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从“面朝海水背朝天”的传统方式养殖,到手机终端即可监测的智慧养殖平台;从零星简陋的金鱼场,到全球最先进的金鱼养殖循环技术……30年风雨兼程,福州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品牌效应不断凸显,福州海洋经济正向着高质量迈进。
冬日的暖阳洒在连江县定海湾的海面上,形似橄榄球的“振渔1号”正在匀速旋转巨型鱼笼,此举彻底解决了困扰渔民上百年的海上养殖附着物难题。
“这个‘大块头’还有‘大智慧’。”“振渔1号”项目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首创的深远海海鱼机械化养殖平台,“振渔1号”总长60米,宽30米,养殖水体达13000立方米,预计可年产优质商品海水鱼120吨。平台可自动监测海水各项指标,所有数据可传输到养殖户的手机,只要下载一个APP,就能轻松掌握整个平台的所有监测情况。
数据显示,今年1~11月,福州市水产品总产量236.69万吨,同比增长4.65%,约占全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今年5月,深远海海鱼机械化养殖平台——“振渔1号”在连江县正式启用。作为“海上福州”重要项目之一,“振渔1号”开拓了全省海洋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去年底,福州获批成为全国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之一。今年6月,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获批,成为全国第三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开启福州远洋渔业新篇章。
在加强渔业对外交流合作方面,福州市自2009年起,连续11年成功举办海峡(福州)渔业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2019年,渔业周·渔博会全面推行市场化改革,成为全国首个经商务部批准的国家级渔业商业展会,并成为全国规模第二、全球规模第三的渔业专业展会,是福州市渔业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福州对外宣传的一张城市名片。
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林海华表示,福州市是福建省渔业的排头兵。接下来,市海洋与渔业局将以获批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契机,一张蓝图绘到底。围绕“推进海洋资源要素市场配置、开展涉海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拓展高质创新的蓝色经济空间、推动打造国际深水大港、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构建海洋开放合作新格局”等六项示范任务,以海洋生物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为海洋高新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以补短板、延链条、提层次为重点,加快福州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跨越。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content/201912/25/c14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