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之子”的“蓝区”战略视角

来源:海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9-06-04 15:26:4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主体是什么?”这是当前蓝区建设浪潮中,争议颇多的一个问题。那天王诗成巡视员突然打来电话,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次日,记者来到解放路162号,走进王诗成巡视员的办公室,再次聆听这位“大海之子”畅谈半岛蓝色经济区。

“不能把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分割开来”

“如果我们把17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都变成海洋牧场,那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王诗成巡视员看来,海水是可以立体利用的,海面上可以跑船、养殖,海水中间可以搞网箱养殖、投放人工鱼礁,海底可以搞底播增殖,而且大海深处还有丰富的矿藏

,从海水中可以直接提炼金属矿物,还可以将海水淡化,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又可以建设人工岛,由海洋延伸出来的海洋化工、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产业更是前景广阔。

“现在,关于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主体,一种观点认为仅仅依靠海洋产业难以实现蓝色经济区的大发展,因此,应将临海产业作为主体。这样一来,就把临海产业与海洋产业分隔开了。”王诗成巡视员认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主体应该是海洋产业,包括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而不仅仅是临海产业,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海洋产业中的优势产业,比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临港产业、滨海旅游业等,这些都是蓝色经济区的产业主体。我们要走出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截然分开的误区,否则海洋的巨大潜力就得不到足够重视。”

对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范围如何划分,王诗成巡视员重提了他2004年关于构筑“四个半岛圈”的观点。“第一,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构筑半岛海洋生态圈,抓好半岛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半岛生态渔业经济带建设和半岛渔业创汇基地建设。第二,实施临海工业工程,构筑半岛海岸带经济圈,建设半岛海洋科教产业城和半岛船舶工业基地、半岛海洋化工生产基地、半岛海洋生物工程基地、半岛新型工业基地。第三,实施港航工程,构筑半岛城市圈,坚持港口推动、园区拉动、产业带动和开放促动,向世界集装箱装卸中心和综合物流枢纽中心的方向发展。第四,实施滨海旅游工程,构筑半岛国际旅游度假圈,发展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海洋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娱乐、康复、度假、避暑、国际会展等现代综合旅游经济,打响‘山东半岛3000公里黄金海岸’品牌。”

王诗成巡视员还将“三个山东” 的理念融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海上山东是主体,海外山东(包括国内和国外)、陆上山东与海上山东三者互为带动,呈一体化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统筹‘三个山东’齐头并进。但是我们目前对于海外山东的观念还不够,比如国外远洋捕捞、国际公海、海外基地等,比如国内与沿黄省市、环渤海、长三角等区域的合作开发利用等,这就不利于我们发展外向型经济。”

“人才工作是开启山东海洋战略新篇章的金钥匙”

与许多人的角度有异,王诗成巡视员注意到了山东的领导优势。“从199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海上山东’战略,到2007年在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到2008年又提出“一体两翼”的海洋经济战略,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尤其是本届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站在全球高度,放眼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努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掀起新一轮蓝色风暴。这是我们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最有利的保障。”

山东的海洋优势十分明显,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等都得天独厚。“但这些都是初级资源,这些初级资源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成为我们发展蓝色经济的基础条件。而山东已经跨越了初级积累阶段,我们早已把区位、资源、科技和人才优势变成了产业和经济优势,在资本运作、抢占国际、国内市场等方面远远走在了兄弟省市的前面,山东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全国海洋开发的领头羊。成功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就会在全国树起一面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发展海洋的旗帜。”

“山东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面临哪些挑战?”自从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后,王诗成巡视员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就是人才挑战,开发海洋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做好人才工作将是成功开启山东海洋战略新篇章的金钥匙。山东省是海洋人才大省,但却称不上是海洋人才强省,表现在:一是海洋人才结构不合理,海洋管理知识层次单一型人员多,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不足,传统专业技术人员多,高新技术人才不足,普通理论型人员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不足;二是人才聚集地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青岛等沿海城市,重复研究问题较多,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三是省内自有人才力量单薄,抛出国家级科教机构及其科研人员,山东省自有海洋科教机构、科研人员现状让人堪忧,和我们海洋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第二,生态环境的挑战,目前,山东的海洋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海、渤海,包括胶州湾在内的一系列污染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保护好、建设好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做大做强深度开发海洋的文章,我们才能够成功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第三,自然灾害的挑战,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冰川融化、海平线上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山东海岸线长,海洋气候变化大,一旦有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我们将无力抵抗,无力应对,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目前,气候变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达到了最高点,比如今年年初,烟台、威海、滨州等沿海均出现严重冰灾,给我省海洋渔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海洋忧患意识,制定应急预案,建立一套完整的防灾预灾减灾消灾的全天候监测系统,并建立专门的海洋灾害研究机构,全力以赴迎战自然灾害。第四,整合资源的挑战,这实际上涉及的是海洋产业的资源整合问题,比如胶东半岛的水产和造船企业大都是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恶性竞争形势严峻,浪费资源、浪费海岸线、浪费人才物的现象非常严重。”

“大市场、大区域、大产业、大经济、大体制”

“我们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当前还有四个问题亟待突破。第一,政策问题,不仅要努力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省内也要制定配套的政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策,远洋渔业的发展将会受到制约,海洋与渔业厅提出的‘双十’工程就不能顺利实施。我们17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如果没有更大的政策支持,那么现在国家和地方每年2个亿的投入将只是杯水车薪。第二,体制创新,刚才讲了荣成的例子,海洋渔业的发展必须破解诸侯经济,荣成完全可以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洋食品城。再看长岛,8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非常适合鲍鱼、海参养殖,但是至今仍然受到体制的制约,无法实现规模发展。第三,人才资源整合问题,海洋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是蓝色经济区的加速器,而发展海洋科技,需要我们引进海洋科技领军人物,尤其是产业人才。第四,观念创新,我们传统的观念是重陆轻海,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千好万好不如自己好,这些都不是市场经济的观念,我们要形成大市场、大区域、大产业、大经济、大体制,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前不久,在给山东省民盟的一封关于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信函中,王诗成巡视员提了四点意见,一是加大集中集约用海,加强海洋开发利用相关规划的制定,推进集中集约用海纳入省和国家重大决策;二是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挥渔业在改善水域环境方面的作用,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加强防灾减灾工程研究;三是实施渔业“双十工程”,推进现代渔业发展;四是加大海洋科技的支撑力度,建立海洋科技发展长效机制,建立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实施高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海洋管理体制创新也是王诗成巡视员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体制是海洋工作分属到发改委、科技厅、海洋与渔业厅、海事局、港航局等多个部门,往往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我觉得我们应该整合现有海洋管理队伍,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强化蓝色执法,为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

采访即将结束,王诗成巡视员向记者阐述了自己关于蓝色经济发展“快和慢”的辩证法。“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各地市纷纷招商引资,抢着发展海洋产业。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所选择,有时候招了商引了资,看似发展很快,实际上从长远来看可能是慢了,我们不要背上自己制造的包袱。”如何改变当前的生产方式,王诗成巡视员提出了“三要两不要”,一要靠科技,二要靠观念,三要靠转变增长方式,不要完全依靠基本建设的拉动,不要拼资源。“海洋开发利用是一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文章,做足做好这篇文章将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无限广阔的天地。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海陆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优势海洋产业,为21世纪山东乃至全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开辟一片新的蓝天!”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