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新华社点赞日照!

来源:日照日报 日照审计   发布时间:2020-12-16 09:33:27 

实施我国首例港口工业岸线退港还海、修复整治生态岸线项目,实现“港、产、城、海”绿色、协调发展,一片生态“绿丝带”正在城市黄金海岸线上徐徐展开。12月14日,新华社刊发报道,点赞日照的退港还海实践。


我国首例退港还海实践——

日照为城市系上生态“绿丝带”


港城矛盾凸显促退港还海



山东港口日照港1986年开放,到目前已拥有两大港区、68个生产性泊位、货物吞吐量超4亿吨,是一座现代化综合性世界级大港,也是我国西煤东输、北煤南运的重要能源港。


经过30多年发展,港口和市区已融为一体,港口煤炭作业区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小时候出来玩,干净的鞋回家就变黑了。开窗后不一会儿地上就有一层煤灰。”山东港湾建设集团员工刘鲁说,自己从小就住港口附近,曾经脏乱差的环境让附近居民怨声载道。


此外,这片区域紧邻当地著名旅游景区,城市生态旅游岸线至此戛然而止,极不协调。


为有效解决港、城发展矛盾,2015年,日照市开始着手规划退港还海工程。2016年6月,在财政部、原国家海洋局组织的中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专家评审会上,日照退港还海项目获高票通过,并被认定为我国首例港口工业岸线退港还海、修复整治生态岸线项目。2016年11月26日,该项目正式开工。


按照规划方案,日照港将石臼港区东作业区2个10万吨级煤码头及煤炭作业区逐渐迁移至远离城区的南作业区。在此过程中,日照港会同有关部门对腾出的煤炭堆场及港口岸线实施环境整治修复,并再造一条沙滩,未来将该区域打造成当地居民亲海旅游景区,实现“退港还海,还海于民”。


目前,该项目主要工程已初步完成,海洋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均得到极大改善。站在弧形灯塔防波堤尽头处,湛蓝清澈的海水倒映着蓝天白云,海鸥不时飞掠过水面。不远处,一条长约2公里、占地46万平方米的人造沙滩宛如一面“金绸缎”,与周围灯塔旅游景区和谐相融,珍稀海洋生物也频频出现在这片海域。


与此同时,煤炭作业区迁移等工程已进入尾声,一条生态“绿丝带”正在城市黄金海岸线上徐徐展开。

图片

山东省日照市退港还海项目部分区域施工场景(2018年1月摄,无人机照片)。


环保技术资金多困制约


据了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日照港克服了环保、技术、资金等多项困难。


日照市海洋发展局二级调研员朱景友说,再造沙滩时产生的浑水,极易污染海洋环境。此外,造沙滩约需 450万立方米沙子,如从陆地挖沙将会破坏生态环境。技术问题也是摆在港口人面前的一道难关。


据日照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唐仕升介绍,除非有特殊方法,否则目前还无法在日照这样平直的海岸线上直接造出沙滩。


此外,该项目总预算约150亿元,这对日照港来说负担很重,钱又从哪来?


针对以上困难,项目建设负责人、日照港港达管道输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昌年表示,日照港邀请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反复研讨,创新提出了做曲线形长堤的办法来造沙滩,并利用港内疏浚航道的泥沙来吹填沙滩,辅之以拦污屏等设备保护环境。此外,日照港还创新研发了自动水幕式喷淋装置等10余项绿色环保新技术,不仅节约资源,还最大限度保护海洋环境。


为解决融资难题,当地政府投入资金4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超40亿元,形成多元化、可持续资金保障融资机制。待工程全部完工后,随着土地开发升值,港口建设收益将逐渐提升,最终得以偿还所有建设投资。


退港还海三大启示可提供借鉴



专家表示,日照实施的退港还海项目有三大启示:


第一,应加强港口退港还海科技创新研究。山东港湾建设集团经营管理室副主任胡小文说,我国应从景观再造、海洋生态保护、港区迁移、港口转型等涉及退港还海的领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为国内外更多港口开展此类工程提供借鉴。


第二,应系统规划退港还海后的协调发展路径。朱景友表示,我国应系统规划退港还海后港口转型、城市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绿色、协调发展,最大限度释放退港还海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应加快谋划我国港口绿色转型升级。山东港湾建设集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王建波说,我国港口应将绿色理念融入港口转型中,坚持把港口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港口长期可持续发展。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r3HpBsMeoTEqYMX06uyfDg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