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拟修复渔业资源 将沉船36艘建5海底渔场
首个人工鱼礁今年投产
据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人工鱼礁是通过人为向大海投放水泥构件、报废渔船、石块等构造物,营造适宜水生生物繁殖、生长的场所,重造鱼类的产卵场。
2007年,本市在马儿岛海域开建了首个人工鱼礁,该鱼礁由50个小礁群组成,礁体总体积可达20万立方米。投放一年之后监测发现,海藻、贝类大量繁殖,海水水质改善明显,近海洄游性增殖放流苗种得到有效保护,底栖性海珍品普遍长势良好,预计今年将进入收获期。
本市今年将进一步推进人工鱼礁建设,推进大管岛海域、王哥庄海域、斋堂岛海域、高峪海域和崂山海域鱼礁区建设,沉船36艘完成礁体投放12万空方。
投放3亿单位鱼虾蟹苗
增殖放流是本市近年来一直坚持的修复海洋渔业资源的方式,是通过人工投放鱼虾蟹的方式为大海增加渔业资源。根据安排,本市今年将安排专项资金,在胶州湾、古镇口湾、崂山湾等海湾,组织放流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海蜇、梭子蟹、牙鲆等水产品,放流的优势水产苗种预计3亿单位以上。
配合人工增殖放流,一年一度的伏季休渔期今年也将延长半个月,即伏季休渔期从以前的6月16日12:00至9月1日12:00延长至6月1日12:00至9月1日12:00,相比往年大海将获得更多的休养生息时间。
水产良种开建保护区
“我省有很多特有的名贵水产品,但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很多品种已经消失了,从今年开始,将逐步对优质水产品建立资源保护区,留住它们的根。”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玉筋鱼为例,这种鱼是青岛近海的优势资源,但目前资源已严重衰退,导致了捕捞、加工、销售这一链条产业的断裂。
今年,本市将建成全市范围内的首个国家级水产种质保护区——灵山岛皱纹盘鲍、刺参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目前这一项目已通过农业部审批,今年将加快推进,力争最短时间内完工。
据介绍,该保护区位于胶南市灵山岛海域,总面积25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922.6公顷、实验区面积1577.4公顷。保护区建成后,可为青岛乃至山东地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种质性状优良的母体,将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