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高书良在海洋强市建设平行论坛的讲话

来源:威海蓝色发布   发布时间:2019-05-29 16:10:26 

5月26日下午,主题为“以深蓝为引领,建设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的第二届威海市市长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年会平行论坛,在东山宾馆迎宾会堂举行。威海市副市长杨丽、高书良,威海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重点企业代表,市民代表共百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副市长高书良介绍了威海市海洋经济发展优势和思路。

尊敬的各位专家、嘉宾、同志们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滨海城市威海。威海因海得名,依海而兴,海洋是威海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硬实选择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全市三大战略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海洋强省的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全面发力,深耕海洋,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海洋发展进入全面加速时期,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威海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思路。

微信图片_20190529160834.jpg

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

01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威海三面环海,管辖海域11449万平方公里,大路海岸线长近千公里,占山东省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的十八分之一,拥有大小海岛185个,其中有居民海岛6个,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98个,较大海湾35处,近海生物种类众多,有海洋生物779种,其中海洋动物647种,植物132种,是全国重要的海参、鲍鱼、对虾、海带和名贵鱼类的产区,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为47.2%,近水水质达标率100%,是全国海水水质最好的区域之一,成功创建了全国首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威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02

独特便捷的区位优势

威海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东部,山东半岛最东端,是中国通往韩国、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便捷的出海口,也是距离韩国西海岸最近的城市,随着中韩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威海逐步承担起日韩与“一带一路”辐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转功能,逐步建成面向日韩辐射东南亚连接中亚欧的枢纽城市,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澎湃的动力。

03

厚积薄发的产业优势

威海是传统的海洋大市、远洋渔业、海洋牧场和休闲渔业的规模居全省首位,全国第一方阵,渔业经济主要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的首位,是全国最大的鲍类养殖基地和海洋食品鱼蛤的生产基地。2018年全市完成水产品产量272万吨,产值324.8亿元,均居山东省首位。全市船舶产品达15大类,40多个品种,其中17个品种填补国内空白,客滚船、重钓船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80%。海产品加工业和生产制造业基础良好,全市拥有各类涉海企业2856家,涉及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装备、海洋探测设备、海洋智能装备等多个领域、多个门类,其中正在打造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基地,海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868家。海洋生物产业的产值增幅连续三年保持12%以上,先后被评为中国海洋食品名城、国家船舶出口基地、中国钓具之都、中国海参之都、中国海带之都、中国牡蛎之乡、中国休闲渔业之都,入选了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城市、获批国家“十三五”产业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区。2018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011.9亿元,增长6%,占GDP的比重达到27.8%,海洋三次产业的结构为20.7:40.3:39,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


2018年,威海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确立了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海洋发展导向及目标任务,开启了全力打造创新型国家海洋强市的新征程。


01

产业强海

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充分衔接,大力实施5+2+2海洋产业提升工程,举全市之力抓好总投资1400亿143个海洋产业项目的建设。我们集中培育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海洋新材料、海上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五大优势海洋产业。

海洋装备制造方面依托黄海造船等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大力发展高档客滚船、游轮、游艇、新型远洋捕捞船等高端化、特种化的船舶,立即开发海洋检测装备、油气探测设备、水下机器人等海洋智能装备,努力打造一批专精特优隐形冠军、单打冠军。海洋生物和健康食品产业方面加快推进35个重点项目,争取到2020年渔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0亿,年均增长12%以上。

海洋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推进碳纤维和海洋工程、深海探测设备、船用装备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发展海洋防腐防污材料产品,成立省级海洋新材料产业联盟。到2020年,实行年产海洋工程碳纤维复合材料精材200吨以上,海上交通运输业落实省委省政府港口整合的战略部署,整合威海港、乳山港、南海港,实行港口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快威海港与青岛港的战略合作,积极推动威海与韩国仁川四港联动,做大跨境电商产业,打造与日韩的人流、物流大通道,滨海旅游方面积极开发游轮游艇海上休闲运动、海洋牧场、度假养生等新型旅游体验产品,引进国际品牌连锁酒店,打造高品质的滨海度假圣地。


两个二

第一个二是转型升级、养殖捕捞两大传统产业,养殖业坚持认清远特,突破30米等,推动养殖由近海向远海,由浅海向深海,由筏式向深水大养箱养殖供船,由分散化向规模化发展。到2020年,国家级海洋牧场增加到10个以上。海洋牧场面积增加到150万亩以上,打造全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示范区。捕捞业重点向外海远洋基地进军,建设现代化的远洋渔业船队。到2020年远洋渔船达到380艘以上,年运回海产品超过35万吨,争取三年内总投资20个亿的四艘南极磷虾捕捞船建成使用。


第二个二是突破发展海洋金融、涉海商务两大海洋服务业,积极开展船舶用资、航运用资、物流金融等金融服务创新,扩大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的规模,提高威海海洋商品的国际交易中心的运营水平,扩大渔业的商业保险、养殖保险等险种,提高海洋产业发展风险的保障水平,大力发展海洋环保、海洋科技、成果交易等新型商务服务业,建设威海国际海洋高新技术交易中心,围绕海参、海带、牡蛎、金枪鱼、鱿鱼等主打产品,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海产品集散中心。到2020年,力争海产品交易量达到400万吨,逐步成为北方乃至全国的海产品定价中心和交易中心。


02

科技兴海

大力实施海洋创新驱动战略,抓好海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公共服务等各类平台的建设,打造海洋科技产业的聚集的示范区和海洋科技教育的示范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以创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市为抓手,组织实施好20个以上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加快推进国家浅海综合实验场、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研究院等32个重大科技平台的建设,按照1+3+N的模式,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增强海洋科技创新的功能,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全国涉海相关的院士团队、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深度对接,支持海洋科技高端人才团队来威海建立分支机构,争取落户海洋科技机构十个以上。


03

科学用海

转化规划引领,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对全市岸线海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优化用海布局,调整用海结构,加快建设小石岛国家海洋观测站的标准站的建设,开展全市近海海域175个重点站位的海洋环境监测,对全市重点海域开展本体调查。完善海域空间的资源数据库,形成海域资源的一张图,推动海岛资源市场的出让市场化,提高资源效率的配置效率,整合涉海行业领域的信息资源,建设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透明海洋、智慧海洋,推动集约高效用海。


04

生态护海

牢固树立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用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强化海洋的综合治理,完善海洋的防灾检测体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严格落实海岸带保护条例,实施最严格的围体海管控政策,严格管控自然岸线,积极实施蓝色海湾行动,实施好总投资5.3亿的新一轮的蓝色海湾、双岛湾整治修复项目,在全市27个海湾全面推行湾长制,扎实开展违法用海破坏岸线的集中整治行动,推进双岛湾等30个海岸带的修复项目,打造水清、畔净、岸绿、湾美、岛绿的海洋生态环境。


05

开放活海

突出走向深蓝,借助“一带一路”的奇迹,全面深化海洋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远洋威海、国际威海建设,打造开放型海洋经济活跃城市、区域型国际交往的门户城市,重点推进五处远洋渔业基地的建设,打造东北亚水产品的交易中心,深入推进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建设,不断加强与韩国的仁川、日本福冈的交流合作,持续扩大海产品的对外贸易,巩固全国最大对日韩海产品出口基地的地位,深入推进中美海洋垃圾防治的国际合作,分享在海洋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办好威商大会、世界海洋休闲产业博览会、海洋生态经济国际论坛等高端展会,搭建国际交流的平台,加快建设海洋碳汇,切实创建国家海洋碳汇试点城市,积极参与国际碳汇技术和碳资源交易交流合作,打造全球蓝碳高地。


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威海市委市政府对海洋发展高度重视,信心满满,威海的海洋事业大有可为,前途光明,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任重而道远,要实现宏伟目标,最需要的是各位专家的智慧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希望我们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深入交流、深度探讨、深化合作,共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海洋强市做出积极的贡献,谢谢大家。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4PHUbAbQ7vQf7J0SnxX4uQ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