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构筑海洋创新发展新高地 ——青岛蓝色硅谷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纪实
青岛蓝色硅谷
“青”出于“蓝”,海洋是青岛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初秋的青岛蓝色硅谷处处显示出蓬勃的蓝色活力,海洋科技、海洋产业已成为拉动青岛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今年以来,青岛蓝谷以发起“海洋攻势”为契机,用实际行动书写发挥海洋科技创新优势、推进海洋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青岛蓝色硅谷管理局党委书记、青岛市即墨区委书记张军说:“围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发展大局,一批海洋领域的国之重器在青岛蓝谷诞生、汇聚、频创佳绩。在‘海洋攻势’发起后,青岛蓝谷将牢记使命,继续砥砺前行。”
■ 本报记者 王 晶
科研科普齐头并进
临海筑梦,向海而兴。青岛拥有30多家代表国家级水平的涉海科研和教学机构、占全国30%的高级海洋专业人才、占全国70%的涉海领域两院院士,还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而这些高端涉海要素,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青岛蓝谷。
近年来,青岛蓝谷海洋科技领域喜讯频传。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启动了“透明海洋”“海洋高端装备技术”“深蓝渔业”“蓝色药库”“健康海洋”等技术创新工程专项,在一批世界海洋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上取得突破。可燃冰大洋钻探船建设项目获批立项,将成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查开发与大洋科学研究的“航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试验水池进行了大修后的首次测试下潜。几个月后,蛟龙、潜龙、海龙“三龙”将搭乘新母船“深海一号”实现同船作业,谱写“蛟龙探海”新传奇;北京邮电大学签约落户,围绕建设“透明海洋”工程等任务,共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信息网络联合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青岛海洋研究院。
这些只是青岛蓝谷实施海洋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为代表的20余个“国字号”科研平台,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为代表的20余所高等院校,以及300余个科技型企业,初步形成了从海洋研发到成果孵化,再到技术交易的海洋科技创新生态圈。
与此同时,青岛蓝谷还承担起了海洋科普的社会责任,积极打造海洋科教名城。利用海洋科研资源集聚优势,青岛蓝谷结合中小学生研学教育需求,鼓励涉海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探索科普研学海洋教育新机制,营造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的良好氛围,普及全民海洋意识。
目前,青岛蓝谷拥有2家“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2家“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普场馆10余家,开展或参与研学活动的单位13家,月均接待研学团队人数6千人以上。
构建“四链”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青岛蓝谷重点攻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设备检验检测、海洋生物医药、智慧航运等领域,主动设计产业链,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取得了许多原创性成果。
2019年6月4日,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主持编制的国家标准《海洋工程装备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要求》发布,填补了国内以海洋工程装备腐蚀控制工程生命周期为对象的综合性应用指导标准的空白。
“没有检验检测,产业化就是一句空话。由于我国海洋装备检验检测标准、方法、技术起步较晚,成为制约海洋产业升级的‘卡脖子’环节。”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宇表示,该集团目前拥有国家海洋设备质量检验中心、海洋水下设备试验与检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海洋设备重大产品研发和试验检测平台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建有水下设备、电磁兼容、海洋电缆、新能源电力电子等7个国内领先水平实验室,可提供5700多项检测服务,检测技术、方法和装备,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与此同时,青岛蓝谷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统一起来,在陆海统筹、军民融合、海洋科研、海洋产业等方面建设一批标志性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朋友圈”不断扩大
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国际渔业博览会、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国际海洋创新创业大赛、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近年来,一场又一场海洋领域的高级别展会,让青岛海洋科技实力声名远播。如此密集的盛会,与青岛蓝谷不断扩大的“朋友圈”密不可分。
在青岛蓝谷面向全球引进海洋高层次人才的背景下,我国著名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参股创办的新能源公司,在青岛蓝谷实现科研成果转化。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创始人于敬东被评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青岛国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浩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去年以来,青岛新引进各类人才800余人,其中博士学历及以上人才占新引进人才的1/3;新引进或培育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0余人,其中院士8人(含外籍院士3人),到目前为止,累计达到70余人(含外籍院士15人),山东省泰山系列人才7人,累计达40余人,涉海高等人才队伍规模呈现上升趋势。
近日,一家山东省外院士团队与青岛蓝谷签订合作计划。据该团队负责人介绍,他们在海洋传感器领域科研成果很多,但市场化经验不足,青岛市海洋传感器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指导商业计划书、专业市场团队等一站式专业化招商服务,给他们吃了“定心丸”。
今年3月,青岛蓝谷举行2019年首批社会化专业招商公司聘任仪式,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海洋传感器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6家专业招商公司获聘上岗。这些专业招商公司是青岛蓝谷瞄准海洋大数据及信息化等“五大特色产业”和风险投资产业主攻目标进行精心筛选的优秀团队,都是具有一流专业人才、丰富企业信息资源的专业型研发创新机构或高科技企业。
截至目前,青岛蓝谷首批16家社会化专业招商公司累计对接海洋大数据、海工装备、水下机器人、远洋渔业等涉海领域重点项目60余个,掀起新一轮专业化招商、精准招商的工作热潮。可以预见,青岛蓝谷将释放出海洋科技创新的强大动能,将为青岛构筑国际海洋创新高地贡献更多力量。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content/201908/22/c1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