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五千里 南海新区“南红北移”再探索

来源:威海南海新区   发布时间:2020-10-15 13:57:47 

把南方的红树林移栽到北方,打通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的地域限制,近年来,位于威海南海新区的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一直致力于“南红北移”研究。最近,这项研究有了新尝试,研究人员瞄准了红树林移植卓有成效的浙江温州,记者也一起跟随,用镜头记录下了四天三夜五千里的“南红北移”之旅。

10月8日,在南海新区小观镇东浪暖村的滨海生态种植繁育与开发示范基地,随着蓝色经济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将红树苗的保温箱装载上车,他们“南红北移”之旅便启程了。

其实,早在2014年和今年6月,蓝色经济研究院先后从广西和浙江台州两次移栽过红树苗,这次奔赴浙江温州是他们为实现“南红北移”的第三次南下。

“前两次我们移栽的是胚轴,这次我们打算移栽多种规格的红树,并且还要把红树生长的研究资料带回来。”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院长赵明波介绍,根据他们对纬度梯度、气候特征的不断研究来看,从温州移植来的红树苗在南海新区的存活率成功率可能更高一些。

经过20多个小时奔波,10月9日10点,记者跟随蓝色经济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一行,到达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永兴基地。这个基地拥有近20亩红树湿地区,更关键的是,这里所有的红树也是从别处移栽,已经存活了16年。

“红树林最早的自然分布位置是在福鼎那里,我们平时做实验,在零下负四度条件下,红树苗基本上只能存活24个小时。我们通过建立人工环境将红树的的生长适应环境提高了3.2个纬度。”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永兴基地主任张琛表示,红树在他们基地不仅能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蓝碳固碳的作用也非常明显。

目前,红树在温州已经推广了上千亩,对当地海岸带生态修复,包括生物多样化、候鸟栖息地等起到很大作用,这也就是蓝色经济研究院一直不断探索“南红北移”所追求的最终意义。但和浙江温州相比,受纬度、气候等限制,要实现红树在南海新区扎根安家,难度显然更甚。

为了保证红树能尽快回到威海,当晚装车完成后,车队便立即返程。

10月11日上午,车队安全回到威海南海新区,工作人员又马不停蹄地将红树移植到早就准备好的室内生态池和室外海水池。

“我们这次一共移栽了22株10年以上的秋茄成树以及39株已经培育了1到3年的秋茄幼苗。”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海洋环境工程师王有军介绍,不同阶段的红树更有助于“南红北移”实验数据的采集。除此之外,他们参考“南茶北移”的经验,会在室外红树的表层覆了一层干草,保证它在越冬的时候不会被海水冻伤。室内的话,他们也会全过程控制它的温度和湿度以及水质,用潮汐模拟系统定期进行碳储量的检测,调查红树在生态系统中的固碳能力。

资料图

近年来,蓝色经济研究院利用海洋碳汇理论,更新海岸带管理模式,将翅碱蓬、红树等固碳能力显着的植物移植到昌阳河流域,构建了一个相对复杂的蓝碳生态系统。同时,南海新区依托蓝色经济研究院,与院士合作,打造国家级蓝碳科技创新管理平台、蓝碳科技工作者工作空间,深入开展海洋碳汇技术研发,努力将海洋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经济资源优势,助力南海新区建设国家蓝碳示范区。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wuaomKml9J5LAYpHGBTCiQ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