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倪国良专访:贯彻经略海洋战略 威海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

来源:众媒文旅   发布时间:2019-08-26 17:44:42 

8月23日,2019世界海洋休闲产业博览会在威海国际展览中心正式开幕。


据了解,本届博览会以“政策与实践--海洋休闲产业的新时代”为主题,汇聚高端海洋创新资源、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动力,设置威海海洋经济成果展、我国休闲渔业及建设成果展、海洋文化活动三大板块,集中展示国内外休闲渔业、配套与装备、渔文化及休闲文旅、观赏水族、名优特产品、休闲船艇等内容。同期举办海岛经济、海洋休闲产业等主题论坛,国际观赏鱼大赛、渔文化展演、成果推介、项目签约等系列活动。

微信图片_20190826174107.jpg

在海洋休闲产业博览会期间,山东省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倪国良接受了采访,就威海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威海市在海洋经济发展上的优势,威海市“双招双引”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规划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回答。

微信图片_20190826174109.jpg

能不能介绍一下威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倪国良:就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科学用海,合理规范配置海洋空间资源,加快建设智慧海洋。第二,坚持科技兴海,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构建技术协同转化体系。第三,坚持产业强海,聚焦海洋产业转型、产业链条延伸,实施“5+2+2”产业提升工程。第四,坚持生态护海,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打造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第五,坚持开放活海,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国际威海”建设。


近年来,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威海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产业,成功入选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城市,获批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中国海参之都、中国休闲渔业之都、中国休闲渔业旅游魅力城市等称号。2018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012亿元。

微信图片_20190826174111.jpg

威海市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优势?


倪国良:威海海洋经济的发展具体有五大优势。第一,资源优势。威海市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986公里,约占山东省海岸线1/3,全国的1/18,管辖海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自然岸线保有率为47.2%,主要海湾27个,大小海岛185个,近海水质达标率为100%。每年的海产品产量达到280万吨,人均1吨的海产品规模,涵盖了海参、海带、扇贝、牡蛎和各种渔业等丰富的海产品资源,为海产品深加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第二,区位优势。威海位于山东半岛东端,与韩国、日本等国家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上,成为了立足国内,开拓国外经济合作的核心区域。第三,产业优势。威海市海洋产业发展的门类齐全,涵盖了海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制药、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滨海特色旅游等产业。第四,科技优势,先后引进建设国家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山东省船舶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创建32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动产教融合,驻威高校共设有38个涉海学科,加快海洋人才队伍的建设。第五,政策优势。威海市出台了《威海市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整体谋划海洋强市建设空间布局,规划实施160多个重大事项和140多个重点项目。威海市在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支持上,对于海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微信图片_20190826174114.jpg

威海市“双招双引”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有什么规划?


倪国良:在海洋经济发展上,还是要立足五大产业发展。第一,海洋生物医药及制品产业,重点推进35个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功能食品等项目,进一步做精做细海藻类食品、海参食品和保健品等产品,打造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加工和物流基地。第二,海洋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个性定制船舶、水下机器人等高附加值产品。第三,海洋新材料产业,依托拓展碳纤维等重点企业,扩大碳纤维、新型防腐材料在海洋工程、海洋新能源、海洋装备等领域的应用。第四,滨海旅游业,沿千公里海岸线打造集游艇钓具、休闲垂钓、观光旅游、住宿餐饮等于一体的滨海产业带,累计建成21处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4处全国十大海钓基地、8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第五,加快捕捞业和养殖业的产业升级,推动近海养殖向海洋牧场转型,现有国家级海洋牧场7处,省级海洋牧场27处,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搭建海洋科创平台、引进更多的科技人才,吸引更多的海洋企业落户威海,共同为威海的海洋经济发展增砖添瓦,提高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190826174117.jpg


| 更多精彩阅读


8月1日,海洋产业发展座谈会暨威海市海洋发展院士(专家)顾问团成立会议召开,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等10位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威海,为威海海洋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院士潘云鹤

“智能化”创出海洋经济新未来

院士名片:从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CAD和工业设计研究,创新性提出数据海、人工智能2.0等概念,是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开拓者之一。

微信图片_20190826174119.jpg

“时隔11年再度来威海,印象有‘一变、一不变’——变的,是日新月异的城市;不变的,是清澈依旧的大海。”潘云鹤说,从海水的清澈程度,就能看得出威海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出的长期努力。


现有海洋公共服务、企业研发平台40余个,涉海产学研合作项目突破2000个,威海在海洋科研领域结出累累硕果。如何进一步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立足自身领域,潘云鹤给出的答案是:发展智能化海洋经济。


潘云鹤说,发展智能化海洋经济,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实施涉海行业智能化改造,如加快推广海洋传感器、实施造船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等;实施智能化区域经济管理,通过大数据推演产业链发展目标,针对性弥补短板,推动海洋产业链有序发展;注重加强科研投入,以此带动产业科技水平提高,助力整个地区智能化水平发展,形成海洋经济发展新活力。


“以行业智能化改造为例,十年到二十年内,整个造船业可能在智能制造方面有一个巨大的变革,由制造一般游轮、货船等向制造自主智能船舶转型。能在智能化改造上迅速迈出这一步的城市和船厂,我相信未来会不一样。”潘云鹤说。


这次加入顾问团,潘云鹤对威海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为威海整个城市发展指出了明晰的方向:把智能经济、精致城市、智慧海洋三个领域结合在一起,形成精彩的智能海洋城市格局。他相信通过有关部门的调研规划、统筹推进,威海可以成为一个著名的海洋城市,在更广阔的舞台脱颖而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院士唐启升

用绿色发展为水产养殖“正名”

院士名片: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以及发展战略研究,为中国渔业科学与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和生态系统水平海洋管理基础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作出突出贡献。

微信图片_20190826174122.jpg

“我对威海的情感比现场参会的各位更特殊一点。”唐启升用这句话,作为他整场发言的开场白。


谈起与威海的“情缘”,唐启升说,“今年是我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第50年,而我的第一个科研实施点就是在威海。”


从1970年开始,直到1980年,这11年里,在唐启升的科研“版图”上,每年的3月1日之前,必定是留给威海的。“就是为了一条青鱼,这11年里,也促成了我对黄海青鱼动态的研究成果。”


了解唐启升的人都知道,近年来,他有一项工作在持续开展——为水产养殖“正名”。说起水产养殖,不少人会想到“污染”二字。唐启升却拿出了一堆科学数据,十分笃定地说,投放饵料才会造成养殖污染,但在全国海水养殖中,占总产量83%的贝藻类养殖根本不需要投饵,只有占产量15%的虾类、鱼类养殖需要投饵。实际上,在全部海洋污染物来源中,水产养殖占比不超过3.5%。


唐启升还拿出了威海的实例作为佐证。荣成桑沟湾占地100多平方公里的养殖区已经从事水产养殖业30多年,现在的水质经检测属于一类水质。他说:“桑沟湾先后有33个国家300多人次来考察过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这其中有19个是发达国家,试想我们在产业化方面不先进,他们会来看吗?”


唐启升说,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为水产养殖“正名”,因为贝藻养殖具有显著的碳汇效应,海水、淡水养殖每年总共能减排二氧化碳达300多万吨,还大量使用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中国特色的水产养殖不仅有重要的食物供给功能,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服务及文化服务功能。


今年,在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支持下,唐启升和院士专家们又提出《关于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建议》,提出让养殖区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鼓励发展符合不同水域生态系统特点的养殖生产新模式、鼓励深水网箱发展等绿色低碳的“碳汇渔业”发展新理念。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院士李家彪

把“蓝色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

院士名片:长期从事海底地质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研究,在我国大陆架划界工程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工程中作出重要贡献。

微信图片_20190826174125.jpg

“这是我第一次到威海,印象最深的就是碧海蓝天。生态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威海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尤为可贵。”和其他参会嘉宾不同,李家彪提前半日到威海,并到刘公岛等地考察。


在李家彪眼中,威海水域、生态环境优势明显。“这是一座城市的闪亮名片。要一如既往把做好生态强市当作发展核心,通过政府强有力的规划和保护,将一些有特色、自然性的优势保留下来,借举办高端会展宣传推介城市正面形象,充分开发‘生态红利’。”


李家彪认为,在通过会展推介城市方面,威海已经做得很不错。下一步,可以有意识地引进一些国际重要会议。他说,2020年,第七届国际大陆架区域研讨会将在我国召开,该会议此前曾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召开。威海风光秀美,可以在明年5月份尝试争取。通过引进会议,能让更多国内外相关人士推介威海,正面宣传城市形象。


此外,李家彪还就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发展中高端产业链提出建议。他表示,许多城市都在致力于把资源型优势转化为高科技优势。开发利用资源方面,既要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招商引资,也要培育本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共同开发威海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的高端产业。


李家彪指出,特色高端产业不断集聚后,将形成产业集群。这种合作集团化的现象会避免企业过度竞争、开发低端产品,反而会共同发力中高端产品的研发。他提到,威海现有涉海企业数量足够形成细分领域集群,比如可以开发海洋科考或高端游艇等相对空白领域,从而完善加强现有海洋产业链,助力威海海洋产业再上新台阶。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院士吴有生

船舶产业要从注重造外壳转向造“内脏”

院士名片:致力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流固耦合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的研制及安全性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微信图片_20190826174127.jpg

在海洋产业发展座谈会暨威海市海洋院士(专家)顾问团成立会议后,吴有生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标签——顾问团成员。


“成为顾问团成员,其实也不是我的个人行为,背后是有一个群体在支持。”问及威海海洋经济发展这一大命题时,吴有生说,院士都是有团队性的,是一大批人在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每个人都发挥了他自己应有的能力,才能形成一个不断增长的科研成果和实训。


吴有生表示,对威海来说,目前海洋经济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哪些方面值得关注、需要加以支持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随着加深联系,进一步了解情况,才可以“量身订制”出方案。不过,无论需求是什么,都需要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将国家迫切需要、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作为重点突破方向。“先机面前,谁先抢抓,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就可以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个‘谁’,可以是像威海一样的城市。”


吴有生认为,眼下应该对船舶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从注重造外壳转向注重造“内脏”“神经系统”,关注“大脑转变”。要提高效率,增加智能化程度、数字化程度,发展船舶装备技术链、生产链上缺失的那些高端环节。


“智能船有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各种参量的感知、传感系统,这样才可能进行智能控制。感知、控制和操控决策是智能船的三大环节,在我国现有的产业链中,恰恰缺少的就是感知期间、控制期间。这个领域在国内是短板,不仅受别人制约,而且附加值很高。所以,要将眼光放远一点,研发下一代产品。”吴有生说。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院士周守为

瞄准特色海洋工程产业集中发力

院士名片:长期从事海洋油气开发技术装备研究工作,其主导参与的一系列科研项目,使海上油田工程建设工期缩短四分之一左右。

微信图片_20190826174131.jpg

受聘为威海市海洋院士(专家)顾问团成员,周守为给威海带来了一份特殊的“伴手礼”。


“我在大会前一天来到威海,提前作了考察,想提一些探索性建议——与青岛海洋工程产业合作,打破发展造船等常规海洋工程的发展思路,瞄准特色海洋工程产业集中发力。”周守为说。


据介绍,目前在国内乃至世界,大部分中低端的造船工业产能过剩已是通病,而高端海洋工程发展前景依然良好。“据我了解,威海要在海沟处打造一个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和综合试验场相关的配套,就是海洋装备的检测检验。有检测,就可以延伸到各类装备的标准制定,这些就可以称之为特色海洋产业。”周守为说。


周守为指出,发展高端海洋产业,如果威海要重新建立一大套海洋工程体系,需要高额人力、时间成本。但却可以借力体系较为成熟的青岛市海洋工程。


“当初选择青岛,是考虑到该市有整个山东为其提供配套工业,现在威海同样如此。”周守为说,威海背靠山东,比青岛更向外海,同时,有比较好的工业基础,有合作的前提。海洋工程经长期建设后,和造船厂一样,基本没有污染,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契合威海“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发展蓝图。


此外,周守为提出,威海背靠渤海这块国内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基地,该基地对海洋工程有很大需求。威海可尝试吸引海运聚集,依托油田发展海洋经济。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院士张偲

剑指东北亚“滨海明珠”

院士名片:主要研究“热带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功能”关键生态工程科技问题等,是我国第一个海洋微生物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微信图片_20190826174133.jpg

“距离我上次来威海,已经有5年时间。这次又看到了威海在海洋产业领域取得新的进步,令人振奋。”张偲说,威海发展现代化海洋经济,是有天然优势的。


张偲认为,威海在临港装备、海洋健康食品、海洋服务等领域产业规模较大,发展态势良好。站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可以制定一个更高的使命定位。目前,国内有上海、深圳两个城市是国家发改委审批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威海可以将之作为发展目标。


“目标高远,也要脚踏实地。”张偲开出了四道“药方”——举办国际海洋高端论坛,向更多区域展示威海名片;以人才基金引才留才,建立重量级人才基地,提高城市主要竞争力;举办一所国际化海洋大学,为人才培育积累后备力量;要有自己的国际化海洋创新链,发展自己的海洋科学,直到有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对国内乃至国际才更有吸引力。


此外,张偲认为,在发展滨海旅游业方面,威海也可以围绕“国际化”做文章,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北亚线路活动,成为东北亚“滨海明珠”。


“威海正对日韩,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发展国际化旅游。”张偲说,可以立足现状,给游客一些特色优惠政策,如向国家申请短期东北亚自由行免签,吸引更多游客将威海作为旅游目的地或中转站,以国际化旅游带动城市经济发展。随着国际化旅游产业逐渐繁荣,威海的游轮产业也将得到带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书记赵宪勇

以创新贯通渔业三产全链条

微信图片_20190826174136.jpg

“有个说法,‘中国渔业看山东,山东渔业看威海’。”赵宪勇说,20多年前开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就在渔业调查、海水养殖相关产业、科研等方面和威海开启了密切联系,也受到很多科研启发。


“比如传统捕捞业的转型升级,深入开发海洋资源,都非常符合威海市的发展方向。”谈及威海海洋经济的发展,赵宪勇表示,威海是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有能力形成未来在陆地上进行加工的一二三产全贯通、全链条的新兴产业。“一旦发展起来,将提升威海整个传统捕捞业的发展水平,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威海应该如何充分开发南极磷虾渔业?赵宪勇也有自己的“金点子”。


相关部门曾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相关企业对从事南极磷虾渔业的意愿、意向申报,威海有3家企业获批,占了全国获批量一半。这不仅是一个产业问题,也是南极地区丰富资源的利用问题。


此外,赵宪勇还建议威海可以尝试形成一个创新团队,采用创新的运作方式、共同运作,实现更低的运营成本和相关部门间更有效的沟通衔接。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元兴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微信图片_20190826174138.jpg

张元兴也是威海的“老朋友”。近三个月,他不仅先后来威海三次,还曾在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评审中,以专家组组长的身份为威海投出了宝贵的一票。


“在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中期考核评估中,威海最终评分位居第一,是七个城市里唯一的‘优秀’。”但话锋一转,张元兴认为威海海洋经济也有需要补齐的短板。就产业发展而言,要加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仅要拉长现有产业链,也要尝试与更多产业链产生联系,试着与大健康产业、工业等领域发生“化学反应”,把“蓝色产业链条”延伸到更现代化、更先进的层面。


在张元兴看来,海洋经济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他建议,政府部门可以推动企业成立研发中心,培养自主研发力量。还应向江苏南通这类第一批海洋创新城市学习,多引进高精尖技术、开发海洋工程装备等精品项目。


张元兴对未来威海海洋经济的发展信心十足,他还希望在威海做一个有关“海水养殖鱼类防疫”的品牌,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将把自己的知识投入到威海海洋经济产业建设中,致力威海在全国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建设中始终保持领先位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辛福言

“深远海养殖”或成发展趋势

微信图片_20190826174141.jpg

“威海是我的家乡,此次受聘为顾问,我愿作为威海和黄研所的‘桥梁’,联系推动相关科学家和企业合作。”发言中,辛福言用一口乡音表示,能够为家乡的海洋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他将不遗余力。


“威海三面环海,是名副其实的海洋资源大市。而我们近年来和威海的合作,则可以助力威海‘由大到强’。”辛福言说。


近年来,威海和黄研所联系密切,从生态养殖、精细加工,到水产品质量安全等一系列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桑沟湾开展的远海养殖项目,是双方最近合作的“重头戏”。


目前,威海市共有7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桑沟湾就是其中一处。桑沟湾海洋牧场主要以近海养殖为主,该区域同时具备较深水域,适合发展深远海养殖。


“我们和桑沟湾的合作,正式推动了由‘近海养殖’向‘深远海养殖’的转型。”辛福言说,该所在桑沟湾主要开展的是在远海的“多营养层次的健康养殖”,如下层养海参、鲍鱼,上层养海藻,相较近海养殖,幼鱼成熟速度快。这种立体养殖结构在桑沟湾实验成熟后,威海可以逐渐往外延伸,推广深远海养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方建光

打好养殖、生态、科研三张“优势牌”

微信图片_20190826174144.jpg

“我们研究所和荣成市长期合作,和威海的感情非常深厚。”带着这份“情谊”,方建光说,如果有需要,他的团队可以为威海生态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当下海洋环境治理及海水养殖方面存在的问题,方建光指出,由于成本太高、从事海水养殖产业的人越来越少,行业内部正在提倡实行标准化生态养殖,即在基于容量的基础上,探讨最适合的养殖产品、数量和模式,为产业下一步的机械化、自动化做准备。


威海岸线多样性也体现出这里拥有丰富的物种和良好的生态。在方建光的眼中,这些都是威海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动力,特别是威海沿海星罗棋布的海草房。“我们研发了海草栽植技术,海草的成活率达百分之百。目前,种植的海草面积已有三千多亩,我们非常愿意与威海在此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合作,进一步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


威海发展海洋经济,不仅要借力,还要“借脑”,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方建光抛出了“锦囊妙计”。他认为,威海的优势在海洋,可以继续加大高水平院校的建设、引进和合作力度,争取在威海建立国际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利用科技创新驱动,助力威海更加充分地开发海洋、利用海洋。


来源:威海客户端 威海发布 众媒文旅 HI威海城市客户端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YEsqUxZype_EaF8ZC32SzQ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