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海洋科教“航母”

--纪念中国海洋大学建校八十周年

来源:李明春   发布时间:2015-05-21 04:21:20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创了中华民族海洋观念的新纪元。如今,当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关注海洋之时,一代海洋学子决心打造中国海洋科教航母,圆海洋强国之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智者乐水,海大乎?!

中国海洋大学,这是一所历尽了80年沧桑的老校。她在私立青岛大学之后,又后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等几个发展时期,于1960年10月被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2月,由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协议,重点建设青岛海洋大学为高水平特色大学。2002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青岛海洋大学又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简称海大),标志着这所老校进入了发展建设的新时期。

回顾海大历史,记下了这样一些仁人志士的名字: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杨振声、梁实秋、闻一多、老舍、沈从文、王统照、洪深,还有童弟周、曾呈奎、朱树屏、赫崇本等。今天,又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冯士笮;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李庆忠、刘鸿亮;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等伴随海大前行。历史已经印证,海大“以教授高深学术,培养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为宗旨”而成为中国海洋科学家的摇篮。如今,中国海洋大学将继续在世界海洋史上谱写中华民族的蓝色文明。

二、传承:夯实人梯,抢占人才战略高地

高水平大学“高”在哪里?世界上比较公认的、最基本也最容易衡量的指标有两个:一是高水平的学科,二是高水平的人才。而高水平的学科需要高水平的人才来建设和支撑,因此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为建设世界高水平特色大学,海大在狠抓学科调整和建设的同时,大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并以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作为工作的重点。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荣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的宋微波是众多由海大培养起来,并在国外学习工作后又回到海大的优秀人才之一。在德国波恩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宋微波一天也没耽搁就回到了母校。他说:“这里有干事儿的环境,很多事情自己没有想到的,学校却为你想到了,你要做的,就是出成果。近几年,尤其国家实施?11工程拺985工程捯岳矗4蟮陌煅Ь汛蠓龀ぃ蒲刑跫飨愿纳疲承┓矫嬉巡谎飞诠獯笱А?”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是不善言辞的宋微波对母校、对祖国的回报。

海大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为优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了众多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来海大工作。在长长的引进人才名单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麦康森、崔承彬,有已经担任副校长的翟世奎,有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战文宾,有年轻的女博导耿美玉,还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授徐祥民、徐国君、李扬、张德禄、李志清……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业绩。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大环境下,在各行业都采取积极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的今天,人才引进工作中的体制创新,就显得格外重要。过去,人才的引进是刚性的,对学校特殊需要的、但又无法或一时难以引进的人才,原有的体制就无能为力了;而且,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上来讲,成本与效益比是衡量人才引进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必须转变观念,变刚性流动为柔性流动,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结合的体制,就可以解决原有体制无法解决的问题。

海大的流动编制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大师级人才的引进。对于大师级的人才,刚性引进的难度很大,但引进大师级人才的智力和其他资源则相对要容易得多。著名作家王蒙,两院院士高从土皆、张福绥、胡敦欣等大师级人才的引进,以及严家炎、袁行霈等哲学社会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的任教,都是海大大手笔的经典之作。领军人才的柔性引进,不仅可以利用他们的学识为某一学科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同时,这些大师对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吸引和凝聚其他资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层次是吸引优秀学科带头人,尤其是海外学者。海外教授团的组建是这一层次的典型,它组建于2001年,现有40多人,来自十几个国家。他们都具有博士学位,在海外大学中已取得终身教职。海外教授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研究生,进行学科建设与交流。这些海外学者中一部分人是每年有一定时间来中国工作;还有一部分人是在海大设在国外的研究机构中工作。这一层次的人才,有些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已决定来海大。如林树坤博士,他不仅自己回来,还将《分子》杂志带过来,作为中外联合出版的学术杂志,并以此为载体,凝聚了一批国际分子研究领域的精英人才来海大讲学、合作开展研究。

第三个层次是教学科研需要的特定人才。海大着力建设的是工程实验技术人才队伍。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中的实验技术队伍流失严重。为了不分散学科带头人的精力,充分发挥重大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加强实验等人才培养环节,以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海大为吸引和凝聚这支队伍,对实验技术人员设定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岗位待遇,不以论文和研究成果作指标进行评价,使其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加快引进人才步伐的同时,学校极其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制定了《关于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跨世纪青年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意见》。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才市场规律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是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早在1998年,海大就在全国大学中率先实行对具有硕士以下学历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度,解决了一般教师“易进难出”的问题,促进了人员的合理流动。也是在1998年,为解决教授“只上不下”的问题,海大建立了教授职务阶段确认制度,迄今已有近40位教授参加了阶段确认,淘汰率为5%。

为建立有利于高层次优秀人才尽快成长的激励竞争机制,海大以实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契机,进行了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实行岗位聘任,建立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建立了“按需设岗、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目前,海大师资队伍总量增长了近24%,专任教师与教职工的比例由32%提高到44%,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增长到38%,在全国重点大学中名列前茅,重点学科的比例达到50%~70%,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并形成了以7位院士、6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千百万人才计划”一二层次入选者等高水平人才为核心的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三、创新:集海洋科学学科之大成

2002年7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海大考察时,曾生动地比喻说,如果将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比作高原的话,青岛海洋大学(当时尚未更名)就要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形成高峰。要在海洋特色方面“异峰突起”,有所突破,要能够代表国家,站到世界海洋领域教学科研的前沿。

怎样造就能够代表国家水平的“高峰”,成为海大人思考的出发点。“要异峰突起,一要强化特色,想方设法提高特色学科的水平;二是要围绕特色学科适度发展相关学科,使特色建立在综合的基石上。没有综合作为基础,缺乏学科交叉渗透的条件,特色很难达到真正的高水平并长久保持。发展相关学科,不搞白手起家,而是要看国家的需要和现有的基础。要强化发展已有的特色优势学科,协调发展综合学科,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管华诗校长精辟阐述了特色与高水平、特色与综合之间的关系。借助于“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支持,物理海洋、水产养殖、海洋药物、海洋化学及海洋遥感等特色学科进一步加强,巩固并提高了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海洋管理、海洋法学、海洋工程、海洋经济等交叉学科长足发展;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数量都翻了一番还多;海洋和水产领域国家所设的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级重点学科,海大已全部覆盖,有些博、硕士点还是全国惟一的。紧紧围绕着“世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这个目标,海大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学科、专业调整。

对已有的优势学科重新整合,把原来相对比较分散的力量集中在一起,使强的更强。根据教育部即将设立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契机,把原来的强势学院--水产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整合成立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部,创建人才培养基地。在这个新基地中,海大阵容可谓“豪华”: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长江学者特聘岗位、23个博士点、22个硕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整合后的新基地,更有能力承接跨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学生可以按大的学科门类进行培养,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目前,学部已与美、日、英、法、德等20个国家和地区有关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十多个国家的有关机构建立了合作研究项目。

对于某些国家急需、代表海洋学科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但目前学校还没有设立的学科,海大的办法是建设“学科特区”,先建设研究机构,通过引进人才,使这个学科快速成长,在时机成熟时再发展本科专业。为建设“学科特区”,学校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经过两年的建设,材料学科凝聚起一支由15名博士或博士后组成的、其中大部分人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研究队伍,一批在研项目都处于学科的前沿,保证了高起点。在此基础上,学校创办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现正努力申请硕士点和博士点。

平地起峰,高度有限;而高地起峰,则可以达到更高。在强调特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综合性。既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又兼备人文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不可或缺。但是,作为一所长期以来以理科为主的高校,海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工科等学科都是在近20年间陆续恢复发展起来的。学科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但这并不等于不能跨越式发展。海大文学院,就是形象地阐释跨越式发展的典型例子。而聘请德高望重、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加盟是成功的关键。

2002年4月1日,著名作家、全国文联副主席王蒙接过聘书,成为海大文学院的院长。有人说,海大请王蒙当文学院院长,最大的作用莫过于利用王蒙的威望和影响,聚集人气、文气。最容易产生的效果,是通过王蒙延揽大批国内知名学者、作家到海大任教、讲学。王蒙在为海大开列的一长串国内知名学者、作家的名单中,严家炎、袁行霈、童庆炳、铁凝、毕淑敏、张抗抗等赫然在目。管华诗校长说:“海大要设立懨私蔡硳,请国内外名家来讲课;建立懽ばW骷覓制度,欢迎作家到海大写作,我们并不要求作家写海大,只要带来文气就行。”

四、开拓:改革教育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衡量大学办学成效的根本尺度。海大把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世界高水平特色大学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具有优良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具有强烈国际观念和全球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改进学生培养模式,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和全面发展,先后推出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完善主辅修和双专业制度,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和弹性学习制度、改进考试方法,采取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推进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从2001年又开办了“海洋管理”实验班,以满足国家对海洋管理人才的需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行“奖励学分”制,设立了科技活动奖励基金,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科技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1999年,海大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2000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2003年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连续三届“挑战杯”在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中获得银奖4项。1994年、2002年、2004年全国英语专业八级统考中,海大英语专业一次通过率分别为91%、98%和96%,比全国综合性大学平均值高出30多个百分点,从一个侧面再次证实了海大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海大以国家级名牌课程和省级试点课程的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近几年,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成才为目标,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海大目前有在册学生19000人,其中研究生4000多人,留学生500余人。现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00余名、副教授250名。45岁以下的教师占86%,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9%。学校设有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拥有20个学部、院(系)和30余个重点研究机构。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稳步推进,适应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运行机制已初步形成。

五、进取:打造科研平台,提升研究和成果水平

科研成果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大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海大的科技工作始终以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为主战场,瞄准世界科学发展前沿,承担了国家大量科技攻关项目:“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和技术开发项目等,其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

据介绍,海大纵向科研经费由2001年的6670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8000万元,占学校总科研经费的比例由“九五”期间的2/3增加到“十五”前三年的3/4以上,而且呈现出继续增长的趋势。师均科研经费一直处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前列。2003年海大科研经费达到1.2亿元,2004年仅主持的一个“973计划”项目,经费就达2800万元。

“九五”以来,海大发表论文8000余篇,特别是近三年来,在SCI、EI检索刊物上发表文章630多篇,排在高校前列。首次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实现山东省零的突破,也是我国大陆物理海洋领域在该刊物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海大在海洋和水产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占大陆学者在相应期刊上发表论文总数的34%。近年来,获国家级奖励9项,省部级100多项。迄今为止,海洋界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海大占了4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大共申请专利400余项,百余项获授权,其中发明专利占全部申请专利的80%以上;2003年申请专利112项,授权专利31项,列国内高校第24位和21位。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4项,体现出学校向综合性拓展的新成效。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承担了大量科技工程项目,研发出多种新技术、新产品。在国家海洋科技规划、海洋综合开发、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管理及法规的制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海上山东”建设、“黄河三角洲开发”工程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中承担了大量的课题,为推动区域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构建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良好软环境,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据海大副校长吴德星教授介绍,近年来海大已经和即将打造几个平台:第一,资料数据与信息的共享平台,避免资源建设重复浪费,提高科研工作效率。第二,数值模式开发与服务平台。组织自己的团队,根据不同科学家的要求,向用户提供适合其研究目的的数值模式,节省人力、物力。第三,集学校整体优势,构建更多、更高级别的科技服务资质支持平台。为改变科技服务工作规模较小,资质维护和升级工作跟不上发展需要的状况,学校成立了专门资质管理和运行机构。第四,构建管理共享信息平台,以实现管理信息传递的无纸化、信息登录的远距离化、搜集信息的整体化等。第五,注重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实施标准战略,重点做好资源库建设标准、实验数据与信息的计量标准和实验室标准、科技服务数据的计量标准、科技成果的刻化标准等工作。

海大还将联手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水产科学院黄海所、国土资源部海地所建立青岛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其功能是共建海洋科学研究平台。他们将以项目为纽带,通过部门与地方共建而成为公益类科研机构。围绕国家需求和海洋科技发展前沿,开展海洋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它将成为我国海洋科研基地和科技原始性创新的源泉。主要研究领域暂定为:物理海洋学、实验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等。

该“中心”将围绕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针对海洋科技发展前沿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获得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为保卫海洋国土和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六、有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进中国海洋产业化进程

多年来,海大的科技工作始终坚持“大科学、主战场”的战略,积极参加国家技术创新。在发展高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方面,取得了非凡业绩;在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努力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坚持“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方针,适当调整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研力量,努力达到一个合理的最佳配置;在科技处成立了专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部门,向学校科研人员宣传国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方针政策,并对外与企业积极联系、沟通,在市场和学校之间架起了桥梁;在科研项目选项、立项方面加大对产业化前景好的项目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海大在青岛港、海湾大桥及浮山隧道选址和建设,在济青、环胶州湾及青银高速公路的可行性研究、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海洋水产养殖素有“蓝色农业”之称,如何使海洋这个“天然牧场”高产和稳产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海大从事水产养殖的科研人员在注重水产养殖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坚持每年有近半年工作在沿海养殖第一线,研究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繁殖和培育水生经济动植物,水产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鱼、虾、贝、藻繁殖技术,苗种培育技术和各种疾病病理学,诊断防治技术;水产资源遗传多样性;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配制技术等。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精度人工环境模拟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利用流体力学理论和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与数据采集技术,为青岛海尔集团、澳柯玛集团、海信集团等大型企业先后研制了20多套高精度人工气候实验室(累计项目经费2000多万元),其中有多个实验室一次性通过了国家级实验室认证。

海大工业水回用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使用发明专利Xp水处理絮凝剂,已为青岛即发、大宝等10余个企业建立了污水处理站;与青岛四洲集团、青岛碱厂等合作进行的“碱厂白泥脱硫技术”,作为青岛市市长项目日前已通过专家验收。

海大通过自行产业化、技术转让、技术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学校产业化力量强、资金较有保障、市场把握性较强的技术成果,进行自行产业化。如将海洋药物PSS、甘糖酯、海力特和降糖宁散,海洋保健食品排铅奶粉、四海回春、降糖乐和海利欣等自行产业化,建立华海制药厂,累计产值已过亿元;以海水素、水质测试剂和水质改良剂等为核心产品的海水素厂,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并开始批量出口;海洋仪器厂生产的直读式海流计、数字式海流计和多功能水质仪等产品均成为国产主导产品。这些企业已成为校办高科技产业的骨干力量。并对学校产业化力量弱、社会需求迫切的技术成果,进行技术转让,如将海洋药物PSS、甘糖酯和海力特转让给原青岛第三制药厂,使其扭亏为盈,并发展成为现在的海尔药业;转让给青岛天人环境工程公司的海上溢油处理剂已进入工业化试验阶段,并得到科技部“中小企业创业基金”的支持;因含有海洋活性物质而呈现优良品质的“海洋丽姿”化妆品,已成为山东省化妆品第一品牌。与天津东海燃气集团合作成立的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应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从海洋生物中筛选生物活性物质,开发海洋生物制品及绿色农业的生态肥料和生物农药等系列产品,企业的发展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强劲势头,自2000年成立至今已联合开发了“海状元818”“草坪宝”“大棚宝”“果蔬宝”“花王伴侣”等产品,公司在总资产、净资产、产值、利税、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获得了快速增长。

海大还将科技成果评估作价入股,与企业组建股份公司。实践证明,这是目前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佳选择。科技成果转化的任何方式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利益分配问题。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首先是创造效益,创造效益就要正确进行利益分配,股份合作是目前最合适的形式。股份合作对科研人员本身来说是一个学习、促进;对企业来说企业搞技术创新,尽可能地回避风险,一个产品从实验室真到正走向市场还有一个工程化过程和市场化过程,股份合作把高校和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对产品系列化开发及产品的不断升级,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新世纪,新挑战。目前,海大人正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广纳各类英才;以国际化的标准,全面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到2010年将基本完成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任务,奠定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到建校百年或再长一段时间,把海大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海洋大学这艘海洋科技的“航空母舰”,一定会乘风破浪、坚定而不可阻挡地驶向胜利的彼岸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