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城市有了最新方向

来源:深圳新闻 等 智慧海洋圈子订阅号   发布时间:2020-01-10 15:19:13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40岁的特区如何再出发,格外引人关注。

微信图片_20200110151841.jpg

1月8日,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召开,深圳市长陈如桂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工作报告中提到多方面涉海工作,现将涉海信息摘录整理如下:


在回顾2019 年工作中,陈如桂表示,过去一年,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工建设。前海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等建设热火朝天。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在智慧城市建设综合排名中位居全国第一。全球最大的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工程建成运营,“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十大特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加速推进,地铁、高快速路等骨干交通网络和“四主四辅”铁路枢纽加快规划建设,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强劲。


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全力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阵地,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和深圳市的三年行动方案,推进“湾区通”工程,实施深港合作专项行动,持续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前海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展现新面貌,新增注册企业 1.2 万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 500 亿元,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妈湾跨海通道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深港青年梦工场新孵化创业团队 61 家,深港设计创意产业园正式运营。


推动深港澳更紧密合作,推出深港通、深澳通“注册易”,设立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基地,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加强与广州等城市的协作,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深中通道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穗莞深城际线建成开通,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取得新进展,区域联动发展又有新成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增长 13%。


实施机场口岸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新增罗马、特拉维夫等15条国际航线,国际客运通航城市总数达60个,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吞吐量超过500万人次、增长32%。


在全球招商大会上,现场签约项目128个,总投资超过5600亿元,展现了深圳强大的吸引力。


高标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后海中心区、光明中心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坪山中心区、宝安中心区等区域,以及海洋新城、大运新城、北站商务区等片区规划设计全面优化,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纲要完成编制,规划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全市有10个重大建设项目获“鲁班奖”、“詹天佑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新编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获批,盐田-惠州组合港开通,深圳成为国家交通强国试点城市。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是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在规划2020年的主要工作中,陈如桂表示,做好新一年的工作,必须主动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最强,瞄准世界先进城市,衔接国际通行规则,实施全球标杆城市建设示范工程,集聚更多高端要素、高端资源、高端企业、高端人才,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壮大新动能、提升新势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强大核心引擎。


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双扩区”尽快落地。携手香港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打造港澳保险业大湾区服务中心。


全面推进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建设,建成前海国际会议中心,加快“互联网+”未来科技城等项目规划建设,打造世界级湾区城市新客厅。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为引领,借鉴自由贸易港政策,助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争取前海湾保税港区、深圳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筹划新设宝安空港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完善“走出去”服务网络和法律服务体系,积极开拓“一带一路”等市场。


加强与香港、澳门等湾区城市更紧密合作。落实中央和省惠港惠澳政策,以实施“湾区通”工程为抓手,以规则相互衔接为重点,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在扩大专业资质认定范围、支持青年就业创业等方面推出更多便利措施。


创新口岸管理体制,新开通莲塘口岸,实施深圳湾口岸24小时通关。积极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强与澳门在特色金融、文化创意和旅游等领域合作。推动与广州“双核联动、比翼双飞”,深化深莞惠联动发展,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引领带动“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


高水平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瞄准建设国际规则对接区和开放创新先导区,制定实施合作区“1+N”规划体系,推动出台便利创新要素流动的配套支持政策,努力在科研管理体制、税制、法制、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先行探索。


加快皇岗口岸重建、深港开放创新中心、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扩大国际化创新创业空间供给,推进香港高校等重点科研项目落地,更好集聚国际一流创新资源。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


东部重点发展信息经济、生物医药、现代物流和滨海旅游,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地、未来产业试验区,建设现代化国际航运枢纽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加快大运新城、坪山燕子湖、坝光国际生物谷、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心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


西部重点发展智能经济、会展经济、海洋经济,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和海洋新城,打造海上田园世界级主题公园和钻石水乡。


南部重点携手香港发挥极点带动作用,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加快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等建设。


北部重点建设世界一流的科学城,打造城市北部中心和都市田园新名片。


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完善机场、港口、铁路、市政道路、公共交通、慢行系统等交通设施,构建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开工建设机场第三跑道,加快推进樟坑径直升机场建设,完善宝安国际机场配套设施,打造服务一流的智慧机场。


加快“四主四辅”铁路枢纽建设,推进赣深客专等在建工程,开工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深汕高铁等重大工程,站城一体化推进西丽枢纽站、机场站、光明城站、坪山站、深汕站等规划建设。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开工和续建 23 条、340 公里地铁线路,年底前开通 6 号线等 7 条线路,实现地铁运营里程达到 400 公里以上。


继续推进“十横十三纵”高快速路网体系构建,加快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春风隧道、东部过境高速、坪盐通道等在建工程。开工建设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工程、东部滨海旅游观光公路改造、机荷-惠盐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启动皇岗路、龙大高速、望海路等快速化改造,建成通车外环高速一期、坂银通道等项目。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坚持陆海统筹、科学用海,加快培育“蓝色动能”,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规划建设赤湾海洋科技产业园,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高质量办好海博会。增强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集聚辐射功能,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提高港口国际中转比例,设立首期规模 30 亿元的航运基金,加快西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小漠港区等规划建设,建成平湖南集装箱中心站。


聚焦建设美丽深圳,当好可持续发展先锋。

保护好自然海岸线,建设好东部海堤,让市民更好地亲水亲绿、回归自然,享受阳光沙滩、活力海岸。开展“水污染治理巩固管理提升年”工作。


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生态工业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节能建筑。深入推进“深圳蓝”可持续行动。全面落实柴油车、工地扬尘、挥发性有机物、船舶等污染防治措施,新淘汰老旧车 6 万辆,大力推广新能源轻型货运车,加大充电桩建设力度,加强臭氧污染防治,PM2.5年均浓度稳定达到欧盟标准,让“深圳蓝”更湛蓝。


聚焦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文明典范。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东部黄金海岸旅游带,探索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提升蛇口国际邮轮母港服务水平,推进大鹏新大主题乐园项目,改造升级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景区。规划建设香蜜湖国际交流中心、宝安平峦山深坑酒店等一批国际化配套服务设施。


擦亮文化品牌。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和文艺名家推广计划,完善“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城市文化菜单,积极承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争取国家队训练基地落户深圳。继续办好“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国际马拉松、中国杯帆船赛、WTA 年终总决赛等活动,持续提升城市影响力、美誉度。


| 更多阅读


接下来,带你从1数到8,看懂这份政府工作报告。


一条主线


无论是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还是展望2020年进行工作部署,报告都提到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未来政府工作的展开,离不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这是一以贯之的主线。


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 双区驱动 ”


2019年,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开启了深圳发展的新篇章。


做好新的一年工作,报告提出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走在“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最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窗口,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展现深圳的新作为。


三个节点


2020年是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报告提出这样一个表述:


今年是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 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是 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三个重要关键点的叠加,意味着深圳今年的使命责任更大,任务更重,更要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在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


四个盘点


在报告的第一部分,对2019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用四个方面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了概括。


——过去一年,我们经历了一系列大事喜事要事,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上下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过去一年,我们有效应对了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推动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提质,走过了不平凡的征程。


——过去一年,我们着力打基础、增优势,进一步增强了核心引擎功能,提升了城市发展能级。


——过去一年,我们集中力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较好完成了年度40项民生实事,市民更有获得感。


五个“必须”


报告的第二部分,对2020年的工作展开了部署,为2020年工作勾画蓝图,提出做好新一年的工作,要做到五个“必须”。


——做好新一年的工作,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


——做好新一年的工作,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做好新一年的工作,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做好新一年的工作,必须主动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最强。


——做好新一年的工作,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六大困难和挑战


在报告承上启下的部分,直截了当指出了深圳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自我审视。


——一是经济运行外部环境风险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二是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解决“卡脖子”问题更加迫切。


——三是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有的企业反映生产经营成本较高,工业厂房、商品住房的租金和价格上涨。


——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比较突出,“大城市病”治理还面临不少难题,城市管理还不够精细,违建整治任务较重,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


——五是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基础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普通高中学位仍有缺口,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社会办学、办医的水平有待提高。


——六是对标国际一流水平,营商环境还有差距,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还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此外,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还需要持续强化,一些领域还存在腐败问题,政务服务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聚焦“七个有”目标


深圳在努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分别是: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所“宜”居、弱有“众”扶。虽然都只有一字之差,却展现了深圳提升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决心与行动。


八个方面具体工作


2020年,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为4.5%左右;完成40项民生实事,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对比2019年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这两个数字略有所降低。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新增就业目标人数却翻了将近一倍(2019年政府报告提出的目标是新增8万人)。在中央提出的“六稳”中,放在首位的就是“稳就业”,而做好这一切根本就是要惠民生。从深圳今年发展的预期和布局来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要实现这一目标,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中提质,2020年,深圳市政府聚焦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二、聚焦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打造全球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三、聚焦做好“六稳”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聚焦补链、强链、稳链,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五、聚焦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和美宜居幸福家园。


六、聚焦建设美丽深圳,当好可持续发展先锋。


七、聚焦提升城市文化然实力,塑造城市文明典范。


八、聚焦“七个有”目标,努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EDpKtplKW-O6TPkIbhrLOQ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