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成: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研究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04-07-06 10:31:50 


一、我国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尽管有不少制约因素,但从发展的眼光看,前景广阔,仍是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海洋区位优势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一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潮正在把我国沿海地区推向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前沿阵地。我国近海是东北亚和东南亚之间的交通要冲,是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北部沿岸的连云港、天津、大连是欧亚大陆桥的东端;上海位于长江口,处于江海交汇的桥头堡位置上;广州是我国华南的主要出海口;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是西南内陆地区的出海大通道。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区位优势是无可替代的。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重视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已使沿海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我国加入WTO后,开放程度将大幅度提高,沿海的有利区位条件和海洋资源优势必将得到重大发挥,成为我国外引内联持续和高速发展经济的纽带。

()海洋自然资源优势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2.17万平方千米,目前仅利用26%,我国沿海每年自然淤涨新生滩涂3万~4万公顷,到2010年可增加滩涂面积30多万公顷,滩涂的开发利用具有相当大的潜力。1公顷海面年平均效益大约相当于3公顷耕地。如果我国能有效利用管辖海域的1/10,其经济效益就相当于目前我国全部陆地耕地的效益。我国海上石油资源初步探明储量400亿吨左右,天然气14万亿立方米以上,大陆架石油的远景储量达2 700亿吨,成为我国陆地油气田的战略接替资源。我国宜建中等以上泊位的港址有160多处,其中可建万吨以上码头的港址约40处,可建10万吨以上泊位的有十几处。现在大中型港口如进行调整改造,整治好航道,充分挖掘其潜能,则其吞吐量可有较大增加。我国海岸带具有开发价值的景点有1 500余处,目前已经开发或部分开发的只有350多个旅游景点,海岸带旅游资源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海洋矿产已探明65种,矿库835个,其中海盐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各种海洋可再生能源约5亿千瓦,海滨沙矿探明储量和保有储量分别为16.26亿吨和16.18亿吨,开发潜力巨大。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如果我国沿海城市能以海水替代工业用水,每年可节约淡水达300亿~400亿立方米;以海水代替淡水冲厕,可节约淡水70亿~80亿立方米,两者总计达370亿~480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问题将得到缓解。

()海洋产业优势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海洋开发事业突飞猛进,“八五”期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4.26%。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95年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由15年前的0.7%提升到1.9%。从海洋产业发展看,“九五”以来我国三大传统海洋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海盐产量连年保持世界第一;海洋渔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海运业已跻身于世界八大海运国行列。海上油气生产已初具规模,滨海旅游业年收入位居海洋产业的第三位。在经济效益方面,近几年来,我国海洋经济效益在总体上逐年提高,各海洋产业的发展速度基本上与效益同步增长。到200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可达2 000亿元左右(1990年不变价,若按当年价约5 000亿元),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6%。到21世纪初海洋经济将进入腾飞的新时期,开始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海洋产业劳动力优势

目前,我国海洋开发领域从业人员总数为近400万人,海洋产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例远远低于世界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比例。据专家调查论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率约40%,总量达1.4亿人,大批富余劳动力的存在,无疑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海洋为我国解决人员就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我国沿海已经以占全国12%的土地,供养了全国22%的人口,如果把1.4亿富余劳动力推向海洋,不仅解决了中国的大问题,而且为海洋持续发展准备了充分的基础条件。

()海洋科技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形成学科齐全、有一定研究开发能力的海洋科技队伍。仅青岛市就集中了像青岛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教学、研究机构,荟萃了8位两院院士、104位博士生导师、333位教授、580位副教授为主体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研究开发的领域覆盖了与水产科学和海洋科学有关的所有学科,且都经过了半个世纪以上的科技资源的积累。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科研力量能代表国家的水平,且在部分领域处在国际前沿,如果能够加强协调,优势互补,集中力量和优势,组织共同攻关,鼓励科技创新,科技对海洋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无疑会成倍增加。科技进步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器。

二、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对策

()指导思想

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以保证海洋经济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处理好速度、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短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使海洋经济发展既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不威胁未来的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海洋产业化、现代化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海洋开发利用的始终。

()遵守的原则

根据《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的规定,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注意研究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海洋产品,提高海洋资源的经济效益。促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优化产业结构,强调科技进步,走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发展新兴的海洋产业。

2.适度利用原则。即资源利用的规模和速度要有一个适当的数量界限,即适合度。这个度对于海洋生物等可再生资源来说,就是不超出资源自身再生能力的临界点,以达到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保证资源总量不减少、重量不降低的目的。对于海洋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海洋油气、地下卤水等不可再生资源,要坚持节约使用原则,以延长资源的使用年限。

3.环境效益原则。对一种海洋资源的开发,应以不对其他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损害或不危害生态环境为前提,把各种开发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不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科学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保持生态平衡,防止和减少由于人为活动引发和加重海洋灾害,防止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行为。

4.综合利用的原则。对海洋的开发应进行综合考虑,要有科学的统一规划,协调一致的行动。入海河流的沿岸、沿海带和岛屿的开发及产业发展必须综合规划,要避免顾此失彼或一面建设一面破坏的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经济效益不佳、环境与生态破坏的后果。同时,在对资源的利用上通过对资源进行深加工达到多种目的应用,使单一的资源产生多种使用价值,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如水产品除食用外,还可将其废弃物加工制成饲料、医药品,经济效益可大大提高。

5.协调发展原则。海洋资源开发要与其陆地经济的开放、开发相协调。海洋经济发展要与陆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遵循多学科合作、相互协调研究海洋的原则;各个产业发展要相互协调;各海区海洋经济发展相互协调;海洋与陆地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海洋重点开发区域与沿岸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海洋资源开发规模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容量相协调;海洋经济的发展目标与海洋环境保护相协调等。

()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

1.提高全民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提高全社会对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过去,海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正确认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没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导致行为的盲目性。因此,要利用报刊、广播、影视等宣传媒介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我国海洋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提高管理决策者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性,并将其贯彻到各级政府的规划、决策和行动中去,使海洋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决策程序和日常管理工作之中。通过宣传提高公众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素养,使人们认识到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在人口不断增长、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从长远利益着眼,为子孙后代着想,必须提高全民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念。形成人人关心海洋、人人支持保护海洋的局面,真正做到靠海吃海、养海护海,使海洋能够长期持续地为人类造福。

2.加强海洋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海

依法治海,把海洋开发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是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赖于健全的海洋法规和严格的执法管理。要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加速国内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健全海洋基本法,除已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和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外,要尽快制定《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法》、《海洋开发管理法》;制定海洋专项性法规,如《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法》、《海洋资源和海域有偿使用法》、《深海采矿法》;制定区域性海洋法规,如《海岸带管理法》、《海岛开发管理法》和《渤海开发管理法》以及某些地方性法规。要通过国家立法和国际谈判,尽早划定我国管辖海域的范围,并采取适当措施对管辖海域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以维护我国海洋主权和权益。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渔政、海监、渔监、港监、公安边防等要协作配合,形成合力,逐步过渡到全国统一的海上执法。对于目前已有的海洋管理法规,要坚决贯彻执行。加强渔政管理,坚决制止不合理的海上作业;严格控制海域污染,让海洋渔业资源得到生息繁衍的机会,保护和培植资源。依法从重查处乱围海、乱填海、乱倾废和电、炸、毒鱼作业的行为。

3.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

强化海洋综合管理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的海洋开发涉及多个行业部门,但海洋是一个统一的自然系统,对海洋中任何一类资源的开发,都可能对其他资源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并不可避免地打破原有的海洋环境生态平衡。这一客观规律决定了海洋分类管理的局限性。因此,各行业、各部门要从全局的利益出发,协调配合管理好海洋,并站在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的高度,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有权威的、能真正行使综合管理职能的海洋管理机构,切实加强对海洋开发的综合管理。

要按照“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宏观调控。要认真抓好海洋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比如海洋渔业、滨海游乐业、港口运输业和临海工业等都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全局的观念来考虑,努力提高海洋开发的整体效益。切不可片面强调发展某一产业而忽视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海洋产业的内部也要做到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要推行海域使用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鼓励生态养殖,对乱围垦、乱填海及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滨海工业和旅游项目,要严厉查处和治理,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准上马。国家要从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制定全国海洋开发总体规划,沿海各省、市、县要根据全国规划的布局要求,制定地区性发展规划,进行反复地分析、论证,因地制宜,选准本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要在摸清海域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科学地选划海洋功能区,充分发挥海洋功能区的作用,减少对海洋资源的浪费和海洋环境的破坏,努力实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4.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当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仍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第一产业约占海洋总量的50%,第二产业仍未有明显的起色,仅占10%左右。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约为85933,形成第二产业为主体、第三产业为支柱的高层化结构。因此,必须大力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加快海洋二、三产业的发展。要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促进海洋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在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在投资兴办海水养殖基地和发展海洋捕捞业的同时,引进先进生产线,兴建精深加工基地,建立起种苗培育、养殖、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饲料及供应、产品经销等相互配套、综合经营的“一条龙”体系,以实现海洋二、三产业增加值的迅速提高。要大力发展以海洋生物等为资源的海洋工业。比如以盐卤为原料,生产烧碱氯化钾等化工产品;在沿海藻类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发展制碘、褐藻胶等化工生产;利用海洋生物发展营养滋补食品;开发海洋药物等等,并迅速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率先占领市场。加快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建立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系统。

5.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开发水平

海洋产业总体上讲属于高新技术,海洋开发的高水平持续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我国海洋科技具有一定优势,要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把科研队伍组织起来,围绕当前海洋科技面临的重大问题,组织海洋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攻关,有重点地解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关键技术,提高海洋科技产业化程度和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能力。要开展海岸带资源利用技术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养殖容量与优化技术、海岸带环境污染监测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针对我国海水养殖品种单一、品种退化及病害较重的现状,积极发展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育种育苗技术、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技术,促进海洋养殖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提高海洋生物的开发深度。在组织好海洋科技攻关的同时,要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建立各种形式的海洋科技市场,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强多层次海洋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以适应海洋开发利用和管理不同岗位的需要。广泛普及海洋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海洋劳动者的素质。

6.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整治与保护,减轻海洋灾害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针对我国海洋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的整治保护工作,重点是长江、黄河等主要入海河流水污染的区域治理;重点海湾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建立与完善海洋环境与灾害监测与预报系统;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对造成或可能造成海洋污染损害的行为,要采取防范措施。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废物处理率,对必须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要进行陆域、海域处置对比评价,选择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禁止放射性废物及其他放射性物质向海洋倾倒,严格控制具有高度持久性和毒性合成有机化合物排放入海。对重点海域、河口、海湾实行达标排放和对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健全管理体制;强调经济建设与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增加对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投入;大力提高海洋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水平,积极发展海洋环保产业。要加快建设基础性的海洋观测系统,海洋预报、警报系统,制定防灾、抗灾、救灾应急计划,开展灾情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以及防灾工程建设等。

2004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