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成:《建设海上中国纵横谈》第三章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9-09-19 15:41:31 

(199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陆地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同时,各濒海国家均把目光转向了海洋,一些国家把开发海洋列为基本国策,加快了对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发表了“为了生存”,美国必须把“海洋作为开拓地”的宣言,此后历届总统都十分重视发展海洋经济,海洋开发年度预算为数亿美元。日本推行“海洋立国”战略,大力发展国际海洋贸易及海洋资源开发,以此带动船舶工业及钢铁、机械电子、科技等行业和领域的起飞,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新加坡是从l819年的一个渔村发展起来的一个典型的港口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港口产业的兴起与发展而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的,其国民经济的80%与港口产业有关。挪威70%的财政收入来自对海洋产业的税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遥感技术、激光技术、声学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等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海洋开发过程中,大大推动了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使世界海洋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海洋经济在世界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1975年世界海洋经济产值是l200亿美元,到1980年,世界海洋经济产值达到2500多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5%,5年翻了一番。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较快,l990年世界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6 700多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比1980年翻了一番多。主要海洋产业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等都取得了较大成绩;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如潜水技术产业、海洋电子产业、海水淡化产业等已初具规模,深海采矿和海洋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趋于形成。

1992年,世界海洋渔业产量超过了9900万吨。很多国家开始重视发展海水养殖业。日本计划到2000年利用其200米水深以内海域面积的一半以下建立“海上牧场”,提出了在东中国海建立“海上牧场”的设想,随后,又提出了“黑潮海洋牧场”的设想,主要是进行金枪鱼的增养殖。l990年,美国建成4万公顷海水养殖场,发展巨藻养殖,计划到2000年将海洋鱼类的人均年消耗量从目前的15.5(1=04536千克)提高到20磅,并占领海洋食品业的国际市场。

目前,90%以上的国际贸易货运量靠海洋运输来完成。l991年世界商船吨位创了新的记录,总吨位达4.36亿吨,其中油轮总吨位为1.39亿吨,占商船总吨位的31.9%;矿物及散装船总吨位为1.36亿吨,占31.2%。海运业的发展促进了港口的繁荣,港口经济在沿海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到l992年,世界有较大海港约3000个,年吞吐量约50亿吨,鹿特丹、神户、横滨、名古屋、新加坡、新奥尔良、纽约、千叶、马赛、上海为l0大国际贸易港。

滨海旅游业市场广阔,前景看好。到l992年,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旅游市场,年经济收入达250亿~300亿美元,占其整个旅游收入的48%~58%;西欧拥有众多的世界闻名的滨海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的世界游客。近年来,日本兴起了出国旅游业,每年出国旅游人数几乎占全国总人口的1/4。东南亚的滨海旅游业也日趋兴盛。潜水旅游、南极旅游也开始兴起。

海洋油气业曾因原油跌价而一度不景气,进入90年代开始出现明显的回升势头。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海洋油气开发。1992年全世界海洋石油产量达9亿多吨,天然气3000多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产量的30%和25%;海洋油气总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占整个海洋产业产值的一半以上,成为现代海洋经济的主体。

潜水技术产业是随着近海油气开发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海洋高技术产业之一,包括潜水器具制造和潜水服务业两大行业。潜水器具包括载人深潜器和无人遥控潜水器,近30年来,在技术上取得了数次重大突破。潜水器具制造已成为机器人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到l993年,世界上制造潜水器的厂商有50多家,年销售额为1亿多美元。潜水服务业是以深潜技术为基础的海洋开发行业。l993年,西方国家为近海油气开发服务的潜水公司有130多家,其中大型公司几十家,它们拥有多种潜水作业装备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世界潜水服务业年营业额约30多亿美元,大大高于潜水器具产业。

作为海洋高科技产业之一的海洋电子产业,目前已形成较大规模,产品涉及海洋开发、探测和研究等领域,主要包括航海仪表、海洋数据处理硬件及软件、水下检修器具等。l993年,世界海洋电子公司约1000家,海洋电子仪器仪表年销售额约1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一半左右。海洋电子技术产业除了自身的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它为改进传统海洋产业技术方面所做的贡献,如海洋运输和海洋捕捞业,由于配备了电子仪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海水淡化产业也是新近形成规模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到1993年,全世界已有海水淡化厂l000多座,淡化水产量已达1300多万吨/日,其中许多是与火力发电相结合的海水淡化厂。目前,电渗析、反渗透等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已商品化,但生产规模不大,今后有望出现突破。

深海采矿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是今后一段时期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兴趣。到1993年,一些国家和国际财团已投资20多亿美元从事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和深海采矿技术开发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预计近几年将会形成商业开采。海洋生物技术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大力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某些方面已进入实用阶段,初步形成了一些海洋生物代谢物开发产业,如微藻生物产业、藻胶产业等,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传统医药和纺织印染等行业。当前的主攻方向是海洋农牧化生产和海洋药物开发。在海洋农牧化生产方面,重点是研究优良养殖品种培育、性别控制、养殖新技术、病害防治等;在海洋药物开发方面,重点是研究生物天然产物的利用,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对医治癌症、病毒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抗衰老等具有特殊疗效的新药品和保健品。美国目前已有从事海洋生物开发的公司,并成立了以国家海洋大气局为首的海洋生物技术工作组,政府每年投入约4400万美元支持海洋生物技术制品的开发。日本现已形成“官、产、学”三位一体的海洋生物技术开发研究体制,从1998年开始实施海洋生物技术开发五年计划,总投资300亿--400亿日元。据日本通产省预测,到2000年,日本海洋生物技术可望在海产品良种培育、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提炼方面形成一定现模的产业,创产值150亿美元。

海洋经济是相对于陆地经济而言的,一般是指人类在海洋中及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

海洋经济的主体和基础是海洋资源的开发。按照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生产性开发和非生产性开发。生产性开发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海洋开发产业,可分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而取得某种产品的产业,如海洋渔业、海盐业、海底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海底矿产业、海水化学工业、海洋能源工业等;以非产品形式满足社会和人们需要的产业,如海运业、海港建设、海底电缆、海底储油罐、海底隧道等。非生产性开发是指对海洋资源的非生产性利用,如海上城市、海上和海底公园、海上俱乐部、海水浴场、滨海旅游等。

(一) 海洋经济的特点

海洋经济有着区别于陆地经济的鲜明特点。

海洋经济具有公有性、流动性和立体性。海洋有史以来就是人类所共有的,海洋的公海部分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各濒海国家和地区的领海或专属经济区,也不像陆地上的土地那样可以归私人占有,生活在其沿岸的居民,均可享渔盐舟楫之利;海水本身是流动的,因此赋存于海水中的某些资源也常随海水的流动而不断变换着位置;海洋资源广泛分布于海洋表面、海洋水体、海底和滨海。

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风险性,且难度大,需要大量资金和高新科技。目前人类在海洋上活动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受着海洋自然条件的限制,狂风恶浪、海啸等自然灾害给海上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带来很大威胁,而且工作人员远离陆地,工作空间狭小,生活供给保障条件有限。海洋资源分布于海底或海水中,决定了海洋资源的开发难度大,需要大量资金和高新科学技术。如海底油气开采,要在水下几十、几百乃至上千米海底勘探开采。以在水深50米处钻探为例,钻探费用约为陆地同类钻探深度的4倍,而且从发现到开采,一般需要57年时间。

海洋资源开发具有较强的多行业、多学科和国际合作性。海洋开发是综合性的产业,需要多学科、多行业的广泛合作。目前,我国海洋工作就涉及许多部门和行业,从地质、地理、水文、气象到测绘,从水产、盐业、航运、矿产、石油到旅游,从政治、经济、法律到军事等,有20多个行业和部门。现代海洋开发工程量大,如大规模的海洋调查和勘测、海底油气开发、深海锰结核的勘探与试采、南极磷虾的调查与捕捞、水产增殖放流、海上污染的控制、海底隧道工程等,这些海洋开发工程不仅同时涉及几个国家的利益,而且需要资金数量巨大,技术难度大,这就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合作,采取联合行动。

此外,海洋经济还具有增值快,经济效益好,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关联性大,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特点。

(二) 海洋经济的作用

海洋经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地中海时代”,还是“大西洋时代”,都是由于海洋经济的繁荣而产生的。 “地中海时代”的文明之所以辉煌,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以航海为代表的海洋经济的发达。广泛的航海活动使贸易变得极为方便,并使得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能够向四周辐射,将地中海、红海、黑海以及大西洋沿岸众多的古代民族纳入了文明的光环之中。从16世纪开始,同样是由于航海的发达,贸易的繁荣以及与之俱来的扩张、掠夺、侵略,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奠定了资本主义物质和经济制度的基础,迎来了“大西洋时代”。在“大西洋时代”,欧洲及北美资本主义近代文明进一步发展、繁荣与演进,随后以种种形式影响了整个世界。

海洋经济是世界的纽带,便利了国际问的贸易和交流,对世界经济格局具有深远影响。海洋是人类的大通道,现代海洋运输业,尤其是大型运输的发展,使运输成本大大下降(例如谷物由美国海运至西欧的每吨运价,1973年为20.00美元,1978年就降至10.85美元;煤由美国东海岸运至日本的每吨运价,l973年为25.50美元,到l978年降至11.00美元),从而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当代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的四大支柱之一。1994年正式投人运营的穿越英吉利海峡、连接英法两国的欧洲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它把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连为一体,使伦敦至巴黎的旅行时间缩短了一半,极大地促进了英、法两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同年,在新加坡正式开通的世界最长的海底光纤电缆,横贯东南亚、中东和西欧,经印度洋将东西两个半球联结起来,与横穿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另一条海底光缆合拢,接通了世界信息高速公路。这条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光纤电缆,联结l3个国家,所经地区的人口约2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3以上,大大缩短了国际间的距离。

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互补,可弥补陆地经济的不足。在一些国家,海洋经济已成为其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如,海洋渔业的发展,不仅为人类开辟了新的食物来源,而且提高了人们的膳食质量,为人们提供了种类繁多的保健食品和新型海洋药物,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些国家如挪威、秘鲁等,海洋渔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洋油气开采业,在当今世界面临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的情况下,成为增加能源供应的新途径。一些老牌石油国家如英国、美国已把石油开采的重点转移到了海上,海洋石油的产量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石油产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洋锰结核资源的勘探开发,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对缓解陆地有色金属、矿产不足具有战略作用,即将成为一个诱人的新型海洋产业。滨海旅游业是近年来海洋产业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成了很多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产业。在美国,海洋游钓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新型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海洋经济处于对外开放前沿,依托海洋经济,可带动内陆腹地经济,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但通过利用靠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带动型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也无不如此。

此外,海洋经济是没有武装的海防力量。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国防实力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海洋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的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生活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居民就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在18000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发现有利用海蚶壳制作的装饰品。古遗址证明,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定居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就大规模采拾贝类作为食品。据西汉《世本》记载,居住在山东沿海地区的居民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开始“煮海为盐”了。

至夏、商、周时期,我国沿海渔民创造了各种渔具和捕鱼方法进行渔业生产,如《山海经》中“捕鱼在水中,两手各操一鱼”的记叙表明,古人在浅海岸边赤手捉鱼。在一些古代遗址中发现了鱼钩,证明远在商代就有海边钓鱼的活动。西周时期,山东、浙江沿海居民就开始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钓鱼活动已很普遍,如《庄子》记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管子》中也有类似记载,表明海洋渔业的作业区域由岸边发展到较深海域。齐国大兴“渔盐之利”,成为富甲诸侯的“海王之国”,其海水制盐业成为国家的主要财富来源之一。

秦汉以后,我国的海洋渔业、海水制盐业和航海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汉代时,曾出现“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可胜食”的渔业盛况。南朝时,江南制盐业已相当发达。《太平寰宇记》引《南兖州记》说该州盐城县有“盐亭l23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公私商运,充富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初学记》江南道,说吴郡的海盐县“海滨广斥,盐田相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造船航海业。秦汉以后,开辟疆土,海上交通颇有发展。这一时期,船舶类型很多,且规模大,船舶动力、系泊设施也相当完备。航海活动逐步频繁起来,三国时期的孙权就是一个大规模航海的倡导者,拥有庞大的海船队,北航至辽东,南航至广东,并派人到台湾,出使南海诸国。隋唐时期,沿海地区从辽东半岛到海南岛都有频繁的海上往来;通往朝鲜、日本和南海诸国家的航次,也渐渐增多,规模扩大。广州(古称番禺)、潮州、福州、温州、宁波(古称明州)、泉州、杭州、扬州等都成了重要的海港城市。宋朝又出现“轮船”,“以轮激水,其行如飞”。宋元时期因倡行海运,所以是我国古代海运最发达的时期。“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真实描绘了宋代海上贸易的盛况。海上贸易的兴盛极有力地推动着造船及航海技术的发展,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l270)一次造船达5000艘,超大型的海船甚至可容粮12000(1=100),被称为“万石船”。明代,我国的航海事业发展到高峰。公元l405--1433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船队,7次往返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每次出动一二百艘船只,2万多人,航程5万余千米,曾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岸,访问了30多个国家,发展了海上通商贸易。郑和所乘宝船长约150米,宽60米,舵杆长达l0.07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自郑和下西洋以后,我国的造船和航运业发展缓慢,被西方抛在了后面。

近代中国的海洋经济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l9世纪80年代,洋务派的重要人物左宗棠等人多次上奏清王朝,请准在各省筹办渔业。l904年,南通实业家张謇奏请清政府设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清政府诏令沿海各省筹办。张謇同苏淞太道袁树勋建立了浙江渔业公司,购置了新式渔轮,这是我国近代机轮渔业的发端。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海洋渔业,中央政府设立了渔业管理机构,公布了《渔轮护航缉盗奖励条例》、《公海渔业奖励条例》等渔业法规,对于鼓励渔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927年,国民党政府统治初期,制定了发展海洋水产的规划,包括建立中央模范水产试验场、设置渔业保护局、开办渔业技术传习所和鱼种场等。l929年公布了《渔业法》,l930年又规定了领海宽度为3海里。由于采取上述政策和措施,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我国海洋渔业曾出现一个兴旺时期。l936年,全国水产品产量达l50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约l00万吨,是解放前的最高记录。

我国近代的海洋运输业是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出现的。1865年,李鸿章等人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营造轮船和机器。18688月制造出第一艘轮船,命名“恬吉”,这是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此后,官府和私人陆续创办轮船公司,开始了近代海洋运输事业的发展历程。据1916年统计,中国各轮船公司共有海轮l35艘,总吨位67万吨;外国各轮船公司在我国沿海航行的船舶有150艘,21.3万吨。孙中山先生十分重视发展民族海运事业,在《建国方略》中对交通运输和海港建设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一些热心发展民族工业的实业家,陆续兴办了海轮公司。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地区全部沦陷,苦心经营、历尽艰辛发展起来的中国海洋运输事业几乎全部破产。三北轮埠公司等少数公司,把轮船移为外籍才勉强继续营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部分战前的海运公司得以恢复。据1949年统计,当时全国轮船公司已有116家,向国民党政府航政官署登记的船舶达3 830艘,总吨位约116万吨。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忙于打内战,我国的海洋事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在蒋介石集团溃逃台湾之前,海港及海运设施还遭到了大肆破坏。

到新中国成立时,只有23艘轮船,总吨位3.4万吨;全国的渔业产量不过45万吨,其中海水产品约40万吨,比抗日战争前减少70%;全国沿海绝大多数港口破烂不堪,港池航道淤塞,使我国的海洋事业遭到劫难。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包括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门类较为齐全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l980年全国海洋经济产值为80亿元,1990年达到482亿元,10年间增长了6倍多,年均增长17.4%。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一年迈进一大步。1991年全国海洋经济产值为531亿元,l992年达到755亿元,1993年突破900亿元大关。海洋各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93年海洋渔业产量1021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736万吨,海水养殖285万吨;全国主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为7.66亿吨,海洋货物运输量2.52亿吨,其中远洋货运量1.06亿吨,客运量2992万人;海上原油产量320万吨;海盐产量1978万吨;沿海地区接待国内旅游者2亿人次以上。l99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猛增到1400亿元,比l990年翻了两番多。

()我国海洋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海洋经济虽然发展很快,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海洋开发、管理、技术、产业结构与布局等很多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

(1)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够合理。目前,我国海洋产业中,仍以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新兴海洋产业占的比例很小。从海洋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渔业)产值比例较高,占50%以上,而二、三产业比例相对较低,不利于整个海洋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海洋经济产业的区域布局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也不够合理,沿海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别悬殊与产业布局不合理有很大关系。目前,海洋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胶东半岛以及浙江至广东岸段;海洋第二产业80%以上集中于大连-锦州、天津、东营-烟台-青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岸段,而且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市区,市区以外的滨海区工业则比较薄弱,这种布局很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

(2)综合管理薄弱,海洋开发秩序有待整顿。目前,我国海洋管理实行的是综合管理与行业(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综合管理功能太弱,调控乏力,协调机制不健全,实际上以部门管理为主,各部门都围绕着本部门和行业的利益进行规划和开发。海洋资源的开发,站在部门的角度看往往是合理的、可行的,但如果从整个海洋开发的全局来看则是不合理的、不利的,产业间、地区间为争夺海洋资源和空问的矛盾时有发生,这些都使海洋资源的开发不能充分按其功能利用,资源的综合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海岸线系数很低,海岸线非常珍贵,但实际情况是岸线占用不按功能分配,而是谁占有谁开发,以致岸线占用不尽合理。有些岸线可以利用建设深水泊位的,却被浅水码头占用;有些航运价值高的岸线,却被非航运部门占用;有些经济效益低的产业挤经济效益高的产业;有些不需要岸线的单位却占有岸线,而需要岸线的单位则不占岸线;有些远景规划中应保留的岸线,也被挪作他用。据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l6个海港城市的资料表明,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岸线占用不合理的状况。

有些部门和地区,由于只顾眼前利益,盲目、过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从而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就是一个典型事例。由于长期重捕捞轻养殖,大量增加渔船在近海酷渔滥捕,破坏了渔业资源,致使优质鱼类资源趋于衰退,生物的种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某些经济鱼类濒l临灭绝,渔获质量普遍下降,个体趋向小型化、早熟化,劣质鱼数量不断增加。

(3)海洋开发总体科技水平不高。我国历来对海洋科学研究比较重视,而对海洋工程技术重视不够。目前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应用技术尤其是海洋高新科技发展水平还不高,这不利于海洋产业的现代化,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较大的制约因素。

海洋科技水平不高,从总体上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首先,海洋资源的勘探调查需要较高的科技手段。目前我国海洋资源的储量尚不很清楚。海洋石油的探明储量约占石油资源总量的2%,天然气约占1%,大量的资源尚待勘探查明,海洋温差、盐差和海流能等的蕴藏量,海底热液矿床和钻结壳的分布和储量,海滨砂矿的某些矿种的分布和储量都不清楚。其次,科技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海洋资源开发的规模和水平。如海水资源利用,目前主要是制盐,从海水中提取其他有重大价值的产品则较少;海洋石油的年产量仅占世界海洋石油年产量的01%,海洋油气勘探目前仅限于部分浅海水域,滨海砂矿利用率低,一些矿区矿石的利用率仅为20%;海洋能的利用率更低,以水平较高的潮汐发电站为例,其发电量仅为可开发量的0.01%。近年来,我国的港口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我们的海岸资源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与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有关,但不可否认,海洋科技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海港分布密度为0.3%,日本为3.2%,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均为2%;能停靠万吨级以上船舶码头岸线,日本为我国的5.5倍;吞吐量超过1亿吨的港口,我国仅有l个,而日本有4个,美国有3个;日本每年海洋货运量是我国的6倍多。我国海岸线绝大多数为天然岸线,人工改造岸线很少,而日本人工改造岸线已占28.6%,半天然岸线占13.9%。我国020米的海域,海港和养殖水域面积均不到1%,而日本则分别为21%和l7.5%。此外,我国海水直接利用量仅占全国城市和工业用水量的6%,而美国则接近30%。

海洋高科技及其产业化水平不高,不利于培植强大的民族高科技海洋产业,难以使我国的海洋产业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低。目前我国高科技研究、开发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成果产业化能力还很薄弱,主要是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完善,从研究、开发、生产到销售的衔接转化机制,特别是技术研究到商业开发之间的转化机制不健全,应借鉴日本和美国政府、产业、大学一体化研究开发机制,促进高科技发展。

(4)海洋经济建设的基础服务和业务技术设施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基础服务工作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已进行了近海普查、海岸和深海资源综合调查、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大陆架及其他基础性海洋综合调查;完成了海洋技术政策、海洋产业政策、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等基础性工作。但这方面工作做得还不够,如海洋资源的综合评价工作、海洋经济区划工作、海洋经济法规的制定等基础工作尚待深入开展,即使目前已经完成了的基础工作,也还需继续完善和做周期性的修改、更新。

发展海洋经济,海洋业务技术设施的基本建设要超前。目前,我国海洋业务船队、海洋资料获取和传输系统、海洋环境监测和监视系统、海上通讯指挥系统和各类信息数据库网络等基本建设已经滞后,需加快建设,在现有基础上配套完善。

(5)海洋环境污染加重。目前,我国海洋环境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我国每年人海的工业和生活污水为70亿~80亿吨,农药17万吨,化肥400多万吨及大量的工业废渣、废料和有害元素,这些污染物使一些地区的海洋环境和生态受到破坏。如大连湾、锦州湾、渤海湾、胶州湾、珠江口和舟山群岛海域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危害。有的已很严重,危及人类健康和生产发展。1987年上海甲肝流行,就是食用受污染的毛蚶所致。海洋污染还给海水养殖、海盐生产、海滨风景区及沿海居民的生活环境都造成一定的影响。据国家渔业局对我国沿海省市的初步调查,l993年共发生污染渔业水域的事故近500起,其中较大事故(1万~5万元)45起,重大事故(6万~l0万元)23起,特大事故(10万元以上)99起,造成直接渔业经济损失5.2亿元。1993年和l994年我国养殖对虾连续暴发大面积传染病,致使对虾死亡或被迫早捕,从而造成至少50亿元的经济损失。导致虾病蔓延的因素固然很多,沿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随着近海环境污染的加重,沿海海域不断发生赤潮,而且有逐年增加趋势。据统计,l989年共监测到赤潮12起,l990年为34起,l99250起。l989年夏,渤海西部和南部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造成了上亿元的经济损失。

(1997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