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建设历程回顾 | 山东建设新时代海洋强省

来源:海洋频道   发布时间:2022-08-10 16:17:37 

微信图片_20220810161410.jpg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作为海洋资源大省,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

山东拥有3500多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6,其拥有1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山东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行动,全域谋划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加速崛起,海洋科技能力持续增强,港口整合实现重大突破,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海洋开放合作不断拓展。

山东省委海洋办常务副主任,山东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东在8月3日举行的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49万亿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9.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6.5%,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2位。

微信图片_20220810161414.jpg

山东港口青岛港黄岛原油码头正在作业 山东港口青岛港供图

坚持海洋科技创新引领

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备受关注。而为这一“大国重器”提供船体模块建造以及大合龙服务的正是位于山东烟台的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来福士)。全球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蓝鲸1号”、能够在海底3000米处寻宝的“蓝鲸2号”均出自这家中国海洋工程的领军企业。

山东省下辖16个地级市中,有7个城市沿海。类似中集来福士的行业龙头企业,在沿海云集。

据了解,作为山东省海洋产业体系的新兴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正在走向1000亿元层级;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比重约占全国一半。

支撑海洋产业做大的是一批核心装备。以“蛟龙”号、“向阳红01”船、“科学”号以及“海龙”号、“潜龙”号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装备投入使用,有效拓展了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广度和深度。

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记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山东承担了全国近一半的重大海洋科技工程,实施了“透明海洋”“问海计划”等重大工程,研发了智能浮标、深海浮标、水下无人航行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并得到了应用。

站在全球竞争的角度上,山东在海洋科技、海洋人才的优势以及长期积累形成的海洋产业基础,支撑着山东向海图强的信心。山东拥有全国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和1/3的海洋领域院士,拥有55所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236个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

在去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山东主导及参与完成3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项。以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特聘教授吴锜承担的深远海探测科技攻关专项——全海深下海洋传感器的检验关键技术和校准核心算法为例,该团队开发出全海深(11000米)海洋环境模拟舱,填补了国内外此类高精度检验和校准装置的空白,使我国对深海观测设备拥有国际话语权,推动山东成为海洋传感器强省。同时,它对山东建设海洋物联网、实施智慧海洋突破行动、经略深远海、促进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也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十三五”末,山东拥有55家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建有236个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初步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在《2021年海洋科技指数》报告的中国大陆海洋科技指数排位中,青岛稳居首位。

在潍坊,致力于开发、制造船舶动力和发电设备等产业的潍柴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产品系列最全、功能覆盖面最广的船舶动力供应商;东宝重工研发生产的观光潜艇、蛙人输送艇、水下智能平台及载人潜水器,填补了国内民用潜器领域空白。

在日照,日照港达的挖泥船和山东冠卓的船用装卸臂入选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名单;洁晶集团主导产品褐藻酸盐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5%,是世界上最大的褐藻酸盐和印花糊料生产商……

未来,山东还将聚焦国家战略,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力争承担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增强海洋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坚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早已成为山东沿海城市的共识。

近年来,山东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靓”的美丽海洋。

2016年,日照市在全国率先实施港口岸线退用还海项目——海州湾日照港北区港口岸线退港还海修复整治工程(简称“海龙湾退港还海工程”)。工程于2017年2月开工,2019年6月完工,概算总投资6.1亿元,带动社会资金40亿元,探索出了一条港口工业岸线生态修复新路径。

“日照是典型的港口城市,港城互动密切,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港口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煤堆场与风景区相邻,货物装卸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对景区及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由于煤堆场制约,周边居民临港却难以亲海。”山东港口集团日照港工程建设部部长黄东辉介绍,对港口而言,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成为大势所趋。

通过生态整治修复,海龙湾退港还海生态修复整治项目恢复了1882米的生态岸线,新增沙滩面积46万平方米。与北部岸线连成一片,形成了以“龙山咀”为龙头、以“海龙湾”为龙尾的绵延10公里优质砂质岸线。同时,周围海域水质也提升到国家海水水质二类标准,成为新的旅游打卡地。

山东省东营市启动创建全国第一家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力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潍坊滨海坚持“南红北柳”生态修复让盐碱荒滩变“致富田”……山东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推进海洋生态保护,走出了一条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发展道路。


坚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港口忙,贸易旺。在山东省向海图强的蓝图中,港口是实现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随着产能恢复、新兴消费增长以及对外贸易显著提升,山东港口集装箱运输实现超预期增长。

山东拥有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潍坊、东营、滨州7个沿海港口,318条航线联通全球,数量和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21个内陆港、72条海铁联运班列搭建辐射黄河流域九省区、连接欧洲物流大通道。

今年上半年,山东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4亿吨,跃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一位,同比增长5.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2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0%,增速分别超过全国平均增速5.4和5个百分点。

为促进港口提质增效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功能布局,打造国际一流港口,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实行一体化运营,是山东省经略海洋的重要举措。2019年8月6日,山东省港口集团在青岛成立,四大港口合而为一,形成“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各板块集团为支撑,众多内陆港为依托”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这不仅是一场改写航运市场格局的大整合,也是作为龙头的青岛港实现历史性新跨越的开始。自成立以来,山东港口持续推进一体化改革,港口枢纽地位全面攀升,货物吞吐量、集装箱量连续三年跨越三个大台阶。其中,青岛港集装箱量进位世界第六,日照港吞吐量位列全球第九,烟台港吞吐量跻身全国第十,渤海湾港生产经营实现翻番式增长。高质量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画卷,在山东港口谋划推进下,正徐徐绘就。


加快建设智慧港口,加速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横空出世。

东经120°19′,北纬36°04′,这里是东北亚最繁忙的港口——山东港口青岛港。全球最大2.4万TEU集装箱巨轮来去自如,几乎平均每一秒都有一个集装箱在这里装卸。这是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也是全球首个融入“氢﹢5G”的智慧绿色码头。

三年来,依托一体化的更大平台,青岛港突破传统港口发展瓶颈,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在疫情冲击全球港航业的背景下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答卷——货物吞吐量接连超越新加坡港、广州港,跃居世界第四;集装箱吞吐量赶超釜山港,跃居世界第六;新增航线55条,增速创下历史之最,航线总数达215条,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海铁联运班列达到67条、内陆港达到28个,海铁联运箱量年均增幅14.2%,连续七年稳居全国第一;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位居东北亚之首。

近日,在黄渤海交汇处,距离烟台长岛60公里海域上,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批坐底式深远海养殖网箱,实现首次拉网收鱼,填补了我国深远海养殖相关技术空白。通过海洋工程技术和海洋牧场、海洋渔业的融合发展,相关技术的突破与攻关,实现了深远海养殖的智能化。

在烟台长岛南隍城岛海域,集结了首批亚洲最大量产型深海智能网箱平台——“经海001号”“经海002号”“经海003号”“经海004号”等,它们呈“田”字形分布,分立于黄海海面。借助外海水深流大、饵料资源丰富的优势,“经海”系列网箱以人工和天然双重饵料配以清洁水质,实现了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类野生”养殖。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介绍,作为国家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省份,截至2020年底,山东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超过2500亿元,正引领全国深远海智能装备化养殖浪潮。

与深远海相呼应,山东人在陆地上建立起产业园区,布局苗种繁育、高端研发、精深加工、展示交易和冷链物流等产业链条,带动海洋高端传感器、特种装备、海洋大数据、海洋生物医药等项目聚集,开创“陆海岛”一体化、深远海全链条发展新篇章。

2021年,山东发布的《“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设立了三大目标:到2035年,山东海洋经济和科技水平位居国际前列,对国民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跃上新台阶;沿海港口发展水平整体大幅跃升,建成世界一流港口;高水平海洋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先进、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强省。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山东海洋强国强省正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v3ZtOHZjLphIA-NEh67FAw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