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成:《建设海上中国纵横谈》第四章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9-09-19 15:42:40 

(1997年)

()“海上中国”的涵义

广义的“海上中国”是指中国的海岸带、海域、公海和国际海底属于中国份额的部分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其空间范围包括中国的海岸带、内海和18万千米海岸线以外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至其上空和地下(不含大陆架上空)以及公海和国际海底属于中国份额的部分(1991年中国已获得了先驱投资者的地位,在太平洋拥有一块l5万平方千米的矿区);其经济基础是指与此相关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其上层建筑主要指建立在此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军事、法律等国家机构和制度。

本文论及的“海上中国”主要是狭义的“海上中国”,一般指以中国的海洋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海洋经济,这是广义“海上中国”概念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核心。海洋经济产业的门类较多,既有传统的海洋产业,又有新兴的海洋产业;既有第一产业,又有第二产业,还有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开采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矿业、海洋盐及盐化工业、海洋药物工业等。

()建设“海上中国”构想的目标

通过强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依托“黄金”海岸带,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建立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以市场为导向、外向型、现代化的海洋经济体系,使我国沿海地区成为环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一环,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前沿。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使占我国国土面积1/4的海洋国土为主要开发对象的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4,使海洋产业能够承载全国人口的1/4,甚至更多,从而使我们在拥有一个960万平方千米的“陆上中国”的同时,拥有一个在300万平方千米面积上耸立起来的“海上中国”。

初步考虑,经过6个五年计划实现这一构想。“九五”期间是构想的准备阶段,从2000年即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到第十五个五年计划即2030年完成,历时30年。具体可分三步走,2000--2010年,第一个十年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是使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以上,为海洋各产业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10--2020年,第二个十年为全面发展阶段,要争取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8%以上,使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发展重点突出,各自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为海洋经济产业的全面腾飞创造良好的基础;2020--2030年,第三个十年是海洋经济全面腾飞阶段,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5%以上,“海上中国”建成。届时,中国由一个海洋大国跨人世界海洋经济强国之列。

()海洋产业的划分

我国的海洋经济产业门类较多,从形成的时间分,可划分为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及未来海洋产业3种类型。传统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捕捞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新兴的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水增养殖业、滨海旅游业、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滨海砂矿业、船舶与海洋机械制造业、海洋药物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海洋服务业;未来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深海采矿业、海水化学资源开发业、海洋再生能源工业等。一般来说,海洋经济的主要产业是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开采业、海洋盐及盐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矿产业(包括滨海砂矿业和深海采矿业)、海洋再生能源工业。在这些产业中,目前我国的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这两个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为了与国民经济统计口径相衔接,笔者在建设“海上中国”构想中把海洋产业划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三产业。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畜牧业等;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盐及盐化工业、滨海砂矿业、海洋再生能源工业、船舶与海洋机械制造业、海洋塑料制品业、海洋建筑业、深海采矿业、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食品业、海洋饲料工业、海洋药物工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

()产业及其区域布局

海洋产业及其区域布局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合理的、科学的布局能最佳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海洋产业布局的总体想法是:充分发挥海洋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提高海洋经济的整体效益为中心,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高新技术产业优先的原则以及远近结合的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重点支持能全面带动海洋各产业发展的海洋主导产业,大力调整和改造传统海洋产业,积极支持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从而促使海洋产业布局合理科学,产业结构逐渐向开发型、外向型、集约型和效益型的结构转变,形成一、二、三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海洋经济体系。

海洋产业区域布局的总体想法是:坚持因地制宜、择优安排的原则,以海岸带和近海开发为重点,坚持开发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确保海洋环境健康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突出海岸带在海洋开发中的特殊地位,强化沿海城市的海洋开发职能,重视外海和远洋开发的基地建设,按海岸带、滩涂、海岛、近海、外海和大洋等区域进行布局。

海岸带开发,以丹东、大连、天津、秦皇岛、烟台、威海、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舟山、温州、福州、厦门、汕头、广州、湛江、海口、三亚和北海等21个开放城市为中心,进行岸段布局,充分发挥其海陆双重特征和区位、资源、经济优势以及对外开放“窗口”和“外引内联”纽带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港口工业、水产品养殖和加工、海洋化工、滨海旅游、海洋高新技术等外向型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海陆一体化的全国海岸带开发体系。

滩涂开发,围绕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等l2个沿海省()的所辖滩涂进行布局,形成以河口、海湾、半岛为依托的成段连片滩涂综合开发体系。

海岛开发,以长山列岛、庙岛群岛、崇明岛、舟山群岛、五环群岛、洞头群岛、平潭群岛、金门群岛、东山群岛、南澳群岛、台湾岛、海南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东沙群岛等岛屿为重点进行布局,充分发挥其处于陆地前沿,为我国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的起始点的特殊作用,利用其海陆资源兼备的特点,因岛制宜,合理规划,把海岛建成融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海岛综合开发体系。

近海开发,以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为中心进行布局,充分发挥近海区域地处亚太经济圈前沿和渔业、油气、港口资源丰富的优势,建成重点的渔业基地、油气开采基地和海洋交通运输基地。

外海和大洋开发,围绕外海和远洋渔业、深海采矿进行布局。

第一,建设“海上中国”,能顺应世界海洋开发的大潮,从而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产业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各国均把开发海洋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l991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敦促各国把开发海洋列入国家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也敦促各沿海国重视海洋开发。

近年来,“太平洋时代”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太平洋地区将成为21世纪经济的重要舞台,太平洋将成为21世纪世界海洋开发的中心。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处在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位置上,实施建设“海上中国”之构想,可顺应这个大环境,使我国搭上新一轮世界竞争的快车,抓住机遇,加速发展,早日成为世界瞩目的现代化强国。

第二,建设“海上中国”是解决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危机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以世界上69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耕地人均负载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两倍以上,而且耕地还在以每年36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从目前看人口增长的势头将持续下去,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我国又是一个淡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淡水资源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l/4。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严重缺水,尤以北方沿海城市和地区最为突出,年缺水500亿立方米,因缺水年损失1 200亿元。我国陆地固体矿产资源缺乏,据有关资料表明,进入21世纪,和国民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45种主要矿产将有一半不能满足需要。已探明的陆地油气资源再过几十年也近于枯竭。随着时问推移,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将更加突出。而海洋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建设“海上中国”是缓解上述危机的有效途径,海洋必将为中华民族提供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

第三,建设“海上中国”,可以充分发挥海洋区位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经济外向度,带动内陆腹地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重视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和利用内资,开发利用海岸带及邻近海域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和其他经济,初步形成了一个沿海外向型经济带。建设“海上中国”不但可以使上述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还可以促进海洋产业中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各种外向型的经济开发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沿海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外向度最高、最有活力的地区。

海洋产业具有渗透力强、辐射面宽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增强对内陆的辐射力,密切与内地的经济技术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内地经济发展,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城镇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使我国沿海地区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外引内联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的纽带。

第四,建设“海上中国”,壮大海洋经济,可构筑“海上万里长城”。

海洋历来是沿海国家的屏障,也是霸权主义国家侵略别国的通道。纵观封建社会后期,由于统治阶级腐败,昏庸愚昧,只见陆地,不见海洋,安于自给自足低水平的小农经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厉行海禁,与世隔绝,使我国的海洋事业落后,海洋经济脆弱,海洋防卫空虚,海洋权益丧失。使伺机已久的殖民主义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海上大门,中华民族从此堕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在100多年的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频繁入侵、掠夺几乎都是从海上来的。

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充分说明,海域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前哨和门户,在防止外部敌人从海上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和领海主权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海洋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的发展已呈现出以海制陆的巨大优势,日益影响到军事乃至政治战略格局。海洋不再只是战略争夺的途径,而已成为战略争夺的主体,海洋防务日趋重要。而加强海洋国防,首要的是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海洋经济。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不强大,就永远改变不了被欺凌和被动挨打的局面。以发展海洋经济为目的的建设“海上中国”之构想,它的实施可以壮大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有效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实力提高国防现代化水平,把地处海防前哨的400多个有人居住的岛屿建成大大小小的永不消失的“航空母舰”,在祖国的万里海疆构筑起御敌于门外的“海上万里长城”。

()具备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冷战”已经结束,世界进入多极化,和平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是世界的主旋律,各国都在谋求发展。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世界海洋开发的大潮正向我扑面而来,为我们实施建设“海上中国”的构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内部环境看,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法制,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政局稳定,民族和睦团结,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发展海洋经济,19927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靠海,还要注重发展海洋经济。……要看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远景,看到资源的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国际问的一场激烈的斗争”。1994年在国家海洋局建局30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分别题词“振兴海业,繁荣经济”、“管好用好海洋,振兴沿海经济”,这对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都为建设”海上中国”构想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千米土地的陆上大国,也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的海洋大国。我国背靠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从垒球经济发展来看,当今世界经济技术中心正由大西洋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惟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

太平洋地区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最繁荣的地区,“21世纪是太平洋时代”的呼声越来越高。1966年,日本的小岛清教授首先提出了“太平洋共同体”的构想。目前,日本正以举国一致的姿态,迎接太平洋时代的到来。l9667月,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表了《太平洋国家宣言》,强调美国作为一个太平洋国家在亚太经济圈中的作用。1984年里根总统在访华前夕也发表谈话,认为“整个太平洋盆地将是世界的未来”。l993年克林顿总统又提出了“新太平洋共同体”的主张。韩国、东盟各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乃至几乎所有环太平洋国家,都对“太平洋时代”的观点持积极的认同态度。此外,作为非太平洋经济圈的欧洲,对“太平洋时代”的问题也日益重视。近l0年来,不仅亚洲“四小龙”和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太平洋沿岸一些大国经济发展也十分引人注目。目前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美国的经济技术由大西洋沿岸向太平洋沿岸转移;俄罗斯正着手大规模开发远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美国对太平洋地区贸易额的增长速度,早已大大超过了对西欧的增长速度。一些国家正在把太平洋地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场最大的经济合作区。

我国沿海的省、市、区正处于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太平洋西岸这一最有利的地理位置,这对发展我国海洋区域经济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过去的几十年里,依赖海洋的优越区位,产生并繁荣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科技文化,使沿海成为全国一、二、三产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从全国来看,沿海地带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l3%,养育的人口却占总人口的40%,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占60%。今后,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沿海地区还将会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我国沿海南北跨度大,相距4 000余千米。分处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大气候带,气温、降雨量等环境要素南北差异大,使我国资源种类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我国海域辽阔,近海渔场总面积为281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2倍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渔场之一。近海海洋生物有3 000余种,其中鱼类1 694种,甲壳类940种,头足类92种,其他种类300多种。我国浅海滩涂面积达l46万平方千米,其中潮下带浅海面积为l24万平方千米,滩涂面积为22万平方千米。浅海滩涂生物资源共有2 257种,其中重要的增养殖生物资源238种。我国潮间带生物有l 500余种,其中软体动物有500余种,甲壳动物有300余种,藻类有350种。潮间带有如此高的生物生产量,对发展海水增养殖极为有利。

我国有基岩海岸带5 000多平方千米,占我国大陆岸线总长度的l4以上,这类海岸特征是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的港口众多,宜选为大中型港址。我国有淤泥质海岸4 000千米,其中大河河口岸段常有一些掩护深水岸段和深水河槽,可建大中型港,不少砾质海岸呈零星分布,可建中小型港口。我国沿岸有160多个大于l0平方千米的海湾,l0多个大中河口,深水岸段总长达400多千米,绝大多数地区常年不冻。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沿海可供选择中级泊位以上的港址达l64处之多。另外,我国还有众多的岛屿,从行政建制上分,省一级建制的海岛有2个,县级有18个,海岛乡镇有190多个,这些岛屿有不少良好的锚地,港湾深阔,地处世界航道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众多的岛屿拓宽了海洋空间,是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柱之一。

我国海上油气资源、海水资源、滨海砂矿资源蕴藏也比较丰富。经过30年的勘探调查,近海有油气远景的可勘探面积为60多万平方千米,近海大陆架石油资源量约为25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l398亿立方米。我国有宜盐滩涂资源084万平方千米,另外,渤海湾等沿岸滨海平原还分布着大量高浓度的地下卤水资源,其中莱州湾地区分布约l 567平方千米,卤水总净储量为74亿立方米,含盐量646亿吨,含氯化钾015亿吨。我国滨海砂矿储量为153亿吨,其中金属矿239万吨,非金属矿1512亿吨。

我国海岸风光起伏多变,奇礁异石众多,海中岛屿星罗棋布,海岸曲折,岬湾相间,湾内多是沙质海滩,滨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有滨海旅游景点1 500多处,海滨沙滩100多处,其中有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l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5处国家海岸带自然保护区,这些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加上所具备的“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5个旅游资源的基本要素,形成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3种不同类型的多姿多彩的滨海旅游资源。

()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条件

沿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对外经济合作的窗口。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对外开放比内陆面宽、速度快。从1980年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开始,继而于1984年从北到南开放了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相继建立了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海浦东开放开发区。还先后开辟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5个经济开放区,到l988年又建立了海南省大经济特区。从而使沿海地带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地带。

我国沿海地带经济发达。占海岸线的地区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9%,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2.9%,而其工农业总产值却占全国的245%,其中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8.1%,每平方千米工农业产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倍,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90%以上。1990年沿海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 941元,人均国民收入达2 337元,两者均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9倍。沿海地带经济在全国经济地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海岸带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最密集的地区,特别是海洋科技机构和海洋科技人员多而集中,是开发海洋经济的重要力量。我国沿海省(市、区)县以上部门属全民所有制独立研究与开发的机构占全国的48%,科学家、工程师占全国的60%,高等院校占全国的48%,人口中大学毕业生占全国的54%。尤其是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基本上是集中在海岸带地区,成为全国海洋研究开发的基地和海洋教育发展的中心。

()具有良好的开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我国海洋产业无论是传统的渔业、盐业、运输业,还是新兴的海洋石油、滨海旅游业等都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基础较好的海洋产业体系。1994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达1 400亿元。尤为可喜的是沿海省市的海洋意识普遍增强,竞相开发海洋,纷纷出台一些大动作、大举措,出现了“群龙闹海”的局面。

早在1986年,辽宁省就提出建设“海上辽宁”的战略设想,但在当时没有引起大的反响。

19913月,在山东省水产工作会议上,省政府领导提出了要把建设“海上山东”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对待,把山东半岛建设成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同年4月,省政府领导在山东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报告中对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设想做了高度概括和完整表述:“山东省海岸线长达3 000多千米,占全国的l6,近海面积17万平方千米,比陆地面积还大;山东又是全国海洋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最集中的地方。大力开发海洋资源是振兴山东经济的重要内容。要提高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意识,贯彻陆海并举的方针,保护近海生物资源。加强海水增养殖、海洋捕捞、海洋化工、海洋能源、海洋矿产、海洋交通的研究开发。近海重点开发利用l 980万亩(1=6667平方米)浅海滩涂,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步实现‘陆上一个山东、海上一个山东’的战略设想”。随后,山东省委、省政府又把建设“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列为山东两大跨世纪工程。“海上山东”战略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海上山东”被国外新闻媒介译作“山东在海上再造一个山东”。建设“海上山东”战略,促进和推动了我国沿海海洋经济的发展。

1993年以来,沿海所有省、区、市都提出了自己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海南在建省时就提出:“以海兴岛、建设海洋大省”的战略。广西l992年提出了“蓝色计划”,按照中央的部署正在把北部湾建成大西南的出海通道。广东l993年提出了发展海洋产业的构想,在重点开发海洋渔业资源的同时,加快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和岛屿的建设,以弥补广东陆地资源的不足。福建继提出“山海经”之后,又明确提出福建不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而是“六水三山一分田”,全省掀起了各行各业共建“海上田园”的热潮。浙江在1993年制定的“海洋开发纲要”中指出,“海洋是浙江的希望”。江苏也早就发出向“海洋进军”、“向滩涂要宝”的号召。上海市海岸线很短,他们提出以沿海区位优势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把浦东开发和海洋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河北提出“立体开发海洋”的设想和“陆海经济齐抓”的战略。天津1993年也提出加快海洋开发,使海洋经济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的想法。值得一提的是,吉林没有海岸线,他们主动请求图们江的出海权,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了图们江地区设跨国经济特区和开发图们江的设想,并且得到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的认可。即使远离海边的北京,也与河北的唐山联营,扩建唐山港,寻求自己的出海口。总之,当前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把海洋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已经成为沿海地方政府的共识,并把它列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加紧制定自己的规划并正在付诸实施。一场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风暴正在全国刮起。

传统产业不断地上新台阶,一些新兴海洋产业迅猛发展,如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1992年海洋石油总量达到380万吨,1993年突破500万吨。海洋旅游业也在全国沿海全面展开。另外,海水增养殖业、海洋药物工业,都以强劲势头在全国各地铺展开来。可以说,现在的海洋开发已经从传统开发为主向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要建设“海上中国”,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要加快海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必须在宣传、体制、政策、科技、管理和基础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做好保障。有关海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科技、管理方面的内容,将专章论述,在此,着重在强化海洋意识、完善体制与政策、实施“强省带动战略”、加强基础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笔者的观点。

()强化海洋意识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世纪。开发海洋,建设“海上中国”是一个关系中华民族兴衰的宏伟工程。只有使“陆海并重、以海兴国”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才能保证建设“海上中国”这一宏伟工程的实现。当务之急是强化全民族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政治意识、海洋环境意识和海洋国防意识,为“海上中国”构想的实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一,国家要重视海洋教育;把强化海洋意识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要从儿童教育抓起,在小学、中学、大学教材中增加海洋知识,进行海洋国土观念教育,让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的概念深深地烙在全民族的脑海中。

第二,要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如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等,在全民中普及海洋知识。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增强海洋意识,逐步扫除“海盲”,扭转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第三,要深入宣传“陆海并重、以海兴国”思想,采用确定“中国海洋日”、“海洋年”等重要形式,重点宣传海洋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使全国人民以了解海洋为荣、开发海洋为己任,从而提高全民族建设“海上中国”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第四,鉴于目前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比较薄弱,海洋读物匮乏,有关部门应重视海洋读物的编撰和出版发行工作。要有计划地组织编写出版各种类型的海洋系列知识丛书,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对海洋知识的需求。

第五,要及时宣传介绍国际国内海洋开发状况和动态,让人们了解海洋、关心海洋,把握国际国内海洋事业发展的脉搏,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把我国建设成海洋经济强国的使命感。

()完善体制与政策

第一,确立综合主管部门。建设“海上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海洋开发和海洋综合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矛盾越来越突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海洋综合管理部门来组织实施对海洋的开发,将直接影响“海上中国”建设进程,有关重大措施也难以落实。为此,在适当时机应组建国家海洋建设委员会和海洋主管部,也可考虑国家海洋建设委员会下设若干总局或参考广东、山东的做法组建海洋与渔业部;沿海省()、市、县成立对口的海洋建设委员会和海洋主管部门,作为各级政府主管海洋经济的职能部门。

第二,理顺执法体制。目前海洋管理政出多门,管理力量薄弱且分散,形不成合力,需理顺和加强。可考虑在适当时机将目前国家海洋局直属的海监机构、农业部直属的渔政渔港管理机构、交通部直属的港监管理机构以及海洋边防机构合并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监督管理总局,并加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港监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边防总局的牌子(南海作为特殊区域,可仿效国外的做法,由海军直接参与海域管理)。一套人马四块牌子,省市县对口,形成统一的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以强化海洋的综合管理。

第三,配备专管领导。组建后的国家海洋建设委员会主任由副总理或国务委员担任,沿海省海洋建设委员会主任由副省长担任,沿海市()、县(市、区)、乡()自上而下配备专管的副市长、副县长、副乡长,以加强对海洋经济工作的领导。

第四,制定产业政策。

基本政策。国家把大力开发海洋、建设“海上中国”作为基本国策。把每年的“ll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1116日正式生效)作为“中国海洋日”。

投入政策。全面振兴海洋,必须有雄厚的资金作保证。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海洋开发规划,并把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中国”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第l0个五年计划。建立“国家海洋开发建设银行”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专业银行,积极利用外资,争取世行、亚行贷款和社会闲散资金的支持。建立“建设‘海上中国’基金会”,逐步实行海域和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广辟资金渠道。推行不同种类的股份制,坚持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对海洋开发的主要骨干项目以及高科技产业,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重点扶持或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免税。国家重点扶持和加强海洋经济产业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名牌产品、高科技、高效益的政策。

激励政策。建立“强省”、“强市”、“强县”命名表彰制度。对被命名表彰单位的主管领导,可根据贡献大小评选为国家、省、市、县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建立龙头产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创汇拳头产品、高科技、高效产品的审批、评奖制度。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企业家和领导干部进行重奖,并授予荣誉称号。

()实施“强省带动战略”

为实现建设“海上中国”之构想,笔者试提出“海洋经济强省带动战略”(以下简称“强省战略”)作为实施“构想”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措施。所谓的“强省战略”是指在海洋经济建设中,以某一海洋经济指标来衡量沿海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达标的“强”乡镇带动县,以“强”县带动市,以“强”市带动省,以“强省”带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最终建成海洋经济强国。

“强省战略”的实施可以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群体优势,促进“海洋经济”板块尽快形成。“强省战略”的实施,把竞争机制引入海洋开发,可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海洋潜力,将海洋各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达标的强乡、县、市、省带动一方乃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衡量强省的标准主要看海洋经济总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海洋经济产值的统计可包括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总值。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本地域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某一比例即可视为“强省”。笔者认为,只要海洋产业总值达到本地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0%,即可视为“强省”。另外,衡量“强省”的标准还要看其海洋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布局是否合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是否显著等。

初步设想2000年“强省战略”全面展开,历时30年全部完成。从全国角度来讲,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全国海洋“强省占沿海地区的50%;第二步到2020年,海洋“强省”占沿海地区的80%;第三步到2030年,沿海地区全部成为“强省”。届时,中国沿海将陆海一体化,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黄金海岸”城镇群,形成一条发达的“蓝色”产业聚集带。

()加强海洋基础服务体系建设

为了保证各种海上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保持海洋环境质量及其资源的永续使用,必须对海洋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和监视,给海洋诸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和工程技术服务。作为海洋开发与管理支持和保障系统的海洋服务体系,沿海发达国家已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由公益性服务向商业性服务转变。目前,我国的海洋服务事业已具备一定条件,初步形成了包括海洋环境监视和监测、海洋环境预报和灾害预警、海洋测绘、海洋信息、海洋通信和导航定位、海洋救助打捞、潜水和水下作业等多种服务业务,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的海洋服务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还满足不了我国海洋开发活动乃至建设“海上中国”之构想的需要。为此,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 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建设。

海洋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海洋环境要素观测和海洋污染监视、监测。为了适应日益增强的海洋开发与管理的需要,海洋环境要素观测要加速岸滨观测站、雷达测站、资料浮标站、调查船队、卫星资料地面接受处理系统和航空遥测队伍的建设,更新设备和扩大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立一个多功能、立体化观测系统。

海洋污染监视、监测的重点区域是港湾、河口、渔区及自然保护区等,同时对倾废区、赤潮易发区、海洋工程施工区、人海污染源、海上石油开采区等污染事故多发区进行不定期监视。要加强“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网”建设,逐步形成一个设备精良、技术先进的多方位、全天候的监视、监测系统。

第二,海洋环境预报和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该系统包括海洋环境预报和灾害预警两个支系统。海洋环境预报的重点是海波分析及预报,海流分析及预报和海洋温、盐、密、声预报3个方面;海洋灾害预警包括风暴潮预报和警报、海啸警报、海冰分析预报和警报以及海洋灾害性天气预报诸方面内容。另外,还有直接面向生产和海上其他活动的专业预报服务等项目。该系统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预报机构,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近海到远洋的、多部门交叉的海洋环境预报和灾害预警网络,并根据海洋开发需要,不断增加预报项目,提高预报时效和精度,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三,海洋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海洋信息服务是指以海洋资源环境数据、经济统计资料、情报文献和科技档案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形成包括海洋资源与环境信息、海洋经济和统计信息、海洋文献档案信息、海洋管理法规信息、海洋科技信息、海洋遥感遥测信息、海洋制图和信息产品制作以及海洋信息技术支持等诸多的子系统,与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在信息种类、数量、质量、采集处理能力、服务手段和效率达到一流水平的海洋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第四,海洋通信、导航定位服务系统建设。

海洋通信的重点任务是:加强改造和更新现有技术装备,大力推广使用新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由交通部主管的国家海上公用通信网和由海军、海洋、气象、渔业、海关、公安等部门组建的专用通信网的建设,提高通信、信息传输的能力和效率。

海洋导航定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海、空导航定位系统以及陆基式高精度定位测量系统,配装GPS定位系统用户接收设备,在沿海统一建立若干个差分GPS岸台,形成近、中、远程相结合,低、中、高精度各异,多种类型交互使用的导航定位综合系统,使组网基本覆盖我国管辖海域。

第五,海洋救捞、潜水和水下作业服务系统建设。

海上救助打捞的重点任务是搞好全国救助机构、海区救助协调中心和海域救助分中心三级机构建设,不断完善我国的海上搜寻、打捞、救助的组织体系和海空联合搜救作业的技术系统建设。增强和更新海上巡逻艇,增加大型飞机;发展抗风力强的拖航船、救护船,以适应海洋开发建设的需要。

潜水服务的重点是健全由常规潜水、饱和潜水、单人常压潜水和无人遥控潜水器组成的联合潜水服务体系;水下作业的重点是研究和开发水下检测技术,发展水下铺管及其配套技术。

第六,海洋测绘服务系统建设。

海洋测绘主要内容包括水深测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大地基准测量、海岸地形测量和各种图的编制。近期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海洋大地控制网,建立海洋测绘数据库,完成我国管辖海域的基础图测绘和专题测绘。

(1997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