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物▏童第周: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来源:溪流之海洋人生   发布时间:2021-03-01 10:45:05 

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人。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微信图片_20210301104100.png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东乡童家岙(今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童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清贫,靠兄辈抚养。1918年,入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后考入宁波效实中学三年级为插班生。1922年,童第周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本来宁波效实中学毕业生可直接升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可是毕业那一年,在老家的大哥病了,童第周只好放弃上大学。1923年,先考北京大学和南京的东南大学,都没有考上,后来就在上海复旦大学做特别旁听生,后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后童第周二哥介绍其到浙江省桐庐县,任县建设科科长;同年,由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荐,到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生物系任助教。

微信图片_20210301104103.png

1930年,童第周乘火车从满洲里经前苏联到比利时比京大学(今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学,童第周的留学生活十分清苦,瘦小的他沉默地在生物学的天地里拼搏进击着。那段时间,他的导师达克教授正在做青蛙卵子试验,需要把卵子外面的一层薄膜剥掉。在显微镜下,达克教授和助手们怎么也去不掉那层膜。童第周到显微镜下拿针把卵膜刺一下,卵瘪下去了,一下就剥开了。达克教授对这个学生所表现出的生物学天份感到欣喜万分。1931年夏天,童第周的导师带着他来到著名的科研中心法国海滨实验室,这次,要为直径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做外膜剥离,童第周再次顺利完成,让云集此地的国际同行十分钦佩;同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开始对中国东北大举进攻,那时童第周出于热爱祖国和自觉抗日的热情,发动中国留学生,组成中国学生总会,并被推举为负责人。童第周带头到日本驻布鲁塞尔使馆进行抗议,受到比利时警方的威胁,最终被以扰乱社会治安为由判处两个星期的徒刑,缓期执行。

微信图片_20210301104104.png

1928年,国民政府准备在济南设立国立山东大学,蔡元培先生极力主张将这所大学放在青岛办学,他的理由是,济南容易遭受战乱,而青岛交通便利,环境优胜,比济南更适合设立大学。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原私立青岛大学校址(今海大鱼山校区)筹建国立青岛大学,并在济南分设实习工厂和农业试验场。1930年4月,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任命杨振声为校长,设文、理两个学院,分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物理学系、数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

微信图片_20210301104105.png

1932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将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任命赵太侔为校长。蔡元培先生对国立山东大学寄予厚望,他说:“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之关系甚大。”而国立山大也没有让蔡元培失望,在青岛办学这二十年的时光,是山东大学最辉煌的时期,跻身国内十大名校。学校校园虽不大,但名师如云,文有闻一多、老舍、沈从文、梁实秋、洪琛、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等,理有丁西林、王淦昌、童第周、朱树屏、束星北等,那时的山大师资力量可谓星光灿烂。

微信图片_20210301104106.png

1934年,童第周获布鲁斯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到英国剑桥大学作短期访问,年底,不顾日本侵略军即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危险,毅然放弃国外可以安心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回到中国,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国立山东大学内迁到四川万县。1938年,辗转到重庆,先后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和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他任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他的夫人叶毓芬在同系任教。1947年6月,国立山大学生不满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倒行逆施,掀起“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和签名运动,童第周第一个在抗议书上签了名。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应美国洛氏基金会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1949年3月,中国即将解放前夕,童第周拒绝了耶鲁大学的高薪挽留,克服了种种阻力,在迎接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炮声中,再次回到了国立山东大学。

微信图片_20210301104107.png

到了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在青岛的山大经历了一次大拆分:艺术系戏剧组迁到上海,与上海戏剧学校合并,现在是上海戏剧学院;音乐美术两组迁到无锡,与当地学校合并,组建华东艺术学校,现在是南京艺术学院;农学院三系迁到济南,与山东农学院合并,现在是山东农业大学;地矿系迁到长春,组成长春地质学院,现在是吉林大学的一部分;1953年,山大的英语组又并入到了复旦大学外文系。为促进新中国的高等教育繁荣做出了贡献。

这个时期,海洋、水产学科得到进一步加强。河北水产学校并入,水产系力量得到加强;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北迁,与山大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海洋系,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物理海洋专业,第一任海洋系主任赫崇本教授。

微信图片_20210301104109.png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童第周应“中华全国科学工作者联合会筹备会”的邀请到北京参加筹委会会议,利用这个机会,他找到中国科学院筹建组领导竺可桢教授,迫切地向他提出了建设中国海洋研究机构的设想。1950年,他授聘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开始筹建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

微信图片_20210301104110.png

童第周青岛故居位于鱼山路36号,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立山东大学教授们的宿舍区,当年童第周就住在一号楼的东头。故居是一座两层日式小楼,门前种着几棵香椿树,童第周在这里住了11年。

微信图片_20210301104111.png

现存房屋系清代晚期所建,纵进深22米,通面宽21.5米,坐北朝南。前排为平屋,东、西两边为灶间,后排二层楼房是童第周先生居住和学习过的地方。现居室内遗有床、桌、写字台、衣柜、坐椅等10余件清式家具且保存完好。天井长9.3米,宽4.8米,中间铺有圆形纹饰的鹅卵石子,四周为方纹饰的鹅卵石路面。天井四边配有长约3米左右的长条阶沿石,保存比较完整,是一幢典型的清末四合院式的民居建筑。该房屋从始建迄今,未曾进行过改建或较大规模的维修,总体结构依旧,古韵味十足。

童第周在国内真正的海洋生物研究是从青岛开启的。1934年,童第周离开条件优越的欧洲,辗转回到祖国怀抱,在当时的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的邀请下和妻子一起来到青岛山大任教,这是童第周第一次来青岛。1935年,童第周在青岛太平角和沙子口发现了文昌鱼,它是介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动物门类,是动物进化史上的活化石。1936年,他成功培养出双头青蛙蝌蚪,成果发表后引起轰动。同时,童第周还继续在比利时开始的海鞘早期发育研究。这一切奠定了我国胚胎学的研究地位。青岛的山海,也“留下了童第周带着助手和学生进行观察与采集实验标本的踪迹”。

1946年8月,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继续出任校长,他力邀童第周再回校任教。于是,童第周全家又迁回了青岛,同时把寄养在老家的两个儿子也接到了身边。童第周是第一批来学校的教授,恢复和创建了动物系,任系主任,并与曾呈奎一起创办了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

微信图片_20210301104113.png

新中国成立,童第周更有了动力,他一方面忙着组织教学工作,一方面继续科研工作。童第周倡议为青岛建立一个重要的国家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此基础之上,1949年10月26日,童第周和曾呈奎联名给中科院筹建人员陶孟和与竺可桢写信,提出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建议。在他们的努力之下,1950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海洋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在莱阳路28号成立,童第周为主任,曾呈奎、张玺为副主任。1955年,童第周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兼任第一任所长。从此这个与海拼接的城市,终于有了专业研究机构,并吸引了大量人才。

1979年3月6日,在杭州浙江科学大会上为浙江省2000多名科技、教育和卫生领域的科研人员做报告时,过度劳累的童第周心脏病发作,晕倒在讲台上;同年3月30日,童第周教授于北京病逝。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Z31wZGXscZFXEERML0tLWw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