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重大专项顶层设计论证顺利推进,海洋预警监测业务支撑不断强化,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业务支撑有力,海域海岛管理、国土空间规划、极地大洋、国际合作等业务支撑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成效显着——2019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技术中心)在业务支撑、技术保障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技术中心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的一年。今年年初,技术中心召开2020年工作会议,明确将继续围绕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在海洋观(监)测、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技术基础和优势,推动业务支撑和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优化海洋观测监测“一张网”布局
海洋观测监测是推动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2019年,技术中心组织完成了三个海区18个中心站、65个海洋站海洋观测网巡检,完成了第四次珊瑚礁观测系统维护。同时,全力推进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总体方案设计,牵头完成了“十四五”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初稿编制。组织开展了地方海洋观测站点纳入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评估工作,并积极参与海洋生态监测顶层设计工作,完成了自然资源部海洋船舶实时监控平台的开发与部署,实现了业务化运行。
今年,技术中心将系统开展海洋观(监)测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研究,编制《“十四五”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和海洋监管技术装备发展规划。重点开展海洋观测站点分级管理运行评估、海洋监测站点评估,优化国家海洋观测监测“一张网”布局。不断建设和完善海洋仪器设备运行状态监控平台,加快海洋能试验场运行体制机制研究和能力建设。积极创新海上作业船舶管理模式,推进船舶监控平台升级。
“在开展极地考察、大洋科考方面,2019年中心在南大洋西风带海域成功布放了我国首套自主研制的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参与了极地近岸海洋环境观测系统和南极长城站观测监测系统建设,完成了北极冰浮标项目研制。”技术中心副主任隋军表示,“今年,将继续深化极地规划与政策研究,做好极区系列化观测漂流浮标的运行保障,完成极区冰浮标和水下有缆监测系统的研制。”
此外,技术中心还将积极参与海洋卫星遥感、测绘业务等领域的顶层设计和业务体系论证工作,持续开展遥感探测机理与模型研究,加快推进海洋遥感卫星地面系统项目海洋业务卫星各项软件研制,稳步推进黄东海光学遥感检验场和万山高度计定标场的建设。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成功申报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联合其他单位成功申报2项重点专项,总计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参与项目30余项,在自然资源系统名列前茅……2019年,技术中心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研究,积极参与国家海洋中长期战略规划和技术预测,参与编制《深海科技装备技术发展建议报告》,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多项新成果。
去年,技术中心完成了150kW潮流能发电设备测控系统软件设计测试、发电机拖动试验和发电传动装置试验,新型光学传感器的研究取得突破,光学硝酸盐、叶绿素传感器在海洋现场得到初步应用,深海锚系浮标在南海中沙3800米水深海域完成累计12个月的示范应用。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中心与有关企业开展了剖面探测漂流浮标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同时,15套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浮标在线监测系统及安装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营养盐分析仪、多参数水质仪等生态在线监测设备也得到应用推广。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科技创新。”技术中心主任韩家新表示,今年中心继续以自然资源管理需求为导向,以国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对自然资源管理的支撑能力。
一是优化科技奖励、财务管理、政府采购等有关内部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造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动力。
二是围绕国家及自然资源管理需求,开展“十四五”国家海洋技术装备和海洋观测网发展战略研究,开展海洋观测、海洋调查、海洋监管等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研究。
三是完善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落实自然资源部、科技部等关于激励创新人才有关要求,构建以创新和贡献为导向的奖励机制,建设一支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四是加快实施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依据中央和自然资源部相关政策,出台《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试点。
促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2019年,技术中心在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海岸线调查统计、海域海岛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极促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保障。
据技术中心副主任彭伟介绍,去年,中心积极参与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海岸带综合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完成了我国海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草案)和专报编写,启动南海重点海域岛礁航次海洋能调查任务。完成了LHD潮流能发电装置和“澎湖号”波浪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组织开展了海洋可再生能源资金项目验收工作,并有效履行国际能源署海洋能源系统实施协议缔约国责任。启动了中英海洋能联合中心建设。
新的一年,技术中心将开展政策法规、规划和标准等研究,积极参与编制完成《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和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并积极承担围填海管控、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海岸线管理、生态用海以及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技术保障。开展《海洋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评估工作,编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建立完善海洋能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产业联盟,积极开展南海重点区海洋能资源调查与区划、海洋能技术装备核心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编制国家海洋能源中心建设方案,做好海洋能项目管理支撑,加快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
据悉,2019年技术中心共承担国家海洋重大专项6项,其中作为技术总体单位的两个重大专项顺利推进。承担业务支撑和科技创新项目96项,技术开发和服务项目103项。获得授权专利25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发表论文63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2项。“今年将深度开展海洋重大专项总体论证和组织实施工作,积极推动已批复专项任务实施,大力开展有关专项任务论证申报,组织做好相关成果集成和验收。”韩家新说。
此外,技术中心还将以海外观测站建设、海洋能开发利用和海洋空间规划为重点,不断深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及岛屿国家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建设和环南大洋观测计划,推进发起海气界面漂流观测计划,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11/2020-04-28/7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