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跨越发展的新坐标 ——访海洋专家王诗成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20-01-14 17:43:02 

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跨越发展的新坐标

——访海洋专家王诗成

本文来源王诗成专著《经略蔚蓝》"蓝色视角" 

记者  周传虎  创新周刊

受访嘉宾  王诗成

记者:王厅长您好!十分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当前国际上海洋经济的发展趋势。

王诗成(以下简称王):当前,海洋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都已经成为一个战略高地。围绕着海洋开发,也引发了很多经济上的合作和全球的变化。具体来看,当前世界海洋发展格局呈现出以下态势:一是海洋在全球中的战略地位日趋突出,世界各国对海洋发展战略给予了空前的重视,沿海大国纷纷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作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二是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随着沿海国家维护海洋权益斗争的深入,特别是现代化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使得大范围、大规模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向海洋要食品、要资源、要财富的蓝色革命,促进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并以明显高于传统陆地经济的比例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三是世界各国围绕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尖锐,军事控制力度增强,正是基于海洋的特殊战略地位,冷战结束后虽然各主要国家大量裁军,但加强海军建设的军备竞赛却呈上升趋势,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海洋争端此起彼伏,热点突出,为争夺岛屿和划分海洋引起的国际冲突接连不断。

纵观世界海洋史和国际海洋新动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启示:第一,海洋战略事关国运兴衰。正如孙中山先生所指出的:“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第二,海洋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则,实际就是对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空间和丰富的海洋宝藏的一次重新分配,谁在这场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中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对本国、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

记者:我们国内的情况怎样?

王:从全国来看,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目前,全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已经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也是我国海洋开发经济带和产业聚集带,一些国家战略都是围绕海洋展开的,比如辽宁的“五点一线”、天津的滨海新区、河北的曹妃甸、山东的黄河三角洲和刚刚提出来的蓝色经济区、江苏的沿海战略、福建的海峡西岸、上海的浦东、广东深圳和海南特区、广西的北部湾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的蓝色产业隆起带。“十一五”期间,东中西互动、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格局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累计达57499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200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9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7%。海洋经济的区位优势不断显现。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是海洋产值最高的三个大板块区域,同时也是全国经济最为活跃的产业聚集区。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2008年,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47∶48,以海洋渔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增长缓慢,工业制造业比重进一步提高,高技术为支撑的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石油、海水利用、海洋工程在海洋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由2001年的5%上升至2007年的11.1%。涉海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08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 218万人,其中新增就业67万人。

当前,国内海洋开发轰轰烈烈,形势逼人。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沿海经济发展提速,继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之后,以海洋经济为标志的沿海开发开放新的热潮正遍布中国南北海疆。特别是与我省同处环渤海的天津、河北、辽宁沿海开发建设志在高远,态势强劲,已经和正在进入国家战略,将进一步提高在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和区域竞争力。

记者:新形势给我们山东带来了哪些影响?

王:山东处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南北夹击”之中,国内外一些五百强大企业、大财团从“孔雀东南飞”到“孔雀南下北上”,战略性经济高地已经在山东南北两个方位迅猛崛起。把山东放在全国乃至全球发展的大格局上来审视,放在黄河流域来定位,山东省需要一个能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在国内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黄河流域则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能带动整个流域发展的龙头。

具体来说,当前山东区域经济发展面临“五大压力”。一是生态环境超载,面临环境资源制约的压力,全省省控50条河流116个断面中,劣于V类水质断面53个,占监测断面45.7%,尤其是莱州湾、胶州湾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二是海岸工程重复建设,面临资源整合的压力,近年来,沿海各地都在加大招商力度,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产业同构现象十分突出,造成资源浪费和产业板块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临港工业后发优势受到制约;三是海岸线资源粗放利用,面临保护自然岸线的压力,尽管山东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资源,但可用于建港和发展临港工业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岸线资源非常珍贵,近几年大小工程竞相占用岸线,加之填海形式大部分是单一的顺岸式填海,自然岸线锐减;四是区域产业布局受到行政区划制约,面临适时调整发展布局的压力,县域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诸侯经济”特点,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优势产业链条腿短,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五是科教兴鲁、科学发展,面临人才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压力。

但站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抢占区域经济发展制高点的角度看,山东区域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如何在已经奠定的良好的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和优势资源整合提升力度,在全球经济、东北亚区域经济、面向日韩、面向黄河流域的方位经济中找到自身的新坐标,实现历史性新跨越,成为山东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记者:2008年,您先后提出“整合提升山东海洋优势资源,建设‘山东半岛现代海洋经济区’”和“优化区域布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能否介绍一下您的具体构想?

王:建设“半岛现代海洋经济区”是基于三个挑战而做出的三个战略选择。第一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抢占面向日韩、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山东半岛地处黄海西岸,与日、韩隔海相望,共同处在东北亚地区的核心战略地位。随着我省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崛起、半岛港口群的初具规模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面对东北亚、与日韩合作为主的外向型半岛现代经济区的趋型日益显现。第二是迎接国内区域经济挑战,实施东西部区域对接,建设流域经济发展大通道,拉动黄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国家已经在沿海地区确立了“五个流域”龙头地位,但还没有在黄河流域确定龙头。山东作为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经济大省,义不容辞地应当而且完全能够担当起这样一个拉动黄河流域经济崛起的历史重任。第三是迎接全国蓝色浪潮的挑战,在全国率先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山东是个海洋大省,在海洋区位、资源、科教、经济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充分发挥我省海洋的独特优势,整合提升科学开发蓝色优势资源,大力实施陆海统筹,发展产业集群,培植海洋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快山东半岛现代海洋经济区的崛起和在全国率先实现半岛经济现代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在我原来的构想中,山东半岛现代海洋经济区主要包括“一中心、五大板块”,即以青岛港为龙头的东北亚和黄河流域航运中心;以半岛制造业基地、省会城市经济圈、半岛海洋高新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区、鲁南经济带组成的五大区域板块。山东半岛现代海洋经济区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将为整合提升山东半岛优势资源创造条件,促进五大区域板块对接和整合步伐,为充分发挥半岛港口群和流域资源优势,承接日韩新一轮产业转移,在半岛地区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实力雄厚的临港产业带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者:按照您的构想,建设这样一个以海洋为特色的经济区需要哪些举措?

王:首先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也就是说构建一个能够带动黄河流域发展的龙头和面对日、韩的“山东半岛现代海洋经济区”必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来组织实施。

其次,加大整合提升力度,举全省之力打造“山东半岛现代海洋经济区”。搞好“一中心、五大区域板块”规划对接,陆海统筹,横向联合,错位发展;发挥半岛经济基础优势,整合黄河流域和半岛资源,加大流域协作、区港联动和产业协作的力度,营造半岛现代海洋经济区建设的投资环境;全面提高半岛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园区水平,围绕培植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品牌,引进国内外战略伙伴,突破专项投资大项目;建立半岛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半岛港口群的优势,加速港口产业集群和现代工业升级,在实现半岛海洋产业区域化、规模化、板块化、集团化的基础上,在黄河流域和全国率先建立半岛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实现半岛工业现代化;坚持陆海并举,流域统筹,推进资源区域化整合发展;整合港口和交通资源,加快东北亚、黄河流域航运中心和世界一流的流域物流体系建设。

再次,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为半岛现代海洋经济区建设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提供宝贵的岸线资源。尽快启动半岛“两湾两岸”(胶州湾、莱州湾、渤海近岸、黄海近岸)生态整治修复工程,一方面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在三年内实现入海河流全面达标排放;另一方面,对两湾进行积极的整治修复措施,实施大规模的渔业资源人工放流增殖,在“十一五”期间再造半岛碧海蓝湾和国内最大(约五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黄金牧场。高度重视保护和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加快制定岸线利用保护规划,优化建设用海平面设计,鼓励提倡集约式、人工岛式、多突堤式、透空式围填海,实现岸线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最后,规划建设半岛滨海新区,做好重大战略工程储备。围绕建设半岛现代海洋经济区,通过行政区域的调整,在日照建设大型海洋特色工业区,作为日照港的港口板块连接区,支撑欧亚大陆桥头堡和鲁南经济带崛起的新平台;在长岛建设国家级的海洋特别开发区、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国家海防安全、全球交通安全和海洋生态安全的保障平台;在莱州湾、渤海湾分别集约填海和利用淤涨型高涂建设滨海新区;选择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条件好的岚山、胶南、荣成、龙口、文登、海阳等近岸海域集约填海,形成各具特色的人工岛,建设面向日、韩的大型经济自由贸易区。

此外,还要选划重大战略工程储备,为半岛现代海洋经济区保持后发优势。一是胶莱人工海河工程和建设胶莱海河走廊经济区;二是鲁韩海底隧道工程;三是鲁辽海底隧道工程。

记者: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请您对此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王: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要求,是站在全球战略高度来谋划我国海洋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结束了我国海洋没有国家战略层面开发区的历史,吹响了我国向海洋进军的号角,是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里程碑。在山东半岛建立蓝色经济区,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发展海洋经济已有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如何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姜大明已在省委九届七次全体会议上作了明确部署。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也按照贾万志副省长的要求,召开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施集中集约用海草案”专家座谈会,在海洋发展空间布局上提出了9大海上核心区,即“两城七区”的战略设想。作为一个在海洋与渔业战线上工作了四十多年的老兵,我在兴奋之余更增添了压力和动力。我坚信,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个让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满意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会在不远的明天崛起在祖国的东方。

2009年5月19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