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市“蓝色经济”专题报告会

来源:海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9-06-04 15:44:05 

尊敬的林书记、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我受荣成市委市政府邀请来做一个专题讲座,十分高兴,同时荣成市是一个人才荟萃、经济基础发达的城市,大家见多识广,能做一个好的讲座非常不容易,从这个角度讲又让我倍感压力,诚惶诚恐。

今天主要从全球海洋发展背景、海洋经济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山东要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探路示范及荣成要争当海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四个方面进行讲座。

一、 全球海洋发展背景

进入新世纪,海洋战略地位空前提升,以蓝色为显著标志的海洋经济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海洋核心利益成为沿海国家相互争夺的新高地,全球海洋发展的新走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洋是资源宝库,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有新的海洋资源被发现,海洋资源潜力巨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后一个大空间。一是渔业资源,已经发现并被命名的海洋生物有23万种,具有重大的开发价值;二是油气资源,世界已探明的海洋石油蕴藏量在1000亿吨以上,天然气藏量在140亿万立方米以上,海洋石油开发已占到全球石油产量的34%,而且趋势在上升,随着科技的进步,海上油气资源不断被发现;三是海上金属资源;四是金属矿产资源;五是人类在海底发现的极具战略价值的多金属结核;六是海底有取之不竭的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及盐度能等可再生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种类相当于全世界发电能的几十倍;七是海水资源,全球水储量是14.5亿立方公里,其中海水占到14.1亿立方公里,占全球水资源的97.5%,现在很多沿海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八是海洋交通运输资源,海洋是世界交通运输要道,世界贸易的持续增长,推动全球海运量的提升。现在,我国已成为海运大国,据统计,1978-2008年间,我国对外贸易额平均增长率高达17.4%,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第29位上升到第3位,我国经济对外贸易程度已高达60%,对外贸易的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海洋是人类社会发展可拓展的资源、能源基地,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现代国家海洋法律制度继续完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历时10年,1982年被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标志着现代国际海洋法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几乎对人类在海上的各项活动都进行了规范,被称为现代海洋宪章,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我国于1996年5月批准加入。截止2007年10月31日,已有155个国家和实体批准加入了公约,其中包括132个沿海国家和19个内陆国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管理更加规范,世界海洋管理秩序从盲目的、野蛮的、以武力相威胁占领向和平的、相互合作妥协的、文明维护各自的海洋权益转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领海、专属经济区的规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和平方式对海洋进行划分,各国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划分的海域,占去了原属于公海的1亿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使地球30%以上的海面变成了沿海国家的管辖海域。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1、对传统的海洋基本法律制度与内水、领海、毗邻区、大陆架、公海等进行了细化、完善;

2、制定了崭新的海洋法律制度,包括专属经济区制度、群岛国制度、岛屿制度、用于国家航行的海洋、国际海底区域等制度,极大的扩大了沿海国对海洋的管辖权;

3、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转让进行了规定。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内水和领海成为了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规定,领海最长不得超过12海里;毗邻区是从领海基线外12海里到领海之间;专属经济区是在领海以外连接领海的具有决定法律制度的区域,其宽度不得超过200海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开发和管理自然资源的权利,并对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建设与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等事项享有管辖权,根据新制度,全球3.6亿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中有1.09亿平方公里划归沿海国管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七十六条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领海外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架边缘的海底区域、海床和地沟,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主要是对自然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的权利以及与专属经济区相同的管辖权;公海是沿海国领海、专属经济区等管辖海域以外的海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还是内陆国,公海被致用于和平目的,各国都享有和平、自由利用公海的权利;国际海底区域是指各国大陆架以外的海床、海底及其底土,占世界海底总面积的69%,资源丰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各国可以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勘探和开发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我国的完全主权领土是960万平方公里加上38万平方公里的领海,主张管辖海域是300万平方公里减去38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另外我国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申请获准在西太平洋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三)、沿海国纷纷把海洋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的出现,世界各国对海洋的认识逐步深化,海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是商品贸易的重要通道,而且越来越明显的显示出海洋在资源、环境、空间和战略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海洋将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空间,成为沿海各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所以说21世纪是海洋世纪。

跨入新世纪,海洋在世界各国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受到重视,作为最具潜力的增长领域,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加快海洋科技进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取得最大海洋利益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海洋竞争日益加剧。海洋作为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特殊领域,作为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正在成为各国科技水平、军事实力、综合国力激烈较量的重要舞台。向海洋要粮食、要能源、要通道、要效益成为海洋法的新潮流,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并以明显高于陆地经济的比例高速增长,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最具代表性的是越南。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产量总产值10年翻一番,而且近几年开始缩短距离,世界上有10个人均收入22000美元的巨富国家中,有8个是沿海国家,另外全球人口涉海性进一步增强,大约65%的人口居住在海岸带地区。

进入新世纪,沿海国家纷纷制定和调整海洋战略,以期在维护海洋利益和争夺上占据先机,先后有二十个国家发布了国家海洋战略和政策,主要围绕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加强对海洋的控制、占有和利用,如美国的“全球海洋战略”,俄罗斯的“重塑海洋大国战略”,澳大利亚的“保持海洋事务领先战略”,印度的“区域性海上强国战略”,越南的“以海洋扩展为基础的海洋强国战略”,韩国的“力争成为海洋强国的战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等” “联合夺利的海洋战略”。

(四)、海洋科技引领蓝色革命浪潮。当今世界,海洋科技发展异军突出,掀起全球蓝色革命的四次浪潮。第一次是以浅海滩涂养殖和海洋捕捞为代表的渔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海洋食品,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拓展了人类食物的来源渠道。第二次是以造船为代表的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航运能力与技术水平,促进了全球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第三次是以海洋环境技术、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代表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支持了海洋资源利用,打开了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空间。第四次是以海洋天然产物、活生物质特殊功能基因组成为代表的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将带来海洋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形成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群,许多科学家预测,海洋科技是21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进入新世纪,全球海洋科技呈现出如下趋势:重大海洋科技研究活动活跃,海洋环境科学研究持续稳定发展,海洋生物技术竞争激烈,深海技术、海洋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迅速。海洋能是一个蕴藏量极大的可再生资源,由于陆地上的矿物质、盐料日益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向海洋要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美国把促进海洋再生能源的发展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基石,由政府加大投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开发利用海洋再生能源最多的国家,日本成立海上能源委员会,并在海洋能发电技术上领先于美国,我国近年来在大陆架边缘发现了大量的可燃冰,是一种绿色能源,中国南部大陆架资源丰富,相当于700亿吨油气蕴藏量。

现代海洋的竞争实质是海洋高新技术与综合国力的竞争,海洋高新技术的突破已经关乎国家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新技术,世界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引来了世界海洋开发的新高潮,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于发展。

(五)全球海洋产业向沿海转移的步伐加快。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全球掀起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高潮,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本国已经难有竞争力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逐步转移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的产业,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原来的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贸易服务业及资本密集型的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工业日益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我国经济从来没有像这样依赖海洋,我国利用世界产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选择了吸收外资,发展沿海加工贸易,加入全球分工体系的战略,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就,我国的贸易纯度大于60%,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水平,外商投资企业占我国制造业的增加比例已超过25%,在外资企业就业人员达2400万人,连同相关产业就业人员约1亿人依赖于国外市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和出口国之一。在亚洲区域贸易中,中国已占到20%的份额,在世界贸易中,中国也占到5%以上。我国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达到50%。2010年,我国进口铁矿石超过日本与欧洲的总和,占世界贸易总量的50%以上,对世界资源市场依赖程度的加大,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必将提升。

(六)、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南极、北极冰雪融化加快,海啸、风暴潮造成的破坏不断加大,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七)、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尖锐。我国在南海、东海、钓鱼岛的一系列争端。

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海洋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的主要舞台,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海洋国际权益斗争,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成为关系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型争夺。竞争海洋,深度开发利用海洋乃大势所趋,海洋划界争端、海洋渔业资源争端、海底油气资源争端、深海矿产资源开发以及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利用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海洋政治、经济领域的斗争直接影响海洋安全,形成以维护海洋权益为中心的军事防务任务,局部地区出现了争夺海岛主权、争夺管辖海域、争夺海洋资源的海上军事对抗和冲突。今后,海洋领域的斗争超出过去以控制海上交通线、战略要地和通过海洋制约陆地的性质,发展到以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为中心的对海洋本身的争夺,成为关系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型争夺,争夺海洋的力量将由单纯的军事武装力量发展到政治外交力量、海洋经济发展能力、海洋资源勘探开发能力、海洋科技力量和军事力量相结合的综合海上力量。

海洋世纪突显海洋,蓝色经济引领未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谋远虑的,是分析当今世界海洋发展的新形势及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是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是从国家海洋核心利益出发,在新一轮海洋国际激烈竞争中,迎接挑战,把握和抢占先机,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 海洋经济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一)、从我国来看,经济区域布局由陆向海推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区划体现了其基本国策和发展的方略以及区域基本定位,都对全国生产力的统筹布局、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配置、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经济区域布局走向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以重点投资和建设内部地区的均衡发展阶段;

2、“六五”与“七五”时期,加快沿海地区的非均衡发展阶段,总体布局为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

3、“八五”时期以后的协调发展阶段。2008年,我国区域总产值指标,东部沿海10省市占54.3%,中部六省市占19.3%,西部十二省市占17.8%,东北三省占8.65%。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区域布局是沿海、内陆和三线地区,划分依据主要是地理位置和国防安全,发展战略是开发内陆资源工业和重工业,建立战略防守型布局,强调自成体系的地区间均衡发展;20世纪80年代,区域布局由“六五”期间的沿海、内陆、少数民族地区演变到“七五”期间正式提出来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及老少边穷地区;20世纪90年中期,区域布局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地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地区和西部地区等七个地区;21世纪区域布局对东中西赋予了新的含义,提出一部分重点发展区域及西部三大经济带,在中部提出了长江、陇海、京广、京哈等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在东部提出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十一五”期间,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十二五”期间,东部率先发展的重点是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来拓宽发展新空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海洋优势利用的方式也不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海洋区位优势显得越来越突出。2009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4月与10月,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做出了重要批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5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海岸经济区若干意见;6月,国务院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7月,国务院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12月,国务院批准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建设规划;2010年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山东、浙江、广东三个发展海洋规划年内也将批复。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沿海发展区域布局已基本完成,区域海洋发展战略普遍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将由陆域大国向海洋强国拓展,国家将全面启动海洋国土的战略开发,强化海洋统筹管理。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维护中国海权益,东部和西部将成为两个特色鲜明的拓展区域。

(二)、我国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世界海洋理事会执行主席保罗.赫尔琼斯在分析了海洋资源服务空间和全球海洋贸易量,指出海洋经济等于全球经济。我国海洋经济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纲要建议明确提出,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海洋经济规划发展纲要》,这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事件,标志我国海洋经济工作进入健康、快速、持续发展轨道,规划纲要确定了经济发展目标,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形成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第一次明确了逐步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2008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海洋事务发展纲要》中提出海洋事业要加强海洋发展的调控、指导的服务,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壮大海洋经济规模,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提高海洋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此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于2006年12月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做好陆地规划的同时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与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经济上扶持海洋经济;2009年,又进一步强调我国在海洋上拥有巨大的战略利益,当前我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也来自海上,要高度重视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发展权益。我国海洋经济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2003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2008年,全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到29626亿,占GDP的比重上升到9.87%,比上年增长11%,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8%。我国在沿海200公里的范围内,用不到30%的陆域土地承载了全国41%以上的人口,50%以上的大城市,创造了7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吸引了80%以上的外资,生产了90%以上的出口产品。

(三)、沿海地区开发普遍升温。如辽宁的“五点一线”,天津的“滨海新区”,河北的曹妃甸,江苏的“沿海区域经济战略”,上海的加快浦东地区建设,福建的“海峡西海岸”等。

三、山东要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探路示范

国家开展海洋经济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从国家的层面讲,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增长点。积极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对进一步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资源持续利用、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1、积极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要。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宝库,是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通道,是全球气候环境的重要调节器,更是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作为海陆兼备的大国,中国除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外,还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在国际海底区拥有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趋势增强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推经海洋国土开发、积极争取国家海洋权益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特别是中国要“和平崛起”必然会更加需要和依赖海洋。

2、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国家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增强国家低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现代海洋经济具有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高端、产品高端等特点,海洋产业在《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被列为发展重点,是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看,中国海洋经济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比,整体上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不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海洋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比较严重。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科技贡献率已达到70-80%左右,而中国只有30%左右。从总体竞争力和产业结构来看,沿海11个省都谈不上是海洋经济强省。

3、推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随着陆上资源逐步枯竭,海洋将成为提供国民经济发展所需战略资源的最重要基地。目前中国海产品产出蛋白质410万吨,占国内肉蛋产出的36%;海洋石油资源探明储量约246亿吨、气资源储量16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和30%;“十一五”以来,国家累计填海造地面积535平方公里,相当于同期沿海省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6%。但受传统开发理念、开发方式以及管理体积等方面的影响,海洋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渔业资源破坏严重,部分海域、海岛、岸线开发秩序混乱,污染严重,防灾减灾压力加大。2009年,全国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国家实时监测的457个入海排污口中,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临海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未来20年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资源的持续供给,提高环境承载能力,是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基本前提。树立科学的海洋资源开发理念,倡导科学的海洋资源开发方式,提高海洋对国民经济的持续保障能力,已成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宏伟目标的特殊要求。

4、探索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创新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需要。近年来,随找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涉海事务多头管理、部门职能重叠、协调机制不健全、应对突发事件反应慢、科研力量过度分散等问题日突出,不仅制约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严重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只有实施科学的海洋综合管理,完善海路统筹机制,才能保障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荣成要争当海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一)、荣成超常规发展的最大优势在海洋

1、审时度势  超越自我

荣成市因海而名,靠海而兴,作为全国海洋渔业大县,荣成发展蓝色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临港、涉海、海洋产业方面,有着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地理区位优势。荣成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具备发展临海经济最基本的条件。对内,荣成位居青烟威三角区,北望辽东,南连长三角,西承内陆县市,对内开放优势突出;对外,荣成与日韩一海之隔,是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拥有石岛港、龙眼港两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港口条件优越。

资源条件优势。荣成沿海拥有多处优秀的海湾、岛屿、景区以及自然保护区,“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五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充分具备,境内历史人文遗迹较多,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景观资源。近海生物资源丰富,石岛渔场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驰名中外。

基础设施优势。荣成市拥有较健全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海路方面除拥有石岛港、龙眼港两处一类开放港口外,还有多处商港和万吨级泊位;陆路方面建成了三纵五横一环的交通路网。能源供给方面,荣成市已建成火电、风电发电网络,石岛湾核电站高温气冷堆首台20万千瓦机组已经开工,届时可以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供应。

科技创新优势。荣成拥有先进的现代海水养殖技术,海洋食品、保健品、药品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及产业化尤为突出,是国家及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国家海水养殖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县和省级海洋科技兴国推广示范基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荣成把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连续三十多年保持江北第一虎的地位,为发展海洋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乃至发展区域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没有荣成(长岛)等渔业的崛起就没有海上山东战略的实施,没有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胡总书记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

2、迎接挑战  率先发展

在充分认识自身优势的同时,荣成更要放眼长远,争当国家和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排头兵。

要充分发掘并利用自身潜力。荣成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海洋资源、完备的基础设施和领先的科技优势,这些都是荣成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要充分发掘透、深入利用好。在沿海工业发展上,抓住建设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优越的海岸线、腹地条件,立足水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以造船业为代表的海洋工程,积极发展临港产业、能源产业、海洋食品加工业等蓝色产业。在海洋渔业发展上,立足当前优势,加速由渔业大市向渔业优势产业强市迈进,打造领先全国的现代渔业示范区。要在巩固传统养殖业、近海捕捞业的基础上,改进作业方式,提高比较效益,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在滨海旅游发展上,立足自然人文景观众多的优势,把旅游业做为新兴产业进行培植,建设滨海文化旅游度假区。

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找准位置,瞄准方向,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错位竞争之路。要利用本地优势,在特色经济上下功夫。例如荣成的海洋食品行业优势非常突出,好当家、泰祥等国际标准食品加工企业有500多家,每年的海带产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这就是很好的资源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将荣成打造成为“蓝色食品名城”。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才有效益,在自身亮点上下功夫,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荣成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上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纵向发展不协调,建设雷同、重复建设,产业同构问题突出;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海洋经济高效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面对挑战,积极应对,发展机遇的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蓝色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荣成要紧紧抓住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创新发展,搞活机制体制,全面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全国率先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争当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二)、率先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荣成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优势是在山东率先把海洋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但荣成面临的挑战也在海洋,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持和发展海洋优势,全面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率先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一方面荣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批海洋骨干产业群,但这个产业群体中小企业多,缺小像龙口南山集团那样的大产业集团,离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虽然海洋传统产业初具规模,但新兴产业发展不快,特别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还形不成规模,尤其海洋创新能力不强。为此建议

荣成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海洋优势产业。

1、做大做强海洋渔业

(1)、提高渔业产业层次

荣成的渔业企业很多,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产业种类繁多,但大部分都是规模较小的小企业,没有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基本依赖外商销售网络,企业利润空间狭小,低质同构问题严重。如何提高渔业产业层次,提高企业规模和效益,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荣成要下大力气整合各类资源,占据高点、立足长远、找到亮点,走园区发展的路子,积极引导渔业企业积极向二三产业扩张,打造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渔业资源、资金优势的科学转化,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快产业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的速度,大力拓展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药品等"海洋三品"开发,打造中国海洋食品名城。

(2)、率先实现海洋牧场化

“海洋牧场”是指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如建设大型人工孵化厂,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全自动投喂饲料装置,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等),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形象地说就是通过“底播增殖”手段,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让鱼、虾、贝、藻资源在自然海域里生长。建设海洋牧场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或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以确保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的增长。二是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重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这种生态型渔业发展模式颠覆了以往单纯的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克服了由于局部污染和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由近海养殖带来的海水污染和病害加剧等弊端,可以说是海洋渔业领域传统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该领域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场产业革命。

我国沿海各省都十分重视海洋牧场的建设。广东省在2002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省财政投资8亿元兴建100座人工鱼礁(其中生态和准生态型50座,开放50座),建设大型“海洋牧场”;海南规划建设8个海洋牧场,在10年内投入巨资在近海投放人工鱼礁80万立方米和相应的渔业资源增殖流放数量,建立种苗繁殖场、驯养场等;辽宁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利用物理与生物的方法和技术,设置人工鱼礁、人工藻礁,对刺参、海胆、皱纹盘鲍、扇贝等海珍品的栖息环境进行了修复与优化,改善和养护海底生态,每年向海底自然投苗超过30亿枚,价值近2亿元,深海底播面积已达1000平方公里,年产海珍品5万吨。在未来2到3年内,将以獐子岛为核心,在长海建设成2000平方公里的现代海洋牧场,并向大连乃至辽宁全省沿海地区辐射。外省的海洋牧场建设成果充分表明,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已经进入了快速成长期,这对于荣成建设海洋牧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国家将山东、浙江、广东三省作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在青岛正式启动后,为我省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荣成是个海洋大县,有广袤的海洋资源,尤其是建设海洋牧场条件得天独厚,应该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加速使之转变为经济优势,通过建设海洋牧场,为海洋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3)、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要立足荣成实际,提高规划能力,以科学的思路引领远洋经济发展。利用荣成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与日韩一海之隔的有力地理区位条件,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引进高端技术和人才的同时,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把“走出荣成、登陆外地”战略作为发展好远洋经济尤其是远洋渔业的第一选择,积极引领企业迈向远洋渔业新领域。针对远洋经济“一次性投资大、风险性大、运作难度大和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加大对远洋捕捞作业渔船的组织协调和支持扶持力度,使其尽早形成团队化、规模化、配套化经营。支持规模大、实力强、水平高、有潜力的大公司建造新船、发展冷藏运输船、在境外建作业基地和加工厂等。同时要不断拓展作业领域和规模,在巩固现有作业区域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公海资源的竞争,全力拓展扩大远洋渔业捕捞作业领域和规模,加速建设捕、加、供、销一体化的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不断提高远洋渔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走出国门和走出家门,要树立荣成之外都是外的理念,不能忽视国内市场,要做好开拓国内资源和市场这篇大文章,特别在近一个时期尤为重要。

2、做大做强港口和临港产业

港口是海陆经济的重要接点,依托港口和港口产业链,可以衍生出许多港口服务行业和临港工业园区,使港口成为区域经济的一个增长极。 “大型港口——城市临港工业密集带——海岸带城市群——内陆腹地一体化”是实现海陆一体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港口对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主要通过经港口运输的货物传导,货物在流经过程中涉及人力、物力和设施等,由此产生各种社会经济效益,从而给城市带来产值、就业机会、税收和资金的增加。

港口经济是陆地经济和海洋经济的结合,具有强烈的外向性,因而更能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如港口经济促进了大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美国有以纽约港为中心的东部海岸经济圈;日本有以东京港为中心的东部海岸经济圈;韩国有以釜山港为中心的西部海岸经济圈。另一方面,在港口规模扩展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作用下产生诱人和新生产业,引起城市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产品需要品牌,企业需要品牌,一个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品牌。港口产业形成区位品牌后,可以利用品牌价值的无形资产,加强营销网络功能,获得纵向一体化利润。同时,那些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实力和品牌的企业又能以自身品牌的影响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开拓市场的能力。国际上著名的鹿特丹港就形成了炼油和化工业的重要基地,全球著名炼油及化工企业,如壳牌、埃索、科威特石油公司都在鹿特丹港落足。这些知名企业的人驻,又进一步提升了鹿特丹港的国际知名度,开拓了其市场。

3、加速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培植建立六大产业群,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1)、港口物流产业群。着力构建以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主体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加快发展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利用强大的港口功能和区域发展龙头优势,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高效集散手段为依托,积极开展进出口、转口和过境贸易,重点发展大型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形式。

(2)、现代渔业产业群。重点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和品牌渔业,形成规模化、园区化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碳汇渔业,加速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建设蓝色产业基地。大规模实施近海渔业资源修复养护工程,建设山东半岛国家海洋牧场。大力发展蓝色食品加工业,建设中国最大的半岛蓝色食品基地。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海外渔业基地。

(3)、临海工业产业群。以造船、加工装配工业等运量大、外向型和港口依赖度高的产业为重点,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发展一批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中心,努力建成全国最具实力的临港工业基地之一。

(4)、滨海旅游产业群。要以打造“黄金海岸”和“旅游度假胜地”两大品牌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工业参观、海上观光、豪华游艇等旅游产品,集中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海洋旅游精品工程。

(5)、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群。加快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工和海洋工程材料、海洋能开发、海洋探矿与开采、海水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利用等领域深度开发和成果转化,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集中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海洋产业。

海洋新型能源产业群。开发海水资源,把海水综合利用作为主攻方向,开发利用海洋能、潮汐能等资源,将荣成建设成为海洋新型能源产业基地。

(三)、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对策建议

1、坚持港口立市、强市

(1)、要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当前世界航运界船舶大型化、经营联盟化和干线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荣成主要港口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筑完善畅通的集疏运网络系统,通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沿海支线运输来拓展港口对内、对外腹地范围,利用多种运输方式为港口发展吸引更多的货源。

(2)、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在港口发展规划布局上,布局要按区域发展布局,坚决抛弃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的陈旧观念,杜绝遍地开花的“诸侯港”。荣成要紧紧围绕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布局港口建设,进一步突出港口的拉动带动作用。

(3)、要加快港口资源整合。荣成乃至山东在港口资源布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是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问题。日照市在港口资源整合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港口建设和吞吐量突飞猛进。在荣成港口发展规划中,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坚定不移的走港口组团式发展的路子。政府重要的导向作用,对现有港口资源科学安排合理使用。鼓励大型有实力的集团如赤山集团等兼并港口或强强联合,超常规发展。

(4)、要高度重视港口岸线的可持续利用。尽管荣成有1000多华里的海岸线,但真正适合建大港的深水岸线不再生资源非常宝贵。在布局规划中,应充分体现对深水岸线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该保护的坚决保护,该储备的坚决储备。要坚定不移做到深水岸线要优先保证重点枢纽港的建设,对于一些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港口总体规划,不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型的业主码头、小型港口喊刹车,集中优势资源建大港。

2、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1)、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海洋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减少其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在国外,许多国家目前新兴海洋产业,如海洋工程产业、海洋生物产业等已经成为海洋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也是海洋高科技的热点和重点。但目前这类产业在山东、在荣成与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相比较,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还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给予特殊的政策和必要的投资,促进其更快的发展。。

海洋旅游是一项特殊类型的海洋产业,在国外海洋旅游被称为“无烟工业”。 山东省特别是荣成有漫长的海岸线,有诸多岛屿,许多风光秀丽的景点。开发海洋旅游业具有巨大的潜力,今后应逐渐扩大海洋旅游范围,增强旅游设施,大力发展省内、省际、国际旅游,形成配套成龙的服务行业,逐步提高海洋旅游业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

(2)、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海洋捕捞、海洋运输、海水产品等产业是山东省和荣成市的主要传统产业,在海洋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产业在近年来虽都有较快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同类产业相比较,技术构成明显落后。例如,在海洋捕捞方面,大、中、小型渔船严重比例失调,能从事外海和远洋捕捞的大马力渔船太少,而中小马力渔船过多;在捕捞渔船中有冷冻设备的渔船比例很少,捕捞渔获保活、保鲜能力很低;在远洋运输方面,港口装卸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海洋运输船舶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大型运输船舶少;在海水产品加工方面,初级加工品比重过大,精细加工品、附加值高的产品所占比例过低,同时加工技术加工手段落后,等等。这些情况说明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应该提到议事议程上来。因此,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使这些产业由目前的劳动密集型或劳动资金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这些产业产品技术含量和技术档次,提高其附加值,提高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3)、高度重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及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等产业是极具生命力的未来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这些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解决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海洋能利用技术、深海采矿技术是海洋高新技术领域发展较快的领域。山东省包括荣成市这类技术的产业化目前发展比较缓慢,与先进地区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其他海洋产业相比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等未来海洋产业对资金和技术特别是对海洋技术的依赖性很大,使其实现产业化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要从战略的高度对这些产业的发展给予重视,有计划、有步骤的及时解决这些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组建大型海洋产业集团

荣成市海洋产业的特点之一,多数产业,尤其是渔业的组织比较分散,缺乏规模,从而限制了山荣成市海洋经济实力的提高。实际上,许多海洋企业都存在着产前、产中、产后的密切联系。可以按照“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原则组建企业集团。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的改善,可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荣成以海洋企业为例,完全有条件组建几个乃至十几个在国内叫得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如好当家集团、黄海船业集团、石岛集团、西霞口集团。赤山集团、邱家集团等等。

3、科技进步与人才工程

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快与慢,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快与慢,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立的早与晚,与海洋科技进步和人才工程关系密切相关,与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有直接关系。以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为例,海洋领域的竞争核心是先进科技装备竞争。世界强国历来十分重视发展军事探测、攻击和救助技术装备、海底铺设电缆、管道、输送石油的技术装备,深海矿产资源、生物基因资源开发技术装备,并形成系统的海洋工程和产业。目前海洋工程装备的全球市场规模大约在20000亿美元左右,年增长速度在20%以上,该市场主要由新加坡、韩国和美国等小数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占据,中国的市场份额不足5%。作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重镇荣成应瞄准发展国内短缺的系列海洋科学和技术装备,包括物理海洋学、水声科学、材料科学和深海油气勘探开发装备、电缆管道铺设装备、深海生物基因开发装备、深海探测和救生装备等等,通过政策倾斜和提高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和科技交流协作引进攻关能力的提升,,逐步形成系列化的海洋工程装备品牌产品。要实现产业升级,关键在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关键在科技人才。

要大力发展海洋职业教育,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

鼓励支持产学研结合,加快培养专业型人才。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选拔培养高科技人才。

建立机制,制定政策,加快选聘海洋科技领军人物。

实施“海洋高端人才引进工程”,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最后谈一下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近年来我省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堪忧。近岸海域资源、生态、环境环境压力巨大,海洋灾害频发。因过度捕捞导致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因陆地污染源的肆意排放造成的近岸海域污染,海洋资源所有权权属观念模糊,任意占用海洋资源的短期开发等行为,都加剧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荣成要发展“蓝色经济”,当好全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排头兵,就一定要坚持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要始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始终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中心环节。当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遇到矛盾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坚持生态优先,坚持低碳、循环发展。只有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资源是今后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海洋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海洋经济发展是否长远,发展海洋经济不能只顾眼前,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