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型纪录片《长山列岛》拍摄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来源:长岛发布   发布时间:2022-06-23 15:50:31 

如果人间有仙境,

那一定是长岛的样子。

长岛不仅是3.8万海岛人的安居乐业的家园,

也是更多人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

qyfw_23154735705836.jpg

近日,《长山列岛》在烟台正式开机。开机仪式结束后,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吕芃专程进岛看望慰问《长山列岛》纪录片摄制组全体人员。长岛综合试验区领导牟云、王林祖陪同活动。

微信图片_20220623154245.png

吕芃首先来到长岛海洋生态文明展览馆和老海岛事迹陈列馆,在展馆讲解员的带领下,逐一参观各个展区,认真阅读文字介绍,仔细观看图片、展品和视频,用心感受长岛建设海上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和海岛党员干部群众及守岛官兵“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的感人故事。随后,吕芃乘船来到高山岛,看望慰问正在取景拍摄的《长山列岛》纪录片摄制组人员,详细了解拍摄进展以及拍摄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希望摄制组全体人员继续克服困难,精心制作,力创精品,努力把《长山列岛》打造成一部优秀经典作品,力争早日和广大观众见面。
纪录片《长山列岛》是由山东广播电视台和烟台市委市政府共同策划、摄制、多角度呈现长岛绝美海岛风光和独特渔俗文化的大型纪录片,拍摄历时10个多月过程历经千辛万苦。那么,纪录片拍摄背后又有着怎样个故事?让我们静静聆听纪录片导演杨成龙的讲述……

微信图片_20220623154252.png

来岛10个月,概括一下对长岛的认识

导演杨成龙:我和我的兄弟们可以很骄傲地说,这十个月里,我们用脚步丈量过每一个海岛,爬上过海岛的每一个山头。我们看见过很多人不曾见过的风景:朝看黄海日出,暮赏渤海夕照,春迎东游海豹,秋送南迁候鸟。
听着是清风明月,实际没少吃苦吧?导演杨成龙:极致的美好从来不会随便施舍,它需要我们付出等待、忍受严寒、克服晕船、拿出诚意。为了拍摄斑海豹的栖息地和黑尾鸥的产房,我们在无人岛一拍就是大半个月,打地铺、喝凉水,过得真像个野人。为了拍摄海底生态修复,我们的摄像和海蜇有了很多次亲密接触,他也明白了蜇人的除了马蜂,还有海里这个可爱的伞状物。为了拍摄渔民出海,我们深夜一两点出发,在只有六七米长的小木船上顺水漂流;晕船是必修课,呕吐是交作业,连续18个小时边吐边拍,那一刻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搜肠刮肚。
拍摄中什么事让你最感动?

导演杨成龙: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住绿水青山,长岛从撤县设区开始,在这无限蔚蓝之间,开启了海洋生态文明的全新征程。这里有筚路蓝缕的求索,有何去何从的选择,更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海岛人奉献过、创造过,当时代的需要和他们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牺牲和让步。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直到我了解到发生在海岛的感人故事。解放前,长岛人用自家的渔船冒着生命危险送八路军渡海挺进东北,解放后,他们拥军共建,凝练出了“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的精神。在这种精神感召下,他们总是首先想到的是国家、是奉献。
为了生态绿色的长岛,他们做了什么?

导演杨成龙:就这样,长岛人拆除了遍布海岛的风力发电机,治理了裸露的海岛山体,腾退近海养殖1.8万亩。站在修复一新的海岸线上,脚下是彩虹跑道,眼前是碧波银涛。在政府的带动下,渔民放弃了近海的便利,搞起了深海养殖,有的直接转型经营起渔家民宿。在科技的助力下,现代化的海洋牧场矗立在蔚蓝深处,迈进了耕海牧渔的新天地。人们不再只是“靠海吃海”索取者,而是以海为田,在海里投耳礁、种海珍、种海草,修复海底生态。岛外的科研天团也纷纷进驻,他们不仅承包了山东海洋科学的半壁江山,也在为长岛的明天插上科技的翅膀。
最后,对于《长山列岛》纪录片,再多给大家一点安利吧!

导演杨成龙:我们摄制组也要以艰苦为荣,做一名合格的媒体闯海人。我们将使用无人机、穿越机、水下摄影、显微摄影等特殊设备,采用4K超高清标准拍摄制作。我们将带大家飞向天空、略过群岛、探入海洋,全方位展现美丽的长山列岛。纪录片共分为3集,将在中央级媒体、山东卫视及地面各个频道播出,同时在爱奇艺、B站等新媒体平台推出。有了各位领导、学者、专家的指导,特别是长岛的大力支持,我们摄制组坚信,一定能够为大家呈现出一个山更青、海更蓝、民更富的长山列岛,一幅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LxmdOYGNTCWxzwCymyyNSQ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