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向海洋要水,打造海水淡化“国字号名片”

来源:青岛日报 智汇海洋   发布时间:2020-10-14 14:54:17 

自2013年起,作为山东省第一个10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正式供水以来,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产能连年攀升,已由最初的年产水量200万方提高至目前的2100万方。如同一个不可或缺的支点,借助这一项目,青岛打开了一条“向海洋要水”的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微信图片_20201014145343.jpg  
▲在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高大的超滤产水罐矗立在厂区内。

  如今海水淡化产能达22.4万立方米/日,占全国已建成规模的近六分之一、占全省的60%。度过行业初创阶段的青岛海水淡化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今年底百发海水淡化二期扩建10万吨级项目将实施,随着未来20万吨、30万吨等更大规模的海水淡化项目相继落地投产,预计到2025年,青岛市海水淡化项目规模有望突破80万立方米/日,基本与目前市区高峰日供水量持平。

  对于海水淡化产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青岛来说,如何发挥好这个先发优势,打造海水淡化产业链,为全省乃至全国趟出一条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可谓任重道远。

  核心技术在手,拥有国内最大市政海水淡化项目

  随着胶州湾畔一座小小泵房的运转,海水源源不断地被从胶州湾里输送到取水湖,再由泵站通过1.3公里的管道输送至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车间,进入预处理单元。经过超滤系统、反渗透系统、后处理矿化等一道道工艺和程序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的淡化水又通过管道进入发电、热力、石化等工业企业以及市政供水管网,目前每天稳定供水量达到6万至8万立方米。

  这里便是青岛海水淡化发展起家的地方。

  2000年以来,当全国海水淡化产业开始谋篇布局时,青岛抢抓机遇,2006年发布全国第一个城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应运而生,2013年我市第一个成规模的海水淡化项目正式开始供水,设计日产能10万立方米,相当于市区高峰日供水量的八分之一。一年后,完全脱离外资的青岛百发华丽转身,成为青岛水务集团控股下的国企,掌握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开启了“向浩瀚的海洋要水”的蓬勃发展之路。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海水淡化处理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是全国首家获得卫生许可证的海水淡化企业,最高日产水量达到10.5万立方米,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实现满负荷运行的10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市政海水淡化项目。

  水杯端自己手里,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大力发展“第二水源”,向海要水喝,这一切都基于青岛作为一个资源性缺水城市的客观事实。根据市水务管理局提供数据,我市年城市供水保障能力为6.7亿立方米,预测到2035年,城市需水量为16亿立方米,缺水9.3亿立方米。目前我市主城区供水主要还是依靠客水调引黄河水、长江水保障。

  放眼世界,全球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近2万个,产能规模达1.23亿立方米/日,解决了3亿多人的用水问题。海水淡化已经在以色列、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及中东地区大规模应用,其中以色列海水淡化水已占供水总量的70%-80%。国际上海水淡化呈规模化发展趋势,50万立方米/日及以上项目相继建成落地。纵观国内,海水淡化利用规模小,仅占世界总产能的1%,产业发展较弱,关键技术及设备多被国外垄断。

  长期以来,经济可行性是制约海淡产业发展的瓶颈。“青岛具备海水淡化的先发优势,关键是通过规模化应用带动产业链发展,加大科技研发,努力实现设备国产化,成本将不再是限制因素。”青岛水务集团董事长魏成吉表示。

  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更必不可少。就在今年8月15日,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按下发展海水淡化的快进键,其中提出的扶持政策也直击痛点,譬如将符合条件的海水淡化工程纳入省重点项目;2025年年底前,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海水淡化用电免收需量(容量)费,支持发电企业实行水电联产、水热联产;地方财政可对淡化海水与当地市政供水水价差额进行补贴或由政府购买等等。

  先发优势在手,打造海水淡化“国字号名片”

  在海水淡化产业及技术领域,青岛是山东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目前,山东省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28个,产能达37.6万立方米/日,居全国首位,且不乏万吨级及以上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而青岛产能达22.4万立方米/日,占全省的60%。“山东规模最大的2个海水淡化项目都在青岛,除了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我们还有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产能均达到10万立方米/日。”青岛水务集团海淡科技公司规划与技术管理员杨鑫告诉记者,同等规模的海水淡化项目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  

 微信图片_20201014145346.jpg

 ▲反渗透车间,技术人员查看设备运转情况。

  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于2016年建成供水,与百发项目不同的是,它以“工业直供”为主,由于其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而备受业界关注。该项目实现了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打破长期以来海水淡化膜技术的国际垄断,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反渗透膜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在这两大项目的支撑下,目前青岛市每天实际应用淡化水13万-14万立方米/日。

  而这仅仅是开始,在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和发展上,青岛水务集团海淡科技公司有了自己的谋划。今年底,在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旁的空地上,作为二期扩建工程,又一个10万吨级的海水淡化项目将在这里崛起,二期扩建工程后,三期工程也将按计划推进,预计到2023年产能达到30万立方米/日。明年或后年10万吨级的扩建项目将在董家口落地,而在北部平度新河,规划建设30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百发、新河、董家口三个海水淡化应用基地的谋篇布局已然展开,预计到2025年,青岛市规模化海水淡化项目规模有望突破80万立方米/日。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青岛发展的最大优势在海洋,推动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必须让青岛这个龙头昂起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是海洋强省建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青岛应该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建立人才、技术、装备制造高地,建设国家级应用示范基地,打造海水淡化“国字号名片”,引领海水淡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5seFpQZ7XbTAsBeC9GJVww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