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礼,英雄的要塞(节选)陆汉洲/文

来源:长岛手机台   发布时间:2019-08-05 11:06:19 
敬礼,英雄的要塞!

          ——原内长山要塞区采访散记         

陆汉洲/文

序:历史,无情亦有情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可抗拒的前进中,无情地改变着什么,又悄悄地留下了什么。

历史,无情亦有情。被历史悄然留下的东西,便是历史有情的回声。

我们英雄的要塞,正是以曾经的一段光辉历史,为要塞区创建以来的数十万老兵及其后人,留下了一抹永远也挥之不去的光荣岁月记忆。

2017年6月12日至18日,我们前往济南、淄博、烟台、蓬莱、长岛等地,采访曾经为原内长山要塞区建设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老首长、老前辈、老英模,聆听他们在要塞区曾经的激情岁月里,书写着他们光荣与梦想的精彩故事和心灵感悟。

 

一、老将军的国防和军事战略新思考

首先接受采访的王云芳,系原内长山要塞区参谋长,1988年获授少将军衔,离休前任济南陆军学院副院长。

1932年11月出生的王云芳,身材魁梧,思路清晰,声音宏亮。79岁的夫人尤桂英,精瘦干练,反应敏捷。他们都是江苏涟水县陈师镇人,1958年于龙口教导营结婚,育有二子一女。明年是他们结婚60周年“金刚钻婚”的婚庆年份。

王云芳戎马一生。1946年10月参军时,他还不满14岁。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参加过著名的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

当他穿越了三年战火的硝烟,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还不满17岁,恍若新中国英雄的人民军队一叶绽放的新绿。

也许,王云芳就是一位可造之将才。他于18岁那年编入海军,先后被选送海军海岸炮校、大连海院、海军文化学校、解放军长春师范学校等军队院校深造,学习文化和专业军事理论。建国之初,以整整7年军事院校学习生涯打下的基础,使他逐步成长为既有作战经验,又有专业军事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我军中高级军事人才。

1957年进岛后,他从作训处参谋做起,先后任作训处处长,第六守备师师长、要塞区参谋长,除了作为中国军事专家赴坦桑尼亚和上国防大学学习外,没有离开过要塞,对要塞区的那段历史烂熟于心。

他的发言提纲,一笔一画、密密麻麻写满了两张A4纸,做事的用心劲儿不减当年。他从要塞区的历史沿革、战略地位、“老海岛”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战备工作、部队生活保障、同守共建中的军政军民关系等方面,向我们清晰地立体地描绘了一幅他所亲历的28年间要塞区建设与发展的壮丽画卷。

“我们的要塞,是一个英雄的要塞。”他指着摆放在茶几上的《内长山要塞区大事记(1949.8-1993.12)》和《长山战役》两本书说,“这就是咱们要塞的历史。”

讲到激动处,王云芳有力地打起了手势:“这一回撤并降改中,要塞区不像上一次由军缩编为师,而是连番号也没了。但列岛的战略地位依然是保卫首都的海上东大门。过去我们落后,没有强大的海军、空军,更无先进的导弹,只能依靠陆军以重兵固守海岛。现在不同了,我们不仅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而且有强大的战略部队火箭军,我们可以将海岛和近海防御的战线,向外推至远海和境外。这就是说,我们要塞这次撤并降改为某海防旅的一部分,是历史的必然。”

“现在咱们老要塞的防区不是小了,而是向前延伸了;防御能力不是弱化了,而是更强大了。咱们英雄的要塞,是一艘永远击不垮、打不烂的航空母舰!”

将军对要塞战略地位的新思考,无疑是对党中央、中央军委国防和军事战略全新布局的一种权威解读。

将军对要塞的感情,无疑比我们更深,不舍之情比我们更甚。然而,将军的“权威解读”已跳出“小我”的圈子,具有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他对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部署的支持和拥护,不仅仅是一种机械的表态,而是出于一种具有基本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

将军庭院里绽放着的一片新绿,映入了我的眼帘。趁茂杰和将军聊他们在作训处共事时的陈年旧事,我便由将军夫人陪同步入庭院。但见这巴掌大的庭院里,竟别有一番天地——黄瓜、茄子、韭菜、芸豆、辣椒,应有尽有,黄色的黄瓜花,紫色的茄子花,白亮的辣椒花竞相开放。刚才我们品尝的黄瓜,正是夫人今晨在这黄瓜架上摘的。

联想到将军于读书看报中推出的国防军事战略研究新成果,我不禁油然生起无限的感慨:将军的书房,不就是将军离休生活中勤奋耕耘的一片沃土、竞相绽放的一片新绿吗!

 

二、英雄的要塞从艰难岁月走来

从1949年8月12日长岛解放,到2017年4月此轮军队撤并降改,原内长山要塞区近70年的历史,就是由几十万守岛建岛官兵谱写的一部跌宕起伏的英雄史诗。

我们采访的老首长、老前辈中,有1953年2月进岛的原要塞区司令员王化金、原大钦守备区通信科科长史杰,1955年10月进岛的原北长山守备营营长李永锦,1957年进岛的王云芳少将,60年代入伍的山东省军区原政委、原内长山守备师第一任政委赵承凤少将,山东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原内长山守备师第一任师长秦江昌少将,山东省军区原参谋长、原内长山要塞区(师)司令员金培昌少将和七十年代入伍的山东省军区原副政委、原内长山要塞区(师)政委孙显宁少将。他们都是要塞区历史的见证人。

1949年8月12日长岛解放后,我华东警备区5旅13团、5旅炮团野炮营、胶东北海军区长岛大队首先进岛,合编为长岛海防团。次年9月,海军长山列岛巡防区在南长山成立,两个月后,长山列岛海岸炮兵团成立。1951年3月,巡防区和炮兵团合并,仍名海军长山列岛巡防区。同年8月,巡防区与海防团合编为山东海军长山列岛水警区,后又名海军长山列岛水警区,归海军青岛基地建制。1954年11月,陆军第26军78师进岛,与水警区合编组成海军长山要塞区,直属海军总部领导。1960年5月4日,海军长山要塞区改为陆军内长山要塞区(军),归济南军区建制。1985年11月,内长山要塞区缩编为内长山守备师,归山东省军区建制。1993年2月,内长山守备师恢复内长山要塞区番号,仍师建制。2017年4月,内长山要塞区番号撤销,与胶东某部合编为烟台海防旅,归北部战区陆军建制。

要塞区近70年间的发展变化,恍若一部耗时近70载的电影,在我们面前一个个镜头飞快地走过。

时任26军78师234团三营副营长的王化金,1953年春节前,率1000余官兵进驻南长山岛。那年,他才27岁。

“1954年11月,78师全部进岛,要塞的架子为8个团。北隍城、南隍城、大钦岛、砣矶岛依次为一、二、三、四团;北长山、南长山、大黑山、蓬莱依次为五、六、七、八团。”王化金、史杰对此都记忆犹新。

此时,王化金已调任北长山五团守备营营长。

“北隍城一团团长王希圣,南隍城二团团长张希春……”王化金对此印象深刻。

“部队刚进岛时啥也没有。”王化金说,“蓬莱和各岛都没有码头,从蓬莱乘船,只能乘着小舢板摆渡至停在外海的大船上;没有营房,我们就住渔民家和帐篷;没有电,就点油灯;没有淡水,水井有限,我们不与群众争水喝,边喝苦咸水,边找水源边打井。没菜吃,口粮也紧。1955年授衔后,规定战士每天半斤,尉官1斤,校官32斤/月。干部战士饿着肚子,还要搞军事训练和基本建设。进岛后,部队首先是准备打仗,基本建设先阵地,后营房;先搞前沿工事,再搞能打能藏的纵深坑道。建码头是1959年的事,蓬莱码头是由八团承建的,各岛码头同时开建。”

“部队从1954年进岛后开始投入大量兵力打坑道,一直打到1975年。”李永锦说。从78师234团防化连战士到防化连连长,再到北长山守备区作训科参谋、守备营营长,从泰州高港入伍的李永锦,前后打了近20年坑道。4年参谋任上,也经常钻坑道工作面。

“出现过塌方等险情吗?”我问。

“哪一条坑道施工没出现过险情!好在我经历的坑道施工没死过人,但得了矽肺病的却有七八十人。有些老兵后来为此死了,还不知道是得了什么病死的。他们大部分是1955年至1958年入伍的平度、文登、荣成、蓬莱、黄县、牟平籍战士。后来施工条件改善了,患矽肺病的情况就少了。”

我所掌握的有关资料显示,1953年至1986年,要塞区在国防施工中共伤亡1870人,其中牺牲48人。加上矽肺病死的,远不至这些人。他们为守岛建岛洒下了最后一滴血。

令李永锦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是,1966年10月1日,他作为四好连队的代表,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先后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那天,面对墙着挂着的两幅照片,李永锦洋溢着一脸的幸福感。

守岛建岛任务艰巨而光荣,与要塞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密切相关。长岛列岛,古往今来皆要塞。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列强曾9次从这片水域入侵我国。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在这里写下了沉重的一笔。

孙显宁将军向我们讲述了建国初期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最不放心的是蓬莱方向”。为此,毛主席专门作出批示:“蓬莱(1956年5月长岛设县前归属蓬莱)方向的防务要加强”。

蓬莱方向,就是咱们要塞区方向。从“不放心”到“防务要加强”——足见,咱们要塞区所处的战略位置,在毛主席心中有多么重要。

1961年8月入伍的赵承凤将军对此体会颇深,他说:“我们入伍后上的第一堂课就是长山列岛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指导员把我们带到阵地上,遥望大海,近看地图,使我们懂得了长山列岛是扼守‘京津的门户’,是‘渤海的咽喉’、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铁门闩’、全军海防要塞之一。岛上的每一座营帐和每一个哨位,都关系着祖国的安危。有了这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吃点苦、受点累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老一代守岛官兵‘以岛为家,以苦为荣,苦中求乐’的精神,无时不在激励和打动着我们。”他接着讲述了解放长岛后就留在岛上的原大钦守备区政治部副主任邢桂增的一个故事:

“刚上岛时,邢桂增是连队指导员,部队第一次发蚊帐,他和连长坐在同一个蚊帐里,看着在蚊帐外嗡嗡叫的蚊子,别提有多高兴了。那一夜,他和连长彻夜长谈,谈过去,谈现在,谈将来,感到无比幸福和快乐。”

老一代守岛建岛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的“老海岛”精神——要塞区“军魂”最完美的注解。

“那时,装备也十分落后,要塞区最大口径火炮——北隍城152岸炮是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的前苏联装备。船运大队的运输艇,开始只有50吨、75吨,82吨级大头船还是后来服役的。”王云芳说。

通信装备落后程度令人咋舌——1953年,要塞区当时只有北隍城、砣矶、大竹山和蓬莱山后初家4个观通站。时任大竹山观通站(之前称防空站、观通哨)站长的史杰说:“当时通信工具就是一个50倍望远镜,一个15V电台,通信电缆还是30年代日本人铺设的。1959年要塞区成立水线连后,才开始铺设新的电缆。50年前,我们的梦想是能实现雷电、山谷之间的正常通信。如今,激光通信和手机、微信技术,终于使我们当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不愧是老通信兵,1927年4月出生、1945年3月入伍,1982年离休的史杰,竟然也能用时尚的微信进行交流。

海岛艰苦莫过于交通。要塞区设防15个岛,5个是无居民岛。驻岛部队给养全靠大陆供应。

“活猪运到最远的北隍城岛,常常就成了死猪。”王化金司令员说,“遇上风季,十天半月不通船是常事。报刊书信送不上,日报成周报旬报半月报是小事,部队给养送不上,直接影响部队生活。没菜吃他们就吃咸菜、煮黄豆、喝酱油汤。无居民岛部队有时淡水断了,战备水又不能动,生活更加困难。在这个季节,部队家属进岛探亲,一个礼拜的假期,没等进岛,假期就到了。这样的事太多了。”说到动情处,司令员的眼角湿润了。

赵承凤将军在海岛近30年,他说最恼头的是怕晕船。听说嘴里嚼块糖能缓解晕船。由于经常乘船来往于各岛,久而久之,糖吃多了,年纪不大,牙却多松动了。

这些都曾是要塞真实的故事,没有丝毫夸大的成分。

三年前,我和内长山守备师原副政委盛范修大校编辑的《我们的长岛岁月》一书中,有原守备30团参谋长王照明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1974年冬,驻车由岛守备八连小岛断航长达42天,淡水告急,每人每天定量供应3杯水,1杯刷牙,2杯洗脸,洗脸水留至晚上洗脚。炊事班为节约淡水,就用海水蒸馒头。海水蒸的馒头又硬又涩,无法下咽。连长下令:为了保持体力,再难吃也要吃。他们坚持到补给船进岛,硬是没动一滴战备淡水。

时任驻车由岛守备八连指导员江立赞讲述的故事更动人:1979年,他原计划“五一”回青岛老家举行婚礼,然而,“五一”那天,一封“部队有紧急任务,婚礼推迟举行”的加急电报,使这场只等新郎回来的婚礼,成了一场“没有新郎的婚礼”。寒假爱人进岛,连队将为他补办婚礼。然而,从爱人到达蓬莱那天起,一连刮了13天大风。第14天,风力渐弱,要塞区值班首长王法山副司令员亲自向船运大队下达命令,动用抗风浪能力最强的2148登陆艇,欲将滞留在蓬莱的官兵家属和部队给养送上岛去。然而,当登陆艇在距车由岛码头还有不到100米,江立赞都能看到甲板上心爱的妻子,妻子也能看到码头上心爱的丈夫时,由于风浪太大,登陆艇经多次努力均无法靠上码头,最终只能返航。这一个动人的故事,后来被编成文艺节目上了央视春晚。

承载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光荣与梦想的一代代守岛建岛人,正是这样从艰难岁月一步步走到今天。

我们的要塞,无愧于英雄的要塞!

 

三、一代代守岛建岛人的青春之歌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茬茬,一代代。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他们在要塞在海岛,短者几年,长者十几年几十年。当年,他们个个年轻英俊,而当离开海岛离开要塞时,曾经乌黑的两鬓,都染上了岁月的风霜。要塞区官兵近70年的守岛建岛史,就是一代代守岛建岛人唱响的一曲奉献第二故乡的青春壮歌。

在原内长山要塞区区史馆和新编某海防旅北长山炮兵一连,我们见到了海防旅管理科2002年入伍的副营职管理员封金亮上尉,通信连2006年入伍的启东籍副连职排长吴帅燕中尉,炮兵一连2009年入伍的连长刘然上尉和2007年入伍的指导员韩振上尉——一溜年轻人。

第一代进岛的老首长、老前辈,当年进岛时的年龄,和我们面前这些年轻人年龄相仿,甚至更年轻。他们,有的从进岛第一天起,就把一生交给了海岛;有的奉献了青春献子孙,一家两代三代甚至四代,扎根海岛、奉献海岛,以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形式,唱响了海岛“青春接力之歌”。

赵承凤政委多次提及的邢桂增,就是其中的代表。

邢桂增于解放长岛后就留在岛上了,那年他27岁,任华东警备区5旅13团连指导员,之后又担任过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在岛上一直干到1986年离休。他是山东海阳县人,1945年入伍时,才23岁。他从27岁进岛直至1999年12月逝世,在海岛整整50年,对第二故乡的感情胜于生养他的第一故乡。他的骨灰就安放在长岛公墓,长眠于为之奋斗了一生的海岛。生前,他把守岛建岛的接力棒交给了儿子、女儿、外孙女,继续他所从事的守岛建岛事业。

邢树恩,邢副主任的大儿子,是我于北隍城岛服役时的战友。1973年12月23日,时任守备25团七连副连长的邢树恩,在执行施工任务中,面对哑炮,他奋不顾身排险情,光荣负伤,团党委为他荣记了三等功。1978年转业至长岛县民政局直至退休。2017年6月16日,我们在采访中获悉,如今,邢树恩外孙女的儿子也在岛上当兵,现任指挥排长。这便是接过邢桂增接力棒的第四代守岛建岛传人了。

王化金司令员《两代守岛建岛人》的故事,我早在30多年前就听说了。今天,当我与王化金司令员和他的大儿子王明海零距离接触,亲耳聆听他们父子两代守岛建岛的动人故事,所给我的是一次次的赞叹和感动。

王化金司令员自1953年进岛直至1989年离休离开海岛,在海岛36年;他1953年7月出生的儿子王明海,从几个月大进岛至2014年办理退休,一生都在海岛;而王司令员出生在海岛今年35岁的孙子王春涵,也在原要塞区医院已工作十多年了。

王化金司令员是1941年入伍的老八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其间包括异常残酷的孟良崮战役、上甘岭战役,经受过无数次战火烽烟的洗礼和考验,他始终不忘初心,对党忠诚,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

1969年,正在砣矶岛读高一的王明海,看到有同学当了兵,就让时任守备某团团长的父亲王化金打打招呼,也去当兵。王化金说,你小小年纪就懂得动这些歪脑筋了!这年4月,王明海听说要塞区船运大队船修连内招初高中文化学徒工,趁父亲赴京接受毛主席接见之机,便和几个同学上了船修连。王化金从北京回来后只说了句:“自己找工作好啊。”1970年12月,王明海和那批学徒工在船修连征兵时,一起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终于圆了他的参军梦。这时,王化金已是某守备区(师)副司令员了。同王明海一起入伍的新兵,都是军队干部子女,当他看到战友们的父亲利用到要塞区开会、出差之机,到船修连看望他们,并和连队干部亲密接触时,也曾盼望父亲能来看看自己。可是,当兵五年多,王化金就没到过连队看过一次。他后来当了要塞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与船修连近在咫尺,也从未专门来连队看过王明海。前几天,我在济南干休所采访他谈及此事,他笑道:“我把儿子交给这个连队了,有什么不放心的!”

在王明海的潜意识里,父亲对他的前途似乎不大关心。1975年冬,他跟父亲打电话说起今年可能退伍的事,王化金只说了句:“退伍好啊,有几个能在部队干一辈子的,到了地方好好干。”当连队忽然发现,这批服役五六年、并有学徒经历的老兵一旦都走了,或将出现技术骨干断层,王明海这批技术骨干又意外地被留下了。王明海在入伍第八个年头终于提干了,任船运大队2107号艇机电长。

在王明海的直觉里,父亲在他这位儿子和部队之间,更看重后者。1979年12月29日0:48的那次夜航,2107艇在大钦岛触礁遇险,艇撞出30多个洞,最大直径1.3米,艇渐渐下沉。关键时刻,王明海扯起缆绳,让8名战友一个个顺着缆绳滑落到海滩安全脱险,最后一个离艇的他便将缆绳绕在身上跳入大海,后被海浪冲上海滩获救。有传说王明海已失踪、牺牲了。消息传到时任要塞区副司令员、正在作战室值班的王化金那里,他首先询问的不是“王明海怎么样”而是“艇上的同志们怎么样?”显然,王化金心里首先装着的是2107艇全体指战员,而自己的儿子只是2107艇一员。当根据王明海处置险情的突出表现要给予表彰时,王化金却一笑置之:“这是明海应该做的。”其实,后来在表彰大会上,王明海也这么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依赖父辈的绿荫庇护,铸就了王明海自立自强的性格。

王明海对海岛怀有深深的感情,作为王化金司令员唯一的儿子,他曾在一对矛盾中徘徊。王化金司令离休前,入伍17个年头刚晋升至正连职的王明海,曾流露出随父去济南承担为子之责的想法。王化金司令员却对他说:“济南有船修吗?如果当领导的都把自己的孩子往城里调,怎么去教育干部战士扎根海岛?我有你两个妹妹照顾呢。”王化金一句话,就将明海欲离开海岛念想的火苗给浇灭了。

王明海知道,父亲是爱自己的。只是,他将这一种特别的父爱始终埋在心底。1989年春,王化金正式进济南干休所之前,真诚地征求儿子意见:“你若同意就一起去济南,你毕竟已在海岛奋斗20多年了。”而这时,王明海正全身心地投入“船用柴油机维修工艺流程、设备、工具配套”课题攻关和制作任务,且思路成熟、顺风顺水。为此他放弃了也许是最后一次离开海岛的机会,这一干又是25年。

我钦佩王明海的执着和顽强,当初只有高一文化的他,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已成为济南军区专业拔尖人才,教授级高工,军队技术4级军官,船艇修理专家。退休前夕,他和两名研究生徒弟编纂的5本船艇修理工教材,由黄河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钳工、坞台工、船机修理3本教材由他一人以3年时间独立完成(另2本为车工和焊工)。3年前他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后,又不计报酬带研究生徒弟。船修所领导觉得亏欠于他,他却说:“我无怨无悔,我拥有的一切都是部队培养的结果。”

今年92岁的王化金司令似乎从没考虑过利用自己的权力或影响为子孙留一条后路。他也从没考虑过自己的后路。在孟良崮战役围歼国民党军王牌师师长张灵甫时,在上甘岭战役向联合国军发起冲锋时,他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后路。甚至在和平年代组织部队演习时,也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后路。

一次陆海空三军封锁砣矶水道军事演习,王化金时任要塞区副司令员,演习导演部由他负责。

这是令他最难忘的一次军事活动。他在采访中对我们说:

“那次演习,军区和军委总部的首长都来了。演习正在进行,空军参演的飞机已从胶东某机场起飞。忽然接报,一艘渔船进入了演习区域海域。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是否请示首长暂停演习?首长们都在演习观摩现场,当面请示很方便。但请示首长的结果,肯定是停止演习——首长不可能同意演习继续进行。如果请示首长,也就是我将责任推给了首长。而这一场准备了半年多的演习,也就付之东流。而且,这时参与演习的飞机将马上飞临演习海域上空。演习必须按计划进行。我随即下达‘避开群众渔船,演习按计划进行’的指令。随着我的指令,各岛炮兵和空军密切配合,对海上目标进行了精准打击,没有伤及渔船,使演习获得了圆满成功。曾经为我捏着一把汗的演习指挥所参谋人员,这时才定下了心来。”

如果这次演习伤及了渔船,王化金将要承担多大的责任?等待他的是继续升迁,还是撤职查办、军事法庭审判?他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些。

他们也曾年轻过。他们却从来也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得失,个人的私利。他们的英雄气概,成为英雄的要塞及其后人永远学习的榜样。

 

四、要塞是座军中大学

丘吉尔曾经说过: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海岛环境艰苦,要塞区的一代代守岛建岛人,把艰苦的环境当作一笔财富,去享受艰苦,锤炼品质。

长岛总面积870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只有56平方公里,却出了许多名人、名家、名将。先后涌现出一级战斗英雄张希春、一等功臣宗树坤、“神枪姑娘”刘延凤等一批名人;涌现出著名军旅作家王海鸰、黄国荣、刘静等一批名家;涌现出60多位共和国将军,其中1位上将、6位中将。

2011年8月28日,张文台上将在要塞区为我所著《长岛岁月》举行的赠书仪式上讲话指出:“长岛能涌现出这么多名人、名家、名将,正是由于长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环境寂寞。小岛的空间越是狭小,越能激发人自立、自强的精神;小岛的条件越是艰苦,越能锤炼人的意志;小岛的环境越是寂寞,越能腾起理想的翅膀。”

2015年6月11日,赵承凤将军在要塞区“‘老海岛’大讲堂”首场报告会上,作了题为《“老海岛”精神代代相传》的精彩演讲。在2017年6月13日下午的采访中,将军满怀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其中的第四部分——《谈谈我这个长岛老兵的收获与感悟》,使我们深受教育和启发。

将军说,我当兵47年,仅在长岛就是29年。应当说,是要塞区这支部队和长岛这片热土培养了我,锻炼了我,造就了我。要塞区不仅是我的第二故乡,更是我的军中大学。在这所大学里,我实现了六个学会:

——学会了吃苦受累。将军说,我当兵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饱不饱就是一个馒头或一个饼子,菜也没油水。我是电话兵,经常进行1500米收放线,每天背着三拐子线、一部0743胶木盒电话单机和一支冲锋枪,负荷70多斤,有时还要戴防毒面具、穿防毒衣训练;苦吗,是苦。可是,“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掉队”成了我们的口头禅。

——学会了吃苦奉献。将军说,吃苦奉献是老海岛本色,海岛就是奉献的岗位。我们在吃亏奉献中也有收获。当年,我和1000余新兵同乘一列火车入伍,到1985年大整编时,就剩下了我和时任守备师政治部主任盛范修。而到最后,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唯我自己。

——学会了团结容人。将军说,老海岛都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心里能容人,肚里能容事,耳里能容言。老干部处李耐和处长教给我两句话:一是把别人的缺点当优点来吸取;二是把别人的优点当财富来继承。张文台上将曾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搞好团结,一要讲感情,二要讲原则。不讲感情没有凝聚力,不讲原则没有战斗力。”我当团政委与三任团长共事,当师政委与两任师长搭班,当军政委和省军区政委先后与两任军长、两任司令员相处十年之久,尽管性格各异,脾气不同,但我们之间始终没有不和谐之声。

——学会了任劳任怨。将军说,任劳任怨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不易。任劳,就是做事不辞劳苦,任怨,就是不怕别人埋怨。要做到任劳任怨,必须具备四种精神,即:吃苦精神、吃亏精神、屈己精神、宽容精神。

——学会了读书学习。将军说,我在要塞区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读书学习。养成了读书看报和随手摘记的习惯,并使我尝到了甜头——1988年,我在国防大学学习时,撰写《党委领导艺术浅谈》一书,80个题目,每题8个字,如“抓铁留痕,踩石踏印——谈谈抓落实的作风”,就是在一周内翻阅这些平时称之为“零玉碎金”的小本子想出来的。

——学会了自我修养。将军说,我曾在船运大队一次干部大会上讲过,要学习大海的五种品格:一是海纳百川的胸怀;二是自我净化的功能;三是无私奉献的品格;四是排浪进击的精神;五是坚如礁石、屹立不动的特质。长山列岛有两座著名的岩礁。一曰宝塔礁,位于小黑山东北方,高21米,直径约5米,上尖下粗,巍巍独立于碧水之中;一曰弥陀礁,位于南隍城东,壁立水中,水深流急,舟不能近,此礁高75米,挺拔陡峭。我们的许多老海岛,不就是经过要塞区这座军中大学的锤炼,成为扎根并巍然挺拔于渤海前哨万顷碧波之中的英雄礁岩吗!

英雄的要塞,名副其实的军中大学。1978年入伍的要塞区江苏南通籍老兵朱剑锋,入伍后,守的是列岛最前沿的北隍城岛,喝的是苦咸水,吃的是窝窝头。在零下十几度的冬季,冒着凛冽的寒风进行艰苦的训练。“三八线”以北的那个冷,是浸骨的冷。他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了不屈不挠的意志,为后来成就一番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新兵中第一个入党,并被推荐经过考试进入军校。退伍回乡后,他进了乡镇司法所。他不满足现状,攻读法律专业,通过全国司法考试,取得律师资格证书,调任通州市律师事务所专事律师工作,不久被上海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挖走”。在上海滩,面对不断冒出来的商机,朱剑锋毅然决定辞职下海,选择自主创业之路。他将要塞区部队的优良传统引入到企业管理之中,建立了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很快在上海滩打出了品牌,在承建外高桥第三、四期港口建设项目中,积极参与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活动,荣获“上海市建设功臣”称号。为做大做强企业奠定了基础。

从要塞区走出来的朱剑锋,始终不忘军人本色,心系国防事业,近年先后成立上海音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安军(上海)实业有限公司,从事实业开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为军队自主择业干部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提供发展平台作出了贡献,2016年4月,当选中国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为曾担任过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的原总参谋长助理杨志琦中将。朱剑锋觉得和将军们共事,为退役军人服务,是一个老兵的荣耀和责任。这些年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没有那几年在北隍城岛当兵的磨砺,就没有我朱剑锋的今天”。

英雄的要塞,不是军中大学,胜似军中大学。我们的《校训》就是为人民服务和“三八”作风;我们的《校歌》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向前、向前、向前……

 

五、英雄的要塞英模多

要塞区部队是一支在战争烽火中经受过血与火、生与死

考验的英雄部队。在和平建设时期的守岛建岛艰苦环境中,要塞区部队和长岛人民,在同守共建海上长城中,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要塞的英雄壮歌。

采访中,我们聆听了一等功臣宗树坤烈士、“神枪姑娘”刘延凤、全国拥军模范县——长岛县原常务副县长冷述根,全国拥军模范村暨全国拥军模范——长岛县乐园村原党支部书记蔡大禹的动人事迹和精彩故事。

宗树坤,原大钦守备区直属防化连二排排长,1968年9月19日,他组织手榴弹实弹投掷,当轮到新战士赵泽民投第二颗手榴弹时,手榴弹意外地摔到右后方离其仅7米远的一块巨石后面,在离弹着点11米处,有14名等着投弹的战士。手榴弹这时正嗤嗤地冒着白烟,直接威胁着15名战友的生命。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宗树坤一个箭步冲上去,抓起手榴弹就往外扔,手榴弹刚出手就爆炸了。宗树坤年仅24岁的生命,就定格在那一天那一刻。

1961年春天,宗树坤入伍时刚读完初中,还不满17岁。他立志做个象雷锋那样的人。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我要象蜡烛那样燃尽自己,照亮别人。”1965年,在全军开展的向王杰同志学习活动中,宗树坤说:“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我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最终,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生前的誓言。

在英雄的家乡——淄博市淄川区查王村,我们前往宗树坤烈士陵园进行瞻仰,向英雄墓敬献了鲜花。缅怀英雄事迹,我们无不为之崇敬与动容。宗树坤牺牲后,骨灰暂存蓬莱殡仪馆,1985年移至淄川烈士陵园。2014年,查王村党委和村委会出资40万元,修建了占地1365平方米的宗树坤烈士陵园,并请英雄生前所在部队首长为英雄题词:

“渤海铸英雄 浩气传千古”——总后勤部原政委、原守备七师政委张文台上将;   

“忠心耿耿为革命 奋不顾身救战友”——济南军区原副司令员、原要塞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沈兆吉中将;

“英名永存”——武警部队原副政委、原要塞区秘书处处长张钰钟中将;

“宗树坤烈士永垂不朽”——国防大学原副校长、原要塞区司令部参谋张兴业中将;

“继承烈士遗志 建设美好家园”——山东省军区原政委、原内长山守备师政委赵承凤少将;

“浩气传千古 英名留人间”——原要塞区司令员王化金;

“舍己救人 无私无畏”——原要塞区政委孟兆瑞;

……

在“将军题词墙”前,我们深深感到,宗树坤“舍已救人”的英雄精神,是英雄要塞“军魂”的生动体现。

查王村党委书记、山东山川集团董事长车献梁对我们说:“树坤精神一直激励着查王村在集体化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如今,村办的山东山川集团年经济总量达20亿元以上,村里每年为村民支付新农合等福利费用达1000多万元。”车献梁书记表示:“我们是英雄的故乡,决不辜负英雄遗愿,把查王村建设好!”

在英雄的故乡,我们见到了英雄的弟弟宗树刚。1969年1月,宗树刚经批准在树坤生前任排长的防化连二排当兵。那年才16岁的树刚,立志做个象哥哥那样的人。一次,在部队紧急集合拉练途中,右脚不慎在坑道施工路面踩着了模板钉子,疼痛难忍,他坚持一只脚跳着跑到集合地点。入伍6年他先后入了党、当了班长,退伍回乡后进了铁矿,并被推荐上了大学,之后进了公司机关。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树刚始终以哥哥为榜样,以一颗仁爱之心,助人为乐。一次,村里一少女遭遇车祸,正路过的树刚发现后,立即拦车将她送到矿务局医院救治,直至其家人赶到才离开。

“神枪姑娘”刘延凤,早已闻名遐迩。在烟台市委大院,我们见到了已80高龄的刘延凤。想不到,她还是北隍城山前村人。“我当兵就在山前啊!”我们的采访便多了些话题。有报道曾说刘延凤是南隍城岛民兵连副指导员,原来,那一阵她在南隍城养殖场工作。

采访刘延凤,我们就听她讲述她的精彩故事。

1958年10月下旬,济南军区在南长山岛召开民兵工作现场会。那天,海上刮着的6级北风,为当天对200米外5个由红、蓝、绿、黄、白色气球组成的浮动靶标进行射击增加了难度。“射击开始!”随着指挥员手中的红旗落下,由人工线拉操作的靶标开始移动。“砰”“砰、砰……”刘延凤不到两分钟,海上5个移动靶标全部命中。“好!”在现场观摩的中央军委总部机关和军区首长不禁鼓起掌来。

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杨国夫中将对着话筒大声喊道:“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神枪姑娘!”

次日,杨国夫中将在总结大会上宣布:“经报请军区党委批准,决定授予长岛女基干民兵排排长刘延凤同志‘神枪姑娘’称号!”没过几天,《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神枪姑娘刘延凤》的长篇通讯。那一年,刘延凤刚满20岁。

“神枪姑娘”真是有点儿“神”呢——

1957年初冬,刘延凤参加山前村女基干民兵班后的第一次实弹射击,3发子弹在靶心密集穿靶而过。   

1959年,刘延凤参加济南军区部队(民兵)比武,首先10发子弹命中99环;接着100米胸环靶2分钟50发子弹速射全部命中目标;冲锋枪对空中和水上运动目标射击又是10发10中和5发5 中。这次比武她以大满贯一举夺魁。

……

1960年4月,中央军委在京召开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刘延凤在会上三次见到毛主席。次年2月,中央军委办公厅呈毛主席的《全国民兵1960年度工作总结报告》上,有全国民兵先进事迹,山东长岛“神枪姑娘”刘延凤的事迹和附件中刘延凤在海岛持枪巡逻的照片,映入主席的眼帘。毛主席阅完报告,掩卷沉思,诗兴涌动,欣然泼墨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这首七绝,经作曲家刘雪庵谱曲后被世代传唱。毛主席为女民兵题照,而刘延凤则是中国女民兵的优秀代表。

这不,毛主席后来当着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的面,夸她“真不愧是个神枪姑娘!”

1964年6月15日,罗总长组织几大军区民兵向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军事表演汇报。首先是济南军区7位民兵表演。下午3时就要向毛主席作汇报表演了,刘延凤特别激动。中午,她反复对手中的枪作了检查。生怕中间出啥差错。第一环节,她50发子弹速射,命中47环。命中率不理想,但弹着点很集中,罗总长向毛主席做着比划,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也凑了过去。毛主席即为刘延凤鼓掌。第二环节,刘延凤、邹秀云、王明福各用10发子弹对150米处5个汽水瓶射击。刘延凤5发5中,邹、王10发子弹打完,仍各剩2个瓶子。这时广播里传来:“在战场上要团结战斗,全歼来犯之敌。”刘延凤领会其意,随即连射4发,将所剩4个目标全部干掉,弹夹里还有一发子弹被退了出来。

刘延凤弹无虚发,毛主席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当着杨得志的面,夸了刘延凤一番。

毛主席的赞誉,是刘延凤最大的光荣,最高的奖赏。

在挂于客厅墙壁上的长幅照片上、在珍藏于书房里的相册里,刘延凤向我们展示了当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叶剑英、贺龙、罗瑞卿等党、国家、军队领导人和她的合影,在驻岛部队官兵指导下参加训练和参加重大射击表演活动时,留下的珍贵历史照片。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她辉煌的人生轨迹。她先后荣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奖章、济南军区五好民兵、山东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刘延凤说:“我曾梦想当兵,八一射击队点名要我,可省里就是不同意。冷桂英、沈秀爱后来就进了八一队。我对此无怨无悔。我是一个渔家姑娘,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28岁当了长岛县副县长,后来又先后任烟台市委常委、市妇联主任、市政协副主席。1964年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访问阿尔巴尼亚等9国,周总理亲自为我们送行。我对毛主席、罗总长和杨得志司令员奖给我的3枝7.62半自动步枪怀有深厚的感情,1998年7月捐给了军博。虽然心存不舍之情,但捐给军博,也算作出了最后一份贡献。”

如今,对于刘延凤来说,曾经的光荣岁月的那些往事,只能留作一份美好的记忆。

海岛民兵,是要塞区海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枪姑娘”刘延凤的光荣,是英雄的要塞的光荣。

英雄的要塞,以“军民联防、同守共建”著称。1960年8月,叶剑英元帅视察要塞区时,为要塞区题词“依靠军民团结,建成海上长城”。1979年8月,时任副总参谋长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在视察长岛后题词:“军民团结,保卫海疆。坚如磐石,固若金汤。”

部队上岛以来,要塞区部队和驻地群众始终保持并肩战斗、同守共建、军民融合的鱼水关系。

“建国之初,岛上供销社没有车,进货后,都是部队派车派人帮着运帮着卸。”王化金司令员回忆说。

“无论三夏割麦子的时候,还是岛上抢险救灾和抗旱,哪一次都少不了要塞区部队全力以赴的支援。”长岛县原常务副县长冷述根在采访中对我们说。

在南长山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满目的青山、宁静的港湾、繁忙的客轮、穿梭的游艇、闹猛的渔家乐、美丽富饶的渔村、新潮时尚的海滨休闲广场……

曾经的荒岛,如今正在打造可以海南媲美的北方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岛。面对几十年来长岛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冷述根感慨万端:

“没有要塞区部队在这儿,长岛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大的发展变化。岛上老百姓对部队都怀有很深的感情,长岛人都将自己视为咱要塞的人。建国以后出生的长岛人,都是在要塞区部队雄壮的军号、军歌和出操时‘一二三四’的队列口号声熏陶中长大的。这一段时间,听不到这些声音了,大伙儿心里就觉得空荡荡的。

“那时候,我们地方上急需什么,要塞区全力支持。1992年9月那次海上遭灾,部队出动了四五条登陆艇,其中一条连续三天三夜帮我们打捞沉船,我当时还是南长山镇党委书记;部队需要地方支持时,我们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份内事来办。那时部队生活也苦,驻南长山所有连队的水、电费,我们乐园村全给包了。”

曾任南长山镇乐园村党支部书记29年之久的蔡大禹,对我们说:“乐园村过去很穷,改革开放让我们富起来了。我就想,富了咱海边的,可不能忘了戍边的。要塞区这些年轻的战士,他们离开亲人大老远的到这艰苦的海岛来,还不是为了咱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我是原29团特务连名誉指导员,我们乐园村因此创造了全国拥军多项第一:为连队盖了全国第一幢拥军楼、送去了全国第一台22吋金星牌彩电、第一台拥军双缸洗衣机、第一台缝纫机,安装了第一部地方电话。我们还为连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将村里27个专业向连队战士开放,有的战士复员回乡就业有困难,我们先后安排了25名复员战士留在乐园村工作。”

我不禁想起张文台上将曾经说过的“双拥发明权”在咱要塞和长岛那句话来。将军指出:内长山要塞区和长岛县双双总结的“双拥共建、双向奉献、富民强兵、同心保国”十六字双拥经验叫响全国,是有“发明权”的。

鉴于此,长岛县和乐园村分别成为全国第一个拥军模范县、全国第一个拥军模范村,蔡大禹成为全国拥军模范,1984年分别受到民政部和总政治部表彰。1988年,蔡大禹进京受到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接见,并应邀参加了央视春晚。

毛主席曾经说过“兵民是胜利之本”“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冷述根他们说的“长岛人都是咱要塞人”,说的就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这个理儿。

长岛具有光荣的双拥传统,砣矶岛后口村是著名的支前模范村。1945年9月,为配合解放东北,中共胶东特委在后口村设兵站,向东北转运了包括罗永桓、肖华、吴克华、杨国夫等在内的6万余将士。时任山东军区十团团长、原要塞区翟毅东司令员率该团班以上战斗骨干经砣矶岛前往东北战场。解放长岛战役中,长岛人民冒着炮火,向许世友将军率领的解放大军传递情报、救护伤员,为长岛解放作出了贡献。长岛的“神枪姑娘”刘延凤,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刘延凤在烟台接受采访时对我说:“没有老一团(25团前身)官兵的精心指导,也就没有我后来优异的训练成绩。”

呵,“神枪姑娘”的成长心得,也离不开毛主席所说的“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条。

英雄的要塞英模多。采访中,原要塞区老首长多次提起曾经涌现出的许多英模单位和个人,如:“海上钢钉”——车由岛八连;一级战斗英雄张希春、雷宝森;二级战斗英雄杨立荣;一等功臣景文潘、赵春华、马玉福等等。

我们还知道,1985年整编后的要塞区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英模单位和个人,如:“渤海前哨好二连”——驻北隍城炮兵二连;“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原海防一团政委梁彦平;“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原海防二团排长张茂春……

 

尾声:要塞的历史颇具炽热的温度

内长山要塞区,英雄辈出。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我们的要塞区,英雄之师的性格始终不变;威武之师的特质始终不变;文明之师的素养始终不变。

完成采访,我漫步于南长山岛的滨海大道、明珠广场。我远眺大海,觉得眼前的大海比过去更宽广深远;我仰望太阳,觉得眼前的阳光比过去更灿烂鲜艳;我遥看烽山,觉得眼前的山影比过去更高奇玄妙。

我们的采访,仿佛是在穿越历史。我们注视着昨天——如眼前飘过的流云一样的历史,进行着带有温度的对话。史诗般的要塞历史,颇具炽热的温度。巧遇一个叫吴帅燕的年轻女兵,我的启东同乡,面对将要离开海岛,移防至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她向我们流露出了真挚的不舍之情。这位荣立过二等功的中尉军官,海岛仿佛是她的初恋。

我以一颗真诚的心,信马由缰地在和要塞的历史对话。我一次次被它那炽热的温度所感染,沉醉其间。

英雄的要塞,亲爱的第二故乡,无论你我相距有多远,不管你如今有没有番号,我永远会朝着你的方向,致以一位要塞老兵最崇高的军礼!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朱剑锋、孙茂杰、盛范修、王明海、宗树刚、邢树恩等战友的帮助,同时参阅了《长山列岛史话》(54928部队政治部宣传处1982年9月编)、《海岛战士的足迹》(内长山守备师政治部1986年12月编),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稿于2017年7月·启东)

 

作者简介

陆汉洲,笔名北沙,1951年11月生于江苏省启东市。1969年冬入伍,在部队从事宣传、组织和纪检工作。转业后历任江苏启安建设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启东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沙地》杂志名誉主编。先后创作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近400万字。著有长篇报告文学《聚焦中国民工》、长篇散文《长岛岁月》、长篇小说《沙暴》、长诗《汶川长歌》,散文集《西部之梦》等文学专著,与盛范修合作主编纪实文集《我们的长岛岁月》。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dcdsjt.qingk.cn/information-info/sdcdsjt/e5d01ccbf7144ca19efaca21a1790d05/buuqqaoaxdcdsqtwwabsubxawbqdfsvr/888b29e73fcb194b43471f3a20ad7d85/5a5a617d2d684216a4e0177472c0e33f?shareSource=qingk&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