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成:《建设海上中国纵横谈》第一章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9-09-19 15:37:07 

(1997年)

海洋与陆地、大气共同组成了地球的基本环境。岁月更迭,沧海桑田,形成了今天的陆地和海洋。
海洋浩瀚、深邃,她潮起潮落、波起浪涌,具有无穷的魅力。海洋孕育了生命,同时,她又调节着气候,庇护着生命。她是资源的宝库,是人类生存的另一片热土。海洋拥有博大的胸怀。亿万年的历史、五大洲的文明,一起在这里汇聚,共同溶进了这片迷人的蔚蓝色。

海洋是人类的故乡。为了生存,为了进步,我们曾一步步从大海中走来;今天,同样是为了生存,为了进步,我们将一步步走向大海,去探寻这人类的故乡。

地球演化学说表明,地球上的水主要是从大气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的大气含有大量的水汽,由于温度逐渐降低以及大气中含有大量的尘埃,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液态水降落至地面,汇聚在洼地中形成原始的水圈。以后由于水量的增加和地壳形态的变化,原始水圈的绝大部分才演化成海洋。海洋产生后,与陆地不断地进行着相互作用。“沧海”变“桑田”与“桑田”变“沧海”的过程交替地进行着。“沧海桑田”一词大概是由此而来的。

对于“沧海桑田”,古人已有认识。晋代葛洪在《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与王远饮蔡经家。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远叹日:‘圣人皆言海中将复扬尘也’”。以上是麻姑与王远两位神仙的对话。麻姑说:“我已见到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了,这次到蓬莱后,又看到东海的水浅了一半,难道又会变成陆地吗?”王远回答说:“圣人都说大海中又会出现一片陆地了。”

现代科学表明,我们居住的地球经历了若干次冰期与暖湿气候的周期性交替变化。处于冰期时,气候干燥寒冷,冰雪覆盖,寒风凛冽,各种动植物成群成种地消失、死亡,一片苍凉景象。这时海洋面积突然缩小,海水水量大幅减少,海平面随着下降,许多只能遥望的海岛,一下子变成丘陵山峰。在冰期结束的时候,暖湿气候悄然降临了,地球又恢复了生机与活力,这时冰雪消融,江河横溢,海水暴涨,海平面渐渐增高,若干高山成为浪花环绕的海岛,濒海丘陵平原沉人海底,各种生物也从沉睡中醒来,逐步产生、发展,地球上又呈现出鸟语花香的蓬勃景象。在这整个过程中,海岸线时而向大海深处一退百里,时而又向大陆腹地漫卷而来。古人类也时而追逐退去的波涛而下,时而被冲来的海浪赶回内陆腹地,如同一场顽强的“拉锯战”。第四纪冰期终于在距今l万年左右结束了。海水最后一次漫向陆地,其极盛之时,我国现在靠近海洋的地区都被淹没,济南、无锡、苏州、绍兴等内陆平原地区当时都在海边。从这幅海陆分界图看,作为我们民族文化之源头的北京山顶洞人、山东的大汶口人、浙江的河姆渡人,都是傍河面海而居、听涛踏浪而生的。他们从海洋中取鱼蚌而食,并把美丽的蚌壳用棕绳串成项链珠串,挂在自己赤裸的身上,创造着原始的美丽与文明。山顶洞遗址中就曾见到这种饰品。

海水随着冰川的消长而漫卷、而撤退,这种不安分的举动到大约公元前6500年前才告消歇,沧海变桑田、桑田成沧海的巨变暂告中止,于是,世界海洋便形成了今天的状况,并再没有太大的变化。

有关资料表明:地球表面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08%;陆地面积只有l.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总面积的29.2%。海陆面积之比为73,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5倍。

由于海陆面积相差很大,海洋学家们用任何方法划分的两个半球,海洋都占优势。

如以赤道为标准,把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在北半球,虽然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洲、非洲北部等,但除北纬60°-70°一带陆地面积占71%外,其他各纬度上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在南半球,陆地面积更小,只有南纬80。以南是南极洲的陆地,其他绝大部分均被蓝色的海洋覆盖。据统计,北半球海洋面积约占60.7%,南半球海洋面积占80.9%。

另外,海洋学家们还把整个地球划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来研究对比海洋与陆地。陆半球的中心点在法国维莱纳河口的杜曼岛,水半球中心点在新西兰东南面的安蒂波多岛。这样划分,使地球面积最大的几块陆地,像欧亚大陆、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等,大部分集中在陆半球;水半球只有澳洲、南极洲和南美洲一小部分,绝大部分都是广阔的海洋。即使这样划分,陆半球的陆地只占到陆半球总面积的47.3%;而在水半球,海洋面积占水半球总面积的90.5%。

可见,海洋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以其巨大的分布面积,足以给人类的生活造成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据宇航员讲,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覆盖着一层蔚蓝色的球体,是实实在在的“水球”。

覆盖地球的海洋,其平均深度为3795米。人们为了便于研究,根据海洋形态、海底地貌、地质构造、水文特征,把海洋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主要部分是洋,即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水深2000-3000米以上的海洋的中心部分水域,它的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它有独立的风、潮汐和洋流系统,其水文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洋的盐度较高,表面平均值约为35,年变化小,水色深,透明度高。洋的沉积物多为深海特有的钙质软泥、硅质软泥和红黏土。地球上有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面积,以太平洋最大,为l7967.9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5.2%,比世界上全部陆地面积的总和还要大1/5,为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大西洋次之,约相当于太平洋面积的一半,为9336.9万平方千米;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面积为7491.7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相对较小,为1310万平方千米。除上述四大洋外,还有人将环绕南极洲的水域称为南大洋。

海洋的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海是紧靠陆地,水深较浅,一般在2 000-3 000米以内的大洋四周的边缘部分水域,如白令海、格陵兰海、挪威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爪哇海、苏禄海、阿拉伯海、地中海、北海、巴伦支海、红海、珊瑚海、安达曼海、帝汶海、加勒比海以及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等。其中澳大利亚东北面的珊瑚海最大,面积达4791万平方千米,我国的南海面积也高达350万平方千米。海的盐度受大陆影响很大,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在没有淡水流入和蒸发量强烈的内陆海,盐度较高;而在有大量河水流人和蒸发量小的海区,盐度较低。海的水色浅,透明度低,潮汐没有独立的系统,一般是从大洋传来,但潮汐涨落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季节变化很明显。沉积物多为沙、泥沙等,由于不断受到沉积和侵蚀作用,海底和海岸的形态一般变化较大。

海湾是洋或海的一部分延伸人大陆,其深度和宽度逐渐减少的水域,如我国的渤海湾、辽东湾、莱州湾和杭州湾等。海洋学上一般将人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人口处的等深线作为海湾与海洋的分界。海湾中海水的性质,由于它和邻接的海洋可以自由流通,所以与洋或海的水文状况很相似。在海湾中,常出现大的潮差,形成壮观的景象,如杭州湾潮差最大达89米,芬地湾可达18米等。海与海湾虽然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有些习惯名称却与海洋学上的分类大相径庭,如:波斯湾、墨西哥湾明明是海,而被称做湾;而阿拉伯海明明是海湾,却偏偏称其为海。

海洋的另一个附属部分是海峡,即海洋中相邻海区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其特点是流急,沉积物多为岩石或砂砾。海峡的海流千奇百怪,有的由上、下层流入或流出,如著名的直布罗陀海峡:而有的却由左、右侧流人或流出,如我国的渤海海峡。由于唬峡中具有不同海区的两种水团,因此上下或左右两海区的水夏要素存在差异。

我国濒临的海域位于太平洋西北部,东邻朝鲜半岛和琉球群岛,南邻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大陆海岸线绵亘南北,北起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是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濒临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个海区,自然海域约473万平方千米,相当于1.7个加勒比海、l.9个地中海、10个黑海和23个爱琴海、20个亚德里亚海。4个海区的分界线是:渤海和黄海以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高角的连线为界;黄海和东海以长江口北角至济州岛西南角连线为界;东海和南海以福建的东山岛南端至台湾南端的鹅銮鼻连线为界。

渤海作为我国内海,由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所环抱,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渤海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宽57海里,南北向排列着庙岛群岛,是我国的战略要地。渤海为峡湾式浅海,平均深度为l8米,最大深度仅有70米。渤海由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组成。黄海平均深度为44米,最大深度为140米,全部是大陆架浅海,其面积约为38万平方千米。东海面积约为7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70米,最大深度2719米,是一个较为开阔的浅海。在东海海域有我国的台湾岛、澎湖列岛、舟山群岛等。南海北依中国大陆,南界加里曼丹,西靠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东濒菲律宾群岛,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千米,南海的平均深度为l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南海海域岛屿众多,除面积仅次于台湾的海南岛和仅次于舟山群岛的万山群岛外,还有由2000多个岛、礁、滩组成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像一串串珍珠,镶嵌在南海之中。

我国共有岛屿6500多个,岛屿岸线长达1.4万千米,总面积8万多平方千米,约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0.8%。面积在2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岛、海坛岛、长兴岛和东山岛。

大自然的造化使地球上覆盖了70%的充满灵性的海水,也使我国的版图上增加了近l/3的蔚蓝色。笔者不厌其详地叙写着海洋的有关数字,旨在通过对枯燥数字的表述,来加深对海洋的认识,来唤起对古人“沧海桑田”传说中想像力的敬佩,来督促我们以实际行动去将茫茫沧海变成现代社会的“桑田”——人类的乐园!

    海洋与生命是紧密相连的,海洋不但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生物世界,也创造了地球上的生命。海洋作为人类生命系统的基本支柱,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海洋是地球的主要自然地理区域,海洋对人类的价值至今未被充分地认识。笔者注意到,许多国内外科学家、学者在探索海洋的客观价值时,一些新的发现已更新了人们的海洋价值观,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海洋的许多奥秘和新价值会被人类揭开和发现。届时,人们会对海洋刮目相看,会从另一个更高、更深、更远的角度来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

    人所共知,地球与其他星球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地球有海洋的存在,也正是因为海洋的存在,才有了五彩缤纷的大干世界,才成为生机勃勃的星球。是海洋调节着全球的气候,创造了人类能够生存的自然环境。没有海洋,地球也会像月球和其他人类探知的星球一样成为死寂的星球。科学家为了探索海洋进行过现代海一气交换的实验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海洋以其占地球98%的水体(没有海洋,陆地上那2%的水体也不会存在)和巨大的热容量,通过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不仅控制着气候的状态,而且影响着气候的变异,影响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的吸收、固定。海洋吸收4/5的太阳能,海洋植物通过太阳能每年生产360亿吨氧,大气中70%的氧是海洋产生的;海洋是二氧化碳的储存器,大气中剩余的二氧化碳部分被海洋吸收,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比大气中的含量高60倍;海洋每年蒸发出淡水44亿立方千米,以降雨的形式返回陆地和海洋;大气中的水分每1015天完成一次更新;海洋还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分解和消除各种有害物质。就拿对气候有重大调节作用的海洋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直至台风来说,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上述自然现象造成损害的一面,而对其产生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可以设想,如果在炎热的夏季没有上述风暴和台风的存在,地球的气温将会是什么样?

    海洋,以其博大的胸怀容纳着无尽的宝藏。据有关专家测算,地球上的初级生产力每年约为1540亿吨有机碳,其中的1 350亿吨来自海洋,约占87.7%。海洋中的生物多达20余万种,其中动物约l8万余种,植物2万余种。在动物中有鱼类25万种,可供人类食用的鱼类有200余种。海洋每年繁殖各种生物约400亿吨,据专家测算,其中鱼类年生产量估计为6亿吨(鲜重)。海洋中具有各种矿物大约500亿吨,海水中含有近80种元素,其中镁、溴、碘、钾、铀、金和银等含量丰富。世界各大洋中的锰结核矿总储量可达3万亿吨左右,这种矿含有多种稀有金属元素,其中镍164亿吨,铜88亿吨,钻58亿吨,锰2000亿吨。据专家分析,除铜可供使用近千年外,其他几种金属元素可供人类使用2万~3万年。近海的矿藏,如砂砾(建筑材料)、甲壳和文石(水泥原料)、锡矿砂、煤炭等也极丰富。海洋中的无机盐类约5亿亿吨,淡水资源约13.2亿立方千米。据计算,每立方千米海水中仅氯化钠(食盐)就有2700余吨,如果将海水中的盐类全部提取出来,能将北冰洋填平还有余。地球上的石油资源,估计有一半埋藏在海底。海洋储藏石油资源的沉积盆地面积大约有5000万平方千米,估计石油资源储量为750亿~l350亿吨,如将天然气计算在内,储量会大得惊人。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能量。海洋能资源潜力相当大,其中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潮流能等。据美国学者计算,世界海洋能源的理论蕴藏量为1500多亿千瓦,可以开发利用的为73.8亿千瓦,其中波浪能27亿千瓦、温差能20亿千瓦、盐差能26亿千瓦、海流能0.5亿千瓦、潮汐能0.3亿千瓦。

    海洋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问。海洋空间包括海面、海洋水体、海底和海岸带。整个海洋水体空间比高出海平面的陆地体积大十几倍。海洋空间可以用于海洋交通运输,也可以用于生产、生活、娱乐、储藏、倾废、通信和电力输送等。

    海洋是全球的大通道。海洋是连续不断的水域,航线众多,面积辽阔,有回旋余地,又可通过不受任何国家管辖的公海直接到达各大陆和许多地区。人类利用舟楫漂洋过海进行交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000年,腓尼基人就开始在东部地中海和爱琴海一带航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据统计,大陆问的运输约有90%以上是由海洋运输实现的。特别是一些发达的沿海国家,海洋运输已构成其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世界经济繁荣要靠贸易,洲际间实现各类物资的转运主要靠海洋,海洋运输在军事战略上更能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向朝鲜空运和海运的军事物资的比例则达1100,即每空运1吨物资,同时就从海上运输l00吨物资。

    海洋景色优美、壮观,气候宜人,是人类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业余时间的增多,海上娱乐空问的利用将加速发展。目前全世界已有上千个海上娱乐和旅游中心,有200多个海洋公园,比较著名的有香港海洋公园、日本东京海底公园等。现在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修建了海上机场、海底仓库、海底娱乐场和海上城镇等。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规划在海上建设可容纳30万人活动、15万人口居住的楼房;澳大利亚计划兴建南极度假村;法国将在巴哈马群岛附近的加勒比海海底建设旅游综合体系,包括水下俱乐部、海底旅馆、海底饭店等生活娱乐设施;台湾省已决定请日本协助建造带有水下游廊、水上餐厅、水族馆和波浪产生装置等的大型海洋公园。

    海洋是国家安全的门户,是实施国家军事战略的重要领域。约翰·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中说:“只要控制了大洋就能控制陆上的事务。控制海上的交通线和咽喉要地,而后采取封锁,或向陆地派遣军队,就可以达到控制陆地的目的。”可见海洋军事力量不仅能够达到战争的目的,而且能够通过海上力量起到威慑作用,保证政治、经济利益的实现。

    总之,海洋是人类潜在的巨大资源宝库,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的另一个生存空间,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海洋开发会给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可以说,21世纪,人类社会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海洋而持续进步。

    浩瀚的海洋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海洋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巨大而厚实的基础。海洋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洋文明程度的高低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密切相关,对整个人类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远古时期的文明大多发祥于几大河流域,而在此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则呈现了鲜明的海洋特征。

    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450年乃至更早的年代,位于爱琴海的克里特岛上的皮拉斯基人创造了程度较高的古代海洋文明,并使当时的克里特成为海上霸主。它很早就能建造高头低舷的快速远航船,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控制过爱琴海的海上贸易,强迫周围的民族向它称臣纳贡。据记载,古代埃及新王国的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曾租用克里特人的船从黎巴嫩向埃及运输木材。现代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岛发掘出新王国时期埃及的黄金、象牙及工艺品,证明了当时克里特海上商业之发达。

    在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繁荣时期,地中海地区曾在人类文明史上大放异彩。以地中海为中心,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曾影响到广大的周边地区,南至撒哈拉,东南至红海地区,东北至黑海地区,西出直布罗陀海峡,北至高卢与英国,时间长达几个世纪,因此,被人们称为“地中海时代”。古代希腊的工商业城邦雅典由于拥有曲折的海岸线和比利犹斯等良港,为其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雅典的比利犹斯港是古代希腊最大的贸易集散地,这里有来自地中海各国的商船、操不同语言的商人。港内有旅馆、剧院、仓库、商品陈列室和银钱兑换所等设施。通过中介贸易,不仅商业奴隶主获得巨利,雅典政府也抽得2%的关税。历史学家色诺芬在谈到雅典商业时说,雅典的航海贸易最使人向往,它有风平浪静的商港,还有到处可以通用的银币,所以它成了地中海乃至世界最大的商业中心。

    以大西洋为中心的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近代文明的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大西洋时代”。航海技术的进步、新航路的开辟“大西洋时代”的发端。l3世纪,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到14世纪,欧洲人已普遍使用,l5世纪又制造了载重千吨的快速多桅帆船,航海技术进步很快。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在欧洲也日益流行,这些都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l5世纪末到l6世纪初,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辟了从欧洲不经过地中海,直达东方的航路和横渡大西洋前往美洲的新航路,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著名航海家哥伦布(14511506)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l49283日拂晓,哥伦布率领88名水手,分乘3艘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巴罗斯港出发,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于l012日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哥伦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1493316日,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在此之后,哥伦布又3次西航至美洲,先后发现了牙买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岛,并到过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巴拿马以及南美洲大陆北岸,为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继哥伦布等人的探险之后,葡萄牙人麦哲伦(14701521)率领的船队经过3年时间的艰苦航行,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使地圆学说在实践上得到了证实。

    虽然新航路的开辟带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掠夺、扩张、殖民的深刻烙印,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但是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航路发现以后,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迅速空前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往来。原来局部的、孤立的地区,从此卷入了整个世界的经济体系。新航路的开辟,也使世界的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使大西洋沿岸的许多城市成了世界贸易的中心,同时,也使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经济机构如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航运保险公司等逐渐发展了起来。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国,以农业为特色的中国西北部文明,在中华文明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如此,海洋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华民族的进步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古学表明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北方的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都具有极其浓烈的海洋特征。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长方形偏刃石锛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一种专门用来加工舟船的工具。在渤海海峡庙岛群岛上发现了一些具有龙山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址,说明这里的早期文化是越海传播而来的。那么我们可以想像,古人以庙岛群岛为中介,通过航海活动使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文化进行了相当规模的交流、融合。在考古发掘中,辽宁丹东发现有距今6 000年前的舟形陶器,在与丹东隔海相望的长海县也发现了舟形陶器,在山东荣成发现有属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一艘,可见北方海域的航海活动广泛存在着,龙山文化得以传播有着坚实的航海基础。同样具有海洋色彩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 000年,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以南的各省沿海及其岛屿,并向东太平洋传播。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6只独木舟的船桨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有说服力的航海文物。

    依据考古发现来追溯史前海洋文明,含有一定的不确凿性。但通过文字记载,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把握华夏海洋文明的脉络。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在人类利用风力来推进船舶的多项主要成就中,中国的平衡式梯形斜帆确是名列前茅的。”可见,我们祖先在帆的发明及应用方面确有独具匠心之举。虽然古埃及人早在5 000多年以前就发明了帆船,但其单横帆只能顺风而行,而我国发明的平衡式梯形斜帆是古代性能最好的帆,能巧使八面来风,行船中的“调戗使斗风”的逆风行船术更令西方人望尘莫及。

    《管子·禁藏篇》载:“渔人元人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说明2 000多年前我国的船只、网具和捕捞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战国时期的齐国地处今山东沿海地区,由于“通鱼盐之利,国以殷富,士气腾饱”而成为“海王之国”。

    公元lll7年成书的《萍洲可谈》中第一次记载了我国航海者“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可见,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早已在古代航海活动中应用了。这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结晶,对世界海洋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元代国际大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我国回到意大利后,第一次向西方人讲述了他在东方海域所乘的船上具有中国人设计的水密隔舱时,着实让西方人大开眼界。据考,我国的海船有多道水密舱的设计在晋代就已出现,到唐代就有了出土的实物船向世人展示这种能增加抗沉性和船只强度的发明。而福建泉州发掘出土的宋代古船上的l3道水密舱已为世人所共睹了。

    可见,中国海洋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今天,当我们去探寻中国丰富多彩的海洋文明时,也许会因为历史记载过少而失望,而把目光投向中国的诗词、笔记、神话和传说时,中国海洋文明及其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就会从另外一个侧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先从诗词这一最能反映中国古文化水准的文学形式来寻求对海洋的记载。《诗经·小雅·沔水》中的“沔水不溢,朝宗于海”、屈原《天问》中的“东流不溢,孰知何故”的描写,是古人对江河日夜奔流、千里人海、海纳百川l的朴素认识在诗中的最早反映。东汉王充“涛之起也,随月盛衰”的描写表明古人对潮涨潮落、周期性变化规律有了较深的认识,知道潮汐与月亮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海涛志》、宋《潮说》是古人对海洋进行科学认识与探索结果的记录,其中对潮汐作了科学论述,这些论点对古代文人有很大影响。在古诗中得到充分表达,如自居易《浪淘沙》“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李益《江南田》“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中把“潮汐有信”与爱人“无信”作比较,表明古人对潮汐有确定的时间认识已非常普遍了。古人对海市蜃楼这一奇特现象也有着朴素唯物的认识。我们知道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反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于夏天在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唐才子骆宾王《早发淮口回望盱眙》中的“岸昏涵蜃气”,反映了人们已知道海市出现须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宋元丰八年,大文学家苏轼调至登州五日后,便奉命进京,他求祈海神赐其海市一观,未果,遂浪漫想像了《海市》这一诗林佳作,诗中云:“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0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功。”苏轼在诗序中写道:“余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常见于春夏,今岁晚不复出也。余到官五El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祠,明日见焉,乃作是诗。”看来,古人已对海市出现的季节及海市是幻景而非蛟蜃之气所致的认识已尽人皆知,连“父老”都能说出一番道理来了。

    古人对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记叙更是浩如烟海,且切合实际,描述生动,如唐王建《海人谣》:“海里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恶漫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反映采珠人之艰辛。另如,宋风流才子柳永《煮海歌》:“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年年春夏潮盈涌,潮退刮泥成岛屿……卤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为雪……煮海之民何辛苦,安得母富子不贫!”不但介绍了煮海成盐的过程,也诉说了煮海人的辛劳。

    古诗中的描叙除反映人们对海的自然现象的朴素认识外,更多的是通过对海千姿百态景色的描写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借以表达其他思想感情,其数量浩如烟海、不胜枚举,如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王之涣《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州,烟波微茫信难求。”唐王勃《送杜少陵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不一而足。

    除了古诗之外,描写海洋的古籍有《山海经》。它是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和海外山川异物的书,共18卷,有图有文,由山经、海经、荒经三部分组成,除山经以外,其余部分都含有极为丰富的先秦时期我们祖先对海洋的认识和充满奇幻色彩的描述。如”精卫填海”的故事,“炎帝之少女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带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表达了古人与大自然斗争的胆识和气魄。

    在我国卷帙浩繁的文字宝库中,关于海的神话传说俯拾皆是,除《山海经》外,还有《史记》、《淮南子》、《太平御览》、《搜神记》、《西游记》、《神仙传》和《聊斋志异》等。《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人海底龙宫的常客;哪吒打死海龙王公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人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至于“八仙过海”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了。

    中国海洋文明中“龙”的描述是有别于西方海洋文明的一大特色。《说文》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海,被五色而游。”《海龙王经·请佛品》谓“海龙王谒灵鹫山。”可见龙王主宰大海,海是龙的世界,能升天能人海的龙成了至高无上、威力无穷的力量象征,炎黄子孙成了龙的传人。说来很有趣,炎黄二帝是农业文明的代表人物,而子孙却成了海洋主宰——龙的传人。可见中国海洋文明与内陆文明在人们心目中是交融无问的。

    描述海洋生物的诗词文章就更多了,特别是对海鲜的垂青使文人墨客不吝笔墨,如宋苏轼“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的感叹等。

    至于生动有趣、富有浪漫传奇色彩的关于鱼、关于渔夫、关于舟船等等的海洋传说、故事在民间就有更为广泛的流传了。特别是渔民出于对海洋自然力量的畏惧而寻求保护时产生的对海神娘娘、妈祖的崇拜与信仰的传说至今流行不衰。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共有一个海”的旋律冲击着人类的灵魂,成为大自然中最伟大的乐章。海洋的蓝色无所不在,海洋的魅力无所不在,海洋文明无所不在,海洋使这个本来就千姿百态的大干世界更加灿烂夺目、万象纷呈。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海洋高新科技的进步,随着人们海洋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步伐的加快,人类将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海洋文明。

    (1997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