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二二三三六”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十一五”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海洋管理和渔业行政管理职能,紧紧围绕建设海洋强省和现代渔业两大任务,实现“两个提升”“三个确保”目标,加快海洋工作“三个创新”,实施现代渔业建设“六大工程”,推进全省海洋与渔业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
“两个提升”:一是提升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叫响做大“海上山东”,建设海洋特色经济区。到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2%提高到10%左右。二是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海洋管理领域进一步拓展,海洋管理功能明显完善,重点海域实时监控率达到60%以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海洋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到2010年,近岸90%海域水质达到国家一、二类标准,沿海地区建成有效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三个确保”:一是确保渔业经济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加快建设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到2010年全省渔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渔业增加值达到1120亿元,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分别达到16%和18%。二是确保渔民持续增收。建立渔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到2010年,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0元,年均增长5.8%。三是确保渔区社会和谐。新渔村建设走在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列。
“三个创新”:一是海洋经济发展机制创新。制定规划,研究政策、举措,增强海洋国土意识,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海洋强省建设。
二是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围绕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创新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权属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逐步建立排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行政执法能力,维护好海洋开发利用秩序。
三是海洋公共服务创新。建立促进海洋开发技术支撑体系,全面开展海洋资源调查,健全和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灾害观测预报体系,强化海洋信息服务,提高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快速反应能力。
“六大工程”:一是渔业资源修复和保护工程。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开发,重在修复的原则,利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促进渔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努力再造“黄金渔场”。强化资源管理和保护。“十一五”期间,每年增殖放流水产苗种100亿尾(粒)以上;搞好规划,在近岸重点海域建造大规模人工鱼礁群;建设渔业资源保护区(场)40处,各种重要经济鱼类生物和60%以上濒危野生水生生物得到保护。
二是渔业产业升级工程。深化渔业结构调整,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努力构建以水产健康养殖业为重点,合理的捕捞业、先进的加工业、繁荣的流通业、新兴的休闲渔业相协调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加快实施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全省重点抓好十大主导品种和10个地方特色品种,尽快形成一批主导产业。调整海洋捕捞业结构,打造3个~4个大型远洋渔业企业,远洋渔船达到360艘左右。积极推动以胶东半岛沿海为主的水产出口加工产业带建设。不断提升休闲渔业档次和水平。争取2010年认证省级休闲渔业基地100处。
三是渔业竞争力提升工程。以品牌培育为目标,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市场营销为手段,积极推进经营体制和组织管理创新。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规模以上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100家;全省生态、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400万亩,认定无公害产品500个;出口水产品达到160万吨,创汇45亿美元;培育10个以上年产值过10亿元的渔业品牌。
四是渔业科技创新工程。构建全省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渔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力争取得突破。构建渔业良种产业化体系,重点建设15处国家级和45处省级原良种场。构建渔业病害防控体系,重点扶持建设3处省级渔业病害防治中心、30处县级渔业病害防治中心。组织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培养新型渔民,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五是平安渔业建设工程。健全渔业安全法规制度,推行安全生产目标化管理,建立渔业安全长效机制。争取到“十一五”末,建设3个省级渔业灾害救援中心和8个市、县级渔业救援机构,形成功能完备的渔业(海洋)灾害救助体系。扎实推进渔村渔区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渔区社会稳定。
六是现代渔区建设示范工程。以推进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建设为重点,以发展渔区经济为中心,尽快构建东南部沿海现代渔业先导区,西北部沿海现代渔业提升区,鲁西鲁南规模化生态渔业区的现代渔业框架。省里着重抓好20个乡镇100个村的现代渔业示范点。推进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建中心渔港7个、一级渔港8个、内陆重点渔港2个。
2006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