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慧海洋建设路径及对策研究

来源: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智慧海洋圈子订阅号   发布时间:2020-07-06 09:42:09 

作者:

易爱军,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教授; 

王利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

陈华,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江苏智慧海洋发展基础及主要短板


实施智慧海洋工程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战略思想的关键抓手,是江苏全面推进海洋强省战略的高效引擎。近年来,按照“海洋强省”战略要求和“智慧海洋”工程总体要求,江苏省紧密围绕本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海洋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促进各方海洋资源的集聚与融合,海洋信息基础资料日益丰富,涉海部门之间的合作日益协调,一批智慧海洋发展平台逐步搭建,智慧海洋建设成效正逐步凸显。


(一) 江苏智慧海洋发展基础

1、涉海部门的沟通合作渠道已初步形成

2015年3月,为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更好促进空间地理信息与海洋领域工作的结合,原江苏省海洋渔业局又与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有力促进了江苏海洋与渔业信息数据和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共建共享,推动了海洋开发重大工程的动态监管和海洋经济管理的信息化;2015年9月,省海洋与渔业局和中船重工724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希望借助中船重工724研究所在船舶电子信息化、海洋环境观测监测等方面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共同建设江苏海洋环境观测网络、海洋灾害预警报发布平台、海洋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海洋观测和海监渔政监管系统示范工程,尽快提升江苏海洋与渔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2、信息基础框架已初步构建完成

基础调查成果的取得和应用是推进智慧海洋建设的重要基础。2005年开始,江苏开展了“908专项”工作,对本省的海洋资源和环境情况进行了一次最全面、最系统的基础性调查。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共完成了6 项调查、6 项评价,完成了8项成果集成任务和13 项专题任务,更新完善了江苏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对本省的海洋“家底”有了大体的了解。“908专项”的完成,初步构建好了江苏数字海洋信息的基础框架,为江苏智慧海洋工程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构建了基于球体的数字海洋三维可视化平台和数字海洋原型系统,为智慧海洋工程的推进奠定了技术基础,数字海洋综合管理和特色应用系统也完成了系统部署,为“908专项”成果的应用提供了便利。


3、一大批涉海平台载体已初步建成

2016年4月,上海合作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区、盐城新能源淡化海水产业示范园、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东台海洋工程特种装备产业园、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等5个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获批成立,江苏省境内各级涉海类产业园区已达到了30多个。2019年6月,原淮海工学院正式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填补了江苏海洋高等学校的空缺,有望为江苏智慧海洋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端海洋人才;2017年12月,为促进智慧海洋发展,构建江苏智慧海洋发展合作平台,“智慧海洋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接受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省财政厅、原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指导监督,致力于解决江苏智慧海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和前沿性、关键性技术难题,推动智慧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智慧海洋联盟成立后,先后开展了项目集中签约、产业联盟专家座谈会、智慧海洋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江苏主动对接国家智慧海洋发展战略,推动江苏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智慧海洋应用已初显成效

近年来,对讲机、电台等开始普遍应用于江苏渔船通讯,GPS、雷达测深仪等定位设施取代了传统的罗盘,电台功率从15瓦提高到了50瓦,通讯距离从数百公里提高到了数千公里,渔船的安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海洋信息化领军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亨通海洋光网系统有限公司等一批海洋创新型领军企业正日益发展壮大。亚星锚链近年建成了国家级技术中心、省海洋系泊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系泊链设计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水平位居全国领先水平;亨通海洋致力于海洋电力及通信传输领域的研发,为目前国内获得UJ、UQJ国际海光缆产品认证缆型最多、证书组合最多的海底电力企业,其海洋通信及电力传输产品已应用于中国联通、上海电信、舟山电信、蓬莱岛重大项目及埃及、俄罗斯、马来西亚、科摩罗等国的重大项目。标志性的信息化工程如洪泽湖渔政管理指挥中心等已逐步建成,该渔政管理指挥中心集雷达视频监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覆盖监控、渔港与执法基地监控、执法记录仪、车船艇定位、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电视电话会议等八大系统功能于一体,有利地推动了洪泽湖地区渔业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进程。


(二) 江苏智慧海洋发展的主要短板

尽管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都比较重视海洋信息化发展问题,在信息资源、部门协作、软硬件条件、智慧海洋应用等方面均具备了较为良好的基础,但与国外和国内智慧海洋建设较好地区相比,江苏智慧海洋建设仍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信息化基础薄弱、核心技术与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弱、智慧海洋应用手段单一等问题仍较突出,国内领先的智慧海洋先进应用示范还极度欠缺,距离建成集海洋数据获取、分析、处理、共享、应用于一体的智慧海洋信息体系还有较大差距。


1、总体安排方面

当前,江苏智慧海洋发展仍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自然资源厅显然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要求,只有通过顶层设计,协调各方共同行动,才能推动智慧海洋工程目标的实现。以浙江舟山为例,该市早在国家规划出台之前,就协同全市各涉海部门,成立了智慧海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智慧海洋建设专家委员会,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参与国家和浙江省智慧海洋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及时出台了智慧海洋示范工程建设相关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为舟山智慧海洋建设谋篇布局。而当前,江苏不论是省级层面还是沿海三市,均还未成立智慧海洋工程建设专职部门,智慧海洋发展相关规划和行动计划也仍未组织编制,行动速度明显滞后于浙江、山东等沿海兄弟省市。


2、基础数据方面

总体而言,江苏智慧海洋基础数据方面仍存在数据更新缓慢、来源渠道狭窄等方面短板。智慧海洋建设需要时间跨度连续、空间分布密集、内容丰富、分辨率高的海洋信息作为信息基础。江苏“908专项”工作的完成虽大体摸清了江苏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家底,并构建了江苏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但持续、立体、实时的数据获取手段与能力仍较缺乏,导致基础数据老化,严重制约了数据信息的应用、分析和研究。当前,江苏的海洋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各批次调查项目和通过岸基和平台基设备获取的观测和监测数据,外加一些国际、国内交换合作资料和海洋日常业务工作中归集整理的管理类资料,资料获取途径和观测手段仍十分有限,海底数据和深远海数据仍极大缺失。


3、平台载体方面

当前,江苏境内虽不乏各类涉海产业园区,建成了自己的海洋大学,并成立了“智慧海洋联盟”,但各类平台载体的发展水平和利用程度仍然较低,仍难以在江苏智慧海洋建设过程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存在层次低、集聚力不强等方面短板。其一,因海洋产业园区发展起步较晚,各园区之间、园区和企业之间、园区和政府部门之间良性协调的关系还未形成,大多数园区目前仍仅能实现要素集聚、产业整合、初步创新引领等方面的功能,距离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仍有极大的差距。其二,江苏海洋大学虽已建立,但该校是在原淮海工学院的基础上更名成立的,涉海学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仍难以承担起为江苏智慧海洋建设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其三,江苏智慧海洋产业联盟虽然吸引了33家省内外涉海科研院校、重点企业和金融机构参加,但成员数量仍然较少,尤其是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联盟成员较少,联盟的规格、水平和在省内外的影响力都亟待提高,还难以承担起做强江苏智慧海洋产业重要抓手的作用。


4、应用广度和深度方面

近年来,江苏海洋信息化虽已逐步应用于海洋渔政等领域,并涌现出了亨通海洋、亚星锚链等海洋创新型领军企业,但海洋信息化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仍十分有限,亟待提升,海洋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数量也屈指可数。以渔业信息化应用为例,只有对水产品、水产企业、渔业船舶、渔村及渔港、渔需物质商品等统计指标等进行分类,并制定标准化代码予以标准化,各类信息才能有序化、矢量化,信息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领域,而当前江苏各沿海市相关部门仍未对以上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渔业组织机构、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市场信息、海洋环境、疾病灾害、人力资源、文献专利、国外渔业等方面的数据库,海洋信息化应用任重道远。亨通海洋、亚星锚链等海洋创新型领军企业近年虽发展势头良好,但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上,与浙江、山东等海洋强省仍差距明显,且其核心业务仅涉及海洋信息的某个领域,仍难以带动和引领海洋产业的集聚。


江苏智慧海洋建设的路径及对策


智慧海洋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的任务,只有围绕江苏智慧海洋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全力补齐短板,才能切实提升智慧海洋建设的成效,为江苏“一带一路”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 强化系统性、前瞻性布局

发展实践表明,系统性、前瞻性布局是确保一项战略顺利推进的关键,是智慧海洋工程顺利推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江苏全省上下要齐心尽力,把智慧海洋建设当成事关江苏发展全局的长期关键性战略任务来抓。建议由分管省长负责,统筹协调各涉海相关部门,尽快成立江苏智慧海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省智慧海洋方面的资源、需求和服务,尽快编制出台江苏智慧海洋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为江苏智慧海洋发展提供明确的思路和举措。


(二) 加强基础数据建设

海洋是一个随时处于变化之中的复杂系统,只有及时获取并快速处理反映海洋的各种自然和人文信息,才能为智慧海洋建设提供完整、实时、高效的信息之源。因此,首先应积极拓展基础数据的来源渠道。建议江苏利用好各种国际、国内海洋观测计划,不断充实和完善智慧海洋基础数据;其次,要促进基础数据的共建共享。建议进一步深化与中船重工724研究所、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等单位之间的战略合作,打通先进制造业、信息通信产业与海洋信息等各类信息之间的壁垒,促进各类基础数据之间的共建共享。另外,应加快海洋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建议紧密围绕江苏智慧海洋建设的整体目标,充分利用协同技术、中间件等先进技术,对现有海洋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以着力提升现有海洋信息资源的质量。


(三) 提升平台载体的质量和效率

只有不断提升各涉海平台载体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切实发挥好平台载体的功能,加快智慧海洋发展所需人才、资金、产业等各要素资源的集聚和融合,为智慧海洋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一方面,建议围绕融合发展、精准招商、外引内联等问题做文章,为海洋信息产业在涉海产业园区集聚创造良好条件。应促进各海洋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交通体系等各种规划的有机衔接,实现各海洋产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融合发展,以提高园区资源配置、产业吸纳、辐射带动等方面能力。另一方面,建议加大对江苏海洋大学的扶持力度。因江苏海洋大学位于苏北,受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因素影响,学校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实际困难,建议省、市层面出台倾斜政策,帮助学校解决面临的现实困难,助推其早日建设成为高水平海洋人才培养的摇篮。


(四) 提升智慧海洋信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只有不断提升智慧海洋信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刺激智慧海洋信息的现实需求,为智慧海洋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来源。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智慧海洋信息应用的主体。建议省科技厅、省工业与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文件,对海洋信息化龙头企业、海洋信息化中小企业等给予特别的支持,帮助其早日发展成为智慧海洋应用和建设的主力军。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与美、澳、日等海洋强国和山东、浙江等海洋强省之间的技术合作,不断提升智慧海洋信息的质量,以不断延伸智慧海洋信息的应用链条,促进其更广泛地应用于海洋各个领域。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FcXkmjmYqzVpGWRVciyncg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