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科研装备探测呼唤协同作业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9-03-21 17:13:04 

近期关于深海探测的新闻不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即将转入业务化运行阶段,“深海勇士”号实现核心关键部件全部国产化,“潜龙三号”首次应用于大洋调查航次……越来越多的高新深海装备投入使用。

探索深海奥秘离不开深海装备的“硬件”支撑。然而面对约占地球表面一半的深海,人类的探索只是刚刚开始,我们对深海资源的精细调查面积非常有限。因此,如何提高船时利用效率、降低运行费用,成为深海调查亟需解决的问题。

■ 高 悦

当前,“大洋一号”船正在大西洋执行大洋52航次科考任务。本航次中,4500米级无人无缆潜水器“潜龙三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海龙三号”等深海装备同船出海,开展协同作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新深海装备投入使用,我国海洋调查模式正在发生新变化。同一类型潜水器集群作业、不同类型潜水器协同作业,以及潜水器与常规设备复合作业,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深海远洋调查作业中。

潜水器一般分为载人潜水器、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无人无缆潜水器。载人潜水器可实现定点悬停作业,无人有缆潜水器能在海底长时间、长距离作业,无人无缆潜水器则更擅长大范围探测。探索各类潜水器协同作业模式,对提高航次综合效益、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作业和互助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尝试过两类潜水器协同作业。2017年7月,“科学”号科考船搭载“发现”号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探索4500”无人无缆潜水器在南海开展协同作业,迈开了深海探测从单项装备分别作业向协同作业前进的步伐。

2018年4月,“海洋六号”船和“探索一号”船分别搭载的“海马号”深海作业型潜水器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海马冷泉”区进行联合考察,为国产深海技术装备协同作业起到了先行示范作用。

与此同时,两台或多台同一类型潜水器同时出海,在海洋调查时集群作业,同样可大大提升效率。2015年,“向阳红10”船就曾搭载“潜龙一号”和“潜龙二号”同船出海,进行了一艘大船支撑两个潜水器的尝试。

世界各国在开展协同作业和集群作业、提高深海调查效率方面做出的探索为我国探索深海装备协同作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亚特兰蒂斯”船上,美国科学家很早就实现了全天候深潜作业,夜晚进行无人潜水器作业、白天开展载人潜水器下潜作业,无人无缆潜水器的探测数据为载人潜水器下潜提供目标点,有效提高作业效率。

法国科学家也同样探索了同船多类型潜水器协同作业模式,“鹦鹉螺”船可同时搭载无人无缆潜水器和无人有缆潜水器,按任务需求下潜,实现全天候作业。

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拥有“深海6500”载人潜水器和多台无人无缆、无人有缆潜水器,也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多个航次中尝试各类型潜水器协同作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18年12月,蛟龙号支持母船——“深海一号”正式下水。该船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一船多用”。

以往在蛟龙号下潜前,要布放温盐深仪,探测海水密度等环境参数,帮助潜水器计算配重。“深海一号”配备了全海深多波束、中浅水多波束、单点测深仪、浅地层剖面仪、全海深温盐深仪等载人深潜作业环境勘查系统。该系统可为载人深潜作业“打前站”,帮助蛟龙号完成深海环境初勘,实现潜水器与常规设备复合作业。

考虑到三龙协同作业需要,“深海一号”还设有“海龙号”“潜龙号”的作业支持系统。未来,这样一种美好的场景可能出现:海底,蛟龙号在开展精细化勘探;远处,其他潜水器正进行探测作业。今年5月底,“深海一号”将交付使用。届时,我国将可实现“三龙”协同全天候作业、点面结合探测深海。

大海无垠,探索无限。深海装备协同作业,难点在协同,突破靠创新。发展深海科技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全国100多所科研院所、数千名科研和技术人员。只有具备长远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努力摆脱“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破除体制机制的阻碍束缚,才能做到思想上统一、作业上协同。

科技竞争拼的是智慧,比的是速度。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要讲大局重协同,勇担当善作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形成教研相长、协同作业新模式。通过充满活力的深海大协作,助力我国深海科学研究取得更多突破性、引领性成果。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content/201903/21/c9777.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