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0日,“自然资源部海洋灾害预报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是实验室依托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与河海大学开启实验室共建后召开的首次学术委员会会议。
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陈陟巡视员、部科学技术司周楠、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蒋兴伟院士、河海大学徐辉校长、预报中心于福江主任等五十多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会议。
陈陟巡视员在讲话中提到实验室未来的发展要继续聚焦国家需求,凝炼关键核心技术,推进自主技术研发,扎实推动海洋灾害预报技术发展。同时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避免科研业务“两张皮”,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徐辉校长介绍了河海大学的悠久历史以及海洋学科发展优势,并表示未来双方将进一步依托实验室创新平台,推进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完善海洋灾害预报技术产学研全链条发展。
于福江主任在会上致辞并做了实验室2020年度的工作报告,报告从科研成果与进展、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运行管理、发展规划等几部分全面介绍了实验室的年度工作,目前实验室在研科研项目40项。
2020年度,实验室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温盐流数值预报模式(MCOM1.0)取得里程碑式进展,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印太海域海平面变化机制、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中尺度涡生成机制、基于卫星海洋遥感数据构建海洋三维温盐场研究及应用、全球气候预报系统等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目前,双方在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合作。未来实验室将围绕着学科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努力突破海洋预报领域自主核心技术。
与会专家对实验室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实验室工作进展和下一阶段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专家一致认为:实验室研究方向明确、运行管理规范有序,并对“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意见建议。
蒋兴伟院士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目前实验室在海洋预报数值模式技术自主研发方面优势突出,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应用,加强与河海大学以及涉海高校和研究所的合作,推动理论研究与业务应用。同时要拓展平台开放性,与卫星遥感等多源海洋观测领域深度结合,推进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
于福江主任和徐辉校长共同为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们颁发聘书,并召开了2021年度学术年会。本次年会分为自然灾害研究、气候变化研究、预报技术研究三个主题,与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为海洋灾害预报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交流平台。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MOWGLySmak7VxWlqaAi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