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民在捕捞海参。克廷 中华 摄 |
|
风力发电成为长岛的特色产业。 |
YMG记者 泽太 滕岳 松涛 新国 小丹 中华 通讯员 延亮 其鹏
在全面推进新长岛新开放新发展、在更高层次上打造生态文明县和山东海上明珠的目标下,长岛又将酝酿一个什么样的春天?
彭明波的“庄稼”
2月23日,长岛刮起了8级大风,南长山镇连城村“望福礁”下3万平方米的海参圈养池,在潮起潮落间若隐若现。虽然海面上波诡涛谲,但却有以万头计的海参安静地在海底蠕动。
“利用圈养池对经过育保苗的海参进行海底底播,可将海参的生长周期缩短一年多。”南长山镇连城村党支部副书记彭明波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底播区的海参苗2-3年就可长成成品参,效益相当可观,光这一项就可年创收500万元。”
彭明波告诉记者,海参底播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采取建设海底阻流坝配以投石等改造方式,遮挡和缓解水流、淤泥,积极向外海深水大流区拓展推进,这样一来,海参“天然养殖场”将不断扩大,海珍品的生态养殖空间也将不断拓展。
建设100万亩生态养殖基地,是今年长岛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的重要任务。所谓生态养殖,就是根据海洋环境中的食物链传递规律和能量转化规律,在海洋垂直面实行上中下立体开发,上层养殖海带等藻类,中层挂养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等贝类,底层播养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在水平面推行区间养、绳间养,将现有40万亩海水养殖区和10万亩底播增值区打造成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渔业生态养殖系统,不断提高养殖科技含量和效益。
作为海岛县,长岛的发展离不开海洋,资源优势也在海洋。因此建设100万亩海底森林,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成为长岛发展现代渔业和渔民持续增收的产业平台。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加强保护和不断改善,才能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续利用和渔业的健康发展。”县科技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海洋生态环境对长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们牢固树立了养海护海的理念,由粗放型索取向保护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转变。”
鉴于这一认识,长岛紧紧依托正在建设中的100万亩生态养殖基地,加快推动了100万亩海底森林同步建成。通过海底投石、沉船、布礁,不断改善现有海区底质条件,在此基础上,采取移植鹿角菜、羊栖菜等潮下带藻类和繁育海带、裙带菜等大型藻类手段,改善海底生态环境,既大量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氮磷等有机物,又为海珍品提供充足饵料,也能抵抗风浪、形成平静水域,成为众多鱼虾贝的“安乐窝”和“避难所”。
范延军的“改革”
眼下是渔家乐的淡季,大多数经营者都在休息,但乐园村的范延军两口子却没闲着——前不久,他们刚刚给三间客房安上了独立卫生间,尽管花掉了差不多1万块钱,但范延军对改造后的好处心里有数:“虽然1万块钱花进去了,但客房质量上去了,价位也能提高,等忙完旺季我打算再改造三个。”
走进改造后的客房一看,果然眼前一亮,除了床铺、电视机、电脑等,卫生间宽敞干净,座便器、热水器、浴霸一应俱全。一旁的长岛旅游局副局长丛海波说:“‘忙时搞接待,闲时提档次’,是渔家乐经营者通常的‘工作状态’。”
57岁的范延军是退伍军人,2003年开始从事渔家乐,开始两年客人不多,纯收入也就几千块钱,从2005年开始,外地旅行社知道了长岛渔家乐,开始有导游自动找上门来,客人很快就多了起来。“那时候,每个周末都有客人到家里来。”范延军回忆说。也是从那时开始,范延军的渔家乐越做越红火,纯收入也是直线上升,从2005年到2008年,纯收入从1.2万到1.8万再到2.6万元,去年达到了3.6万元。奥运会期间,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地“扑”到家里,床位都住满了,范延军只好把他们推荐到别家。
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如今的“渔家乐”已经成为长岛旅游的特色品牌,不仅为扩大社会就业、转移渔村劳动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有力拉动了海岛渔民转产增收。目前,全县 “渔家乐”经营业户达600多户,从业渔民近万人,去年,生态旅游业在大环境客源市场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仍然保持高位增长,通过渔家乐体制改革,渔家乐户均收入2.4万元,比上年增加了6000元。
为打造高质量的渔家乐,2006年开始,长岛开始评选示范村和示范户,目前已评选出3个示范村和125个示范户,范延军的渔家乐也在其中。丛海波告诉记者:“对示范户要规范管理,连客房床位间距也有明确规定,凡是两年内服务质量有投诉的就会被摘牌。”根据统一要求,范延军也将家中客房的床位从最初的33个减少到了26个。
“床位减了,可整体质量提升上去,收入也增加了。”范延军笑着说。一减一增,折射出来的正是渔家乐经营观念的改变。
今年,长岛将全力推进“四个一百万”工程,明确提出围绕吸引100万名进岛高端游客,以国家2009生态旅游年为契机,重点在“引得来、住得下、花得出”上做文章、提档次。长岛将以京津塘等环渤海及省内中高端客源市场为重点,以年内进岛游客增长10万人为目标,吸引越来越多游客体验海岛秀丽风光和独特文化魅力。
“统筹城乡是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的根本出路,长岛要以南五岛为重点,大力发展面向100万高端游客的生态旅游产业,繁荣城市经济,进而吸引大批渔民转产转业,融入城市经济,打造具有海岛特色的以城带乡新渔村发展模式。”长岛县委书记姜清春告诉记者,实现引进百万名高端游客目标,可直接带动南五岛三分之二以上的渔民实现转产转业,人均纯收入增加1万元,对于构筑海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范先恩的“账本”
“位于渤海海峡风道的长岛,虽然陆地面积狭小,但海域面积辽阔,发展海上风电潜力巨大。”姜清春接受采访时表示,长岛县要实现跨越发展,除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渔业外,培植壮大高效生态工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发展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成为长岛“四个一百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海上风电,长岛县“蓄势待发”:目前,南长山、北长山、小黑山和砣矶4个岛屿上已经安装了82台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6.23万千瓦,占全省风电装机容量的54%,另外4.8万千瓦的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现已进入核准程序。
2月23日上午,记者登上北长山岛高处南望,伫立在岛上的数十台风机,在平流雾的掩映下若隐若现。这些昼夜不停旋转的风机,业已成为长岛财政增收的主渠道,并带动了渔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目前,长岛是我省装机最多、发电量最大、风机利用率最高的风电场,预计今年发电量可达1.3万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4600万元。”在猎猎作响的风轮下,长岛县经贸局副局长范先恩告诉记者,“风电产业的发展,不仅优化了海岛的工业结构,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也为长岛海上风电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长岛近海海面平均风速、年有效风速、风能密度等主要指标平均比陆地高20-40%,水深9-20米,可供开发海域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具备打造海洋新能源开发基地的有利条件。“鉴于长岛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长岛100万千瓦海上风场发展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列入《山东省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分别与三融、大唐、华能、国电四家大型企业签订开发协议。”范先恩介绍说,其中投资11亿元4.8万千瓦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力争今年动工,预计2010年完工,这将成为中国第一个商业化运行的海上风电场。
“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其生态效益也相当可观。”范先恩扳着指头算账:每增加一台风机,就等于增加了一处人造岛屿,增加了一处海洋生物聚集的生态园,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既是海洋新能源基地,又可打造成为海洋休闲渔业基地和海上旅游基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十分显著。据初步估算,长岛县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建成后,年可实现发电量28亿千瓦时、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13亿元,将一举扭转县财政收入长期以渔业为主、财源结构单一、基础薄弱的问题,必将为渔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