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海洋灾害的重要手段——海洋监测网

来源:明 阳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6:06 

明 阳

减轻海洋灾害的影响与危害,对所有沿海国家都有重要意义,世界上经济发达的海洋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都十分重视海洋灾害的预警和防御。对海洋灾害发生、发展、移行和消失的监视监测,是预警和防御体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全球范围的海洋灾害监视监测是通过海洋监测网实现的。也就是说,海洋监测网的重要任务是通过对海洋环境要素及其变化的观测,来发现、跟踪和测量那些导致海洋灾害现象。

海洋监测网包括以下内容:

1.岸边及岛屿海洋站 一般包括全部的海面气象观测和海洋水文观测,但专业海洋站往往只进行单项观测,如测波站、验潮站(海平面观测)、污染监测站、海冰观测站等。

2.船舶观测 船舶观测包括使用海洋调查船的海洋标准断面监测和大面观测以及使用各类交通运输船、渔业船、油气勘探船(或平台)的辅助观测。

3.海洋浮标观测 包括建造专用的锚定海洋资料浮标,以锚泊方式固定于特定的海洋测站上进行记录;或是漂流浮标,随风和海流漂移在海上,并由卫星对其定位和收集资料数据的观测。除用浮标监测海洋气象和海面的海洋环境要素外,目前正在发展水下遥测系统,以便获取海面以下的海洋环境资料。

4.水下及海底系统 水下及海底系统的发展除了因为要进行水下及海底探测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一定深度的水下和海底较为“安静”,可以比较安全地系泊或安放仪器,对水面、水体、海底的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监测。

5.遥感监测 航天(卫星)、航空(飞机,包括飞机探测)和陆基(岸边、船舶雷达)遥感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对海洋灾害监视监测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它更具有快速、大范围和全天候的特点,因此更适用于海洋灾害的监视监测。

--原载《中国海洋报》2006年第1477期

--------------------------------------------------------------------------------


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对减轻海洋灾害的作用

明 阳

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都是在海洋灾害不可避免地袭来时,提前告诫人们,以便在防灾、抗灾、救灾和灾后援建方面采取适当措施,来减轻海洋灾害损失,特别是减少人员的伤亡,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和生活及生产秩序的迅速恢复。

目前,人类还不能控制那些造成海洋灾害的事件和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抗御海洋灾害的工程性和临时性措施也受到相当的限制,因此当那些猛烈灾害袭来时,人们唯一的要求是尽量减轻灾害损失。如在防灾方面,可以组织人畜按预定方案撤离到避难所或安全地带;船只及其他可移动资产转移到安全区域;对抗灾工程临时性加固或执行分洪、分潮计划等。在救灾方面,科学地组织和调动救灾力量,并保证救灾人员、装备的安全,以减少间接损失等。

上述这些工作,往往要求预报和警报既准确,时效性又长。但事实上,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只能提供“可用”的预报和警报,在准确性和时效性上都有一定的限制。如风暴潮预报和警报,当前只能有12小时至36小时的时效。更高时效的预报尚未达到可用程度。风暴巨浪的预报一般只能在48小时内相对准确,超过则可用性变差。横越太平洋的海啸警报时效最长可达10多小时,而本地海啸往往时效近于零,因而后者往往造成更大的灾害损失。所以,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行动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海洋灾害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我国面向全国各海区的海洋预报服务是从1966年10月1日开始的,由当时的国家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总台发布。最初的预报内容仅限于海洋风浪、涌浪、海雾和大风。1969年渤海发生特大冰封,酿成了严重的海冰灾害,经过海洋气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翌年开始发布渤海及黄海北部的海冰预报。同是1969年,6903号强台风风暴潮袭击了汕头,造成严重灾害,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全国各有关单位开展了风暴潮预报方法的研究,并于1970年在海洋预报总台试报全国沿海的风暴潮,到1974年正式向全国发布风暴潮预报和潮灾警报。以后又开发了海洋水温、盐度和渔场环境的预报、船舶最佳航线选择服务等。预报服务海区也从近海、 邻近海域,发展到西北太平洋,甚至能提供全球重点海域,包括南极附近海域的预报服务。

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的发布和服务方式也逐步得到改善。最初的海洋预报是通过极普通的传递方式直送有关国家机关的海上作业调度指挥部门,部分中、长期预报可邮寄全国。海洋灾害警报则主要用电话和电报发出。从1982年9月27日起,国家海洋预报台开始按有关国际组织的统一规定,每天用4个频率无线传真播发西北太平洋的海浪实况分析及预报图,以后又加进了海温、盐度、海冰的实况分析及预报图。从1986年7月起,又通过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发布手段的逐步改进,使海洋预报和警报在减轻海洋灾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涉及全球性减轻海洋灾害的国际组织及系统比较多,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两类。主要有:

1.联合国的组织,依次为教科文组织、世界气象组织、自然灾害援助办公室、粮农组织、技术使用促进发展部、人类定居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

2.专门机构有: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国际海事组织、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国际自然灾害防御与减轻学会等。

3.主要业务系统有:
(1)全球联合海洋服务系统及其世界、特设和国家海洋学中心(即海洋预报服务中心),由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及世界气象组织联合设立的工作委员会协调;
(2)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包括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国际海啸情报中心、区域及国家海啸警报中心,由海委会设立的该系统协调组协调;
(3)海洋气象服务及其世界、区域及国家气象中心,由气象组织设立的海洋气象学委员会协调;
(4)全球海平面观测系统,由海委会设立和协调;
(5)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及区域、国家海上救助中心,由国际海事组织设立和协调。

--原载《中国海洋报》2006年第1479期

--------------------------------------------------------------------------------


风暴潮和潮灾

明 阳

风暴潮是发生在近岸的一种严重海洋灾害,它是由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对海面作用导致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又称风暴增水或气象海啸,常给沿海一带带来危害。通常把风暴潮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温带风暴潮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中纬度海洋国家沿海各地常可见到。欧洲北海沿岸诸国、美国东海岸以及中国的渤海都常有温带风暴潮出现。一般特点是:水位变化较平缓,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但是,我国北部海区有些个例是在北方冷空气与温带气旋相配合的天气形势下发生的,这时海洋水体向岸边堆积,产生的风暴潮强度相当可观。

潮灾是指海水上陆造成沿海生命财产损失和海岸工程破坏的一种严重海洋自然灾害。潮灾就其成因可分为风暴潮灾和地震海啸两类。

风暴潮灾主要是由气象因素引起,它不仅在发生时造成沿海居民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还给沿海的滩涂开发和海水养殖带来严重的破坏,并可能在风暴潮灾过后伴随着瘟疫流行、土地盐碱化,使粮食失收、果树枯死、耕地退化,并污染沿海地区的淡水资源,而使人畜饮水出现危机,生存受到威胁。沿海某些海岸也因风暴潮多年冲刷而遭到侵蚀。这种因潮灾带来的次生灾害,几年内也难消除。

在我国,几乎一年四季均有风暴潮灾发生,并遍及整个中国沿海,其影响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危害之重均为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之首。据史料记载,某次大的风暴潮灾曾淹死10万余人,海水侵入内陆30公里~40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风暴潮灾也屡见不鲜,2005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329.8亿元,死亡137人,为历年之最。而地震海啸则主要是由发生在海底的强烈地震所引起的,次数虽然并不像风暴潮灾那样频繁,但一旦发生;同样会给沿海地区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和生命财产损失。如1960年智利沿海发生了8.9级强烈地震,由此所引发的海啸曾给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及日本东海岸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失;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引发的大海啸,造成十几万人死亡,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原载《中国海洋报》2006年第1481期

2006年2月22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