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成:《建设海上中国纵横谈》第五章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9-09-19 15:43:54 

(1997年)

传统的海洋渔业是以渔船、渔具为生产手段的近海捕捞业。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和单位捕捞效益的降低,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的眼光便逐步投向了外海和远洋,使世界海洋捕捞业出现了近海、外海和远洋各呈其彩的局面。在当今远洋渔业受到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限制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和恢复海洋自然生产力,增加水产品产量,一些濒海国家积极发展海水鱼、虾、贝、藻类的增殖养殖,出现了海水增养殖业。现代的海洋渔业由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增养殖业组成。

()世界海洋渔业现状

目前,国际上把世界海洋划为16个大渔区,即太平洋和大西洋各分西北、东北、中西、中东、西南、东南几部分,印度洋分为东、西两部分和地中海、黑海及南极海区。按渔业资源的丰富程度,又把世界海洋分为四大渔场,它们分别是北太平洋渔场、东北大西洋渔场、西北大西洋渔场和秘鲁沿海渔场。联合国FA0对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年可捕量总体估计是,经济鱼类为1.04亿吨,经济甲壳类230万吨,头足类l000万至l亿吨,灯笼鱼类1亿吨,南极磷虾1亿吨以上。即使不考虑南极磷虾,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年可捕量也要比目前的渔获量高出2倍以上。通过对世界各海区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资源潜力的综合分析,世界海洋渔业资源仍具有较大的潜力,海洋捕捞业有条件保持增长的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海洋渔业发展情况来看,海洋渔获量为6500万吨左右,其中90%以上是在占海洋总面积约7.5%的大陆架水域获取的。19801982年海洋水产品的年均增长速度为303%。l982年世界海洋渔业产量为6820万吨。到l991年世界海洋渔业产量为8500多万吨,远洋渔业产量820多万吨,海水养殖产量l050万吨。联合国FA0近年组织了世界各国水产专家、学者对世界渔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和评估,预测到2000年,世界渔业总产量将达到11亿-l25亿吨,其中海洋渔业产量将达到9000万吨。这种总量的增长是世界人口增长的要求和渔业工业化水平提高的结果。

综观世界海洋渔业的发展,在传统海洋捕捞渔业发展的同时,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远洋渔业的兴起,二是海水增养殖发展迅猛。

英国是最早发展远洋渔业的国家,早在1890年英国远洋拖网渔船队即从法罗群岛进入冰岛鳕鱼渔场作业。随后在1902年又从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南下到非洲西海岸海区作业。继而在1905年北上到挪威北方沿岸,开发自挪威到俄国北部的渔场。随着渔业技术的改进,作业水域从水深l00米扩大到200米,还有少数渔船在200米以上的深海捕鱼。日本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便注意发展远洋渔业。l898年日本开始实施远洋渔业奖励法。1930年日本的母船式底拖网渔业开始在白令海作业,1932年其母船式鲑鳟流网作业于堪察加沿海,1934年其母船式捕鲸船队开始出现于南太平洋。此外,其金枪鱼渔业到达日本东方2000海里的选洋海域作业;拖网渔业则远航到澳洲、北美西岸和南美东岸南部的巴塔哥尼亚外海进行生产。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远洋渔船进出于各大洋。到20世纪末,日本年渔获量已达1000万吨上下,其中20%是远洋渔业的产量。前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凭借其庞大的渔船队开发世界各大洋的渔业资源。即使在进入实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新时代,也没放弃远洋渔业。他们继续派出调查船到世界各海域探索新渔场和新捕捞对象,使其渔获量仍名列世界前茅。60年代以来,韩国、波兰等国的远洋渔业也迅速发展,渔获量逐年上升。到l991年,世界远洋渔业产量达到海洋渔业产量的10%。

在远洋渔业发展的同时,世界海水增养殖业也有较快发展。世界海水养殖品种以藻、虾、贝、鱼四大类为主。l991年,虾类养殖产量为69万吨,贝类养殖产量约500万吨,海水增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海洋渔业产量的l3%。我国是世界海水养殖大国,l991年海水养殖产量为1905万吨,约占世界海水养殖总产量的18%,其次是日本。到2000年,世界海水养殖产量将达到2000多万吨,其中贝类养殖产量将达760万吨,虾类养殖产量将达100万吨,其中亚洲的对虾养殖产量将达80万吨。目前世界海水养殖正朝着大规模、集约化方向发展。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等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海水养殖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出现一次巨大的飞跃。

()我国海洋渔业现状

在世界海洋渔业发展潮流中,我国的海洋渔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终于悄然崛起。

我国近海、外海渔业资源都很丰富。近海水质肥沃,生产力较高,是各种海洋动物栖息、索饵、生长、产卵的良好场所。我国海洋捕捞量的90%来自近海海域,我国大陆架渔场有鱼类l5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70多种。我国及毗邻海域渔业资源年可捕量为400-470万吨,是世界上重要的渔场之一。我国还有水深15米以内的浅海滩涂2亿多亩,全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河流有5000多条,带人海洋大量有机质,适于多种鱼虾和贝藻类繁殖生长,具有发展海水养殖的优越条件。

解放后,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很快,主要依赖于海洋捕捞。1950年海洋捕捞产量54万吨,1957年就达到l82万吨,而且经济鱼虾占的比重比较大。到1958年,由于“大跃进”、“高指标”的影响,导致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受到破坏,海洋渔业产量大幅度下降。1961年,海洋渔业产量只有143万吨,从此,海洋渔业生产进入了长时间的徘徊时期。从70年代初开始,由于受“不歇伏,不休渔,淡季不淡,旺季更旺”、“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等错误思想的影响,使近海渔业资源继续遭到严重破坏。我国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大、小黄鱼由过去年产十几万吨降到三五万吨,还有一些主要经济鱼类已形不成鱼汛;带鱼产量也不稳定,呈现性成熟提前、个体变小的趋势。黄海、渤海、东海的其他大部分鱼类分别处于充分利用、过度利用或濒临枯竭的状态。从渔获物看,质量普遍下降,主要经济鱼类幼鱼比例大为增加,从而造成渔业收益减少。为了保护近海资源,使海洋捕捞业得以恢复和发展,1979年国家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资源,发展外海渔业,探索远洋渔业的方针。经过调整,破坏渔业资源的底拖网和定置渔具作业受到限制,近海渔业资源得到了保护,并开辟了外海新渔场。到1982年,全国海洋渔业总产量达到360万吨,是l950年的65倍,海洋捕捞业又开始走向稳步发展的阶段。进入80年代中期,我国近海及毗邻海域渔业资源年实际捕捞量已达500570万吨,据专家计算,捕捞量高于可捕量l00万吨。这一状况说明近海利用已超过极限,外海尚有一定的捕捞潜力,特别是南海外海基本上未开发利用。

由于面临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严峻形势,我国的渔业生产逐步转向了外海,同时开始了远洋渔业生产。

我国的远洋渔业是l985年起步的。该年310日,由中国水产总公司组成的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国内启程开赴西非捕鱼,从此揭开了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序幕。19893月,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产业政策中,把远洋渔业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在19907月召开的全国副食品工作会议上,李鹏总理对发展远洋渔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指出:“今后一方面要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会议还决定,国家“七五”期问扶持远洋渔业的优惠政策,“八五”期间将继续实行。这对远洋渔业的发展无疑是有力的推动。经过l0年的艰苦创业,历尽艰辛坎坷,我国远洋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捕鱼发展到渔工贸综合经营,从开始涉足个别海域扩展到世界三大洋,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外向型经济中的一支生力军。到1994年底,全国有l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48个远洋渔业公司,在34个国家和地区办了65个独资、合资和合作经营企业或代表处。远洋渔船发展到1000多艘,外派人员15000人,在海外形成了近3亿美元的资产,年渔获量约70万吨,生产经营额35亿美元,l0年累计捕鱼250万吨。

在发展远洋渔业、外海捕捞的同时,我国海水养殖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l981年海水养殖产量458万吨,1990年达到162万吨,1992年达到242万吨,海水养殖产量居世界第一。养殖的品种有海带、扇贝、紫菜、贻贝、鲍鱼、蛏、牡蛎、蛤、海参、对虾、梭鱼和尼罗罗非鱼等几十种。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的品种结构不断优化,鲍鱼、海参、对虾、名贵海水鱼、扇贝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比重不断提高,其中,对虾、扇贝产量均达到20万吨以上。

在海水增殖方面,我国也取得很大成绩。l979年我国开始在沿海8省建立了24个人工鱼礁点,共投放人工鱼礁2万多个,达12万立方米,投石99万立方米,显示了良好的集鱼增殖效益。80年代后,我国海水增殖业迅速发展。l9841986年,山东省水产局在山东南部沿海进行了为期3年的开发性对虾增殖技术试验,共安排18万条船从事回捕生产,从而减轻了渤海秋汛对虾渔场的压力。增殖虾产值11亿元,为3年增殖投资额的89倍。鉴于山东省1984年对虾增殖效果显著,农业部在青岛市召开了全国对虾增殖经验交流会,向全国推广了山东的增殖开发技术和渔政管理经验。随后,辽宁等省到山东考察了增殖管理和放流技术。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局也在渤海开展了大面积对虾增殖。至此,全国自北到南8个省市开展对虾增殖,使近海增殖业成为发展我国海洋渔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1984年我国增殖业起步,到l990年,全国近海增殖放流品种达20多个,其中放流对虾苗210多亿尾,回捕对虾4万余吨,产值达10多亿元,出口对虾2万吨,创汇达2亿多美元。此外,海蜇、鲍鱼、海参、扇贝、梭鱼、毛蚶和魁蚶等品种的放流增殖也逐步形成规模。

总之,我国海洋渔业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统计数字上看,l991年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为800多万.吨,海洋水产业总产值为3119亿元(当年价),其中海洋水产品产值为2209亿元。1993年,全国海洋水产品总产量达到l021万吨,其中海洋捕捞736万吨,海水养殖285万吨。到l994年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达l242万吨,其中海洋捕捞896万吨,海水养殖346万吨。

纵观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历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增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部分省市已实现了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历史性转变。二是远洋渔业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创汇能力明显提高,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宽。三是海洋渔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逐步形成了以渔业为主,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格局。四是海洋渔业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向科技要效益已成为水产业同仁的共识。五是渔政管理的强化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保障了海洋渔业的稳步快速发展。六是海洋渔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为海洋渔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海洋渔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增船增网现象继续存在;名优高效渔业养殖品种较少,形不成规模效益;鲜活水产品数量少,低质产品比例较大;增殖业规模小,增殖品种单一;生产治安秩序较差;渔业水域污染严重等等。

海洋渔业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它在建设“海上中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先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好、效益高、潜力大

1994年我国拥有机动渔船40万艘,其中海洋渔船有26万艘,渔政管理船571艘;群众渔业人口l605万人,其中渔业劳力1084万人,水产职工人数11万人;渔政机构1395个,人员l3260人;科研机构l96个,人员9280人,水产行政事业科技人员30748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2001人,中级职称的9282人;海洋渔业总值达696亿元。我国已经有了比较雄厚的海洋渔业物质技术基础,具备了大规模开发海洋渔业资源的条件。海洋渔业资源是再生资源,只要科学地加以开发,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海水增养殖具有节粮、节能、见效快和效益高的特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由此可见,海洋渔业基础力量雄厚,是其他海洋产业目前无法比拟的。

()海洋经济的主力军

海洋渔业产值占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的一半。在沿海重点渔区,渔业已成为当地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的综合性水产龙头企业是海洋开发的主力军;渔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并且将继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沿海农村经济的支柱

辽阔的海域是解决人多地少这一突出矛盾的重要空间;渔业在沿海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成为我同沿海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渔民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渔业的发展为沿海渔村城镇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同时,发展渔业也是丰富“菜篮子”,保障有效供给,稳定物价的有效措施之一。

()外向型经济的先导产业

我国不断发展壮大的远洋渔业船队和鲜活水产品运销船队,已经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率先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方面,趟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我国海洋渔业数千家“三资”企业,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成为水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窗口和渠道;我国在渔业方面较早与世界发达国家开展了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使我国许多水产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社会化程度高、经济渗透力强

海洋渔业的发展,必然带动起一个实力雄厚的濒海经济带和规模宏大的海洋产业群,意义远远超过它本身。海洋渔业历史上曾是捕鱼捞虾的小生产,目前已发展成为集捕捞、养殖、加工、运输、贸易、科研、推广和教育等各个环节于一体的、独立的社会化大生产。它既有农业性质,又有工业性质,还有商业性质;既有采掘工业性质,又有加工工业性质。水产业与建筑、饲料、食品、机械、造船、电子、化工、医药和运输等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渔业和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渔”字号的产业会越来越多,从而对改善我国工业结构布局,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发展海洋渔业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以高产优质高效为核心,坚持统筹规划、全面发展,坚持依靠科技兴渔,坚持依法治渔。稳定近海捕捞,积极拓展远洋渔业,重点发展增养殖业,搞好水产品深加工,活跃市场流通,使我国海洋渔业逐步向合理化布局、科学化开发、集团化经营、产业化生产和系列化服务的方向发展,使渔业生产的规模、效益、质量走在世界前列,最终实现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战略性转移,促进由海洋渔业大国向现代化海洋经济强国的跨越。

()发展目标

由于海洋渔业有着优厚的发展基础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从近期看,其在海洋经济发展中会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一定阶段后,其他海洋产业的潜在优势会随着建设“海上中国”构想的实施逐步发挥出来,海洋渔业经济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会呈现出逐步下降趋势。所以,规划海洋渔业发展目标要着眼于整个海洋经济发展趋势,体现出海洋渔业的这一发展规律。笔者规划的海洋渔业发展目标分为三个阶段:2000-2010年,海洋渔业产值占整个海洋经济总产值的55%;2010-2020年占45%;2020-2030年占35%。尽管如此,海洋渔业仍然处于海洋主导产业的位置。届时,海洋第一产业与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三业将呈三足鼎立的格局。

基于上述思路和发展目标设想,海洋渔业总产量2010年为2000万吨,其中海洋养殖产量为900万吨,近海捕捞、增殖及外海捕捞产量为900万吨,远洋渔业产量为200万吨;2020年渔业总产量为245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为l200万吨,近海捕捞、增殖及外海捕捞产量为1000万吨,远洋渔业产量为250万吨;2030年渔业总产量为300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l500万吨,近海捕捞、增殖及外海捕捞产量为l200万吨,远洋渔业产量为300万吨。

上述指标是以l994年全国海洋水产品总量1240万吨为分析基数,以年净增加产量50万吨为年度目标,这个年度指标明显低于“八五”期间的年增长速度,目的在于适当控制总量的增长,重点提高产品质量。在构想实施阶段:①控制近海捕捞能力的增长,稳步发展外海捕捞。通过扩大增殖和采取保护资源及生态环境等措施来适当增加产量,重点提高捕捞量中的经济鱼虾类比重,争取2010年优质经济鱼虾类占海洋捕捞产量比重达到50%,2020年达到60%,2030年达到70%;增殖放流回捕量占近海捕捞量的比重分别达到:2010年为l0%,2020年为l5%,2030年为20%。②要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重点发展名、特、优、新、珍、稀品种和大宗出口创汇品种,形成规模效益,争取名优和大宗出口创汇拳头品种占养殖产量比重分别达到:2010年为35%,2020年为45%,2030年为55%。③大力发展远洋渔业,走合作捕捞、合作养殖和公海捕捞相结合的远洋路子,争取到2030年,我国远洋渔业总产量赶上并超过日本。④加大海洋捕捞、增殖和养殖的科技含量,争取科技进步含量在渔业中的比重分别达到:2010年为60%,2020年为70%,2030年为80%。⑤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工副业和服务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大力开发出口创汇和海洋保健系列产品。争取海洋水产品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占海洋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010年为30%,2020年为40%,2030年为50%。形成水产品原值和加工增值各占一半。

()基地布局

1.“两岛一湾”综合渔业基地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滩涂贝类、港养鱼虾基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鱼、虾、贝、藻、海珍品综合增养殖基地;

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滩涂贝类、港养鱼虾基地,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海蜇、对虾、梭鱼、魁蚶、毛蚶、梭子蟹和文蛤等增养殖区;

长岛县、长海县海水综合养殖基地,长岛县、长海县鱼、虾、贝、藻增养殖示范区;

大连市、秦皇岛市、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和日照市海珍品出口基地、苗种培育基地、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渤海捕捞区:主要包括辽东湾、滦河口、渤海湾、莱州湾渔场。

2.黄海渔业基地

黄海南部江苏沿海以滩涂贝类、紫菜、对虾、鳗鱼为主的养殖基地,黄海南部海域龟、虾、贝、藻增养殖区;

连云港以苗种培育、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综合渔业基地;

黄海捕捞区:主要包括烟威渔场、海洋岛渔场、海东渔场、威东渔场、石岛渔场、石东渔场、青海渔场、连青石渔场、连东渔场、海州湾渔场、吕四渔场、大沙渔场等。

3.东海渔业基地

浙闽沿岸以扩大经济鱼虾的增殖规模为主,重点建设象山港对虾增殖基地和闽东虾鱼贝、闽中鱼虾贝、闽南鱼虾及海珍品增殖区。

建立浦东、宁波、舟山、台湾和温州等综合渔业基地。

东海捕捞区:主要包括长江口渔场、江外渔场、舟山渔场、鱼山渔场、鱼外渔场、温台渔场、温外渔场、闽东渔场、闽外渔场、闽中渔场、台北渔场、闽南渔场、台东渔场等。

4.南海渔业基地

南海重点建设好珍珠湾珍珠贝和海参增殖区,建设大亚湾、大鹏湾、珠江口、钦州湾等一批增殖基地;

海南岛、汕头、广州、湛江重点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建立面向港、澳市场的海鲜品综合基地,北海建立以珍珠、对虾、牡蛎和文蛤养殖为主的综合基地,南沙群岛建立外海渔业基地;

南海捕捞区:重点开发粤东近海、粤西近海、北部湾、七洲洋、西沙群岛海域、中沙群岛海域、东沙群岛海域和南沙群岛海域。

5.外海、远洋渔业基地

外海捕捞重点开发沙外渔场、江外渔场、舟外渔场、鱼外渔场、温外渔场、闽外渔场、对马渔场以及南海外海渔场等。

远洋渔业在四大洋建立远洋合作捕捞基地和公海捕捞基地。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和布局,宜实施以下几个重点工程,带动海洋渔业的发展。

()实施远洋外向带动工程

目前,世界远洋渔业发展态势对我国十分有利。从全球角度看,未来的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和平和发展仍将是世界主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我国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如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西非等沿海国家对某些国家不再发放捕鱼许可证或实行配额限制,而对与我国合作开发海洋资源表示欢迎。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与我合作的愿望。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远洋渔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工资上涨,年轻劳力不愿从事艰苦的海上作业等原因,导致远洋渔业劳力短缺,渔业劳务价格大幅度上涨,使一些国家远洋渔业陷于困境。发达国家困难重重,发展中国家力不从心。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实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后,由于经济落后,缺资金、技术和熟练劳动力,需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一些发达国家因本国劳力短缺,也愿意出卖部分资源。从国内的情况看,国家十分重视远洋渔业的发展,把远洋渔业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并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尤其是我国近10年远洋渔业的突飞猛进,为今后远洋渔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要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加快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步伐。总的想法是,我国的远洋渔业要在“八五”基础上,巩固发展远洋捕捞船队和加强生产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提高综合开发能力,形成海陆结合、捕捞与养殖并举,生产、运输、加工、贸易一体的远洋渔业新格局。国家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有、集体和个体大功率渔船,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远洋渔业资源,拓宽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和生产领域。争取到2010年国内200马力(1马力=735)以上机动渔船大部分投入远洋和外海作业。要巩固发展西非、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渔业,拓展东非、南亚渔业区域,积极开辟印度洋和南北美洲水域的渔业合作。进一步建设好环大西洋、北太平洋、南太平洋、环印度洋4个远洋渔业基地。在搞好国际问渔业合作捕捞、加工、养殖的同时,逐步向公海区域进军。争取到2015年,国家组建现代化公海捕捞骨干船队,国内600马力以上机动渔轮重点转向从事公海大洋水域中层鱼类、头足类以及长尾鳕科和南极磷虾资源的捕捞。公海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而且不受国际问渔业协定的限制和制约,是今后远洋渔业的重要拓展领域。外海捕捞重点是开发利用南海外海资源和东海外海资源。

()实施近海保护增殖工程

我国海域辽阔,近海渔场总面积为281万平方千米,占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总面积的79%,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2倍多。因此,近海捕捞仍然是我国海洋渔业中不可忽视的重点产业。鉴于近海捕捞强度过大,近海优质经济鱼类下降,国家在近海捕捞发展方向上应采取调整措施,实施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把大功率渔船转向外海、远洋;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严肃渔业许可制度,逐步实施配额捕捞,坚持禁渔、休渔等保护制度,压缩定置张网,限制拖网渔船的作业时间和作用范围,保护和恢复资源,提高经济品种的比重;积极增殖资源,扩大增殖品种,对洄游性大宗鱼类,如刀鱼、黄鱼、鲅鱼等加快研究工厂化育苗;对重要经济鱼虾越冬场、产卵场,国家有计划地安排投放人工鱼礁,创造鱼类繁殖生长的良好环境,人为控制违规拖网船的破坏性捕捞;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超标向近海水域排放,对重要鱼虾产卵场的水质采取严格的监测措施,保护鱼虾类的正常繁殖生长。另一方面,要调整作业结构,开展拖、流、钓多种工具作业,合理开发利用中上层鱼类资源。要狠抓捕捞过程中的渔获保鲜:提高商品率和质量标准。经过几年的严格保护和积极增殖,使近海捕捞量稳中有增,使近海经济鱼虾比重逐步上升,水产品的保鲜率达90%以上。

()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

21世纪海洋渔业的发展重点和主力军是海水增养殖业。初步设想,用30年的时间,通过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将我国浅海水域变成增养殖区。届时,海水增养殖业的产量占海洋水产品总量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其中名、特、优、新、珍、稀高效增养殖品种要形成规模效益,其产量和产值在养殖产品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30%和70%。

在实现海洋农牧化过程中,应逐步形成一批生产基地,主要有渤海、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珠江口、红海湾、大亚湾、广州湾、钦州湾等以及东海、黄海、南海的部分近海区。在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各区域特点,改善养殖环境,努力提高单产,实现精养高产,同时加快多品种增殖步伐。要积极调整增养殖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龟、虾、贝、藻等水生动植物的多品种增养殖。适度发展虾类,大力发展贝类和藻类,重点突出鱼类。虾类,要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减少病害,实行多品种轮养和增殖,增强抗风险能力;贝类,要以扇贝、贻贝、鲍鱼、魁蚶、毛蚶、牡蛎、文蛤和杂色蛤等为重点,扩大养殖面积,努力增加产量;积极发展藻类养殖,扩大浅海“林木”覆盖率,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并为食品和海藻加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料;鱼类,重点发展真鲷、河豚、鲈鱼、鲆鲽等名贵品种,开发新型养殖器材,改进养殖技术,坚持筏养、池养、滩养、底播养、网箱养、潮间带养、工厂化养和增殖齐头并进。并积极创造渔业生态条件,通过设置海底人工鱼礁,实现不同等深线上的分层次品种增养殖。发展多品种混养、间养、轮养、增殖,以虾带贝,以贝保藻,以藻养珍,实现立体性、近深海连片的农牧化渔场。

()实施系列化服务工程

服务工程的重点是抓好水产增养殖生产中的苗种、饲料、病虫害防治、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水产科技研究和推广、执法管理等环节。增养殖品种要筛选出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优良品种;养殖苗种生产要逐步实行基地化和规模化,积极推广工厂化育苗技术,尽量缩短生长周期;在全国建立一批苗种生产基地,形成苗种供应体系。要积极开展养殖品种的营养生理及饲料配方研究,生产不同生长期所需要的系列化饵料。要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抓好病害防治,同时加强药物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要积极引导水产加工企业树立精品意识,形成大批水产精品加工基地,生产高档次、高质量产品,争创名牌,多出口创汇。要在1995年设立首批7家全国性和区域性水产中心批发市场基础上,在2010年以前建立50家分布于全国30个省市的水产批发中心市场,促进流通,使海洋鲜活水产品摆上所有人的餐桌。要树立“科技兴渔”意识,加大海洋生物等高新技术的研究步伐,推广、引进高新科技,使整个海洋渔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要加强渔业执法管理,为海洋渔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关科技、管理方面的问题,将在第八、九章中详细论述。

()实施渤海综合开发工程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近封闭性内海,面积约为77万平方千米。流入渤海的大小河流众多,主要有辽河、滦河、海河、黄河、潍河等,人海径流量相当大,仅黄河年平均径流量就达294亿立方米,给渤海带来了丰富的有机质和无机盐类,水质非常肥沃。渤海海流系统由较强的沿岸流和较弱的黄海暖流末梢构成,风缓流畅,温度适宜。多种有利的理化自然因素,使渤海成为水产动植物繁殖、育肥、生长的良好场所。渤海区的有机碳年产量为7 209万吨,年平均值为11克/米2,属富营养型水域,但目前渤海的渔业年产量低而不稳,所产渔获大部分是低值杂鱼类。而同样是富营养水域的日本濑户内海,水质条件与渤海极其相似,面积为l8万平方千米,是渤海的l/4,年渔业总产量却已达120万吨。相比之下,渤海尚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今后渤海的主要发展方向应像濑户内海那样,走以增养殖为主的农牧化路子,将渤海建设成为我国未来最大的农牧化工程基地。发展重点是:

1.潮上带对虾与多品种立体养殖

渤海沿岸对虾养殖曾卓有成效,从南到北,自东向西已初步形成一个滩涂对虾养殖带,但平均单产量未突破l00千克,且近年虾病流行影响了养虾业发展,若干荒滩也亟待利用。必须在充分利用原有虾池、大力开发荒滩荒水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虾池综合利用,开展立体养殖。要因地制宜,将一部分虾池改用于鱼、蟹、贝类养殖。要全面推广多品种混养、间养等高产技术,做到精养高产,全力攻克技术难关,加强虾病防治,巩固养虾业在渤海渔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浅海、滩涂的贝类养殖

渤海沿岸的潮间带多属沙质滩涂。文蛤、杂色蛤、贻贝、牡蛎、菲律宾蛤仔等贝类适应性强,耗氧量低,在潮间带推广这些贝类的养殖,一方面可以为市场提供大量贝类产品,另一方面可利用贝类净化海水,减少渤海区的富营养化程度,防止赤潮的频繁发生。

3.毛蚶和魁蚶增养殖

辽东、渤海、莱州三湾均属软泥底质,适宜短食物链、低营养品种的毛蚶生长。通过移植、增殖等手段,加强环保工作,可以尽快恢复这三湾的毛蚶资源,使之成为我国最大的毛蚶渔场。

魁蚶的生活习性与毛蚶相似,但适宜水深范围比毛蚶广。它生长快,个体饱满,属高值畅销品种。通过人工增殖、护养,可以将整个渤海海域建成世界最大的魁蚶渔场。

4.岛礁区海珍品的增养殖

渤海沿海岛屿多,礁石多,是刺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适宜生长的海域。近年来,鲍鱼、海参增养殖发展较快,但其他海珍品的增养殖却没有形成规模。通过底播增殖、投石增殖等,完全可以将渤海沿海的岛礁区,特别是辽东湾和山东半岛北部海域开辟为海珍品基地。

5.传统名优品种增养殖

鉴于渤海优质经济鱼类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莱州湾、辽东湾、渤海湾发展对虾、海蜇、梭鱼、鲈鱼、梭子蟹和鲆鲽鱼类等品种增养殖。近期尤其要加快发展鲈鱼和梭子蟹养殖,把渤海建成我国最大的鲈鱼和梭子蟹养殖基地。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预测,渤海将重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的虾腾鱼跃的景象,形成年产500万吨优质渔获的巨大的“菜园子”。

(1997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