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冷之美
作者:陈光
配乐:冰儿 朗诵:罗兰
已是深冬,晚饭后在居住的小区散步,天很晴,没有风,一轮弯月挂在天上,院子里很静。突然觉得这静静的夜色很美,便掏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背景是夜幕下的天空和远处灯光阑珊的楼影,近景是一棵棵树叶落尽但枝干挺拔的大树,树下是弯弯的小路,路边是一盏盏亮着的路灯。华为手机的照相机像素很高,配备了夜景拍摄功能,拍出的照片效果不错,有点意境,自己很满意,便顺手发了微信朋友圈,取题为《这里的夜晚静悄悄》。不到一个小时,数十位朋友点赞。有个朋友的的评语是“清冷之美!” 好一个“清冷之美”!一语点醒梦中人。相比之下,我那“这里的夜晚静悄悄”真的太俗了!
世界上的美有很多种:自然美,容貌美,衣着美,生活美,心灵美,语言美,神态美,等等,美丽的事物浩如烟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目光,世界上便有了不同的美。阳光灿烂的白天很美,繁星闪烁的夜晚也很美。火热的夏日很美,飘雪的冬天也美。天真儿童是美的,耄耋老人也是美的。花开为美,花落亦美。喜剧美,悲剧也美。笑容是美的,眼泪也可以是美的。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时是张扬的美,叶落归根时是安详的美。总之美是相对的,美是千姿百态的,它们共存于美好的人间。
所谓“清冷之美”,如果指自然界的天气,自然是清凉寒冷,空气清新,或皓月当空,或阳光明媚,赏心悦目,舒适宜人。如果指人,应该是风神俊秀,心地清洁,沉着冷静,追求上进,充满生机和活力,前程远大而光明。

对于“清冷之美”,古往今来就有文人墨客高度赞美。苏轼有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诗人赞美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清冷的美”。宋代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光是想一想这种夜行时路边蛙声一片的场景,天上北极星微光闪烁,就是一片安谧。至于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李煜的“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都是对“清冷之美”的赞颂。

生活中,有许多人崇尚“清冷之美”。多年前有个同事名叫“卿幽”,“卿”字在古代是指官名,有文雅、俊美之感;“幽”字则是沉静、深远的意思,“卿幽”合一,自然有了古风之美、静雅之韵。他的爱人名“清羽”,源自诗句“三清羽童来何迟,十二玉楼胡蝶飞”,诗句中的“三清”是指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道家的人清风道骨;羽是鸟的羽毛,轻盈而随性。“清羽”二字意境唯美,含蓄深邃。有个朋友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流觞”,自然是来自于“曲水流觞叹如何,人生如梦易蹉跎”的诗句。“流”指液体移动,“觞”是酒杯。酒有时代表着离别,就让“流觞”一名多了几分伤感和孤傲。崇尚“清冷之美”的人,内心崇尚自由,不喜欢被束缚,看问题、做事情,冷静而又客观,在为人处事中表现得极为理性,不会很热情但也不至于太冷漠,总能把握得恰到好处。拥有一种清冷的凄美,是一种情怀,是在这纷扰世界中坚守的一方桃源。
有些时候,“清冷”与孤独和寂寞会走到一起。同事和朋友中,有人始终让人有一种清冷孤傲的感觉。有的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喜欢静默,不善随流,让人觉得过于严肃。有的则是性格孤僻,孤芳自赏,不太容易与其他人融洽相处,让人敬而远之。其实,我对这些有点“清冷”的人,向来是理解和敬重的。从人性角度讲,脾气和性格大都是骨子里就有,所谓“山难改性难移”,不是想变就能变的。从世事角度讲,如今这个社会变得太浮躁,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着俗气和躁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一种静气,甚至于连睡觉前花几分钟“审视”自我的时间都没有。相比之下,我觉得做人还是“清冷一点”为好。
也许是因为几十年在“一线”忙忙碌碌的缘故,我特别珍惜能有一个欣赏“清冷之美”,让自己冷下来、静下来的机会。冬日的清晨,我会绕着大明湖边的小路跑一个大圈,看看那清冷孤傲、独具韵味的残荷之美,细细品味李商隐那“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诗句的韵味。大雪后,我会爬上千佛山,近赏玉树琼枝、银装素裹的景色,远眺那“齐烟九点”的浪漫,寻找唐朝诗人李贺“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诗中描绘的景色。在北京学习进修,每逢雪后,必去颐和园,静静地观赏那雪柳冰松、琼湖玉桥、白雪苍松、亭台楼阁,欣赏雪后的皇家园林那种静谧的美、那种古典的美。有人说,当颐和园遇上雪,只看一眼就沉醉,只看一眼便成永恒。那种美,的确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许,只有那个时候,你的心中才会抛弃一切杂念,只留下爱。
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催生一切。走出严寒料峭,终会春暖花开。
作者

陈光:汉族,1956年11月生,山东寿光人, 1974年8月参加工作,1975年12月入党,大学文化,曾任中共诸城市委书记、中共菏泽市委书记、山东省省長助理,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朗诵

罗兰:语言艺术教育及研究人,大型活动策划人。获语言类“国际优秀导师”奖。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EXKufF8kT6I4nd5eU4f3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