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两山”理论的新实践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12-14 15:59:15 


■ 本报记者 兰圣伟

今年以来,央视先后报道了洞头区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和苍南县海洋开发转向循环利用的成功做法,引起广泛关注。

温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何特殊之处?又有哪些借鉴意义?近日,记者采访了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

撑起生态“保护伞”

温州市拥有海域8649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248千米,海岛700余个。丰富的海洋资源既是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保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好珍贵的海洋资源,温州市相继发布实施了《温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温州海岸带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年,温州被列为全国首批海洋生态红线试点城市,制定出台《温州市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划定50个海洋生态红线区和42个大陆自然岸段,强化红线空间约束,严格分类分区的功能管制。

经过多年的海洋生态整治修复,温州近岸海域水质趋好。2017年夏季监测结果显示,全市第一类、第二类水质面积占监测海域总面积的46.4%,为全省最高。截至目前,温州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为38.4%,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为83.8%,均高于省控制指标。全市目前已建成海洋保护区7个,总面积619.79平方千米,占全市海域总面积的7%。

重现生态“自然美”

2017年12月,温州市出台《海洋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大力开展海岸线整治与修复、沙滩优化整治、滩涂湿地功能修复、海洋公园和保护区建设、海洋生物资源恢复、生态岛礁和海洋牧场建设。统计显示,2017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投入海洋生态建设资金约6.4亿元,为“十二五”期间投入的两倍多。

今年1月,央视《焦点访谈》以“修复蓝色海湾”为主题,报道了洞头海洋生态整治修复工作的典型做法和成效。该项目争取中央补助资金3亿元,共吸引社会投资4.86亿元,通过项目实施直接带动海岛环境提升、旅游发展、渔民增收。同时,苍南县通过“退围还海”,率先在全国建立养殖用海二级承包制度,积极打造海洋生态保护、海域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和渔村振兴的全国典范,走出一条人海共荣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据介绍,今年以来,温州市先后选择洞头西山头沙滩整治与修复、苍南县炎亭金沙滩修复、平阳县海西镇生态廊道、龙湾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修复、瑞安市铜盘岛大沙岙沙滩修复、乐清南塘镇海岸线整治与修复等六大工程作为海洋生态建设示范项目,努力打造海洋生态建设典范。

建立生态“晴雨表”

近年来,温州市通过自建、共建和协作等多种方式,先后建成8个海洋环境监测站(中心),形成了及时高效、门类齐全的海洋监测体系。

为了强化海洋环境监测,温州市制订年度海洋环境监测实施方案,积极加强排污口、重点港湾、海洋保护区以及江河入海物总量、赤潮等重点区域和要素的监测,及时发布海洋环境公报和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通报,全面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力度。

据介绍,温州市、县两级政府每年安排专项监测资金800多万元,在近岸海域布设监测站点370多个,温州已成为全国布控监测站位最密集的海域之一。

当好生态“守卫者”

温州市全面推进湾(滩)长制,把“河长”制延伸至海洋,建立完善海滩监管长效机制,目前,全市所有湾(滩)已建立“一滩一档”,市、县、乡镇、村四级409名滩长和313名协管员已上岗履职。

温州持续深入开展“浙南鱼仓”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今年截至11月底,全市共查办案件550起,查处“三无”渔船318艘,移送司法机关案件75件。据了解,浙南鱼仓修复效果显现,渔业总资源密度有所增加,幼鱼发生量大幅上升,多年不见的大黄鱼和乌贼也逐步回归。

在增殖放流方面,温州市今年已投放苗种6.2亿尾,投入资金1370万元,有效地促进了浙南鱼仓水生资源的修复。同时,有序推动减船转产工作,通过发展绿色健康养殖、拓展渔业产业链、发展休闲渔业和海洋旅游,加大减船转产力度,实现渔民劳动力有效转移。

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温州市将深入践行海上“两山”理论,按照科学管海、生态用海的思路,争取早日建成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为全面建设美丽健康海洋贡献力量。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content/201812/04/c7711.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