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成:2013.7汇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型渔业发展创新模式—海洋牧场研究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3-07-31 11:14:47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大课题研究项目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型渔业发展创新模式-海洋牧场建设研究(汇编)

         课题组组长:王诗成

完成单位: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完成日期:2013年7月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型渔业发展

创新模式-海洋牧场建设研究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全球掀起一场利用海洋资源的蓝色风暴,沿海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海洋栽培渔业(海洋牧场建设)。进入新世纪,海洋牧场建设成为引领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建设海洋牧场,既是促进海洋生态建设、保障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加速拓展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

山东传统渔业目前正面临巨大困境。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使素有“黄金渔场”之称的山东半岛十六余万平方公里的近海渔场已经形不成渔汛。随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使山东机动渔船丧失了黄海南部50%以上的传统渔场。从山东的海洋资源修复情况看,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设施落后,技术含量不高,机制不活,投入杯水车薪,离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牧场建设相差甚远,综上所述,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呼唤海洋牧场建设。

山东是个海洋大省,也是个渔业强省,有广袤的海洋资源,尤其是建设海洋牧场条件得天独厚,大有作为。山东应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把其作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尤其是科学利用海洋资源的重点专项,争取尽快列入国家战略,引领全国以海洋牧场建设为重要载体的蓝色产业革命。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体制、机制问题,涉及融资和投入政策问题,涉及科技与管理等问题。

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我省海洋牧场建设的必要性、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对我省海洋牧场建设提出了总体构想。按照岸、滩、湾、岛、海五要素由北至南立体布局,提出重点建设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西部、莱州湾东部、半岛东北部、半岛东南部、海州湾北部、庙岛群岛等七海洋牧场功能区,形成布局合理、具特色的半岛海洋牧场区域布局总体框架。初步归纳和总结了海洋牧场的建设重点技术与规范;对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对策提出建设规划编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保护与管理、政策与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合理性建议,以期为我省海洋牧场建设做出己有贡献。

 


目录

 

一、海洋牧场概述 1

(一)海洋牧场的由来 1

(二)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及发展趋势 2

二、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可行性研究 4

(一)海洋牧场建设的必要性 4

(二)海洋牧场建设的有利条件 5

(三)海洋牧场建设的制约因素 7

三、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目标与布局 9

(一)海洋牧场建设的总体构想 9

(二)海洋牧场区域布 10

四、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的重点技术与规范 14

(一)海洋牧场建设重点技术 14

(二)海洋牧场建设的规范要求 14

五、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对策与建议 21

(一)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编制 21

(二)海洋牧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21

(三)海洋牧场建设的保护与管理 21

(四)海洋牧场建设的政策与融资 25

(五)海洋牧场体制机制创新 26



一、海洋牧场概述

自古以来,渔业活动一直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从事捕鱼活动的人们提供了就业、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在上世纪中叶以前,人类生产工具落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干扰有限,人们普遍认为渔业资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多因素影响,世界性的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日益严重。虽然快速的发展海水养殖业对海洋渔业进行了有效补充,但是非健康养殖生产方式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病害增多、产品质量下降及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为保证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沿海国家纷纷寻找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的健康渔业生产方式。海洋牧场顺应生态系统的变动规律,可以解决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环境修复等问题,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海洋牧场概念提出以后,受到沿海国家的普遍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效果。

(一)海洋牧场的由来

19世纪以前,“资源无限论”主导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认识。人们普遍认为渔业资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从20世纪后半期起,渔船机械化、新型材料使用、鱼群侦察技术和渔获冰(冷)冻技术的投入使用,使渔船的捕捞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世界渔获量迅速增加。“巨量捕捞带来巨额财富”及“自由海洋” 等观念支配着人们掠夺式的捕捞活动,人类的捕捞能力超过了鱼类的自我补充能力,造成对近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强化,一些重要的传统经济渔业资源出现衰退甚至崩溃现象。过度捕捞是渔业资源枯竭的主因,导致渔业资源逐渐萎缩。有数据显示,1850年世界渔获量只有150-200万吨,到20世纪90年代已达1亿吨。有专家认为一旦鱼类资源下降到特定的界限之下,整个生态系统会发生变化,资源难以恢复。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海洋污染日益严重。每天都有大量的污水和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流入沿海水域,使原本健康、富于生机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此外沿海海域频发大规模赤潮,使水产品生存环境和海洋生态平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波动。如今气候变化也在悄然影响海洋营养循环,正改变着海洋和淡水物种分布。

在上述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加强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和水域生态修复等工作迫在眉睫。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场利用海洋资源的蓝色风暴在全球范围掀起。一些渔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开始了人工生息场建设、生物行为控制、生产系统和环境监控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求建立可持续供给高品质水产品的增养殖渔业。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渔业已由单纯捕捞天然水产资源进入到养护、增殖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时代。

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新型渔业生产模式,与捕捞相比,海洋牧场注重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补充;与海水养殖相比,海洋牧场可实现物质和能量多营养级利用,有效降低对海域环境的影响,拓展增养殖生物的活动空间,提高养殖生物的品质;与单纯人工放流相比,海洋牧场注重对生境修复和资源管理,保证增殖目标生物的成活率与回捕率。海洋牧场能够在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的压力状态下,保证水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生物资源绿色、集约和可持续开发。

海洋牧场颠覆了以往单纯的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克服了由于局部污染和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由近海养殖带来的海水污染和病害加剧等弊端,可以说是海洋渔业领域传统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该领域调整产业结发展低碳渔业的一场产业革命。目前,学者专家对海洋牧场的定义倾向于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如建设大型人工孵化厂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全自动投喂饲料装置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等),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

(二)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及发展趋势

世界海洋发达国家都一直探索研究海洋牧场建设,日本、美国、俄罗斯、挪威、西班牙、法国、英国、德国、瑞典、韩国等均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振兴海洋渔业经济的战略对策,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不断加大资金和科技力量投入,开展人工育苗放流,恢复渔场基础生产力,收到了明显成效。国外经验表明,建造海洋牧场,对于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高海洋环境质量,增殖水产资源,促进海域开发的作用十分有力,效果显著。

日本于60年代提出栽培渔业,其目的是结合沿海养殖场建设和渔场环境整治,实现海洋牧场化,彻底改变传统的单纯采捕自然资源的被动局面。日本政府把栽培渔业纳入国家投资项目,由国库、各级地方政府财政为主资助建设,沿岸渔民组织仅参与投资建设普通型(小规模的)鱼礁。目前日本沿岸20%的海床已建成人工鱼礁区,成为世界上发展栽培渔业的成功范例。

美国的人工鱼礁建设是游钓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美国的人工鱼礁建设投资来自社会各界志愿资助,除渔业部门之外,有商业、旅游、交通、工业、船厂、银行等方面和各种社会团体,国库只对有关研究课题、试验性建设项目给予资助。到2000年,美国人工鱼礁数量达到2400处,带动的垂钓人数高达1亿人,直接经济效益500亿美元。

我国大陆沿海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最早开始于70年代末。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的人工鱼礁建设事业在各地重新兴起。自2000年开始山东省与辽宁省在潮间带和池塘建设增殖型鱼礁,进行海参或鲍鱼的增养殖生产。目前我国沿海省份都高度重视人工鱼礁区建设,不同类型的海洋牧场区比比可见,现今建成的最大的海洋牧场,是位于中国八大群岛之一的长山列岛的獐子岛海洋牧场,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


二、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可行性研究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在全球战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明显提高,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大力倡导的低碳经济潮流中,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沿海国家的关注。山东半岛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长达3000多千米,有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大陆架坡地水深较浅,适合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等渔业设施投放建设;山东半岛海洋资源丰富,海域地处暖温带,日照充足,水质肥沃,适合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山东是最早开展渔业资源修复工作的省份之一。山东省从1983年起就开始开展渔业资源人工增殖工作,在此期间山东省在渔业资源管理上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并严格落实海洋捕捞渔船数量控制和功率指标控制双控措施,执行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负增长计划,开展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和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救助行动。为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经省政府批准,山东省从2005年启动“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在我省渔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条件得天独厚,在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带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应具有引领潮流的示范作用。

(一)海洋牧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符合国家发展海洋经济试点要求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将近海生态渔业区建设放在首位,提出以建设人工鱼礁区为依托,坚持保护与修复并重,建立具有自我繁衍能力的渔业生态系统,培植山东半岛黄金渔场。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20107月23日,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副省长贾万志分别《关于建设“山东半岛海洋牧场”的建议》文章中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抓紧论证,将海洋牧场建设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

2、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山东渔业资源和生态现状来看,继续沿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渔业发展将难以为继。建设海洋牧场,开展多品种增殖,恢复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实现海洋渔业由“猎捕型”向“农牧型”、由粗放型向高效型转变,是我省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发生深刻变化,更加注重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产品作为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消费需求将显著增加,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海洋牧场建设将为水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4、保障海洋生态安全的需要

水域作为地球生态三大支柱之一,以渔业资源为主体的水域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障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作用。海洋牧场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修复或重建已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为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创造了条件。

5、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目前,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竭,捕捞能力过剩和渔民失海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区稳定。实施海洋牧场建设工程,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不但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而且能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区稳定的挑战。

(二)海洋牧场建设的有利条件

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将蓝黄两区建设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进军蓝色农业,养护和增殖水生生物资源、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举措,符合当前渔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阶段。

1、国家战略机遇

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将蓝黄两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蓝黄两大国家战略的贯彻实施,赋予新时山东省渔业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和新使命,为全省渔业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也为构建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期。

2、自然条件优越

山东建设海洋牧场有其他省份不能比拟的自然优势。山东省大陆海岸线北起冀、鲁交界处的漳卫新河河口,南至鲁、苏交界处的绣针河河口,海岸线长达3345千米。相对应的海洋面积160000km2,陆域面积157000km2,海、陆面积旗鼓相当。全省有海岛456个,岛屿成群分布且距岸线较近,便于开发利用。滩涂面积约占全国的15.6%,居第二位,广袤的滩涂中有机质丰富,十分有利于滩涂贝类增养殖和池塘鱼虾养殖业的发展。1平方千米以上的海湾49个,海湾面积8139平方千米,海湾有丰富的饵料和肥沃的水质,形成许多天然产卵索饵场。优越的海洋资源为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广阔空间。

山东海域地处暖温带,日照充足,水质肥沃,适合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山东近海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各种栖息和回游的鱼虾贝蟹类达300余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浅海贝类100种以上。就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状况来说,有牙鲆、梭鱼、半滑舌鳎、小黄鱼、带鱼、鳓鱼、蓝点马鲛等重要经济鱼类30余种,扇贝、文蛤等经济贝类30余种、经济虾蟹类20余种、经济藻类50余种,在资源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形成烟威渔场、石岛渔场、海州湾渔场等良好渔场。

山东北部渤海水域,海底平缓,底质多为细砂淤泥,海水表层水温季节变化明显,浅水区营养盐丰富,饵料生物繁多,是多种鱼、虾类北方群系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山东半岛和东南部北黄海水域,属于半封闭陆架浅海,平均水深40米,海底地貌以水下三角洲、水下浅滩、海地堆积平原和海底冲蚀平原四种类型,适合海洋牧场礁体投放建设。北黄海有黄海冷水团、环流存在,能强烈地垂直混合将底层高浓度的营养盐带至表层,从而提高了海区营养盐浓度的总体水平,进而改善其营养盐结构,使很多生物能够长期在此栖息、繁衍,是多种经济鱼虾南北洄游通道和索饵、越冬场。

漫长的岸线资源、宽阔的海域面积、丰富的渔业资源和适宜的温度条件给山东海洋牧场建设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山东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滨州等沿海市县都在积极利用海域的自然条件开始进行海洋牧场的建设与研究。

3、积累一定经验

山东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2005年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通过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人工鱼礁区建设、深水网箱建设等综合修复措施,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海洋牧场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奠定了坚实的科技与管理基础。

4、科技力量雄厚

与其它各沿海省份相比,山东海洋科技优势十分明显。目前,全省有39所省级以上的海洋研究和教学机构,占全国的1/4。海洋界两院院士大部分也集中在山东,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渔业科技进步率平均在50%以上,为改造山东传统海洋产业,培植、壮大新兴海洋产业,提高海洋生产力做出了重贡献。

(三)海洋牧场建设的制约因素

尽管二十年来,我省开展海洋牧场化种苗放流种类和人工鱼礁投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初步完成了由捕捞型渔业到农牧型渔业的转变,但是在海洋牧场开发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1、海洋国土意识急需提高

由于受重陆轻海传统意识的影响,长期以来陆域搁置千亩粮田是大事,而数万平方公里海域无鱼可捕长期搁置提不上政府议程。目前我省海洋牧场建设上档次、上规模的主要瓶颈点在提高海洋国土意识的认识上,尤其是决策层认识进一步强化全民海洋国土意识,提升海洋牧场建设的战略地位成为当务之急。海洋牧场建设为改善近岸渔业资源的保有量、提高渔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的投放鱼礁、培植藻类、苗种放流、资源养护与休渔等环节都需要渔民直接参与。但由于宣传不到位,使渔民偷海炸礁行为时有发生。

2、用海矛盾突出,用海环境亟待改善

目前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很不乐观。随着沿海地区开发升温,海湾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海洋灾害呈上升趋势,破坏、污染海洋事件屡禁不止,乱挖、乱占、违规填海的活动时有发生,改善用海环境成为保障海洋牧场建设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之一。自2000年始,填海造地、围海养殖使我省海湾面积减少了2.20万公顷,自然海岸线长度缩短了186公里。海岸工程向沿海集聚和围填海热挤占了渔业发展空间,渔民失海严重。近海渔业资源急剧衰退,海洋捕捞能力大于资源再生能力,用海矛盾突出,偷海、违规捕捞破坏海洋资源的现象严重存在。

3、用海不规范,缺乏工艺标准

近几年来,在富在海边的舆论引导下,海上开发升温,开发层次良莠不齐,呈八仙过海之势,用海不规范,开发规模小、规格低和缺乏统一工程规范及工艺标准的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海域开发的质量。海洋牧场建设需要科技支撑,山东的海洋科技力量雄厚,但分散在各个部门,科技资源形不成合力,关键技术研究滞后,尤其是海洋牧场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已成为海洋开发上规模和提升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

4、政策支持力度不强,投入杯水车薪

海洋牧场建设是对传统渔业生方式的重大变革,既涉及到科技和产业,又涉及到投入和管理等方方面面。我省渔业增殖开发起步比较早,由于机制不活,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每年投入到牧场建设的资金不足3个亿,这对于广袤的待开发的海域来说是杯水车薪。到2012年底我省建有人工鱼礁165处,用海面积1.5万公顷(合150平方千米),这与日本人工渔礁占近岸海床的20%相比差距甚大,相对于我省16万平方千米的近岸海域面积更是微乎其微。


三、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目标与布局

我省海岸线绵长,海域特征迥异,必须因地制宜开展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牧场研究和建设,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总结国内外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以下建设目标:统筹发展,推进海洋资源永续利用;改善环境,恢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惠及民生,促进沿海渔民增产增收;保障安全,提供更多优质海洋食品。

(一)海洋牧场建设的总体构想

1、海洋牧场的指导思想

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的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增收为首要任务,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半岛的岸、滩、湾、岛、海五要素,以环境改善修复技术、海岸工程技术、鱼类选种培育技术和渔业资源管理技术为支撑,以人工鱼礁(藻)投放、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等手段为主要途径,以恢复近海渔业资源为核心,由岸向海进行立体布局,加强管理,注重环境保护,实施环境修复和多品种、大规模的渔业资源增殖工程。

2、海洋牧场建设的总体目标

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采取分步实施,逐步规范,从修复渔业生态环境入手,把建设人工鱼礁、海藻场、海草床、建立本地原种繁育场、开展人工增殖放流、设立增殖保护区、制订海洋牧场保护区、设定禁渔等措施、改造牧场的海洋生物结构构建渔业资源和环境污染监测网作为主攻方向。争取用10-20年的时间,建立海洋牧场各类保护区100处,保护面积200万公顷以上,90%以上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和80%的典型水域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大型人工鱼礁群达到120个,建设面积达10万公顷以上80%以上的近海海域全面实施人工放流增殖,增殖优质品种扩大到60个以上,科技含量达到70%以上,到2030年,半岛海洋牧场产业连同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以上。

3、海洋牧场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发展海洋经济要充分考虑海洋资源要素的有序利用和海洋环境要素的有效承载,尊重海洋资源和环境的禀赋和属性,决不以牺牲海洋环境为代价。

因地制宜原则。建设山东半岛海洋牧场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要根据当地海域环境的海况、地质、水质等特点和优势,确定主要栖息对象的种类和数量、人工鱼礁和藻场等建设的单体大小和结构及投放规模,使山东海域构建布局合理的海洋牧场。

立体生态布局原则。紧紧围绕半岛的岸、滩、湾、岛、海五要素,由岸向海进行立体布局。充分利用海洋底层、中间层、顶层的不同的水体部分,使在单位水体的海域上发挥最大效益。

科技兴海和依法管海原则。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建设海洋牧场的基础。要提高海洋牧场的科技含量,确保海洋牧场建设成效。依法管海是维护海洋牧场管理秩序,保护牧场环境和资源,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以人为本原则。在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共同努力,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考虑符合广大渔民的长远利益,也要考虑渔民的现实承受能力。

(二)海洋牧场区域布局

海洋牧场建设的区域布局按照岸、滩、湾、岛、海五要素由北至南立体布局,重点建设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西部、莱州湾东部、半岛东北部、半岛东南部、海州湾北部、庙岛群岛等七海洋牧场功能区,形成布局合理、具特色的半岛海洋牧场区域布局总体框架。

1、渤海湾南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该区段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地处渤海湾南部岸段,包括滨州市无棣县和沾化县、东营市河口区及利津县刁口乡。海岸线总长482.11公里,滩涂面积13.4万公顷,10 m以内浅海域面积53万公顷。该区段为典型河口海涂生态系统,底质以泥质粉砂为主。海底平坦,坡降小,地形类型单一。水域较浅,滩涂平缓。渔业资源丰富,是黄渤海主要经济鱼虾重要产卵场,其重要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50余种。河口滩涂尤其适合贝类生长栖息,是中国浅海滩涂贝类资源原始分布核心区之一。海洋牧场建设在该区域以保护和增殖放流为主,不宜开展人工鱼礁和深水网箱建设。重点开展浅海滩涂底栖贝类保护区建设和贝类底播增殖示范区建设,放流以中国对虾和三疣梭子蟹甲壳类动物为主,底播增殖以文蛤、青蛤和菲律宾蛤仔为主。人工放流要分利用潮间带水产资源易控制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合理轮流采捕与培育新苗,逐步实现潮间带生态化渔业。

2、莱州湾中西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该区段位于山东半岛北部,地处莱州湾中西部,包括东营市垦利县、东营区、广饶县、潍坊寿光市、昌邑市和寒亭区及烟台莱州市大部分海域。海岸线总长342.03公里,滩涂面积为10.53万公顷,10 m浅海域面积为48.62万公顷。该区段海湾为内湾型海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型,属典型河口淤积与冲击海岸。区内湿地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且为黄渤海主要经济鱼类最主要的产卵场,也是渤海著名渔场,有重要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 50 余种。近海滩涂尤其适合贝类生长栖息,是中国浅海滩涂贝类资源原始分布核心区之一,栖息有文蛤、四角蛤蜊、青蛤、毛蚶、缢蛏等贝类资源近 40 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有 10余种。由于陆源入海口污水超标排海导致本区近岸局部海域遭受污染,目前小黄鱼、带鱼、鳓鱼等资源已经严重衰退。该区段的海洋牧场建设不宜开展深水网箱建设,应重点开展四角蛤、兰蛤、杂色蛤、青蛤浅海滩涂底栖贝类保护区建设和甲壳类、黄河特有品种增殖示范区建设,为保持其渔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深水区可进行生态型人工鱼礁建设。通过底播增殖、保护区建设使本功能区内底栖贝类得到有效保护,建立起稳定的渔业生态系统。

3、莱州湾东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该区段位于莱州湾东部,西起莱州浅滩,东至烟台龙口市桑岛,包括烟台市莱州市部分海域、招远市和龙口市大部分海域。本区海岸线总长92.58公里,滩涂面积0.31万公顷,10 m以浅海域面积9.38万公顷,水质透明度高、盐度高、流急。海岸以复式沙质海岸为主,系由黄土质侵蚀海岸演变而成的泄湖沙坝堆积平原海岸,主要为细粉砂兼泥沙底质。本区曾经渔业资源丰富,重要经济鱼种和无脊椎动物60余种;三山岛邻近水域是渤海著名渔场,是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褐牙鲆和半滑舌鳎等渔业资源的天然产卵场,也是其繁殖、育肥的重要场所。本区近海渔业资源丰富,重要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 60 余种;莱州湾是渤海著名的渔场,是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褐牙鲆和半滑舌鳎等渔业资源的天然产卵场,也是其繁殖、育肥的重要场所,莱州湾渔业资源的盛衰对渤海、黄海具有直接影响,也关系到渔民的切身利益。海洋牧场建设以人工增殖放流、保护区建设、人工鱼礁建设为主,重点开展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为主,适当放流褐牙鲆、半滑舌鳎、中国明对虾、皱纹盘鲍、刺参和马粪海胆等海洋经济生物。重点建设三疣梭子蟹种质资源保护区。人工鱼礁建设以资源保护、增殖和休闲游钓为一体的莱州湾东部人工鱼礁带,重建水域生态系统,补充水生生物资源、提高水域渔业生产力,带动休闲渔业及相关产业发展

4、半岛东北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该区段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西起桑岛,东南至苏山岛,包括烟台龙口市部分海域、蓬莱市、烟台开发区、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和荣成市。本区海岸线总长884.04公里,滩涂面积1.7万公顷,10 m以浅海域面积45.9万公顷。海岸弯曲陡峭,港湾较多,潮间带狭窄,海域地质类型复杂。是鱼、虾春秋季洄游必经之路。由于半岛突伸向黄海,是鱼、虾春秋季洄游必经之路,渔场近陆,渔获量高,是我省最重要的海洋渔业区;再加上本海域尚受黄海冷水团及其次级冷水团的影响与控制,致使星罗棋布的岛屿周边和基岩礁区理论上都是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和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等岩礁性鱼类的天然栖息地。本区段应建设成为我省最重要的海洋牧场区。海洋牧场建设以增殖放流、保护区建设、底播增殖、人工鱼(藻)礁和深水网箱建设为主,重点建设紫海胆、皱纹盘鲍、魁蚶、刺参、海带、大叶藻等种质保护区。通过海洋牧场建设,使海珍品、海藻和岩礁性鱼类得到有效保护和增殖,生物资源量得到恢复和增加,人工鱼礁产业带初步建立,休闲渔业等第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带动休闲渔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国内闻名的海洋牧场化和生态型渔业产业化的标准示范区域。

5、半岛东南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本区段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北起苏山岛,南至薛家岛,包括烟台海阳市、威海文登市、乳山市及青岛市大部分海域。海岸线总长1004.64公里,滩涂面积5.2万公顷,10 m浅海域面积21.7万公顷。该区域水深,海底底质类型丰富,以软泥沙土底质为主,海洋牧场建设应以底栖贝类种质保护、放流增殖、人工鱼(藻)礁和深水网箱建设为主,重点建设千里岩岛、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和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即墨海洋生物自然保护区。开展甲壳类和岩礁性、底栖鱼类和中国对虾的大范围的增殖放流。着力打造海洋牧场水产良种研发基地,建设沿海底播增养殖海珍品产业带,大规模、高质量、多品种的增殖放流牧场区和人工鱼礁带建设,使中国对虾、魁蚶、岩礁性鱼类等优良种质得到保护和维持,并建立起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渔业生态系统,其栖息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适度建设高规格的海洋牧场垂钓休闲度假基地。

6、海州湾北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本区段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地处海州湾北部岸段,东北起胶州湾,西南至日照与江苏分界线,包括青岛市黄岛区、胶南市和日照市东港区、岚山区。海岸线总长315.6公里,滩涂面积约1.14万公顷,10 m以上海域面积9万公顷。海底底质以沙泥沉积为主。历史上渔业资源丰富,盛产鳓鱼、蓝点马鲛、金乌贼、对虾等经济鱼虾类,自古就是我国著名海州湾渔场的一部分,也是各种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海洋牧场建设以人工增殖、保护区建设、人工鱼礁和深水网箱建设为主。通过牧场建设,使底栖贝类、岩礁性鱼类、甲壳类得到有效保护和增殖,地方名贵品种金乌贼、大竹蛏和西施舌的生物资源量得到恢复性增加,将该区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和生态型海洋牧场产业基地。

7、庙岛群岛海洋生态牧场功能区

位于渤黄海分界线的长岛县,海域面积高达8700多平方千米,岛岸线146千米。全县由32个岛屿和8700 km2海域组成,其中有居民岛10个,分别为包括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大黑山、小黑山岛、庙岛的南五岛和包括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北隍城岛的北五岛,其余包括高山岛、大竹山岛等22个岛屿为无居民岛。长岛岛陆面积57 km2,海岸线146km,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海拔最高的岛为高山岛,海拔202.8m;海拔最低的岛为东咀石岛,海拔7.2m。该海域以岩礁地质为主,海洋资源丰富,盛产皱纹鲍鱼、海参、紫海胆、栉孔扇贝、海带等名贵海产品。长岛海域建设海洋牧场得天独厚,应重点建设庙岛群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大型海岛藻类保护区(海底森林区)、现代大型深水网箱群、人工鱼礁群、大面积底播海珍品增殖带、海岛牧场休闲垂钓区、长岛海豹自然保护区、海岛牧场循环经济立体增养殖示范区。


四、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的重点技术与规范

(一)海洋牧场建设重点技术

海洋牧场的建设涉及工程建造、生物育种与驯化、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等多个过程,技术组成较丰富,关联度较强。海洋牧场重点技术包括:

1、的建造技术

根据海域的水流、地质环境因子以及生物构成等情况,重点研究生境的建造技术,通过设置人工鱼礁和人工藻礁,改善底质环境,净化水质,给对象生物及其他生物资源提供良好的生息场所,保护和增大生物资源量

2、牧场环境监测技术

建立海洋牧场海水温度、盐度营养盐类、光照度、PH值、潮流等环境要素的测试系统,对水质、底质进行监测;同时利用物理学和生物学方法,对局部环境进行测试。

3、生物行为控制技术

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对象生物行为驯化系统,以行为学理论为基础,从声、光、电、磁等与鱼礁和饵料等物理、生物手法相结合驯化对象生物,使其从发生到捕获始终受到有效的行为控制

4、生物资源评估方法

建立海洋牧场资源监测评估理论及方法,利用探鱼仪探测、试捕、定点水中录像及潜水调查等方式,对海洋牧场中各种水产资源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在保证对象生物最佳生长的同时,及时调整各生物资源量的比例,以达到资源的均衡增长,保证海洋牧场的最大综合经济效益

(二)海洋牧场建设的规范要求

海洋牧场建设根据满足海洋生物生长和生态管理的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工鱼礁区

1)建设内容

通过在近海海底投放人工鱼礁,以利于形成上升流等人工海流,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水或者形成循环,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来源,促进其生长,提高海域初级生产力。人工鱼礁可以用石块、混凝土构件、废旧汽车、报废的船舶等,通过投放这些物质,形成庇护所,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索饵和产卵场所,同时促进海洋上升流生态系统的形成,营造出人工的海洋鱼类索饵场。

鱼礁的设置类型,按设置目的可分为: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资源增殖型人工鱼礁和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按制作材料可分为:木质礁、钢质礁、水泥礁、贝壳礁、树脂礁等。以礁体形状命名,如按鱼礁单体形状不同可分为方形礁、三角礁、梯形礁、圆柱形礁、平板礁、十字形礁等;旧船改造后不失船形的称船礁。以增养殖对象命名,如增养殖鲍鱼的称鲍礁、增养殖海藻的称藻礁;以详细特征命名,如三层多孔鲍礁等以施工作业方式不同可分为:投放型、单建型等。

礁体布局配置单位鱼礁是构成鱼礁渔场的基本单元,其有效包络面积的大小等于单位鱼礁在海底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时效果最佳。单位鱼礁的有效边缘在 200-300m之间,单位鱼礁之间的距离一般为400-600m。在布置鱼礁群、鱼礁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作业的方便,即考虑到手钓、延绳钓、刺网等主要渔具渔法的合理运用。根据国外的有关经验,人工鱼礁在投放时,要与大然岩礁区以及其他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海洋区域足够的距离,以避免人工鱼礁的投放可能对天然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2)技术规范要求

A.人工鱼礁材料选择原则:

功能性:是用来衡量不同的鱼礁材料吸引鱼类和水生生物并使其驻留的程度,功能性好的鱼礁材料可以有效的刺激较小或较大生物体的生长需求,并为目标品种提供栖息地。而有些特殊的材料会对海洋生态群落造成损害或者达不到礁体建造的目的,这样就需要在人工鱼礁的选材上权衡利弊,以更好的发挥人工鱼礁材料的功能性。

兼容性:为了获得最好的生态效益,人工鱼礁材料的选择及设计需要尽量保证人工鱼礁与环境之间的兼容性。耐久性和稳定性 :海洋环境对人工鱼礁材料的耐久性是个很大的考验。因为海水的化学和物理作用会对礁体的材料造成持续的损害,这就需要在礁体选材方面充分考虑到礁体材料在海洋环境下的影响作用。

礁体材料的耐久性直接关系到人工鱼礁在海洋中的功能性和兼容性。人工鱼礁材料的稳定性是指礁体保持原始结构和外形,并能停驻在礁场允许范围内的性能。尤其是在遭遇巨大风浪时,鱼礁能如在正常海况中一样经得住考验

可获得性:如果一种材料较容易获得但成本较高,就会影响工程计划的开展,反过来说,如果材料成本不高但来源匮乏,也会阻碍工程进展。这就需要衡量和协调材料成本和可获得性之间的关系,保证人工鱼礁建造工程的正常实施。以上4项要求可以作为人工鱼礁选材的主要参考,如果选择的材料仅符合1项或2项要求,很有可能会大大影响礁体建成投放后所产生的效果。礁体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能否为海洋鱼类和无脊椎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合理投放人工鱼礁的指标要求:在制造、施工及沉设在海底后,能够抵抗海水在其上的外力,而不发生破坏,即具有一定的强度。为了维持鱼礁构造物的机能,延长使用寿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人工鱼礁在海底设置后,受到波、流等外力作用,必须保持稳定,不滑动,不翻倒。在波、流等作用下,不被冲掘和埋没。

B.礁体设计遵循原则:

确保可行性。应保证礁体构件的运输、组装和投放过程切实可行,并确保投放安全。

良好的透空性。礁体内空隙的数量、大小和形状将影响礁体周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寡。应尽量将礁体设计成多空洞、缝隙、隔壁、悬垂物结构,使礁体结构有很好的透空性。

良好的透水性。只有保证礁体内有充分的水体交换,才能使礁体的表面积得到有效利用,确保礁体表面固着生物的养料供给。对于鱼礁的设计除了要符合水工设计标准,如强度、耐用度、稳定性以外还要考虑各种鱼礁的特点,如鲍鱼鱼礁、海藻鱼礁、深水鱼礁、浅海鱼礁等各有不同的要求。

人工鱼礁建设与藻类移植、增殖放流等相结合人工鱼礁建设不应单独开展,应适当与增殖放流、藻类移植相结合,以期加快渔业资源恢复速度,保障人工鱼礁作用发挥到最大水平。

2、近岸海草床区

1)建设内容

海草作为一种生长在水下的水生植物,由陆生植物演变而来,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的海岸带水域。海草场是生物圈中最具生产力的水生生态系统之一。海草拥有极高的生态以及经济价值。同时,海草场也是许多珍稀动物如海豹、海龟等珍稀动物生长和避难的场所。海草与其他海洋植物相比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是因为:海草可以固定在松软的海洋底质上面,从沉积物中补给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从而储存资源。研究表明,上百种的浮游植物和深海洄游种靠海草床维持生存,一些草食动物直接以海草为食,使得海草床中的碳通过微生物过程和颗粒有机碎屑进入浅海和河口食物网。尽管我省曾经拥有丰富的海草资源,然而随着海洋环境的不断恶化,海草场正在逐年退化。目前,我国在海草研究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海草场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加强沿海岸线包括海草场在内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沿岸海草场生态学研究,提高人们对海草场生态功能的认识已刻不容缓。海草床适应我省绝大部分海域条件,因此应重点考虑建设。

2)建设要求

海草床的恢复通过保护、改善或者模拟生境,借助海草的自然繁衍,来达到逐步恢复的目的。海草床的繁殖主要依靠海草的种子或者构件(根状茎),主要的方法有自然恢复法、种子法、移植法。自然恢复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种植种子是相对迅速的方法,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还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恢复生产。目前最常用的恢复方法就是人工移植。移植海草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是海草床恢复和扩张的重要机制。对近海海草床建设建议开展以下工作:应加强海草的生理生态学研究,为海草床的恢复奠定基础。开展海草种子的研究,研究种子的成熟、散布、萌发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开展海草床的人工恢复实验,同时研究海草床自然恢复的可行性,为大规模的海草床恢复提供实践经验。

3、海底海藻场区

1)建设内容

在不适合海草生长的深一些的海底和人工鱼礁上,可以栽培海带、裙带菜、紫菜等海洋大型藻类,营造海底森林区。这些海洋藻类不但可以作为海洋鱼类索饵场和庇护场,也可以采取轮作轮采加以收获,作为人类的食物和工业原料供应市场。藻场可提供各种海洋生物生息的空间,形成丰富的生态系,在沿岸海域中发挥众多的生态机能:减缓水流,形成多样性的生物生存空间;形成鱼虾贝类的生息与产卵场所,以及稚鱼的孵化场;形成饵场提高水产生物的生产力;吸收氮、磷等营养盐成分,净化水质;吸收固定CO2,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水中氧气;作为一些附着性生物的着生基质等。海藻场区具有如下优势:筏式养殖、网箱养殖等仅仅利用了水域的中上层,而人工藻场针对的水域是海区的底层,拓展养殖空间,可形成立体、综合生态养殖系统。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粪便、残饵等沉积物,人工藻场在底层可以充分吸收、固定并利用,更好地改善海底底质。

2)建设要求

建设海藻场区应遵循如下步骤:

人工藻场场址的选择:应选择近海或半封闭的内湾水深2~6 m、透明度较大、营养盐丰富的海区,在选址前应进行本底调查。

人工藻场适宜海藻种群的筛选:根据各种大型海藻对氮、磷吸收的动力学实验,各种大型海藻人工栽培的难易程度,综合考虑确定人工藻场最佳海藻种群。

通过实验筛选出海藻孢子(受精卵)适宜附着的基质。对选择的基质进行人工采苗,在室内培育至肉眼可见幼苗(或孢子附着牢固后),对附着幼苗的藻礁进行人工投放(按不同水深水深投放不同海藻幼苗)

藻场维护:海藻幼苗期需驱逐敌害生物,对脱落幼苗进行及时补充。

4、生物放流增殖区

1)建设内容

在海湾中选择开阔一些的水域和海底,作为洄游范围半径小的鱼虾等游泳生物放养区和海参、贝类等海底生物的增殖区。应注意挑选一些适合这些海域的自然海洋生物物种,或者通过选育一些生长性状良好并可控制的品种,兼顾上中下层鱼类和底栖生物,进行人工放流增殖。收获可以通过轮捕轮作的渔业生产方式进行,应估算单位时间的可采捕量或者不同时间的可采捕种类,满足可持续收获海洋生物的目标。在放养中应注意不同品种的合理搭配,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避免品种过于单一,使系统处于可持续利用的状态,避免毁灭性的收获。

2)技术要求

礁区选择可以是人工鱼礁,也可以是海藻场、海藻床等,主要为放流生物提供饵料和栖息场所。

选择放养品种原则

由于地域差异,品种的选择在各个国家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国家也因区域不同存在差异。针对某一个地区,选择品种考虑的因素有:洄游半径小;经济价值高;生长速度要较快,在1-2年内能达到商品规格,可以捕捞,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

培育阶段原则:

早期培育阶段的喂养必须是高密度的,否则生长速度或成活率就会下降,但是过多的饵料又会降低水中溶解氧量,污染水质,所以必须妥善处理剩余食物,控制饲养环境。同时,全面的营养饵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在饵料中加人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和维生素A(维A是一种主要要素)。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孵化场具有适宜的水温、盐度、溶解氧量等,保持一个良好的水循环系统。

晚期培育。鱼苗在陆地上鱼数密集的池塘里培育至1-2cm长时,为了大量繁殖鱼苗,必须移到大一些的池塘中,或者海中网箱里。在这个培育阶段中,鱼苗将渐渐习惯海水环境,护养至可以逃避敌害的大小。

投放阶段原则:

经过培育阶段,开始投放苗种。因为放流幼苗的存活率与牧场的经济效益直接相关,必须保证投放幼苗具有较高的存活率,所以,投放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以鱼类为参考):投放时鱼苗的大小:鱼苗的存活率通常是鱼苗大小的函数。因此,投放的鱼苗必须选择一个适宜的体长,这样投放鱼苗才能达到最好的贸易效果,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并且可以减少繁殖费用;投放场所:鱼苗长至成体通常需要不同的栖息场所,而且各种鱼苗所需场所也不同,只有在既可以获得充足食物,又能逃避敌害的场所,它们才能最大限度的存活;投放季节:食物的丰盛度和敌害的多少是随季节而变化的,因此,一年的某一特定时期中,存活率会最高;繁殖密度:如果投放较少的鱼苗,达不到栖息场所的容纳能力,产量也不会达到最大值,反之,就有可能出现不必要的种内或种间竞争,会降低存活率;标志鱼类工作:为了满足科研需要,并通过检测回捕率鉴定牧场有效性,鱼苗在投放前必须进行标志工作,标志的方法有许多种:鳍夹、机制标签,在鱼体内注射染料、耳石标签、带有号码的金属线标签、锚形签等。最常用的是带有号码的金属线标签,这个标签系统能够明确记载投放地点,投放时的尺寸,投放口期等信息,也可辨认回捕鱼属于哪组投放鱼,并能对生长率及迁移规模作出精确估计。

5、底栖生物生态开发区

1)建设内容

底栖生物是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各种生物,如魁蚶等贝类,其栖息环境集中在-20m以上水深海域,是水生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类型,适合底播增殖和生态开发。我省浅海底面0-30m等深海线海域适宜开展底播增殖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顷。目前我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沿海水深0 -20 m海域,此范围内海水增养殖空间基本饱和。-20m以深海域基本未开发。以大宗低值贝类为主要种类的浅海底层空间利用明显不足,有必要生态化开发浅海底层空间,带动种苗、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渔民就业压力。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的实施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拓展山东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论证会议认为,利用10年时间综合开发8810 km2浅海海域的底层空间,可使山东省海水增养殖产量新增280万吨,直接经济效益增加590亿元,带动种苗、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当前渔业经济总产值的基础上实现年均增长7%以上,新增就业30万人,对加快海洋生物资源修复、调整海洋资源利用结构、维护海洋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建设要求

为拓展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产业空间,在山东沿海海水深6 m-30 m海域底层空间进行环境调查,确定适宜开发种类,评估其养殖容量,研究、集成并优化苗种繁育和种质保护、关键影响因素监测、底层生物资源增殖和开发、人工生境优化和设施改良、实时监测和效果评估等技术,构建底层生物资源产业生态化开发关键技术和效果评估技术体系,建立科技兴海产业化示范区。为调整海洋资源利用结构,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6、娱乐休闲区

建设海洋牧场休闲娱乐区不仅可以保护、修复渔场环境和渔业资源,还可以发展以渔场游钓为特色的休闲渔业游项目,将会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海洋牧场的非核心区,建设一些海洋娱乐休闲区,通过提供游钓渔业,海洋生物观赏、潜水、游泳与水上运动、沙滩与海岛旅游等休闲服务,提高海洋牧场的附加值,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建设海上游钓潜水平台,游客可以在船上吃时令海鲜、乘游艇观光、看海兽表演、玩海上探险等,引进大型船只等游乐设备,逐步建成具备现代休闲娱乐功能、体现滨海城市海滨旅游特色的大型综合性 海上乐园

 


五、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对策与建议

海洋是我省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是我省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质基础和新的生存空间。海域、海岸带、岸线和土地一样,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对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我省渔业可持续发展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保障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的顺利进行,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编制

1、高度重视海洋牧场规划编制

编制海洋牧场规划是山东省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海洋牧场规划的编制,要与海洋功能区划、生态省建设规划、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规划编制要凸显海洋牧场建设在科学利用海洋资源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在产业定位、优化布局、发展空间、扶持政策等诸多方面突出海洋牧场建设专项需要。

2、上下联动与多部门合作编制牧场规划

制定规划对于海洋牧场管理部门来讲能够按照规划的更好实施管理与监督,其次能充分发挥法定规划对海洋资源使用的指导和调控,促进海洋牧场建设健康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尤其是发展改革(蓝黄两办)、海洋渔业、科技管理及旅游等部门,围绕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共同开展山东半岛海洋牧场规划编制工作。各地市、区、乡镇应直接参与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的组织工作。并在上级有关部门具体指导下,认真搞好本辖区内的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

(二)海洋牧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严格控制海洋环境污染

坚持陆海统筹,加强源头治理,严格控制陆源污染。海洋污染的根源在陆地。陆源排放是近岸海域最大的污染源,是造成我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坚持陆海统筹,不断加强源头治理,严控陆源污染排海的总量和规模。充分考虑近岸海域的环境容量,着力削减陆源污染物排放量,实施严格的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

不断优化排污口分布,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减少陆源及海上污染源的排放量。大量监测资料表明,近岸海域的排污量既便相等,但在不同的海域造成的后果却不相同,有的海域环境质量明显恶化,而另一些海域却只引起轻微的不良影响。向不同的海域排等量的污染物而后果(效应)不同,这是由于不同海域的环境功能不同,扩散系数不同,而环境自净能力和最大纳污量也不同。因此要按照海洋功能区划,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入江入海排污口,优化排污口分布,严禁污染物直接向河海转移。要严格对排污口的监管,加密对排污口的监测,实时动态掌握排污口的排污状况和对海洋海洋环境的影响状况,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确保陆源入海污染物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持续减少。

重点防控,注重修复与治理相结合。加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依据沿海地区海域和陆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海洋工程环境准入门槛,提升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实施宏观调控,综合运用海域使用审批、海洋工程环评审批等手段,促进涉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强化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管理,在海洋生态健康受损海域组织实施一批海洋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在海洋环境敏感区、关键区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对红线区内的重要河口、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渔业海域、特殊保护海岛、海洋保护区等目标分别划定不同的边界线及管理指标,实行分类指导、分区管理、分级保护,不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使我省近岸海域尤其是重要海湾和生态脆弱区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2、建立牧场生态安全联动预警机制

建立涉海部门和行业联动机制,实施海陆统筹、协调推进的海洋生态安全协管和风暴潮、赤潮、海冰、浒苔、水母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建立海洋与渔业、环保、农业、交通、海事、旅游等多个部门和行业海陆统筹、协调推进的海洋生态环境综合协调和管理机制,建议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加强各部门协作,互相沟通,形成合力。

(三)海洋牧场建设的保护与管理

1、规范前期申报审批

目前我省在加大人工鱼礁建设的同时,不少企业在没有经过规划、许可的情况,私自在海里投放礁石,不仅没有恢复海底环境,而且对海洋环境带来了破坏。主要原因是我省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没有一套完整的申报审批程序,基层主管部门实施管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针对目前人工鱼礁建设存在企业投礁不规范等现象,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强化对人工鱼礁建设的行业管理,建设前除了要认真做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外,还要进行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只有通过论证的项目才予以批准建设。另一方面,强化对政策扶持海洋牧场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从项目审批立项到竣工验收实行全程监管,规范项目公开招投标、施工和监理程序,确保人工鱼礁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确保依法用海,科学用海。

2、加强渔业资源保护

渔业资源在数量上增加的同时,如果不能对捕捞量实施有效的控制,做不好渔业资源管理工作,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乃至恢复难以实现。

1)建立海洋牧场渔业保护区

海洋牧场为海洋生物提供立体、多品种、多层次的半自然生态空间,可以像划定重要渔业水域和海域功能区划一样,在海上规划并划定海洋牧场保护区,对投放的人工鱼礁进行精确定位,确定人工鱼礁区的保护线,将礁区保护线周围10公里以内水域划定为特别保护区。特别保护区适度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几个部分,核心区应重点用于资源的恢复、养护与增殖,缓冲区和试验区可以用于经营和收获等生产活动。在山东近海重要产卵场建设海洋牧场时应设立海洋特别保护区(或划定禁渔区)。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重点渔业资源生长繁育区建设海洋牧场时应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科学划定海洋牧场增殖放流保护区,进一步加大放流区放流前的海域清理和放流后期的后续跟踪管理,确保增殖效果。

对划定的特别保护区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强化和规范保护区管理。建立特别保护区监控平台,在禁渔区或保护区设置浮标,标识保护区具体位置,对保护区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违规行为予以及时查处,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对保护区的巡航检查。防止渔船进入增殖保护区作业和其他的人为破坏,保护幼鱼、幼虾。加强对鲅鱼、对虾等重点渔业资源洄游通道的管理。针对渔业资源的洄游规律,通过实施分段禁渔,确保渔业资源顺利进入产卵场产卵。

2)严格休渔管理

按照渔业法确立的禁渔区制度,在海洋牧场产卵场、种质资源场常年设立禁渔区,或在伏季休渔制度基础上,在产卵场、索饵育肥场、洄游通道等海区的关键功能期,划定不同时段的禁渔时间,禁止所有捕捞活动。尽快制定海洋牧场区渔船管理、渔具管理等法规、规章,限制并最终禁止对渔业资源破坏严重的作业方式,保证海洋牧场休渔管理有法可依。要建立区域性的地方政府间渔业资源保护协调机制,以采取统一行动,共同促进海洋牧场渔业资源保护工作。

3)增殖放流管理

在海洋牧场增殖区进行增殖放流水生生物时,要严格按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要求,做好增殖放流规范管理工作:放流品种要符合水域特点,品质要求纯正,禁止放流外来物种、杂交种及转基因种,避免影响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确保水域生态安全;放流规格要大,体质要健壮,确保放流成活率,降低放流总体成本;放流操作要规范,禁止采用抛洒或倾倒等放流方式,确保放流苗种的存活和正常生长;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开展增殖放流,防止增殖放流及人为因素造成的对水域环境的污染,积极营造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对放流种苗实施疾病防控,不但可提高种苗的成活率,而且有利于放流物种野生群体及与之关系密切种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的国家要求种苗放流前一定要通过严格的细菌和病毒感染监测。

3、加强执法管理

海洋牧场的管理包括在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管理的同时,更要加强海洋牧场区的渔政执法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讲海洋牧场建设工作是三分放、七分管理,海洋牧场管理不好就面临失败境况。

1提高认识与加强群众宣传

首先是通过宣传将沿海广大干部群众从陈旧观念中转变到新的观念上来:从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无序、无度开发,转变到珍惜海洋资源、合理有序开发海洋资源和科学保护海洋环境的观念上来。从无偿使用无偿占有损害无责的观念,转变到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上来,并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观念转变,意识增强能有效推动全省海洋牧场建设事业的开展。

深入宣传普及海洋牧场知识,做好渔民思想工作,使渔区群众透彻了解海洋牧场特的意义。海洋牧场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投放人工鱼礁后,不能马上鱼虾满礁,鱼礁生物对新生活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礁体附着生物的附着也需要一定时间。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或采取发布通告、设立标志牌等方式, 对海洋牧场基本政策和范围、总体规划、建设项目申报实施、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资金筹措使用等管理制度内容进行公示, 真正使当地居民知情并参与建设和监督。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电台等媒体宣传,向社会介绍海洋牧场的现状及取得效益,把做法、经验、技术传播出去,带动更多企业和个人加入到海洋牧场建设中来。

2强化渔业管理

加强渔船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大减船转产力度,有效降低捕捞强度。根据国家十二五海洋捕捞渔船渔控制度实施意见,继续并加大力度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指标控制计划,有计划地减少捕捞渔船数量,压减捕捞渔船功率。通过推进海洋渔业CDMA系统的建设、配备AIS防碰撞终端、卫星监控、渔船自动识别系统(RFID)与渔港监控系统,加强渔船监管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渔船动态识别与管控系统,提高渔船监管能力。最终实现对渔船的船位监控、船位显示、报警响应、轨迹回放、信息管理和统一指挥、调度的目的,确保渔船看得见、摸得着、管得住,切实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及时组织抢险救助,有效遏制渔船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态势。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三无船舶,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加强渔具渔法管理。建立渔具渔法准入制度。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渔具渔法名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和建立各类渔具、渔法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我省渔具渔法名录,实行海洋捕捞渔具审查认证和准入制度,严禁制造、出售、使用不符合规定的渔具。加大科研投入,组织科研力量开展选择性强的渔具渔法研究,加强先进渔具研究和推广,研发适合山东省近海的绿色渔具,推广使用资源选择性强的捕捞技术,实行负责任捕捞。结合渔船标准化改造,采取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强政策引导,逐步实行渔具总量控制制度,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压缩拖网、张网等作业方式对资源破坏较大的渔船和渔具数量。加强网目尺寸管理,清理取缔非法渔具渔法。根据现有渔业资源状况和捕捞技术水平,制定完善各种渔具的最小网目尺寸标准。清理取缔严重损害渔业资源的渔具、渔法,严厉打击禁渔区线内拖网等违规行为。

(四)海洋牧场建设的政策与融资

1、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扶持政策

将海洋牧场建设的发展资金列入国家、省、市、县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拟设立海洋牧场建设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3亿元以上,连续10年。其中,2亿元争取由国家财政安排(海域使用金),2亿元由省财政安排(含生态补偿费),市、县安排4亿元(含生态补偿费),另外5亿元按市场运作,调动民间资本投入。国家和省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海洋牧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牧场保护区的建设牧场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攻关以及人工放流增殖等,对于深水网箱区等渔业开发型和休闲渔业型海洋牧场的建设给与专项补助。市、县政府投入引导资金,吸引企业、合作社、个人参与投资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休闲渔业型海洋牧场建设项目,省财政可以以各种贴息贷款和专项资金给予重点资助。对投入海洋牧场建设的重点企业进行减税等优惠政策,例如一段时期免征或返还海域使用金,免征渔获销售环节的营业税等。

2、拓展投融资渠道

省设立海洋牧场建设专项资金,从海洋工程包括围海造地的海域使用费、环保部门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海洋部门征收的生态补偿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纳入海洋牧场专项资金管理,专款用于海洋牧场建设。

设立海洋牧场风险投资基金。海洋牧场建设前期投入较大并具有一定风险性,政府加大投资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保证海洋牧场建设的信贷支持,保障海洋牧场建设可持续和谐发展

要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建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基金以及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向海洋牧场建设倾斜。

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纳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牧场建设领域。积极争取设立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投资,来支持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发行企业债券、推行资产证券化和探索发行海洋牧场福利彩票销售等形式进行融资。

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通过组建政府投资担保公司或会员制担保公司,吸引保险资金参与,为海洋牧场所需贷款提供担保。

3、鼓励民间资本、企业资本进入海洋牧场资本市场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投资建设海洋牧场,鼓励民间资本、企业资本进入海洋牧场建设基金。投资者享有海洋牧场的经营管理权,经营所得归投资者所有,国家在海域使用权方面给予法律保障,使投资者的利益在法律上得到保护。

实行宽松的海洋牧场用海政策,鼓励公民个人、企业、社会力量拓展新的海上生产空间,特别是开发深海、海底渔业,加大在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简化海洋牧场用海审批手续;对海洋牧场建设海域使用金政策予以调整,降低收费标准。延长海洋牧场海域使用期,增至为25~30

(五)海洋牧场体制机制创新

1、成立半岛海洋牧场管理局

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行业与部门,设计好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体制和机制创新尤为重要。为促进海洋牧场的发展,需要在沿海地区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通过参照日本和美国等渔业发达国家海洋牧场建设的经验,结合我省的实际,建议成立山东半岛海洋牧场管理局,直属省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履行半岛海洋牧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在沿海7市和重点县(市、区)设立海洋牧场建设管理分局(站)。强化海洋与渔业系统执法手段建设,通过日常巡逻与管理,打击非法偷捕偷猎海洋生物、控制陆地和海上污染源与船舶交通管制等执法手段,保护海洋野生动物、维护山东半岛海洋牧场的可持续利用。

2、成立半岛海洋牧场研发中心

海洋牧场建设科技含量高,科技研发任务重,为适应山东半岛海洋牧场的建设需要,拟成立山东半岛海洋牧场研发中心。其主要职责是:一是对海洋生物技术、深海养殖技术、海洋立体利用技术、渔业增殖品种选优改良技术、人工渔礁建造技术、人工放流及增殖管理等关键技术研发及运用;二是组织技术力量攻关,力争在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三是引进借鉴国外海洋牧场建设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不断提高海洋牧场建设的层次和技术水平。

3、建立政--企管理模式

可借鉴日本开发栽培渔业官、学、民联合一体的组织形式,组建政府主管部门、科研单位、海洋牧场协会的统一体,完善我省海洋牧场的管理合作体系,促使海洋牧场建设的整个过程相互衔接,紧密联系。

在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牧场建设规划与布局、政策支持、牧场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投融资、依法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为海洋牧场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开展更大规模的海洋牧场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实现良性循环。此外,还应当与环保部门积极配合加强对海洋牧场水域的环境监测及污染治理。

科研机构根据现有科研教学资源,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对海洋牧场的核心和关键技术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培养和输送人才,为牧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成立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协会。海洋牧场建设上规模和层次,不但需要企业的积极参入,而且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支持。发挥海洋牧场协会的纽带作用,让更多的财团、大型企业和渔民的参入牧场开发与建设。


课题组成员:王诗成、郑永允、于晓清、宋爱环、王勇强、李天保、叶海斌、刁菁、刘天红、蒋文婷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