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成就巡礼 | 全国唯一!威海获批海洋领域5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城市
“十三五”期间,威海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全力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相继获批“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是全国唯一获得海洋领域五个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城市。 做好海域使用空间、海岸带利用空间、海洋产业发展空间的保护和利用,统筹沿海、远海、深海三个层次,构建远近结合、层次鲜明的空间新布局。 搭建创新平台。引导11所驻威高校围绕威海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发展涉海学科,建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海洋工程学院、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海洋大科学中心等。引进成立了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山东省船舶技术研究院、海洋无人装备与技术联合创新中心、黄海渔业科技创新研究院、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威海)中心、威海激光与光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等,成立了中国(乳山)牡蛎产业研究院、山东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创新组织,聘请13位院士专家成立了海洋发展院士(专家)顾问团。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与60多家涉海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创建32处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全省最多。涉海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超过100家,组建了国家级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东船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组织。培育新兴产业。聚焦海洋生物和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公共平台、产业孵化集聚等项目32个,海洋生物多肽提取、贝类骨科新材料、水下自主航行器、海洋工程装备碳纤维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增产值超过13%。 “十三五”以来,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30.6%提高到2019年的33.1%,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23.8:39:37.2优化调整为2019年的21.2:36.4:42.3,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近5个百分点。推动海洋特色产业“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海洋生物与健康产业集群全面发力、全国领先,年产海产品270多万吨,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接近1吨;聚力打造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北方唯一的海洋生物科技产业专业化园区;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制品、海洋保健品等加速膨胀,海洋食品产业全国最大,金枪鱼、鱿鱼等单品精深加工能力亚洲最大;充分发挥渔业三产属性,促进“新六产”融合发展,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冷链物流、内外贸交易平台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极。 加强系统保护。建设海洋与渔业保护区30多处,建成7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15个省级以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数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加强整治修复。实施“蓝色海湾”海洋生态修复项目50个,修复岸线100公里,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超过47%,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全国领先。建设人工鱼礁4万多亩,累计放流渔业苗种140多亿单位,海蜇、对虾、梭子蟹等生物资源已形成稳定渔汛。推广“无废”模式。开展全国唯一的海洋特色“无废城市”试点,以“无废渔村”“无废渔港”“无废牧场”“无废海岛”“无废航区”为突破口,打造环境优美、生态稳定、绿色协调的“无废”海洋。加快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两山理论”实践,加速“海底草原”“海底森林”营造。在荣成东部海域修复大叶藻海草床6150亩,相当于植树造林2.05万亩,不仅每年吸引上万只大天鹅越冬,而且使濒临失传的胶东民居“海草房”焕发了生机,海草床修复、大天鹅观赏摄影、休闲渔业等直接带动1400多人就业,年增收入4.25亿元。渔业养殖碳汇标准正在加快制定,力争打响蓝碳交易“第一枪”。 重点推进“四港联动”。与韩国仁川签署海港、空港“四港联动”合作协议,实现两地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以“空运的速度、海运的价格”加速中韩货物、资金、技术、人员、数据等要素便捷化跨境流动,带动跨境电商、转口贸易等业务发展,对韩跨境电商出口占全国的60%。深化国际产能合作。鼓励涉海企业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成立6处省级海洋特色园区吸引国外资本和技术注入,加快境外5处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提高国际渔业竞争能力。发挥产业优势,扩大产品出口,2019年全市出口涉海产品171.9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8.7%。打造国际合作平台。建立了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实体园区,先后举办了蓝碳国际论坛、世界海洋大会和世界海洋休闲产业博览会等高端展会,成功吸引东北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落户威海。 渔业捕捞由近海向远洋拓展。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加快落后、小旧渔船的拆解,全市渔船数量压减39.4%。推行“船队+基地+园区”模式,推动捕捞业向远洋、外海发展,远洋渔船达361艘,占全省67%、全国14%,功率数全国第一,远洋渔业产量近40万吨,拥有大吨位远洋运输船16艘,水产品回运率达到80%。 海水养殖由规模向集约健康拓展。清退整改近岸养殖20多万亩,大力发展规模化、立体化、生态化养殖,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1处,其中国家级11处,占全国的1/8。海带产量全国第一,海参、鲍鱼产量全国第二,牡蛎产量全国第三,先后获得中国海洋食品名城、中国海参之都、中国海带之都、中国牡蛎之乡、中国海鲜之都等称号。创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1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8处、省级休闲海钓场22处,被评为“中国休闲渔业之都”。 打造绿色养殖新模式。规划了总面积100多万公顷的生态养殖区,涵盖了刺参、牡蛎、海带等优势养殖品种,明确养殖布局和密度,保障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5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5处,全市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鲆鲽类鱼卵供应量占全国80%市场份额。推广唐启升院士首创的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构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贝、藻、参”立体生态循环养殖区,“一亩海变成了三亩海”,实现了海域利用的净化高效和节能减排。实施牡蛎生态高效养殖、海参全产业链生态养殖等多元养殖模式,创建省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65家、示范面积超过4.8万公顷,占全市海水养殖总面积的60%,成功创建首个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开展海上养殖生态浮漂更新行动,更换PE新材料环保浮漂500万个,积极打造海上养殖亮丽风景线。 构建海洋牧场建设新格局。整合各级各类资金13亿元投向海洋牧场,带动社会投入超过60亿元。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到120万亩,产量超过170万吨。全国沿海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经验交流会、山东省海洋牧场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海洋牧场“威海模式”全国领先。国内首座无人智能深远海养殖试验平台建成投产,试养的三文鱼经挪威、加拿大等国际权威专家鉴定,品质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引进组建黄海渔业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乳山)牡蛎产业研究院等高校院所10余家,成立涉渔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个,组建国家级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效提升了海洋牧场的科技含量。组织制定的《海洋牧场休闲服务规范》成为国家标准,《半潜式PE管架平台建造及检验技术规范》成为首个海洋牧场平台地方标准。 加快远洋渔业新突破。获批全国唯一的2艘南极磷虾船网工具新建指标,支持2家企业投资10亿元开展磷虾船建造,船型由我市黄海造船厂自主研发设计,投资18亿元的南极磷虾特色产业园将于明年完工投产,达产后年新增总产值10亿元。积极开发毛里塔尼亚等海外渔场,在全省率先开辟马达加斯加、阿根廷专属经济区渔场。北方唯一获批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完成主体建设,全省在建的5处海外基地全部由我市远洋渔业企业承担,斐济—中国渔业综合产业园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成立了威海市渔业协会远洋渔业分会,对推进远洋渔业国际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远洋渔业辐射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构建创新人才集聚体系。出台了《关于深化提升威海英才计划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意见》,对海洋产业人才团队给予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并配套最高2亿元的产业基金支持。通过政策引导,目前,全市拥有科研人员1万多人,外聘海洋高端人才500余人,其中,院士36人、“千人计划”专家52人,成为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 共享海洋生态治理经验。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访美成果,与美国纽约缔结海洋垃圾防治“伙伴城市”,分享治理经验。在全国率先建立海洋垃圾防治机制,开展海洋垃圾立体监测,实施24个垃圾防治重点项目,探索出一条海洋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合作新路径。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u_V6fXNL52sbmWcpI50D7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