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南海新区:“最强大脑”赋能南海创新发展
1月11日,走进位于南海新区的西北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研究院,科研人员们正在为安徽工业大学的铸造铝合金材料进行分析。在这里,专攻材料学的博士化身“医生”,通过山东省内首台高性能分辨透射球差电镜,为每件材料进行“体检”。
“我们做的工作就相当于医院里的体检中心,‘病号’就是这些金属材料。通过对它们进行体检、分析,我们就能把材料里边的具体样子为客户表现清楚。”西北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研究院博士郑贵元说。
对材料进行“体检”的现实意义表现在哪里?郑贵元用实际例子进行解释。与研究院相距百余米的科博乐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在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领域占据国内很高的市场份额,是山东省隐形冠军企业。可在几个月前,企业的汽车空调散热器产品却因短路不断收到客户退单。企业限于检测手段缺乏,多次调整产品仍不能解决,便把产品送到了西北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研究院。
“我们通过对产品进行检测,发现材料里有一些氧元素和碳元素,正常情况下不应该有这些元素,这说明材料上面有了水分,也就是说产品存在漏水情况。”郑贵元说,通过对材料“体检”,找出“病根”所在,对企业产品调整提供思路。科博乐汽车电子公司通过调整工艺流程,不仅解决了电极短路的问题,产品散热性能也提高了20%,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
企业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需要专业设备和专业人才的加持。而这些专业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在推动创新发展中,南海新区迅速聚集起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中,对科研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南海新区通过引进高校科研院所,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科研要素贯穿产业链创新链全链条。
“我们现在的客户有一半以上都是威海当地的,高校服务地方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据西北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董清轩介绍,目前研究院的客户已经涵盖到了德瑞博新能源汽车、拓展纤维等企业以及哈工大、山大等众多高校。
在南海新区,像西北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研究院一样的科研院所正不断发力,为企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撑,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使得一项项科研成果从纸上走入车间。比如,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已有14个中心23个项目入驻,与10余家校企单位达成实质性合作。其中,与明池玻璃共同研发了国内首台套汽车前档玻璃压制炉生产线,可助力企业实现从原材料加工到产品下线的全自动生产,年可带来1.5亿元的销售收入;与景翔果蔬合作建设了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将研究院在农业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上,实现无人管理,在这种模式下,番茄苗的年产量可达到6000斤以上;此外还与科博乐汽车电子合作,建设仿生产学研基地。而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海洋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通过转化船用设备、海空协同技术研发、游艇监控智能系统等项目,首年便可有百万元的销售收入。刚落户南海新区半年有余的燕山大学威海南海数字产业研究院,也将燕山大学的科研成果同本地无花果产业相结合,启动了无花果物流链保鲜项目,预计将无花果的价值每斤提升10元,年产经济效益500万元以上,同步推进的还有数字铁路、数字海洋、智能网联车相关项目。
南海新区聚集了一批高校科研院所,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最强大脑”。为了全方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南海新区依托科创城,全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探索事业单位+公司制、理事会制等多种新型运行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同时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加快推动研究院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引导企业借“外脑”强“内功”,借创新强发展。“我们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简称‘四不像’,不像政府、不像高校、不像科研院所、不像企业,但事实上,我们又是‘四像’,既有政府的支持,又有科研院所的成果落地,还有高校的人才支撑,还有企业的市场化运作,聚焦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引导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燕山大学威海南海数字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张超说。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whnh.gov.cn/art/2022/1/12/art_40965_2782637.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