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严可仕建议:在福建设立国家级渔业碳汇研究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严可仕
人民网:严委员您好,我们注意到您在之前的两会中,关注了特殊群体的生活、无障碍环境建设等群众关心的话题,您今年又关注了什么话题呢? 严可仕:我今年关注的是渔业碳汇。我们都知道,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储存了地球上93%的二氧化碳,当前,发展海洋碳汇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但以海水养殖贝类、藻类等为重点的渔业碳汇的发展,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是渔业大国,发展渔业碳汇,对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我国渔业碳汇储量可观,养殖贝类占我国海水养殖产量70%以上,大型海藻养殖产量、面积一直稳居世界首位; 另一方面海洋养殖贝类、藻类储碳周期较长,特别是贝类固碳时间可达数千年之久。除此之外,探索建立被国际认可的渔业碳汇基础理论、评估方法和实现路径,还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标准。 人民网:可以看出我国渔业碳汇的发展潜力巨大,那么您认为渔业碳汇当前面临着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 严可仕:尽管发展前景可期,但经过调研,我发现国内的渔业碳汇产业面临着体系不健全、专业人员及评估机构不充足、交易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对于渔业碳汇产业涵盖的基础研究、增汇技术开发、金融服务、政策扶持等内容,目前国内还未形成整体的推进方案;且渔业碳汇行业规范及技术标准不健全,从业人员分散、不集中,海洋碳汇评估机构缺乏。我认为,因核算方法、认证流程和市场化交易机制不成熟,加上不能为业内人士普遍认可,买方市场缺乏,导致渔业碳汇交易价格偏低,体现不出真正的价值。 所以,我的建议是,应当健全渔业碳汇评估体系,鼓励渔业养殖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力发展渔业养殖产业基础研究,特别是强化渔业养殖固碳、增汇实践研究。同时,在沿海省份设立渔业碳汇研究与增汇工程示范基地,具备条件的,可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我国海岸线曲折、渔业养殖基础扎实的福建省设立国家级渔业碳汇研究机构,探索制定渔业碳汇计量、监测、核查和评估等标准和规程。 而在渔业碳汇交易模式上,我建议,一方面倒逼排放端加大减排力度或购买碳汇指标,推动渔业碳汇指标供需有效对接,打通渔业碳汇交易市场化通道。另一方面,推动建设“国字号”渔业碳汇交易市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渔业碳汇交易模式,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推动创新渔业碳汇金融产品,加快建立市场化交易机制。 此外,还应当强化与“一带一路”及东盟渔业养殖与消费各国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渔业资源多样性、渔业养殖和加工利用、生态修复功能等领域研究,探讨渔业碳汇发展的路径和模式等。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