南沙交易落地。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