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洋防卫战略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9-09-18 14:44:43 

发表于王诗成海洋强国丛书——龙,将从海上腾飞

海洋防卫战略是国家海洋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相对和平的条件下,对海洋国防力量总体建设的筹划和指导。海洋防卫战略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海防领导体制、常备海军建设、海防武器装备、海防后备力量动员、海防科技与教育、海防工程设施、海防立法和海防理论研究等,常备海军建设是其主体部分。我国海军的任务与国家利益直接相关,活动范围从近岸发展到近海,有时还进人大洋(如参加卫星发射、南极考察及海军编队出访等),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大为增加。因此,在客观上需要从战略角度来筹划和指导海军活动及海军建设,制定好适合中国国情的海洋防卫战略。这对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抵御来自海上的侵略、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维护世界和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海洋防卫的历史进程

   我国历史上在海防建设问题上有着沉痛的教训,但在海洋防卫思想方面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国际局势十分复杂的今天,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加强海防建设、制定新时期海防战略大有裨益。

   古代中国一直将海洋作为国防的天然屏障。宋、元以前,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从未受到过来自海上的威胁。到了明初,倭寇不断从海上入侵,海防问题开始突出起来。因此,明朝初期的国防战略中开始有了海防的地位。明朝初期,政府针对倭寇骚扰增多的情况,采取了有力措施来强化海防。除修造战船、改进战船性能外,还在沿海地区设置卫和所。卫、所是海军的基层编制。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沿海共设卫54处,每卫由5个千户所编成,配船100艘,编士兵5000余名。这样,在绵延数千里的沿海地带,构成了点线结合、水陆兼顾的防御体系,使海防得到空前的巩固。但是,明朝初期的这种战略思想,并未得到始终贯彻。朝廷中长期存在着“剿抚之争”和“水陆之争”。在明朝统治的260多年间,倭寇侵掠攻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的事件从未中断过。为防止倭寇的严重侵袭,朝廷在加强海防的同时,颁布了禁海令,其初衷是为了制止大陆不法之徒与海上倭寇勾结,且仅对民间海禁而不对官方海禁。中国“海禁”的时期,正是世界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时期。从明朝到清朝,漫长的4个世纪的封闭与锁国,造成了中国与西方物质文明的巨大落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逐渐形成了为防御而防御的海防思想。

   在明朝实行海禁、加强海防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空前发达,远远高出欧洲水平。郑和7次下西洋,正处于明朝海禁之时。为郑和出海准备的大型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最大排水量达14 000吨、载重量达7 000吨,9桅12帆,每船可容纳官兵500人。郑和的船队在28年间连续出海7次,最短的历时12个月,最长的达29个月,船队规模达到200艘,载人2.7万~2.8万人,其足迹遍及南海、爪哇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及其沿岸国家和地区达35处;发明并运用“牵星板”进行天文导航,绘制出世界上第一部远洋海图“郑和航海图”,创下世界上首次跨洋航行的记录,成为人类航海史之创举。郑和船队在15世纪上半叶进行的大规模历史性远航,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是15世纪和16世纪的西方所无法比拟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于l492年率船3艘、船员90人横渡了大西洋,比郑和晚了80多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于1497年率船4艘、船员l40人绕过非洲好望角,比郑和晚了近百年;葡萄牙另一位航海家麦哲伦于1519—1521年率船5艘、船员265人完成环球航行,则比郑和晚了l个多世纪。

   可惜的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大明王朝的威德,正像《明书》和《西洋番国志》上所说的那样:“通西南海道朝贡,宣德化而柔远人。”既没有对朝廷的禁海政策有任何的冲击,也没有对中国海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任何直接的影响,而只是海禁背景下的一次孤立的历史事件。

   英国学者杰弗里·蒂尔对此评论道,中国帝国的情况特别有趣。中国肯定具备从事海洋事业的能力,他们很早就使用十字测高杆和磁罗盘,这些仪器后来才成为欧洲舰船上的常规器件。早在15世纪的明朝统治时期,他们就派出过很大的海上远征舰队,驶往印度洋和其他地方。他们可以合乎情理地被看成是“世界上最强的海上实力”。但是,中国的海上实力是为了永世长存而过分矫揉造做出来的。这个最好的海上实力范例不是来自社会的、地理的或经济的环境,而是一名宫内太监为了赞美他所侍奉的朝廷而提出的政治幻想。他在海上所从事的努力,除从国外搜集珍禽异兽之外,没有给中国社会带来明显的影响。所以,随后的400年,中国当局实际上都在回避国际贸易和国际接触,除非是出于恩惠和宠爱而对十分尊敬的外国人做出偶然的让步。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不是海上实力的代表,而是海上实力的受害者。

   400年的海禁和中国封建王朝的腐败统治使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l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英、俄、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以武力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舰炮的轰鸣,首先惊醒了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行径中认识到海防之重要,看到了差距之所在,也提出了救国救民之道。林则徐、魏源便是这批知识分子中的两位代表人物。

林则徐主张用海关银两“制炮造船”,“必求极利极坚”,秘密购置了西洋船只与火炮,新建和改装包括虎门要塞在内的各地炮台,使岸炮增至300余门,还主持了改造民船、改进船炮技术的事务。魏源整理出版了《海国图志》,着重叙述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政情,介绍世界海洋斗争史实,探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之道,阐明保卫海防的重要意义。魏源指出,今后对中国的威胁将主要来自东南沿海,必须建立强大的水师和海防设施。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重视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以求发展海军和控制海洋。他曾设想应用250万两白银,建立起一支拥有l00艘战舰和3万名壮士的中国海军。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出的近代海权理论,不仅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和军事工业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对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也有积极作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中国现代工业和发展海军。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海军建设进入全盛时期。l888年,北洋舰队已拥有铁甲船(主力舰)、快船(巡洋舰)、碰船(炮艇)、运船、通讯船、鱼雷艇等25艘,大致配套,总吨位超过5万吨;再加上南洋舰队、福建舰队和广东舰队拥有的近百艘舰船,海军舰船总吨位超过8万吨,跨进世界海军大国的行列。据1891年的普鲁士《海军年鉴》记载,中国当时拥有战舰数为世界第11位,与美国、日本大体相当。然而,严酷的历史事实是,中日甲午海战使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甲午之耻,除了清王朝政治腐败是根本原因外,在军事方面也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训。诸如在夺取和保持制海权、海军的战略运用、海军协同和陆海协同、战略战役指挥以及海军建设等方面,均有许多败笔。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孙中山发出了“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①的海权救国的呐喊,但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这一思想并未付诸实践。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认识到海防对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于l953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为了肃清海匪的骚扰,保障海道运输的安全;为了准备力量于适当时机收复台湾,最后统一全部国土;为了准备力量,反对帝国主义从海上来的侵略,我们必须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根据工业发展的情况和财政的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一指示指明了我国海军建设的目标。20世纪50年代,海军在物资不充足、技术装备罗好的情况下,受苏联“元老学派”影响,形成了“沿岸防御”的海军战略指导思想。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之下,通过几年的发展,海军建设和运用取得明显成果。到1956年,从控制海洋的综合作战能力角度来说,已经实现了由“沿岸型”海军向“近岸型”海军的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决定,使海军的全面建设出现蓬勃生机。l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海军基本上是防御,面对霸权主义强大的海军,没有适当的力量不行。这个力量要顶用。l985年12月,当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同志提出了“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大大加快了人民海军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按日本学者平可夫的话说,进入80年代,中国海军加快装备现代化,其速度超过了陆军和空军,已走上一条从近海防御向远洋海军迈进的路子。

(二)我国海防战略的原则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提高军队素质,增强国防实力。……要高度重视国防科学技术研究,把武器装备的发展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集中力量有重点地加强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研制手段的更新改造,优先发展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所需的武器装备,提高国防装备现代化水平。

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国新时期海防建设的原则是:

   第一,防御性原则。防御性原则是我国海防建设的重要战略原则。我国的海军建设旨在保护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为国内经济的发展争取和平的环境。中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将任何国家视为潜在的敌人,除他国对我国进行侵略外,中国不对任何国家使用武力。

   第二,不结盟原则。不结盟原则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国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建设和拥有一支独立自主的强大的人民海军。

   第三,不对抗原则。中国一贯反对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我们需要坚强的海防力量,绝不是用来搞军事对抗的,相反,是用来制约某些国家的军事对抗的。在国际形势仍然复杂的今天,坚强的海防力量和不搞军事对抗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不搞军事对抗是前提和条件,坚强的海防力量是基础和保障。

   第四,平衡性原则。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制约世界的平衡力量正逐步加强和增多。世界的和平来之不易,同样,保持这种和平的局面更不容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之所以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主要就是因为世界和平力量迅速增长,尤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成为抑制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保持世界战略力量平衡,维护国际局势的和平稳定”是我国的基本战略方针。然而,当今世界在和平的主流之下,依然存在着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存在着军事冲突和战争的潜流,我国周边环境尤其是海洋方面也潜伏着各种复杂的问题与矛盾。为了维护我国的主权以及环太平洋地区的和平,我国必须加强海军建设,提高威慑力,以保持军事平衡。

   第五,现实性与超前性统一的原则。所谓海军建设的现实性,就是在近几十年内,为了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必须提高已有的各类兵种的质量和增加海军兵种的数量,完善已有的军事装备,加快研制新的军事装备。所谓超前性,就是充分估计世界范围内海军的发展趋势,适当地更新、补充兵种和军事装备。例如,有的国家已经研制出超航空母舰的海军装备,就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我国在海军建设方面,不应该总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而应该依靠高科技,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做到现实性和超前性的有机统一。

第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我国海军装备和技术与世界海军强国尚有很大差距,要在一定时期内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尚不现实。在近期内,应根据我国海军的实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选择地发展几项海军高科技和新型武器装备,使我国海军有几件拿手的“硬件”,在世界海洋军事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海防建设的主要措施

   1.发展军事高科技,实现海军装备现代化

   未来世界海军的竞争就是高科技的较量。目前,我国海军第二代核潜艇、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常规舰艇等作战指挥自动化程度、电子对抗能力大大提高,但尚不能满足维护海洋权益的需要,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军事自动化程度,我国还有很大差距。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空无人侦察机、地面控制中心和电子战,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他们正在研制的军用机器人、超声波武器等,威力更大。我国海军武器装备要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高性能武器的研制、开发,使我国海军早日跨入现代化军队之列。

   2.进一步优化海军结构

   我国海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包括水面舰艇、潜艇、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兵、海军陆战队等诸兵种的劲旅,为禁毒缉私、保卫海洋运输和海上领空做出了贡献。但是其内部结构还不够合理,海军力量有待加强,既妻发展海军规模,又要提高海军人员素质。    

   除正规海军部队外,要建立包括海洋监察总队、海岸民兵组织等辅助队伍。海洋监察总队不必划归海军,其主要任务是巡逻警戒、保护海洋权益和海洋环境、缉私禁毒、管理海上交通等。这支队伍具有警察和海军的双重性质。战时,海洋监察总队可作为一个战略后备队,执行近海反潜、护航、保卫港口和设施等任务。海岸民兵组织具有兵民合一的性质,更适用于我国的海洋防御。我国有30余万艘机动渔轮和庞大的民用海运船队,这是海军建设上的重要后备力量。沿海公民和海岛居民,可通过必要的军事训练,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保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保护一方平安;一旦战争发生,还可以配合正规部队保卫海防。另外,我国还要建立一支军民结合的远洋运输商船队。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海洋货物运输,发展对外贸易,但平时也要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以作为海军的一个辅助成分。商船人员可以到海军军营中进行培训,了解部队战术和武器使用的一般方法,以及军用物资运送的各种要求。当海上出现战争时,船队就成为海军舰队的后备力量。    

3.多方筹资,保障海军建设的物资供给

   经济是军事建设的后盾。当代海军建设是建立在军事高科技之上的,无论是军事装备的研制,还是军事人才的培训,都急需雄厚的资金和经济实力作支撑。为了较快地建设我国的海军,国家应该制定新的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比如,可以对达到一定生产总值以上的企业集团,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征集海军建设特别税;也可以限定一定的区域,以地方财政负责本区域内的海防建设,或者为海军建设的某方面提供一定的资金;还可以发挥众多爱国华侨的爱国热情,成立海内外海防建设专项基金组织,多渠道地为我国海防事业筹措资金。

   4.加强陆、海、空的联合,形成立体作战网络

   从国内外及历史上海战的经验教训来看,要夺取现代海战的胜利,须将空中、水面和水下兵力有机地结合起来。现代化的海军舰队须拥有对海、对空、对岸、对潜作战的各种武器,具备在海面、陆地、水下、空中甚至太空、电磁等多维空间作战的能力。

   20世纪以来,从l944年诺曼底登陆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的事实说明,只有海、陆、空联合行动,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通过制定共同的作战程序,诸军种联合行动,才能完成复杂而艰巨的作战任务。由此看来,我国军队的综合作战能力也必须走向现代化,提高各兵种的协同作战能力。每个军种的人员都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获得各种作战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在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要通过经常性的联合行动,提高多维空间战斗的能力,完成海洋军事的战略任务。

   5.努力提高海军官兵的现代化素质

海军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和物的质量以及两者结合的水平。人的质量是军队质量的决定因素,武器质量是军队质量的重要因素,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海军的现代化,不仅要实现海军装备的现代化,而且要实现海军人员素质的现代化。目前,我国海军部队官兵中真正懂得现代化战争的人数尚少,与一些军事强国相比,或者以高、中等水平的现代化战争来衡量,我们的素质仍有很大差距。海军官兵现代化素质不仅包括政治觉悟,还包括知识、技能、智能和体能。加强海军官兵的素质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贞不渝的爱国心。爱国主义军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当前市场经济利益考验和现代战争的生死考验面前,尤其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顽强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的精神。现代战争中武器的杀伤力大大增强,战争的残酷性远非过去的战争所能比拟,这就更需要坚强的意志、敢打敢拼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三是先进的思想观念。军人的观念是实现军人素质现代化的关键之一。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有竞争观念、信息观念和先进的军事作战观念。四是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海军已成为知识高度密集的部门,知识化、专业化、技术化程度大大提高。因此要加强部队院校建设,增强其培养能力,将院校教育和“部队大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海军官兵掌握一系列现代先进科技知识,掌握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理论,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6.加强海军军事设施建设

   海军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核心力量,海军力量是由舰队、基地、补给舰队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其中,舰队和基地建设更具有战略意义。没有舰队,海军不能拥有战斗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基地是舰队的根据地,是军舰的停泊处和能量的补给地。没有基地,海军就不能立足和延续,无法保持持久的战斗力。

建立高效、综合的海军后勤技术保障体系。高技术条件下的海军后勤技术保障有许多新的特点,如保障项目多、数量大、保障力量密集、技术保障地位突出等。因此,要建立健全高效、综合的海军后勤保障体系;要调整后勤部署,突出重点方向;改革保障方式,力求岸港保障与海上机动保障相结合,要提高后勤快速反应能力。    

7.加强海军理论研究,不断提高海军的政策理论水平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将对海军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战略层次上,对海军的战略地位以及海军的非战争运用等有重大影响;在战役层次上,对海上封锁战役、登陆战役、海上联合战役有重大影响;在战术层次上,对海军舰艇、飞机在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的战术使用问题上有重大影响。与此同时,这个公约生效后,海军活动的海区扩大了,执行任务增多了,与国外商船和军舰的接触或进行其他国际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海军不仅在我近海海域,还要在域外执行护渔、护航、海军外交等任务。未来海上斗争将需要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在公平或友好的形式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尤其在远洋非战争运用方面更是如此。比如登临检查权,这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军舰的一种特权,如果没有根据地贸然行使这种权力,会给国家造成被动。再如协助海关缉私时,应遵循在领海和毗连区之内实施的原则,如果行使紧迫权,也只能追至公海,而不准进入第三国领海。

海洋形势的变化,要求海军全体官兵树立新的海洋防卫观念,对海防的职能和内涵观念要更新,对海防的地域和空间观念要更新,对海防从属陆防以及海防的时效观念要更新。在新的挑战面前,只有加强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学习和海军理论的研究,提高海军官兵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才能提高处置各种突发及涉外事件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海军的战斗力,在未来海上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①《孙中山全集》第二卷

(1997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